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目  送

              文/龙应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题记

              ⑴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⑵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⑶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⑷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⑸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⑹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⑺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⑼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⑽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⑾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⑿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⒀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⒁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⒂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 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忽(   )   人(   )

              (2) 线索是指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本文的线索是      。 (3) 作者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4)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本文的题记,请你结合文章第⑼段和第⒂段的内容说说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 (5)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你认为这个句子应该还原到第( )段和第                       (    )段之间。 (6) 文中的母亲用饱含深情的目光目送亲人的离去,看着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顿生伤感和惆怅。你在生活中也有这种目送他人离开的经历吗?试着把这个场景描写出来。 (7) 透过作者极富真情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理,让人学会珍惜亲情、珍惜生命,不要等到亲人离去才追悔莫及。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有一句名言告诉我们久别渴望重逢的温馨和愉悦,请写出来。
            • 2.

               《上 大 学 去》

              范子平

                 我们从没有做过上大学的梦。因为我们村从来就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小学上得也不安稳,谁的家里需要劳力,马上就叫他们的孩子辍学。所以,我们一个班本来有13个人,到了五年级,就剩下我们5个人了,而且都是本家。在村里,没有我们不敢办的事,都说我们“捣蛋得欺天”,就连班主任也被气病了,回城里看病再也没回来。

                 过了好几个星期,学校就换了同村同族的王敬民来教我们。别看他比我们大十几岁,却是我们的晚辈。论辈分,我是叔叔,王连喜他们四个就是爷爷了。王敬民的课讲得很有意思,以故事开路,先吸引住你,再往下讲课,我们真的很欢迎。可是一让做作业,我们就不高兴了,因为我们已经两年没有做过作业了。他给我们都打了不及格,又在课堂上批评,我们可恼火了。王连喜就喊:“过来,过来,我是你爷爷,我叫你过来。”因为我们村就一个族,村里老人对辈分还挺重视的。王敬民无可奈何地走过来,按照我们的要求把腰弯下,我们伸出食指和拇指弯成一个圆,每人在他头上弹了一下。王敬民夸张地哎哟着,说:“你们这些捣蛋虫!”

                 第二天上课,王敬民突然说:“你们想不想上大学去?”上大学去?是不是昨天我们下手太重把他弹成了神经病?我们有上大学的命?再说,现在上小学五年级,离大学还差十万八千里。我们就笑嘻嘻地说:想是想,就是太空想。王敬民一下子摆出了晚辈人的随便来,大喊:走!咱上大学去。不由分说,拉着我们上了一辆开往城里的客货两用车。看着两边的树木飞快朝后跑去,我们可得意了,上不上大学先不说,这次旅游要比掏鸟窝、挖田鼠洞、捉水蛇有意思的多了。

                 没想到王敬民真的领我们去了全省很有名气的一所大学。嗨,这真是从没见过的好地方!首先那个大门就气派得叫人吃惊。汽车来了,电动栅栏门会缩起来让路。绿茵茵的草地上伸着长颈灯,路边一丛一簇鲜花的香味沁人心脾。高大的楼房装饰着美丽的玻璃幕墙,像是神话宫殿一般。教室里,大学生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讲课;图书馆里,好家伙,一格格、一柜柜的书本快把我们的眼睛看花了;实验室里,瓶瓶罐罐整齐摆放,不知名的仪器高高低低,酒精灯吐着蓝色的火苗。还有那宽阔的体育场上,篮球、足球、排球飞上飞下……大学真大呀,大学真美呀!我们的心被震撼了,一张张小脸严肃起来,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在血管里膨胀。

                 王敬民说:“咋样?”

                 王连喜说:“这个……这个……真是比天堂还好啦。”

                 我说:“让我在这个地方过一天就美啦。”

                 王敬民说:“这所大学的毕业生,挺起胸膛做人。自己饭碗铁不说,还光荣,给国家做的贡献大!像咱借用县农场的自动收割机,就是这里发明的。那算是小发明,这里大小发明一年几百项!你们是想在家窝窝囊囊过一辈子,还是想上大学,做大事,给国家做贡献,过上好日子?”

