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以一个具有正常叶舌的水稻纯系的种子为材料,进行辐射诱变试验.将辐射后的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发现甲、乙两株的后代各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且正常株与无叶舌突变株的分离比例均为3:1.经观察,这些叶舌突变都能真实遗传.请回答:
              (1)甲和乙的后代均出现3:1的分离比,表明辐射诱变处理最可能导致甲、乙中各有    (一、二或多)个基因发生突变.
              (2)甲株后代中,无叶舌突变基因的频率为    .将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只收获正常株上所结的种子,若每株的结实率相同,则其中无叶舌突变类型的基因型频率为    
              (3)现要研究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请以上述实验中的甲、乙后代分离出的正常株和无叶舌突变株为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予以判断.
              实验设计思路:
              选取甲、乙后代的    进行单株杂交,统计F1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若    ,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
              ②若    ,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
            • 2. 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人的22号染色休约由5000万个碱基单位组成,分析发现22号染色体上约有545个基因,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每个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都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B.神经细胞内的22号染色体DNA可转录出545种mRNA
              C.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
              D.转录过程中存在T-A的配对方式
            • 3. (2016•东城区模拟)研究者在研究果蝇眼色的过程中,偶然获得了亮红眼色的个体.为了探明亮红眼果蝇的遗传特性,进行了下面的系列实验.
              (1)首先,研究者利用野生型果蝇(红褐眼色)与亮红眼色果蝇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杂交后代正交(野生型♂×亮红眼♀)反交(亮红眼♂×野生型♀)
              野生表型亮红眼表型野生表型亮红眼表型
              F1256♂:281♀0290♂:349♀0
              F2155♂:144♀37♂:44♀134♂:150♀34♂:35♀
              在野生型果蝇群体中偶然出现亮红眼色个体的根本原因是    .从表1的杂交
              结果中可以看出,果蝇的红褐眼/亮红眼眼色性状由    对基因控制,控制亮红眼的基
              因位于    (选项“常”或“X”)染色体上,为    (选项“显”或“隐”)性基因.
              (2)已知控制正常翅/残翅的基因(B,b)位于果蝇的2号染色体,控制灰体/黑檀体的基因(D,d)位于果蝇的3号染色体,其中的残翅和黑檀体为突变性状.
              ①将亮红眼果蝇与残翅果蝇进行杂交,F1代均为红褐眼正常翅果蝇,将Fl果蝇与    (性状’果蝇杂交,则后代中出现4种不同的性状,且比例为1:1:1:1.
              ②而将亮红眼果蝇与黑檀体果蝇进行杂交,Fl代均为红褐眼灰体果蝇,Fl代的测交后代中也出现了4种不同的性状,但比例为9:9:1:1,其中比例较少的两种性状分别为    ,出现这两种性状的原因是    
              ③综上可以判断出,控制红褐眼/亮红眼的基因位于号染色体上.请在图中标出野生型果蝇控制红褐眼/亮红眼、正常翅/残翅、灰体/黑檀体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应位置.控制红褐眼/亮红眼的基因如果为一对,用A/a表示;如果为两对,用A/a和E/e表示.
              (3)决定果蝇眼色的色素主要有果蝇蝶吟和眼黄素两类,果蝇的眼色是两类色素叠加的结果.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果蝇亮红眼色的出现是scarlet基因突变的结果,该基因表达出的蛋白质负责将眼黄素前体向色素细胞转运.从该蛋白发挥作用的位置来看,它可能是一种    蛋白.与野生型果蝇相比,亮红眼色果蝇眼睛中的这两种色素含量应为    
            • 4. 现有3只毛色性别不同的豚鼠(二倍体):乳白色(♀)、银色(♀)、白色(♂).乳白色、银色、白色分别由Di、Ds、Da基因控制,有关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间具有相同的显性表现形式.研究者利用这3只豚鼠做了相关的遗传试验,结果如下表:
              亲本子一代子二代
              乳白色(♀)×白色(♂)全为乳白色(♀、♂)乳白色:白色=3:1
              (♀、♂中比例相同)
              银色(♀)×白色(♂)全为银色
              (♀、♂)
              银色、白色=3:1
              (♀、♂中比例相同)
              请回答:
              (1)研究发现乳白色、银色、白色基因均由黑色基因Db突变形成,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    特点.对Db、Ds、Da基因的mRNA进行研究,发现其末端序列存在差异(见下图所示,其中起始密码子位置相同,UAA、UAG与UGA为终止密码子).

