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面相关连接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雅舍小品》——小说——梁实秋——(中国)现代
              B.《聊斋志异》——小说——蒲松龄——(中国)清代
              C.《皇帝的新装》——童话——安徒生——丹麦
              D.《所罗门王的指环》——自然科学著作——康拉德·劳伦兹——奥地利
            • 2.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其中情节是小说刻画的中心。初中三年,我们学过的小说有:《空城计》、《范进中举》等。
              B.《茶馆》——老舍——现代——《老舍文集》。
              C.《小石潭记》《伤仲永》《醉翁亭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唐宋八大家”的。
              D.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样式。
            • 3.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范进中举》选自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小说家吴敬梓。
              B.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马国等地的经历。
              C.《水浒传》中的李逵,绰号“黑旋风”,为人心粗胆大,率直忠诚,仗义疏财。
              D.《鲁滨逊漂流记》写了鲁滨逊三次离家航海的经历,在巴西买了种植园,在从葡萄牙回英国途中遇狼群。
            • 4. 。下列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杜甫的诗“三吏”“三别”,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石壕吏》便是其中一首.
              B.《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本文选自小说集《呐喊》.
              C.《爱莲说》与《陋室铭》在写作方法上都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喻人.
              D.《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哭!”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
            • 5.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最后一课》作者是德国小说家都德。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以“我”(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
              B.《小石潭记》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曾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一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
              D.季羡林先生在散文《幽径悲剧》中为我们呈现了藤萝不同寻常的美,谴责令人痛心的愚氓的恶行,表现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6.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说》这首诗借“春雨”的真情诉说,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孩子们的温柔亲切的爱意,以及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地亲近自己、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的诚挚祝福。
              B.《故乡》一文中,“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再回到故乡,“我”看到故乡的衰败和故乡人生活的贫困。离开故乡时,“我”憧憬美好的故乡。小说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
              C.《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作者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的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指出有充满自信力的中国人存在,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展现了作者的爱国赤心。
              D.《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为了惟妙惟肖地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 7.

              谁与我同行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我家离学校有三里来路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悚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走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毛发尽力往上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捉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 8.

                名人墙

                                           王伟华

                 哥已经来弟家三天了。

                 哥终于支支吾吾,把自己的来意讲明了。

                 弟是将军,是小清河村里走出去的最能的人,也是乡里有名、县里挂号的人。哥是小清河村村支书,早已退了很多年了。退了的哥偏偏不肯安生,喜欢乱操心,家乡的雨季眼看就要来了,小清河就要变成黄水河。河上无桥,村民出行,村里的孩子们来来回回上学又成了问题。哥在新任村支书面前夸下海口,他去省城找他家老三,一定要把修桥的钱给化来。

                 哥,不是兄弟我不念乡情,我确实有我的难处。家大业大是不差,可向我伸手的地方也多啊……你也这么大年纪了,回去好好跟嫂子过日子吧,折腾啥呢?你一手能翻了咱那穷窝儿的天么?

              弟满脸真诚,说得哥红着脸低了头。

                 哥走了……

                 哥没再向弟开过一次口,回家他闷闷地跟新任村支书说:老三有难处,咱不能难为他。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桥,咱自己修吧。

                 哥带头把自己存的那点儿养老钱全拿出来,又挨家挨户去动员:再苦不能苦孩子啊。那些心下犹豫的村民也就不再好说什么,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小清河上人欢马叫,热腾腾地忙活起来。没有谁号召,顺其自然,哥成了建桥的大总管,从桥体设计到材料的置备,他都一手操管。七十多岁的老头儿了,驮着背,顶着一头白发,在人声喧嚣的工地上,指挥人,指挥车。有爱开玩笑的年轻人从“嗵嗵嗵”的马达声里冲他大喊:大爷,我看您有大将军的风度。