                 我们一时忘了自己是长辈的身份,一起回答:“想上大学!”

                 王敬民说:“那就好,要想上大学,现在就得好好学,认真听讲,往心里听,认真做作业,往心里学,得靠自己用心,得靠自己吃苦!”

                 当我们朗朗的读书声响彻小村上空时,去地里劳动的好多人都拐过来看热闹,说:“王敬民真有本事,咋把这几个捣蛋泥猴制服了?”

              一晃六七年过去了,我们5个同学真的都考上了大学,每逢回家过年,都去看望王敬民老师。我们规规矩矩,恭恭敬敬。王敬民老师开玩笑说:“别这样,你们还是长辈呢!”我们全都不好意思笑了。              (摘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 请围绕文“上大学去”,从文中摘录 表现“我们”心理变化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王老师有哪些可敬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大学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在全文内容中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多处出项“辈分”、“晚辈”、“长辈”等字眼,请揣测作者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你想上大学吗?阅读完本文后,结合自身情况,说说你的理想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小巷深处砂锅饭香

              在上沙的一条小巷深处,开着一家小小的饭店。饭店很小,饭店没有名字,卷闸门拉开是厨房,推开帘子就是餐厅,小饭店只卖砂锅饭。

              店主是一对夫妻,每次经过那里,都能看到女主人非常麻利的动作——煮青菜、盛例汤、下米到锅里;又或者接电话、记地址、打包……在那之前,我真的没有看过这么麻利的女子。男子总是穿一件工字型背心,肌肉很好。他在摆成三排的砂锅和放调料等杂物的桌子中间转来转去,下米、浇油、调火、出锅……偶尔慢条斯理地说几句话。男的偶尔大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女的总是浅笑,高高扬起的马尾,随着她的肢体不停地抖动。

              这对30多岁的男女,第一次让我发现并肩战斗的幸福。

              这天下班,又经过这家砂锅饭店,终于被里面飘出的香味给吸引了进去。餐厅很小,不超过6平方米。整齐地摆着四张桌子,每张桌子最多能容两个人同时吃饭,这真是我见到的世上最小的餐厅了。可能正因为房间小,冷气很足。刚落座,女子就端了一碗大骨花生红豆糖水进来,小心翼翼地放在我面前,然后一转身掀了帘子闪了出去。

              等了有10分钟的样子,香气扑鼻的砂锅饭端到了我的面前,最上面是沾着剁椒的四川香肠,用勺子拨开香肠,那肉香、米香就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弥漫开了……

              后来,有个文友从南山过来找我,经过这家小店的时候,被这砂锅饭的香气给吸引了进去。吃完后就给我打电话,“你这附近有家锅仔饭,超好吃的!特别是锅巴……不知道南山有没有……”后来,这个文友每周专来这里吃两次,他说如果不是坐车太远,他天天都想来吃……可见,味道是有多正。

              让我喜欢上这家夫妻小店的,不仅仅是他们的饭香,还有这对男女之间配合的默契,还有他们的“浪漫”假期——每周日周一,他们会在卷闸门贴一纸通知:休息两天,多谢惠顾。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这算不上浪漫。但我想,做生意的,都明白钱是赚不完的,可又有多少人舍得关门休息,给自己两天假期?

              有天下午,那个南山的朋友过来吃饭顺便到我家取我在香港帮他带的东西。而我又急着要出门去龙华,正愁着不知道如何处理时,朋友说,“你是不是可以把钥匙交给那家砂锅饭店?我取完东西之后,再把钥匙放在砂锅饭店?”我迟疑了一下,“他们那么忙,没有时间来帮我们这做些杂事的吧?”“不一定吧,我们都在那吃过那么多次了,客户不是上帝嘛!”“那我试试吧!”无奈之下,我只好揣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那家小饭店。

              正在往砂锅里下米的男子,听明白了我的意思之后,立马放下砂锅,对我说,“没问题,你让你朋友来取钥匙就好了,对了,你朋友姓啥?”“姓张!”“好的,到时候我问他姓啥,姓张我就把钥匙给他!”男子灿烂地笑着,伸手接过了钥匙。夕阳的余晖穿过玻璃映在他的黝黑的肌肉上,闪烁着健康的光泽。