              银色、白色性状的产生的根本原因分别是由于基因内部的碱基对    ,导致Ds、Da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分别发生了        的变化.
              (2)银色、白色豚鼠杂交后代全为银色,这种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为    显性.
              (3)F2中出现白色豚鼠的原因是    
              (4)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的乳白色豚鼠的基因型分别是:    
              (5)为了进一步探究乳白色与银色的显性关系,可利用子一代乳白色与银色雌雄豚鼠进行单对杂交(多组),用遗传图解进行分析并完成以下结果预测.若杂交后代中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银色为显性.
            • 5. 下列有关遗传与变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转录时RNA聚合酶的识别位点在RNA分子上
              B.基因突变中的碱基缺失不会导致基因数目减少
              C.“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基因重组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
            • 6. 研究者向野生型香豌豆的核基因中随机插入一段含有n个脱氧核苷酸的DS片段(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通过培养得到变异型香豌豆植株.因插入导致某一基因(M)的功能丧失,从变异型香豌豆的表现型可推测基因M的功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变异发生后基因M编码的氨基酸将增加
              n
              6
              B.插入过程中需要限制酶和RNA聚合酶的催化
              C.变异型植株的产生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D.插入将会导致基冈M中
              A
              T
              的比例发生改变
            • 7.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B.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
              C.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D.基因突变对生物自身都有害
            • 8. 下列说法不属于基因突变特点的是(  )
              A.突变是不定向的
              B.突变后性状一般对生物有利
              C.突变频率一般较低
              D.突变是随机的
            • 9. (2016•海淀区模拟)水稻叶片宽窄受细胞数目和细胞宽度的影响,为探究水稻窄叶突变体的遗传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
              (1)科研人员利用化学诱变剂处理野生型宽叶水稻,可诱发野生型水稻的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    ,导致基因突变,获得水稻窄叶突变体.
              (2)测定窄叶突变体和野生型宽叶水稻的叶片细胞数目和单个细胞宽度,结果如右图所示.该结果说明窄叶是由于    所致.
              (3)将窄叶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杂交,F1均为野生型,F1自交,测定F2水稻的    ,统计得到野生型122株,窄叶突变体39株.据此推测窄叶性状是由    控制.
              (4)研究发现,窄叶突变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科研人员推测2号染色体上已知的三个突变基因可能与窄叶性状出现有关.这三个突变基因中碱基发生的变化如表所示.
              突变基因
              碱基变化C→CGC→TCTT→C
              蛋白质与野生型分子结构无差异与野生型有一个氨基酸不同长度比野生型明显变短
              由上表推测,基因Ⅰ的突变没有发生在    序列,该基因突变    (填“会”或“不会”)导致窄叶性状.基因Ⅲ突变使蛋白质长度明显变短,这是由于基因Ⅲ的突变导致    
              (5)随机选择若干株F2窄叶突变体进行测序,发现基因Ⅱ的36次测序结果中该位点的碱基35次为T,基因Ⅲ的21次测序结果中该位点均为碱基TT缺失.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判断,窄叶突变体是由于基因    发生了突变.
              (6)F2群体野生型122株,窄叶突变体39株,仍符合3:1的性状分离比,其原因可能是    
            • 10. 已知与人体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一对等位基因是HbA和Hbs.只有纯合子(HbsHbs)患镰刀型贫血症,患者大多于幼年期死亡.只含一个致癌基因的个体不表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并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致病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可以用显微镜检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B.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易感染疟疾
              C.基因HbA和Hbs不可能存在于一个染色体组中
              D.非洲某流行疟疾的地区消灭疟疾后,HbA基因频率会上升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