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以下是某同学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图甲表示酵母菌的结构;图乙是用血球计数板(规格是1mm× 1mm×0.1mm) 观察未经稀释的酵母菌培养液的结果;图丙是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某一时刻的状态;图丁是用目镜10× 、物镜10×组合下看到的细胞图像。

              (1)图甲中酵母菌可产生CO 2 的场所是        ,产生酒精的场所是        

              (2)据图乙计数可推测1mL酵母菌培养液中有酵母菌个       

              (3)据图丙可以判断此状态下A 处溶液浓度与B 处溶液浓度相比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不能确定

              (4)若将物镜换为40×后,可以调节       准焦螺旋重新观察图丁视野可看到       个完整的细胞。

            • 2.

              下图甲表示某植物细胞,图乙表示酵母菌细胞,①〜⑨表示细胞有关结构;图丙为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能量转换关系简图,A〜G表示有关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结构⑤为胞间连丝,除与细胞间物质运输有关外,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2)不同的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图甲细胞内叶绿体形成_________________(填丙图中字母A〜G)的能力,进而影响对叶绿体基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丙图中字母A〜G)的利用。

              (3)在500mL的烧瓶中,加入适量活化的酵母菌细胞和50mL质量分数5%的葡萄糖溶液,充分摇匀后,将瓶口密封静置。一段时间后,烧瓶内产生的C02来自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填标号)。

              (4)血球计数板是酵母菌计数的常用工具,某同学利用规格为1m×1mm血球计数板,测定某酵母菌培养液的种群密度。计数室以双线等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分为16个小格,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将培养液稀释100倍后,在计数室的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80个,则1mL该培养液中有酵母菌约___________________个。

              (5)自然条件下酵母菌和该种植物细胞都可进行的生理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光合作用    B.有氧呼吸    C.渗透作用    D.基因表达

            • 3. 酵母菌是发酵工程常用的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某同学为了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请据图回答:
               

              (1)用血球计数板制片时,应先将__________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

              (2)下左图是一块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其上有__________个计数室。下中图是计数室中一个小格的酵母菌分布示意图(代表酵母菌),计数时该小格中酵母菌数量应计为__________个。
                 (3)该同学将试管中培养液摇匀后取样并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下图所示的现象A则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

            • 4. 太湖水质污染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扰,为高效实现“养鱼抑藻”这一目标,科研部门作了多项相关研究。下图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的研究结果,以便为养鱼户提供恰当的指导。鱼鳞藻、脆杆藻为藻类植物,是鱼的优良饵料,微囊藻属于蓝藻,其产生的毒素污染水体。

              (1)对如何养好鱼,民间有“养鱼先养水”的说法,由图分析可以得知,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___________时,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绿色能源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研究成果表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价值。

              (3)从生物的种间关系角度考虑,控制水体中藻类生长、繁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_________。

              (4)在对每次采集的水样测定微囊藻密度前,需要先搅拌培养液,其直接作用是_______,然后在培养瓶中吸取样液,滴加在___________上的盖玻片边缘,待培养液渗入且藻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的底部,再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进而计算出藻细胞密度。这种对微囊藻细胞进行计数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_。

              (5)罗氏沼虾以绿藻、蓝藻等单细胞藻类为食物。科研小组又对该湖泊中的罗氏沼虾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a))

              藻类同化的能量

              沼虾摄入藻类 中的能量

              沼虾粪便中的能量

              沼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

              沼虾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150.6

              47.8

              25.4

              21.2


              据表分析,沼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是________KJ/(cm2.a),从藻类到罗氏沼虾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小数)。沼虾呼吸作用散失能量的同时伴随的碳元素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养鱼抑藻”的过程中,若使用方法不当也可能导致一些物种在地球上消失。从生物多样性的层次考虑,会使___________的多样性降低了。

            • 5. 回答有关实验的相关问题
              Ⅰ.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如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A

              10

              -

              0.1

              20

              B

              10

              -

              0.1

              5

              C

              -

              10

              0.1

              20

              (1)该实验探究的是 ______ 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 ______ ,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 x lmm x 0.l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如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 ______ 个.

              Ⅱ.根据教材中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回答有关问题.
              (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 ______ 进行采集、调查,而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具有 ______ .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此实验中用的是 ______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 ______ 的群落.

            • 6. 为寻找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实验变量组合,某兴趣小组研究了接种量和溶氧量(用摇床转速来控制)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1)实验前,需对酵母菌进行活化处理,目的是________。

              (2)配制酵母菌培养液时,需控制培养液的浓度,浓度过高则会导致________。对培养液进行灭菌时,切断高压蒸汽灭菌锅热源后,须待观察到________时,才能打开放气阀以释放锅内余气,最后开启锅盖取出培养液。

              (3)接种量相同时,摇床转速为250 r·min-1的酵母菌种群在前6h增长较快的原因是________。

              (4)根据实验结果,较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变量组合有________、________。

              (5)下图是采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两种方法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时得到的结果,其中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的是曲线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

            • 7.

              下图为小明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

              (3)利用方法⑦调査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__(填“偏大” “偏小”或“相等”)。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___________,从而降低该种群密度。

              (5)为了验证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小明又做了“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实验。在用血球计数板(1mmX1mm方格)对某一稀释100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小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5,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____________个。

            • 8.

              为了探究温度和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某兴趣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试分析回答:


              (1)除表中的变量外,请列举两个无关变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应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计数,在培养后期种群密度过大时,计数前需对样液进行____________处理。

              (3)某同学在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操作

              对显微镜下一个中方格计数时,对压线的酵母菌的计数原则是___________。在上述操作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其正确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____。

              (4)若统计得图示一个中方格内酵母菌的数量为a,已知计数室的长和宽都为1mm,厚度为0.1mm,共25个中方格,则10mL酵母菌培养液中菌体的数量大约为__________个。

            • 9.

              I.下图是某海域野生鱼类在实施了休渔保护后的种群增长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________。

              (2) 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逐渐加快是从______点开始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从______点开始的。

              II.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实验小组按表中所列条件进行了A、B、C、D共4组实验,用1000 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用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并根据实验结果绘出了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请分析回答:

              (1)为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___   ___,每次计数要做____实验。

              (2)图中曲线②代表的是______组的结果。

              (3)通常用血球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若计数室为1mm×1mm×0.1mm方格,由400个小方格组成。若多次重复计数后,算得每个小方格中平均有5个酵母菌,则10mL该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有____个.

            • 10.

              某研究小组以酵母菌为对象探究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每隔24小时定时取样,再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法。取样前,要将培养液摇匀,目的是______。制片时,首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将___________,让其自行渗入,最后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计数室不能有气泡产生,如果有会导致计数结果________


              (2)下图表示将样液稀释10倍后,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细胞分布见图,则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_ 个/mL



              (3)该同学将试管中的培养液摇匀后取样并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下图所示的现象,则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请你简要写出实验的主要思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