              砂锅店——卷闸门拉开是厨房,推开帘子就是餐厅,小饭店只卖砂锅饭,不超过6平方米,整齐的摆着四张桌子,每张桌子最多能容两个人同时吃饭。这样的小店,并不只是上沙才有,其它区域也有。这种店是很容易被人家复制、粘贴的。但我知道有一种号称真情的招牌,谁也复制不了。小巷深处不仅飘出砂锅饭香,还飘出人情味的芳香——成为客户寄存钥匙的中转站。

              (1)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砂锅饭的店面大小,有什么作用? (2) 阅读下列句子,简要分析划线反映的人物的心理。

              (1)女子就端了一碗大骨花生红豆糖水进来,小心翼翼地放在我面前,然后一转身掀了帘子闪了出去。

              (2)正在往砂锅里下米的男子,听明白了我的意思之后,立马放下砂锅。

              (3) 文章以“小巷深处砂锅饭香”为题,为什么两次提到文友? (4) 文中做砂锅饭生意的夫妻俩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 4.

              ①2007年的时候,我自合肥一所大专院校毕业,自感前途渺茫,无处可寻落脚之处,只得暂在合肥租住了一处房子,打算找份像样的职业“衣锦还乡”。 我的求职路漫漫,投出去的简历总厚度差不多要超过了我的身高,都如泥牛入海。

              ②正在我愁苦之际,好在有房东老太安慰我,每天很晚都给我留着门,有几次因为喝酒回来晚了,她还会特意打电话问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情。总之,房东老太带给我的温馨如春阳扑面,让我在窘迫的日子里心里仍装着信念的小火炉不熄。

              ③然而,哪里架得住长时间的求职无果呀,生活的困乏压的我喘不过起来,眼看着生活费都成问题了,我已经连续欠了房东老太近半年的房租,而原先说好是每月一结的。

              ④此时,我最怕过的日子是30日或31日,每每月末,我都感到自己脸上比火烧还难受,堂堂七尺男儿,却挣不来房租钱,谈何成家立业。

              ⑤中秋节快到的时候,我终于在一家印刷厂找到了外包装策划的工作,老板是个精明的外地人,给我开价月工资4000,我当即被不菲的薪酬击倒。哪知道,干了一个月,老板才告诉我,薪酬是一个季度结一次。我苦熬慢等,终于到了一个季度,却传来了这家印刷厂倒闭,老板携款潜逃的消息。

              ⑥那一夜,我失魂落魄地回到了住处,身心俱疲的我如一滩烂泥,再也没有脸去房东老太那里取热水,只得和衣倒头而睡,第二天十一点还没起床。直到房东老太急促的敲门声把我喊醒,她的手里拎着一只还在冒着热气的暖水瓶。

              ⑦看到我无精打采的样子,她就开导我说,孩子,我知道你一定遇到了什么难处,你距家千里,有心事不妨对我说说,我可以充当你的父母,替你排解忧愁。我眼泪簌簌地流下来,打在了被单上。房东老太恐我磨不开面子,只得给我讲了一个她曾经下放在河南农村时候的故事:“当初我下放在河南偏远农村那会儿,一个姑娘家,嫁不得人,回不得家,晒得黑瘦黑瘦,眼看着没有活路。有一天,我实在想不开,就找了条绳子,打算结束自己的性命,幸好被一位农村老大妈发现。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她指着窗外的一株向日葵对我说:‘你看孩子,向日葵很少只有一个头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它们就是为了多分出几个头,多长出几双眼睛来,好好看看自己脚下的土地和阳光普照的生活。向日葵都活得这么带劲,何况是我们人呢。’那天,我不再哭了,农村老大妈的话仿佛给我阴霾的生活劈开了一条明丽的路,我坚持朝前走。后来,我也返回了老家,嫁了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⑧房东老太说,年轻人,当初河南老大妈送我的那棵向日葵我已经养了56年,今天,我打算分一些种子交给你来养。我相信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你只要想想那棵对生活如此充满新鲜感的向日葵,就一定有办法走出一条崭新的路来。

              ⑨那年的下半年,我通过应聘成功在一家电视台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三年后,我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新房子装修好的那天,我在客厅里让人给我画了一整面墙的向日葵,然后拍下照片,邮寄给了合肥那位房东老太。房东老太很快给我回信了,信只有8个字:养心如葵,心堤不溃。

              (1) 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小火炉”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 你认为文中的房东老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 这篇小说不同版本的标题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向日葵分出许多头”,一个是“向日葵的傲然”,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好?为什么?
            • 5.

