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形象地说明了(  )
              A.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B.世界各民族间必须形成统一的普遍认同的文化
              C.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D.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发展好自己民族的文化
            • 2.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提及,“中国诗里有所渭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的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材料中钱钟书先生的观点表明(  )
              ①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实现世界文化繁荣昌盛
              ②要坚持博采众长,加强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
              ③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
              ④文化是世界的,要推进各民族文化走向趋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3.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汉族弹拨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中国古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体现出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文化可以在不同民族和国家间交流传播③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主导着世界文化的发展④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文化财富要加强保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4. 中秋节,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现今的中秋之夜,人们仍“举杯邀明月”庆贺美好生活,“千里共婵娟”遥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这说明民族节日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引领着时代的风尚                  ④支撑着民族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5. 2015年4月,清明节假期期间,日本因其灿烂的樱花成为中国游客最热门的海外旅游胜地。期间,一些游客的不雅行为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对于中国游客多次被指境外不文明行为的评价中,网友观点不尽相同。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等差异,产生不同行为是正常的
              ②游客代表国家形象,理应提高自身素质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出游地所在国的文化习俗
              ④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同民族的人们文明行为有差异,但本质是相同的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 6. 我国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旨在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在区域合作新格局中寻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建设在总体思路上显示了充分的包容性和务实性,适应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像古代丝绸之路一样,“一带一路”不仅仅是陆海贸易通道,和人流、物流一起东奔西走的,更有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文化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欧亚大陆甚至欧亚非大陆的经济整合,也必将带来各相关国及背后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
              将世界的机遇变成中国的机遇,将中国的机遇变成世界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可谓是“一子落而满盘活”。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从辨证法角度,说明建设“一带一路”为什么能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
              (2)促进“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具有怎样的文化意义?
              (3)综合运用经济、政治生活知识,以“促进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为主题,为建设“一带一路”写一篇实施策略报告。
              要求: ①观点紧扣主题,分析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题目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 300 字以内。
            • 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2月9日至11日召开的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发展空间格局,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西部9个省区市和东部5个省。为了实施这一构想,国家将加大对上述区域内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改善民生,促进区域、城乡均衡发展,推动区域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材料二:
              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更强调相互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材料三: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不限国别范围,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通过“一带一路”,世界将见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中国家财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知识,分析建设“一带一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2)有人认为“一带一路”是根据人类主观意愿建立的新的联系。结合材料二运用“实践及其特点”和“联系的客观性”的知识,简要评析此观点。
              (3)根据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顺应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我国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构想,努力实现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多领域交流合作。
              “一带一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两千多年前,中国汉代张骞出使中亚,开辟出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随着古代航海业的不断发展,中外之间的海上贸易运输日益兴起,逐渐形成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欧亚非各国之间商业贸易的通道,更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正是在丝绸之路的引领推动下,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开始影响世界。
              “一带一路”能够把快速发辰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一带一路”的发展目标是物畅其流,政通人和,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各类合作项目和合作方式,都旨在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的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的优势。中国坚持正确的义利观,道义为先、义利并举,向沿线发展中国家和友好邻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真心实意帮助这些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中国不仅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也要通过“一带一路”等途径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
              (1)根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建设“一带一路”的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联系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建设“一带一路”?
              (3)某省恰处于“一带一路”的焦点位置,为落实国家战略正积极规划本省经济升级版。请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该省提供两条建议。
            • 9.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所写《元日》.唐朝的“元日”就是今天的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历史上“元日”还被称为元旦、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等。尽管春节名称有不同的变化,但核心内容始终没变。这说明(  )
              A.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历史延续
              B.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基本载体
              C.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浓缩
              D.文化创新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秉持“亲、诚、惠、容”四字周边外交新理念,中国领导人频繁访问周边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跨区域的新构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缅中印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习近平主席指出,远亲不如近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对于存在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下,致力于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有关“国家利益”的知识,分析我国周边外交工作思路的正确性。
                  材料二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发表主旨演讲,深刻阐释了“中国版文明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中国人民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应秉持的正确态度和原则。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