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

              A.原句:发射“天宫一号”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改句: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这是发射“天宫一号”的主要目的。

              B.原句: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改句:这样看来,大自然的语言就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C.原句:难道你不知道吗?牵牛花开两种颜色,红的和蓝的。

              改句:牵牛花开两种颜色,红的和蓝的。这是你应该知道的呀!

              D.原句:密西西比河深沉的歌声,我听到了;密西西比河浑浊的胸膛,我瞧见了。

              改句:我听到了密西西比河深沉的歌声,瞧见了密西西比河浑浊的胸膛。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G20杭州峰会核心区域的钱江两岸,每当夜幕降临,(zhù)    足远眺,只见金色的国际会议中心熠熠生辉,银色的杭州大剧院静(mì    庄重,一幢幢高耸的写字楼立面不断变换着各种图案,一会儿是亭台轩榭的江南水乡美景,一会儿是保俶塔的剪影……一座座雄跨钱塘江两岸、造形各异的大桥,正成为沟通世界,连接你我的精神之桥。

              (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ù)   足远眺   静(mì)       轩(   )

              (2)文中画线的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______ ”。

              (3)“耸”在《新华字典》中有下面三个义项。文中“高耸”的“耸”意思应为(    )。

              A.耸立   B.引起注意,使人吃惊    C.耸动

              (4)将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原意。

              一座座雄跨钱塘江两岸、造形各异的大桥,正成为沟通世界,连接你我的精神之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4.

              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名为“记”,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 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练习。                                                                                                              忆读书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4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7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大加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有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节选自冰心《忆读书》,略有改动)
              (1)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真正开始读书是几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第一次读书是在其舅父杨子敬指导下进行的,是舅父教她怎样读《三国演义》的。
              B.“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主要是说母亲催促她睡觉,而她还想读书,于是哭了。
              C.作者在一知半解读书时,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是因为“凯”与“诸”这两个字的读音与“岂”和“者”两字的读音相近。
              D.读过《聊斋志异》,对作者写作很有帮助。作文老师曾有“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批语,其中的“柳”与“长吉”是指柳宗元和李贺。

              (3)“冰心”的笔名选自________朝诗人王昌龄的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代表诗集是《繁星》和《________________》。代表散文集有《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作者的本意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喜欢读《水浒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为什么不喜欢读《荡寇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这四部书的作者分别是谁?从它们的体裁上看,《聊斋志异》与其他三部书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下面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紫藤萝瀑布》通过对紫藤萝的描绘以及一棵紫藤萝的遭遇的记叙,抒发了作者宗璞对生命顽强和美好的赞扬之情。
              B.《在山的那边》中“山”和“海”分别象征着理想境界和重重困难,作者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战胜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才会抵达理想的境界。
              C.《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D.《河中石兽》通过老河兵的话,让我们认识到在面对问题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经验,而不是主观的臆断。
            • 7.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迭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8.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 文学常识填空

              (1)  甲文标题中的“铭”指:________

              (2)  乙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

              (2) 解释下列加线词。

              (1)惟吾德   __________

              (2)无案牍之形  __________

              (3)杂然而前者  __________

              (4)筹交错   __________

              (3) 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4) 甲文中“斯是陋室”与“何陋之有?”是否存在矛盾?如何理解? (5) 甲文中说“无丝竹之乱耳”,乙文中也谈到了“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这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
            • 9.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__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阐述了孟子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观。

            • 10.

              阅读理解

              (一)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诗的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②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深刻含义的理解。

                                                                                         

                                                                                         

              (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①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其欣悦          俟                      

              (2)略无慕艳意        慕艳                 

              (3)未尝稍降辞色      辞色                

              ②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③作者幼时“抄书”、“借书”和“成年后对同舍生的奢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④作者的求学经历中,一定有是你感触最深的地方,试选其中一个方面,谈谈你所获得的启示。

                                                                                           

                                                                                     

              (三)飞机“不喝油”也能飞

              王远

              “阳光动力2号”正在进行为期5个月的环球之旅。这架全球最大的太阳能飞机自3月初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启航以来,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

              这架“不喝油”的飞机完全由太阳能提供动力,零燃料消耗。它拥有72米宽的翼展,比波音747飞机多出了近4米,重量只有2.3吨,仅相当于一辆运动型多用途汽车的重量。这架太阳能飞机的“动力之源”是机身上的1.7万多块太阳能电池,这也是“阳光动力2号”的最大亮点所在。这些太阳能电池直接平铺在巨大的机翼上,每一块电池板的厚度是135微米,仅相当于人类发丝的宽度,由其储存的电量可供“阳光动力2号”昼夜飞行,不需要一滴燃料

              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将其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却仅有300年历史。1974年,第一架太阳能飞机“太阳高升号”进行了一次短暂飞行,首次实现了用太阳能给飞机提供动力的梦想。此后40余年间,各种太阳能飞机不断出现,但始终没有同时满足使用太阳能动力做载人、昼夜、长距离的飞行,“阳光动力2号”的出现,可谓刷新了人类飞行史上的纪录。

              光电转换是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形式之一。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它的基本装置是太阳能电池,“阳光动力2号”的动力即来源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对太阳能电池而言,最重要的参数是光电转换效率。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大约在30%,通常需要采用并联与电池储存方式,才能达到增强续航里程和功率的效果。