              桃叶青青

              覃旭

                 ①黄老师发令以后便离开了,全班同学涌出校门,冲向桃花村。

                 ②桃花村离学校约2.5公里,有乡级公路相通,村头有一大片桃林。春萌是个身材瘦弱的女孩子,同学们个个都比她跑得快,一下子就把她甩在最后。春萌拼命跑,还是被大家越甩越远。公路弯弯曲曲,路边长满高树。没过多久,春萌连同学的背影都看不到了。她感觉再跑就要断气了,于是停下来慢慢走了一段路。

                 ③出了一身汗,又没有水喝,她口渴得很。她没有运动鞋,脚上的塑料凉鞋断了扣,不能穿着跑,她就把鞋子藏在草丛里,做好记号,然后赤着脚继续慢慢跑。

                 ④很快,有同学返回了,一路嬉戏打闹,手拿着青青的桃叶。春萌觉得难堪,故意不看他们,低头吃力地往前跑。

                 ⑤一个个同学迎面擦肩而过,春萌渐渐适应了。她抬起头,调整呼吸和步伐,按最能忍的节奏跑。终于,春萌离桃林越来越近了。她惊讶地看到,黄老师竟然站在那里。她感到很惭愧,使出吃奶的力气跌跌撞撞地冲刺。她冲到黄老师跟前,刚想对黄老师说抱歉,不料黄老师却庄重地向她鞠了一躬,激动地说:谢谢!然后跨上单车,从一条弯曲的小路离开了。

                 ⑥春萌愕然,但她没有多想,摘了一片最青的桃叶,从原路往回跑,途中没有忘记拿自己的凉鞋。

                 ⑦不久,有个好消息传来:学校获得一个保送名额,可以保送一名品学兼优的毕业生上师范学校。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农民子弟,上了师范学校,就等于跳出“农门”,有了铁饭碗。这是每个学生梦寐以求的大好事啊!

                 ⑧学校让黄老师推荐几个人选,她只推荐了春萌。

                 ⑨大家都觉得很意外。论成绩,春萌虽然不差,但并不是最拔尖的;论德育,没听说她做过什么好人好事。凭什么只推荐她?成绩一直排在前三名的同学最不服气,回家告诉了父母。

                 ⑩他们的家长直接找到校长,校长把家长们带到了黄老师面前。面对愤愤不平的家长,黄老师平静地说:“我要开一个班会,不到10分钟,请你们列席。”

                 ⑪在班会上,黄老师问全班学生:“上次长跑,跑到桃花村的同学请举手。”所有的学生都举起了手。黄老师的目光从学生的脸上一一扫过,接着又严肃地说:“请大家听清楚了,我说的是上次跑到桃花村的同学请举手!”

                 ⑫有一半多的学生听出老师声音里的异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陆续迟疑地把手放下。有一小半的学生仍举着手。黄老师又说:“最后重复一遍,我说的是——坚持跑到终点桃花村的同学,请举手。”这一回,除了春萌那纤细的手,所有的手都放下了。

                 ⑬黄老师有些激动地说:“这就是我只推荐春萌的原因。同学们,谁还有意见?”

