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腹有诗书气自华,家有诗书抵万金。国有诗书文脉继,全民共享阅读兴!为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部署要求,2016年3月25日江苏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向社会推荐12本好书活动正式启动网络投票,你可以扫描以下的二维码(如图),关注书香江苏微信公众号了解详情。
              (1)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江苏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向社会推荐12本好书的文化价值。
              材料二  网络文化也是当前人们关注的阅读对象。当前青少年学生网民数已超过5800万。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网络文化建设问题展开探究调查,并搜集到以下资料。
              某市少年上网情况调查表
              患网络成瘾症的中学生占中学生的比例6.36%
              受网络暴力影响诱发的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例64.8%
              色情文化影响诱发的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例57.0%
              某同学因上述调查而认为:网络文化是腐朽文化,应予以取缔。
              (2)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材料三  为提高国民阅读水平,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2月16日根据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起草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将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确定政府为全民阅读的责任主体。
              (3)运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知识,就地方政府如何担负起推动全民阅读的责任提两条建议。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5年10月13日,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袁彰活动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的善行义举,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开展道德模范人物评选活动与学习道德模范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作用。
              (2)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知识,分析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道德模范的奉献精神。
              (3)某社区准备依托学习道德模范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请你为社区拟两条标语。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简洁,朗朗上口。
            • 3.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田不耕仓禀虚,有书不读子孙愚。”阅读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文明延绵不断,与热爱阅读密不可分。
              (1)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建设书香社会的重大意义。
                  材料二:今天读书的风气尽管有所回归,但距离“全民阅读”、书香社会”还差得远。因为有很多人觉得,“书香”不如“钱香”,“书香”也换不来“钱香”。尤其在一些农村地区,“读书无用论”泛起已经有些年头。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指出“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所在。
            • 4. 2015 年1 月9 日,2014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 年3 个月,苏联用了6 年3 个月,英国用了4 年7 个月,法国用了8 年6 个月,中国仅用了2 年8 个月,其间隔之短,实现速度之快,为世界之最。这个奇迹归功于我国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领导干部、工人和解放军,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于敏。因为涉及国家机密,他的名字曾经长期是一个秘密。对于长期隐姓埋名,于敏这样说:“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
              于敏隐姓埋名几十年,无暇顾及自己的小家,但他带领团队为国家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 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5 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表彰大会上,李克强总理要求我国广大科研人员要向获奖专家和他的团队学习,学习他们埋头苦干、乐于奉献的爱国精神,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共同致力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李克强总理提出我们要“学习他们埋头苦干、乐于奉献的爱国精神,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文化意义。
              (2)科学家于敏的感人事迹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什么启示?
            • 5.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屈辱的历史让中国丧失了基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1949年新中国成立,屈辱的历史结束了。在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部分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没有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提高。许多人仍以“吃洋餐、用洋货、嫁洋人、过洋节、秀英语”为荣,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屑一顾、知之甚少。
              (1)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分析文化自信的树立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能同步这种现象。
              (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提出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迈进,青年学生责无旁贷。你认为我们青年学生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能做些什么?
            • 6. 2014年Z市将加快文化建设,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广东文化名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Z市全面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市委、市政府要求各部门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广泛开展“读书月”、“市民读书论坛”、“学道德模范”等活动,打响“好人好报”品牌;弘扬“胸怀理想、艰苦奋斗、开放兼容、勇立潮头”的新时期Z市人精神,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加强“普法”工作,壮大志愿者队伍,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
              材料二:Z市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并借鉴外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根据本地实际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一是整合演艺娱乐业,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演艺娱乐市场;二是提升文化旅游休闲业,以“人龙舞”等富有特色民俗艺术为载体,推动旅游文艺活动发展;三是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出版发行等已转制文化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局面,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推进经济社会与文化协调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Z市市委、市政府启动一系列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依据。
              (2)材料二中“Z市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体现了意识活动的什么特点?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论有关知识,分析说明Z市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应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7. 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目标,新一届领导人带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新想法。
                  材料一:新一届领导人,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有着十分坚定的“中国信念”及民族情感,主张继续“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同时也懂得参与建立“更好的世界”的重要性。在重视“平等关系”的“大国外交”的同时,致力于追求“新安全观”,即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与和谐周边,强调中国的复兴是和平的复兴。
                  材料二: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为此,拥有悠久文化和秀美风光的浙江通过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诠释了“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共同价值追求,并结合公民道德养成计划的实施,使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出现了感动全国的“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姑娘”、“最美警察”……美丽,在浙江绽放。
              (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所倡导的“新安全观”的依据。
              (2)运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二是如何体现中国精神绽放浙江大地的?
            • 8. 中国正在经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民向市民转移迂程,城镇化进程速度也是世界上最快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相继遇到、无法回避的问题,如农民市民化问题、城镇化如何支撑、如何发展等亟待逐步破解。
              表:2002-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单位:%)

              注: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城镇化率大概为50%,日本在1955年城镇化率约为50%,目前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超过70%.如果去掉2亿农民工,我国城镇化率实际不到40%。
                  材料一专家认为,农民工市民化应是城镇化的重点,户籍制度改革则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重点。由于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在户籍之上的各种福利制度改革的滞后,大量农民工群体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无法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待遇,其正当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护,导致他们难以融入城市,不少人不得不放弃城市的就业,重返乡下。
              (1)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根据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特别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推进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在欧美、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协调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实现了现代化。而在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现代化进程出现反复或停滞,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业没能跟进,就业问题解决不好,甚至出现了城市贫民窟(指最恶劣的住房条件、最不卫生的环境、犯罪率和吸毒盛行的穷人避难所)等社会问题。
              (2)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政府应如何推进城镇化。
                  材料三推进城镇化,要注重城镇化质量与速度的有机统一,大到一座城,小到一条路,城市规划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应广泛征询市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避免“快而不优”,“大跃进”式的推进,切忌“贪大求洋”、“千城一面”,粗放发展。
              (3)结合材料三,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谈谈怎样实现城镇化质量与速度的有机统一。
                  材料四  我国城镇应以社区为主要载体,提高对进城农民的接纳度。必须解决大城市的一些原住民对进城农民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心理和中小城镇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激增,但城镇社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图书馆、文体休闲场所等公益设施却难觅踪影。
              (4)结合材料四,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各级政府部门应如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社区生活。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贯彻和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要求,甲乙两市结合本市特点,开展了如下工作。

              (l)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两市的做法对文化建设提供哪些相同的借鉴。
              (2)两市的做法虽不相同,但最终都促进了文化建设。运用有关矛盾特殊性的知识对此加以分析。
              (3)就甲乙两市文化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两条建议。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养老”标志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彰显着老龄群体的精神需求和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呼唤。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养老观念也已经不再局限于基本的“吃、穿、住”,而是把生活质量的全方位提高当成新的目标;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认为求知、求乐、奉献社会,能更好地展示老年人的情操;很多老年人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在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中享受着文化养老的快乐。
                  材料二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活动的实施,促进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丰富了农村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过,总的看来,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比较匮乏,老人休闲娱乐方式比较单一,除了看电视,就是打牌,偶尔去集市逛逛。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文化养老”兴起的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先进文化的相关知识,谈一谈我国应如何帮助农村居民实现“文化养老”?
              (3)目前,“文化养老”已成为网络上的热点话题之一。某网站版主发出了“文化养老,人人有责”的主题帖,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广泛关注。
              请你运用个人与社会的相关知识,点赞,并参与评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