              “阳光动力2号”环球之旅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商业价值。这架太阳能飞机从理念的萌发到由图纸变为现实历经12年时间。飞行总监雷德·克拉克认为,相比搭载乘客的普通飞机,它有着更艰巨的使命,那就是向世人传播“未来可以属于清洁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信息和理念。放眼未来,这场长达3.5万公里的环球之旅恐怕还只是人类开辟未来探险的一小步,“光之翼”的无限潜能,昭示着清洁能源的美好明天。

              (1)“阳光动力2号”飞机为什么会引起世界的关注?请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概括三点即可)

                                                                                    

                                                                                                                                                                     

              (2)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不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A、首次实现了用太阳能给飞机提供动力的梦想。

              B、光电转换是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形式之一

              C、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大约在30%。

              D、这场长达3.5万公里的环球之旅恐怕还只是人类开辟未来探险的一小步

              (4) 从“阳光动力2号”的环球之旅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四)走在每一位母亲的情怀里 

              (1)那天是周末,春日的黄昏有新榨橙汁的颜色与气息。母亲在下班时打来电话,声音里是小女孩般的欢欣雀跃:“明天单位组织春游,你下班时帮我到威风糕饼店买一袋椰蓉面包。”远远看到了那家店,我的心便一沉:店里竟是人山人海,排队的长龙一直蜿蜒到了店外。

              (2)随着长龙缓慢地移动,我频频看表,又不时踮起脚向前面张望。我站得头重脚轻,饿得眼冒金星。春天独有的暖柔轻风绕满我周身,而在新出炉面包熏人欲醉的芳香里,却裹着我一触即发的火气。真不知道母亲是怎么想的,春游,根本就是小孩子的事嘛,妈都什么年纪了,还去春游?

              (3)前面的人为了排队次序爆出了激烈的争吵,便有人热心地站出来,统计每个人买的数量和品种,给大家排顺序。算下来我是第三炉的最后一个,多少有点盼头,我松了口气,换只脚接着站。就在这时,背后有人轻轻叫一声:“小姐。”我转过头去,是个不认识的中年妇人。她的笑容几乎是谦卑的:“小姐,我们打个商量好吗?你看,我只在你后面一个人,就得再等一炉。我这是给儿子买,他明天春游,我想,嗯……”她的神情里有说不出的请求,“请问你是给谁买?”

              (4)我很自然地回答她:“给我妈买,她明天也春游。”

              (5)真不明白,整个店怎么会在刹那间突然有了一种奇异的寂静,所有的眼光同时投向我。售货小姐笑了:“哇,今天卖了好几百袋,你可是第一个买给妈妈的。”

              (6)我一惊,环顾四周才发现,排在队伍里的,几乎都是女人,从白发苍苍到青年少妇,每个人的大包小包,都显示着她们主妇和母亲的身份。“那你们呢?”

              (7)“当然是买给我们小皇帝的。”不知是谁接了口,大家都笑了。

              (8)我身后那位妇女连声说:“对不起,我没想到,我真没想到。你妈明天春游……”她脸上忽然浮现出的神往表情,使她整个人都温柔起来,“哪怕坐在草坪上晒晒太阳也好呀,到底是春天。大概,我也只有等到孩子长大到你这种年纪的时候,才有机会吧。”

              (9)原来是这样,不是母亲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内心深处一个已经埋藏了几十年的心愿。而我怎么会一直不知道呢?我是母亲的女儿啊。

              (10)这时,新的一炉面包热腾腾地端了出来,芳香扑鼻,我前面那位妇女转过身来:“你先买吧。”

              (11)我一愣,连忙谦让:“不用了,你等了那么久。”

              (12)她已经走到了我的背后,略显苍老的脸上明显有着生活折磨的痕迹,声调却是只有母亲才会有的温煦和决断:“但是你妈已经等了二十几年了。”

              (13)她前面的一位老太太微笑着让开了,更前面的一位也默默地让开去。我看见,她们就这样,安静地、从容地、一个接一个地,在我的面前,铺开了一条小径,一直通向柜台。我怔怔地对着她们每一个人看了过去,她们微笑地回看我,目光里有岁月的重量,也有对未来的信心,更多的,是无限的温柔。

              (14)刹那间,我明白地知道,在这一瞬间,她们看到的不是我,而是她们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女。通往柜台的路一下子变得很长很长,我慎重地走在每一位母亲的情怀里,就好像走过了长长的一生,从不谙人事的女孩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终于读懂了母亲的心。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第(8)段划线句运用什么描写方法,表现那位妇女怎样的心理? 

                                                                                         

                                                                                         

              (3)本文第(2)段和第(10)段都出现“芳香”一词,请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词语分别表现“我”怎样的心情。 

                                                                                         

                                                                                          

              (4)第(9)段中的“心愿”指什么?“而我怎么会一直不知道呢?我是母亲的女儿啊。”这句话如何理解? 

                                                                                          

                                                                                          

              (5)结尾划线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6)读完本文,你对母爱有进一步的理解吗?请你用一句名言表达一下对母爱的感悟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