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八年抗战”的说法在日常宣传及诸多影视剧中由来已久。“十四年抗战”这一说法也在建国初就出现并长期存在。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支绍增表示,只说八年抗战,会把中共领导的东北抗联抗日排除在外,将民众自发抗战排除在外,也将抗战中涌现出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雄人物排除在外。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也表示,“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全面真实地反映日本侵华罪行,教育部发文要求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1)结合材料,运用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2)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我们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的正确性。

            •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有人这样评价:科学发展观是党理论创新的结晶,彰显了党的理论自信,也展示了党的理论之美。

              请结合材料,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角度分析科学发展观展示的“理论之美”。

            • 3.

              2016年11月30日,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天文气象历法。它是中华民族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与农事活动的关系,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虽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但由于它能反映农时季节,便于人们安排农事活动,便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各地在应用过程中,结合本地区气候情况来安排农事,充实和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使二十四节气在各个地区都得到了灵活的应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和世界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有专家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希望有更多的文化产品申遗成功,避免某些发源于中国的文化遗产被他国“抢注”。

              (1)结合材料,从唯物论角度,说明“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


              (2)有人认为: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气象预报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二十四节气”已经过时了。请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评议。

            • 4.

              材料一:飞天是中国人自古的梦想。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是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的人。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中国人飞上天空的梦想变成现实。2016年11月18日下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着陆,这次任务为中国建造载人空间站做了准备。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国航天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可是中国航天人不会停止探索的步伐,中国的航天事业也不会停止发展的脚步。

              (1)分析材料体现的“求索真理的历程”的哲学道理。



              材料二: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带领的科研组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经过190次失败之后,在第191次的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这个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对疟疾难以根治的缺点,屠呦呦带领的科研组又发明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青嵩素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疟疾的药品,因其速效、高效而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我国在原材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拥有全球80%以上的青蒿素资源,同时,青蒿素制成品的市场需求旺盛。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蒿素产业的发展遇到一些难题:研发投入不足,缺少专利,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我国医药设备制造业整体水平较低,在粉碎、药液分离和质

              (2)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分析屠呦呦带领的科研组取得成功的过程。

            • 5.

              材料一:2月7日晚,在春节期间引发无数网上网下热议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迎来总决赛,农民白茄云衣着普通,相貌平凡,却像一株苍劲有力的松柏站在舞台中央,讲述她用诗词磨练意志的抗癌的经历,琳巴疹的绝症,农民家庭的贫苦,并没有让她放弃自我,在艰难攒钱治疗的同时,她也在用诗词慰藉心灵的伤。那些不堪回首的过往,那些苦痛的经历,在白茹云正确而圆满地答完她的全部题目以后,凝聚成了令人惊叹的生命力,也留给观众深深的思索,当生命出现危机时,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人生。

              (1)结合材料,运用人生的价值有关知识,说明农民白茹云的精彩人生给我们的启示。



              材料二:我国传统文化强调“慎独”和“自省”,注重慎独自律、省察克治的修身之道。比如儒家强调内心的反躬自省,《论语》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道德人格的形成依赖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思想意识方面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修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反省、在内心深处进行吐故纳新的过程。一个缺乏自省意识的人,不会认识自身的不足,也不可能产生自我修养的愿望和紧迫感,道德人格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通过“慎独自省”实现个人道德人格的完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