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12月20~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要留住城市特有的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调”;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建筑是活着的城市历史。城市的特色应当呈现为各个时代、各具风格特点的历史建筑。
                  一座历史性建筑,带着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气息,从它的建筑结构、牌匾画幅、装饰雕刻,都能领略到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保留历史建筑的风格,可以延续城市文化传承的血脉,也是为城市建设增加设计借鉴,甚至可以让城市的建筑生态有更丰富的内涵。在现代高楼大厦逼仄的空间里,历史文化建筑点缀其中,市民在历史文化中穿梭,能感受到对城市历史沧桑感的认同。
                  让城市发展更“自然”一些。要把握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二者和谐共生。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宜居性,内在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即“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因此,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栽能力相适应,控制对自然环境最小的人工干扰,最终实现从摇篮再回到摇篮的目标。
              (1)建筑是活着的城市历史,留住城市的文化基因需要保护好历史建筑。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谈谈应如何促进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二者的和谐共生。
              (3)结合材料,请就留住城市特有的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提出两条建议。
            • 2. 某班开展“垃圾分类刻不容缓”的座谈会,下面是该活动方案。请在横线处按要求填写内容。
              “垃圾分类刻不容缓”座谈会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环保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856亿吨。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这些垃圾,所用卡车长度近50.4万公里,能绕赤道12圈。北京每天产生1.84万吨生活垃圾,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这些卡车连成一串,能够整整排满城市三环路一圈。“垃圾围城”成为发展的“痛点”。
              我国早在2000年6月,就开始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率先启动“城市垃圾分类”试点,虽有清楚标示着“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但却名不副实。如今,这一艰难探索仍在路上,垃圾分类刻不容缓。
              世界上几个国家和城市的垃圾处理方式
                填埋比例 其他
              东京 18% 无害化处理--99.7%
              巴黎 5% 100%的生活垃圾进行了增值处理,包括回收利用和焚烧发电
              瑞士 15% 焚烧--80%
              北京 80% 焚烧--2%;堆肥--8%
              【注】填埋对环境危害最大,会严重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垃圾焚烧和垃圾焚烧发电在国外发展了100多年,技术非常成熟,已经成为处置垃圾的主要方式。
              二、活动方案
              (1)活动时间:××年××月××日
              (2)活动地点:第一会议室    
              (3)主持人:×××
              (4)参会人员:居民、 ______ ______ (填写其他座谈对象,2分)
              三、座谈主题
              (1)垃圾分类难以推行的原因
              (2)如何落实垃圾分类,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与会者,就以上主题,做了以下发言。
              与会者A:我觉得国家宣传的还不到位。什么是“可回收物”,什么是“不可回收物”,对我来说界定起来太难了。
              与会者B:我们好不容易把垃圾分类了,但我发现环卫工人来清理垃圾时,他们也不分装,而是一股脑全装车上运走了,我们不是白分了吗?另外,我分了,其他人不分,也不公平呀!
              与会者C:我们一直是垃圾分类行业的排头兵,也是本地区唯一的垃圾分类公司,但今年5月,因亏损严重全面退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瑞士:颁布《填埋禁入法》,规定城市生活垃圾禁止直接进入填埋场进行填埋,城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转向源头治理,形成倒金字塔的管理模式,即必须经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处理、资源充分利用后,最终的惰性物质才能进行填埋处置。
              芬兰:从1996年开征垃圾税,对于送往垃圾掩埋场的垃圾每吨征收30欧元的垃圾税。这笔收入全部补贴到了垃圾处理现场操作、废物清理、维护处理设施以及废物运送等方面。
              请结合座谈会主题发言和资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写一篇200字的会议内容概要。
            •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明确提出了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将生态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挖掘优秀文化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等具体要求。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内容,既有诸如天人合一等强调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想;也有诸如“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保护自然资源的法规;还有诸如“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表达人类关爱自然的诗词歌赋。蛇献隋珠、雀献玉环等动物报答人类救助之恩的故事传说,小说戏曲。这些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对待自然的态度,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形成了中华民族浓厚的生态文化底蕴。
              (1)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依据材料一,说明“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性。
              (2)运用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说明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对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3)建设生态文明,人人有责。请你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写两条宣传标语,并指出其哲学依据
                       标语               哲学依据
                示例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    
                    2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树立生态文明,坚持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领。
                 材料一  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生态文明重点任务及制度建设全面展开。先后颁布和实施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环境保护督查、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改革配套方案或办法,形成改革的组合拳。
                 材料二  保护环境在长期看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但是在短期之内看,因为强力环保而多少会减低增长率,因为环保费用开支上升而致收益扣除,因为高污染高耗能传统产业限产限压而丧失一定百分点的经济增速。在传统发展方式长期维持下,中国经济已经积累了太高的环境风险。如果说过去是“要增长还是要环境”尚有争议余地,现在则已到了环境优先的时候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党和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环境优先战略的影响,并说明如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 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建设美好家园,让人民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中生活。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我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截至2013年,全国已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县)5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986个。政府还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央财政安排的生态补偿资金总额从2001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约780亿元,累计约2500亿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党为什么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影响全球气候治理。
              材料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健全价格、财税等政策,激励、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深化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定价要体现资源利用效率高低的差异,体现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研发示范等给予支持;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蚋八消费税征收范围,完善节能环保、新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
              材料二
                  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目前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中国将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国政府认真履行气候变化领域的承诺,2015年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气候变化巴黎套议前,中国与主要国家展开磋商,并与美国、法国、欧盟等迭成了重要的双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在巴黎会议谈判最关键阶段,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再次强调中美双方要同各方加强协调、共同努力。
              确保巴黎大会如期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1)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谈谈你对国家采取上述经济政策引导企业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国政府是如何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绿色发展。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我们以深刻警示和启迪。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智慧,成为现代的天人合一观,即源于自然,顺其自然,益于自然,反哺自然,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处、共存。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绿色经济的华丽转身是大势所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在“天人合一”智慧的基础上,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绿色发展的理念必将“领航”全面小康。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绿色发展理念与古代生态智慧的关系。
              (2)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结合材料,说明我党为什么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3)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请你就中学生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提出两条建议。
            • 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国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
              材料二  作为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无疑是2016年两会的重点议题之一,也成为两会代表们关注的焦点。“十三五”期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GDP增速已经转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的过程中,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都进入新的阶段,经济转型、能源转型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十三五”节能减排的新形势、新目标,都成为政府、企业深化改革、推动能源革命、适应新形势科学调整和完善节能减碳的政策思路。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党和政府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由。
              (2)联系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从市场经济角度分析我国应怎样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并列举出三条可行性措施。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影响全球气候治理。
              材料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健全价格、财税等政策,激励、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深化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定价要体现资源利用效率高低的差异,体现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研发示范等给予支持;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完善节能环保、新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
              材料二  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目前已经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中国将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国政府认真履行气候变化领域的承诺,2015年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气候变化巴黎会议前,中国与主要国家展开磋商,并经与美国,法国、欧盟等达成了重要的双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在巴黎会议谈谈判最关键阶段,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再次强调中美双方要同各方加强协调、共同努力,确保巴黎大会如期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1)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谈谈你对国家采取上述经济政策引导企业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国政府是如何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
            • 10.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月至今,我国中、东部等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的雾霾天气。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等污染源排放量大,是造成本次雾霾天气严重的根本原因。解决雾霾天气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1)污染源大量排放,违背了环境伦理的哪些基本原则?

              (2)从环境伦理角度看,面对严重的雾霾天气,政府、企业和个人应如何作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