                 ⑭现场鸦雀无声,学生家长还想说话,被自己的孩子红着脸阻止了。

                 ⑮原来,在学校到桃花村的中途,有一片密密的松树林,松树林后面有几棵桃树。同学们的桃叶都是从那里摘的。黄老师是骑单车抄小道去桃林等待他们的。春萌想起来了,那天是有返回的同学给她递桃叶来着,还好她没有接受。

                 ⑯最后,春萌还有一事不解,私下里问黄老师:“黄老师,那天你为什么要鞠躬谢我?”黄老师说:“因为你没让我白等。”

              (《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2期,有改动)

              (1) 选文主要写了哪两个情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文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联系上下文,分析选文第⑥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愕然”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从叙述方式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⑮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选文中的春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说说她给了你怎样的启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猎手

              贾平凹

              ①从太白山的白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

              ②这猎手粗脚大手,熟知狼的习性,能准确地把一颗在鞋底蹭亮的弹丸从枪膛射出,声响狼倒。但猎手并不用枪,特制一根铁棍,遇到狼故意对狼扮鬼脸,惹狼暴躁,扬手一棍扫狼腿,狼的腿是麻杆一般,着扫即断。然后挡腰直敲,狼腿软若豆腐,遂瘫卧不起。旋即弯两股树枝吊起狼腿,于狼的吼叫声中趁热剥皮,只要在铜疙瘩一样的狼头上划开口子,拳头伸出去于皮肉之间嘭嘭捶打,一张皮子十分完整。

              几年里,矮林中的狼竟被猎杀尽了

              ④没有狼可猎,猎手突然感到空落,他常常在家喝闷酒,倏忽听见一声嚎叫,提棍奔出去,鸟叫风前,花迷野径,远近却无狼迹。这种现象折磨得他白日不能安然吃酒,夜里也似睡非睡,欲睡乍醒,猎手无聊得紧。

              ⑤一日,懒懒地在林子中走,一抬头见前面三棵树旁卧有一狼作寐态,见他便遁。猎手立即扑过去,狼的逃路是没有了,就前爪搭地,后腿拱起,扫帚大尾竖起,尾毛动,发一面旗子。猎手一步步向狼走近,眯眼以手招之,狼莫解其意,连吼三声,震得树上落下一层枯叶。猎手将落在肩上的一片叶子拿了,吹吹上面的灰气,突然棍击去,倏忽棍又在怀里,狼却卧在那里,一条前爪已经断了。猎手哈哈大笑,迅雷不及掩耳将棍再要敲狼腰,狼狂风般跃起,抱住了猎手,猎手在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受伤而发疯的恶狼。棍掉在地上,同时一手抓住了一只狼爪,一拳塞进弯过来要咬手的狼口中直抵喉咙。人狼就在地上翻滚搏斗,狼口不能合,人手不放松。眼看滚至崖边了,继而就从崖头滚落数百米的崖下去。

              ⑥猎手跌落到 三十米 ,在崖壁上的一块凸石上,惊而发现了一只狼,此狼皮毛焦黄,肚皮丰满,一脑壳的桃花瓣。猎手看出这是狼妻。有狼妻就有狼家,原来太白山的狼果然并未绝种啊。

              ⑦猎手跌落到 六十米 ,崖壁窝进去一小小石坪,一只幼狼在那里翻筋斗。这一定是狼子。狼子有一岁吧,已经老长的尾巴,老长的白牙。这恶东西是长子,还是老二老三?

              ⑧猎手跌落到 一百米 ,看见崖壁上有一洞,古藤垂帘中卧一狼,瘦皮包骨,须眉灰白,一右眼瞎了,趴聚了一圈蚊虫。不用问这是狼父了。狡猾的老家伙,就是你在传种吗?狼母呢?

              ⑨猎手跌到 二百米 ,狼母果然又在一个洞口。

              ⑩……

              ⑾猎手和狼终于跌落到了崖根,失掉在斜出的一棵树上,树咔嚓断了,同他们一块坠在一块石上,复弹起来,再落在草地上,猎手感到剧痛,然后一片空白。

              ⑿猎手醒来的时候,赶忙看那狼。但没有见到狼,和他一块儿下来已经摔死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

              (选自《太白山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1) 划下划线的第③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2)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鉴赏第⑤节划横线的句子。 (3) 综合全文来看,你认为猎手是个怎样的人?请联系文中相关情节作分析。 (4) ⑥—⑩节,作者细致描述了猎手跌落过程中的所见所想,请分析其目的何在。 (5) 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有种荒诞的“聊斋”感,请谈谈你的理解。
            • 7.

