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某村有30亩河滩地,因常发洪水被各承包农户摞荒。村委会协调将其转包给一养蟹人,农户获得每亩100元补偿款。养蟹人每年净收益8万元。合同到期后,农户见有利可图要求收回土地,但农户无养蟹技术,好处无从实现。经村委会协调,养蟹人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养蟹人之所以让步续约,是因为若不承包,收益为零,现每年只是减少收益3000元。一年后,农户获得更多的土地补偿并参与蟹场生产,收入增加。养蟹人与农户关系改善,经营成本下降,且蟹的消费量上升,养蟹人净收益反而增加了1000元。
              材料2:2003年、2007年我国收入分配状况
              指标
              2003年
              2007年
              年均增长速度
              GDP
              13.58万亿元
              25.73万亿元
              10.8%
              财政收入
              2.17万亿元
              5.13万亿元
              22.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472元
              13786元
              9.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622元
              4140元
              6.8%
               
              材料3:我国政府2008年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民生的分量越来越重。例如,在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中,2800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40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3700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1)         结合材料1说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8分)
              (2)         材料2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3)         根据以上材料,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为扩大内需提出你的建议。(10分)
            • 2. 材料一:
              表一:2009年H市城乡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864元
              比上年增长11.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1822元
              比上年增长10.6%
               
              表二:2010年6月份H市土地总体成交结构
              2009年——2010年6月份,住宅类用地的单价分布集中在1000——2000万元/亩。2010年6月份增加了每亩2000万元以上土地。
              材料二: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H市房价走势

              注:“房价收入比”是房地产价格与居民平均家庭年收入的比值,反映了居民家庭对住房的支付能力,比值越高,支付能力就越低。国际上通常认为“房价收入比”应维持在3~6倍的范围内,而我国的房价收入比却远远高于国际水平。排名第六的H市达到10.33。
              材料三:
              随着房价不断上涨,人民的房价的满意指数和信心指数不断下降。为此国家指出: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社会发展,稳定房价,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房建设,要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让更多的人民从经济增长中更多受益,生活更有尊严。
              材料四:
              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和对房地产泡沫担忧的加剧,H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实施意见》。自本实施意见发布之日起,暂定本市及外省市居民家庭只能在本市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含二手存量住房);对违反规定购房的,不予办理房地产登记;停止执行购房补贴政策,恢复征收房地产登记等相关收费。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落实差别化税收政策;加强商品房预售许可管理,严格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
              (1)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6分)
              (2)结合材料三运用收入和分配的知识,阐述国家应如何让人民受益更多,生活更有尊严(8分)
              (3)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H市政府出台房产新政的现实意义。(8分)
            • 3. 材料一:




              注:幸福感的拥有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和生存状况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主观确认。
                                                ——摘自CCTV《2010年中国人幸福感调查报告》
              材料二:在今年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幸福”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频词。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杭州最具幸福感城市,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大多数公共文化场所已陆续免费开放。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6分)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经济生活》有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三条提高人民幸福感的途径并分析说明理由。(12分)
              (3)请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广东为什么要加大财政投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8分)
            •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有一家生产炉具的国有企业,吴某被民主推选为厂长后,实行新的分配制度,向一线工人和创利多的车间倾斜。这种分配制度拉开了职工的收入差距,职工的劳动积极性高涨,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后来,吴某自定年薪50万元,懂技术的副厂长年薪30万元。一些技术人员认为,自己的工资还停留在每月二三千元的水平上,分配不公,有的到别的单位兼职,有的“跳槽”。一些工人认为,自己每月工资不到千元,是自己的劳动被低估了。厂内矛盾日益加深,人心涣散,经济效益下滑。
              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http:// http://wx.jtyjy.com//
                     (1)该企业的做法对我们在初次分配中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有何启示?(4分)
              (2)在再分配中国家应如何做到“更加注重公平”?(6分)
               
            • 5.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1年3月14日在会见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指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们不仅要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逐步减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现象,而且要解决教育、医疗等资源分配的不公,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请运用经济常识相关知识论述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的必要性。
              要求:
              (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2)围绕论点,较为全面深入地展开论述。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合乎逻辑,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 6. 材料一:我国的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20世纪80年代
              2000年
              2008年
              2010年
              0.21---0.27
              0.42
              0.43
              约0.51
              注:基尼系数是反映居民之间收入差异程度的指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材料二:广东省调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将原来的5类标准减少为4类,取消了个别市辖县和县级市标准,这主要是考虑到“双转移”战略实施以来,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速,经济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适度地提高个别市辖县和县级市标准水平,采用全市统一标准,符合区域发展变化的实际,也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促进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4分)请你为解决材料一中反映的经济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11分)
              (2)请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8分)
               
            • 7.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的变化
              年  份
              1979
              1988
              1998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基尼系数
              0.33
              0.382
              0.378
              0.465
              0.47
              0.496
              0.48
              0.47
              注: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的反映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状况的数据。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认为超过这条警戒线,就容易产生社会动荡。
              (1)上述图表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4分)
              (2)请运用个人收入分配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解决以上问题。(8分)
            • 8.

              材料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示意图

               
               

               

               

               

               

               


              (单位:元)

              材料二: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重视初次分配的公平问题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在初次分配中也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旨在遏制近年来收入分配情况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⑴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⑵分析中央强调在初次分配中也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的经济意义。(6分)

            • 9.

              (10分)某职工用漫画《他敢剪吗?》,描述所在企业存在的某种现象。

               

              (),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注:近几年来,该企业的产值年均增长11%左右,企业利润年均增长20%。与此同时,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年均仅增长5%。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你认为“他”敢剪吗?(4分)

               (2)联系(1)的结论,结合材料(注解),从《经济生活》角度,请你为该企业的今后发展献计献策。(6分)

            • 10.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及地区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材料二: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可以说是最理想的收入分配结构,这种结构要比我国目前的“金字塔型稳定得多。

              材料三:党的十七大强调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决心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

              (1)根据材料一回答有人认为:“贫富差距是市场经济的必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必关注它。”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6分)

              (2)用经济常识的知识,分析中央决心构建“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的意义(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