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1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2为某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农田中的腐生细菌应属于图1中的 ______ (填“甲”、“乙”或“丙”),图1中甲与乙之间碳传递的主要形式是 ______
              (2)图2中农作物固定的能量最终去路有 ______ ______ 及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3)同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产值较高,原因是生态农业较好地实现了 ______ ;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其原因是 ______
              (4)农田生态系统中蝗虫根据农作物的“绿色”进行采食,这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______
            • 2. 如图是我国北方某农场生态农业的结构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适当增加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家禽和家畜等生物种类,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 ______ 稳定性.
              (2)要利用该生态系统供养更多的人,应怎样调节人的食物结构? ______
              (3)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④优于③的原因是 ______
            • 3. 近年来,烟台地区苹果种植户开始发展生态果园模式,如图: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______ ,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来看,食用菌属于 ______
              (2)果树开花期,果农利用一种小型蜜蜂传粉,蜜蜂传粉时相互通过跳摆尾舞或震动翅膀发出嗡嗡声来进行交流,从信息类型来看,上述信息分别属于 ______ .花天牛以果树的花和叶为食,肿腿蜂可以将卵产在天牛幼虫的体表,吸取幼虫的营养,肿腿蜂和花天牛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 .利用肿腿蜂控制花天牛数量属于 ______ 防治.
              (3)该生态系统中,鸡鸭等家禽的存在既有助于消除杂草,控制虫害,又可以为果树提供粪肥,假设家禽的能量来自杂草,来自害虫,那么家禽每增加1Kg,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 ______ Kg.
              (4)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果农建立生态果园的主要目的是 ______
            • 4.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劳动人民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创造出多种高效生产方式,回答下列问题:
              (1)“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中桑叶养蚕、蚕粪养鱼、唐泥肥桑,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来自桑树和浮游植物 ______ .与单一养鱼或养蚕相比,“桑基鱼塘”提高了能量利用率,是因为桑叶中的能量可以分别被 ______ 利用.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泥塘中所积累的有机物属于未利用能量,即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 ______ ______ 利用的能量.泥塘能为桑树生长提供的营养物质是 ______ ,与沉积于水底相比,“塘泥肥桑”过程中塘泥释放CO2速度加快,原因是 ______
              (2)我国农民最早使用间作、套种等生产方式,它根据不同农作物对光照条件不同需求合理配置,提高了作物群体对 ______ 的利用率.
            • 5. “桑基鱼塘”生产模式是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的粪便)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获得稻、鱼、蚕茧三丰收.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可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流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能包括 ______ ______
              (2)将蚕沙投入鱼塘供铪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 ______ 营养级所含的能量,蚕沙中的礙元素只能以 ______ 形式流向鱼.
              (3)对池塘中鱼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表(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a),据表分析,鱼同化的能量是 ______ KJ/cm2•a.
              摄入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输入下一营养级
              132 15.8 42.6 9.6
              (4)为了提高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将不同鱼类进行混合放养、合理密养.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混合养殖可以 ______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 ______
            • 6. 如图为某农村秸秆制沼气的原理.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农民将秸秆投入沼气池,进行再利用,从能量的角度看,这样做是为了 ______
              (2)农民在种植农作物的时候,会除去狗尾草,消灭蝗虫,这样做利用的生态学原理是 ______
            • 7. 农田中除农作物外,往往还栖息有多种动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有人大量捕捉青蛙,害虫数量的变化是先增多后减少,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______ 能力.农田中经常会发生虫害,调查农田中某种害虫虫卵的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______ .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田间除草和杀虫的目的是 ______
              (2)流入该农田的总能量包括农作物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 ______ ;农田生态系统中,若一个生长季节收获的农作物所含有的能量为m,农作物通过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为n,则这些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m+n.
              (3)某生态学研究小组在一片大面积且没有鼠类及其天敌的实验田的两端分别放养了若干只雄性和未受孕的雌性老鼠,进入繁殖期后,雌、雄老鼠都能顺利寻找到对方并成功交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______ 的功能;预计在短时间内,老鼠种群的数量呈现“J”型增长,但其数量不会无限增长,最终将达到 ______ ;决定其种群数量的内在因素主要是 ______
            • 8.

              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城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的原因是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                 

              (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                      ,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 9.

              人工湿地建设成为城市的“新宠”,它能极大地提高城市宜居指数.回答下列问题:

              (1)人工湿地的底泥中有大量的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是________.

              (2)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________和________.每天都有一定量的污水排放到人工湿地,但并没有因此引起生态失衡,说明人工湿地具有较强的________稳定性.

              (3)假设该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三种生物,它们构成的食物网关系如图①所示.甲能量中比例为m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要使丙能量增加n,则消耗甲的能量最多是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一段时间内,生物甲种群数量变化如图②所示,在AB时间段,生物甲每天增加7.5%,并呈“J”型增长,假设最初数量为3000,则20天后甲种群的数量为N20=________(用公式表示).

               

            • 10.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生态系统。水体中有藻类植物、水蚤、鲤鱼、腐生细菌等。水蚤以藻类植物为食,鲤鱼以水蚤和藻类植物为食。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



              (1)要维持图1所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一定要将装置放在适宜温度和有      的地方。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有水平,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其基础是           

              (2)若藻类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2.0×108 kJ,藻类中1/2被水蚤捕食、1/2被鲤鱼捕食,则鲤鱼所获得的能量最少为          kJ。

              (3)图2的甲→丁中碳的流动形式是__________,乙和丙之间的关系分别为___________。

              (4)图2中漏画了一个箭头,该箭头是        (用格式“××→××”表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