              算 命

              顾振威

              当、当、当……小铴锣一响,晋菜园的算命瘸子就来了。

               算命瘸子一来,总是将马扎放在老槐树底下,稳稳地坐了。他刚燃上劣质烟,母亲就去了。

              从记事起直到现在,我已记不清算命瘸子来过多少趟了。只要他一到,第一个去算命的便是我母亲,算命后母亲一脸的喜色和满足,嘴里连声地说:“真准哪!几毛钱真没有白花!”

              母亲的广告还真起了作用,听了她的赞叹,不少人都去求算命瘸子算上一卦。于是算

              命瘸子多是乘兴而来,乘兴而去,兜里也自然装满皱巴巴的票子。

              我曾多次规劝文盲母亲,让她不要信算命那一套,母亲却总是一脸慈爱的笑,等算命瘸子一来,还是照算不误。我很生气,说你儿子好歹是个有文化的国家干部,你这样愚昧就太丢脸了。母亲安详地说:“你是你,我是我。”

                 我只好继续开导母亲,人的命并非天注定,更不是凡夫俗子能算出来的。算命人通常采取的伎俩是哄、骗、诈、吓、察言观色、旁敲侧击,他们用模棱两可的话来布下迷魂阵。比如“父在母先死”一句,就有好几种解释。

              为使母亲彻底醒悟,一次,我借了一套衣服穿上,那是农民干活时的脏衣服,我就脏着手脸去找算命瘸子占卜前途。算命瘸子眯缝着眼细观细瞧,说道:“你这个人呀,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想吃国家的皇粮,可一辈子都是个泥腿子的命。你就死了这份心吧。”

                 回到家里,我脱掉脏衣服洗净手脸,眉飞色舞地讲给母亲听。母亲听后面色沉了下来:“全中国就你一个聪明人?骗一个瘸子,你良心让狗吃了?”她不说瘸子欺骗我,反倒说我骗了他。我不明白母亲怎么偏在这件事情上这么糊涂。

                 不知何故,后来算命瘸子就来得少一些了,即便来,也不在槐树底下安营扎寨了。他像是做错了事似的总是躲着母亲,母亲求他算命,他便搪塞道:“给你算一百遍了,再算也算不出新鲜的了。”母亲却说: “你算,我听了心里踏实。”瘸子只好遵命。但母亲掏钱给他,他却趁没人的时候悄悄塞回给母亲,母亲又给他塞回去。

                 算命瘸子老了,老得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也不来算命了,听说靠救济粮应付一日三餐,日子就过得很是凄凉。逢年过节,母亲就让家里人送过去半袋粮食,拾元钱。母亲说:“他一个瘸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身边又没一个亲人,不算命靠什么吃饭呢?”我后来

              才明白,不是母亲糊涂,糊涂的是我。

              (选自《读者》2003年20期)   

              (1) 为什么算命瘸子一来,母亲就要找他去算命?

                                                                                                               

                                                                                                                

              (2) “我”对母亲不听规劝,照算不误的行为很生气,这是因为                                                                                               

              而母亲听了“我”讲述算命的情况“面色沉了下来”,这是因为                                                                                                                          

              (3) 文中画线句子中有两个“塞”字,同样的“塞”,别样的情。它们各自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

                                                                                                                                                                                                

              (4) 联系全文,说说 “不是母亲糊涂,糊涂的是我。”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5) 请你结合母亲的言行,说说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 8.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⑴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挑”、“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⑵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2) 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3)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

                                                                                                                                                          


              (4) 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 9.

              ①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②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③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④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⑤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⑥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⑦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1)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选段主要写了父亲都做了哪些准备?

                                                                                              

                                                                                             

              (2)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 父亲的准备过程是艰苦的。它的根源是什么?

                                                                                              

                                                                                             

              (4) “台阶”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 10.

              ①“她挂花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②“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历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③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④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⑤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⑥“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⑦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⑧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1)   选文主要运用的刻画人物手段有什么?(  )
              A.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B.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C.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D.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
              (2) “她挂花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挂花”是什么意思。 (3) 第②段,老头子的身体为什么会往上“蹿一蹿”? (4) 第⑤段中“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这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5) 老头子说“我没脸见人”,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与性格特点? (6) 文中的老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吗?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