                 工地上噪音太大,哥听不清,但从对方脸上的表情明白些什么。他咧开嘴,笑得憨,也笑得欢,露出黑黑的空牙洞来,额前的一缕白头发在风里一下一下的翻。

                 桥修成,一座漂亮又结实的双孔石拱桥,青石桥体,白沙路面,神气地横跨在小清河上,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村民们到河对岸去种田,不再用肩挑手提,三轮机动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孩子们上学不再用大人护送,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就过了河。村里再没有牲畜掉下河淹死这些让人烦恼的事儿了。

                  修了一座桥,把哥累得不轻。原来就的人,身体越发弱下去。他要拄着拐棍才能从家走到桥上看看。夕光晚照中,村里上空的炊烟袅袅地升上天空。牛羊归圈,孩子放学村民扛着工具慢悠悠回家。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大爷好啊。

                 大爷爷好。

                 ……

                 每一个过路的人,看到桥头上伫立着的哥,都会恭恭敬敬向哥打声招呼。

              哥回应着,脸上的笑意久久不去。

                 哥给弟打电话,说小清河上有桥了,小车可以一直开到家门口。哥想弟了,年纪越大,越是牵念。弟却总是那么忙,今天出差,明天开会,一副日理万机的样子。

                 哥便不再说什么,叮嘱几句,挂电话。

                 弟回来时,哥已经缠绵病榻多日。弟不是专程回来看哥的,是回来参加县里的一个活动。县里要树一面名人墙,把全县在全国各地的显要都召集回来,给他们立传扬名,也是对县里的一项宣传。

                 弟说,这是县里的大事,自己再怎么忙也要回来啊。

                 是,是该回来。人不能忘本。哥拉着弟的手亲不够。

                 呵,你以为他妈的他们白请我回来啊,每个人都要带着货回来。一个名字刻上去,二十万。弟还是那气度,当将军当惯了,说起话来。

                 二十万块?二十万啊……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二十万块,我们乡下人几家一年不吃不喝也攒不够二十万。我们修桥才花了四万多……

                 花二十万,就为把名字刻到石头里,哥到死也没想明白弟这算的是哪门子账。

              (选自《2014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 9.

              裂 痕

              刘剑飞

              王木请李林喝酒时,是一个落雪的黄昏。

              坐在这家名为“红泥小火炉”的酒馆内,烤着赤红的炭火,边饮酒,边看窗外的雪花,俩人的心里都是暖融融的。

              王木和李林是光着屁股玩大的哥们,俩人上学时是同班,上班时在一个大院,后来结婚买房子,又成了楼上楼下的邻居。

              偶有闲暇时,俩人喜欢推杯换盏,小酌几杯。或在家里,或至酒馆,整几样可口的小菜,弄两壶陈年老酒,就这么边喝边聊,天上地下、事业人生,无拘无束海侃一番,日子过得特别畅快!

              岁月如酒,就这么一醉一醒之间,时光就哧溜一下过去了。而今,俩人都已年近不惑,正是事业稳步攀升之时。前几天,听闻李林刚刚荣升单位的副局长。作为好友,王木自然十分高兴,特意安排在这落雪的晚上宴请李林,要为他好好庆贺庆贺。

              酒是陈年的酒,壶还是那把老壶。王木这人好雅,平素饮酒对酒具很是讲究,无论到哪喝酒,都爱带上一把老壶。这是王木的父亲昔年下乡插队时从一老农手里淘回的,壶虽谈不上名贵,但也是上好的青花瓷,雪白的壶壁,上绘梅兰竹菊,再配上两只小巧的六角酒杯,喝起酒来,颇有几分的雅兴。

              也是人逢喜事,酒逢知己。这晚,喝着喝着,李林就有些喝高了。待到他要亲自把盏,为王木斟酒时,右手一颤,握着的壶不慎脱手。但听咣啷一声,酒壶磕在了盘子上,碎倒没碎,但那翘着的壶嘴却被硌掉了。

              李林脸一红,搓着手,很是过意不去。

              王木淡然一笑,一把破壶,烂就烂了吧!等明儿找人粘一下,还能凑合着用。

              言毕,收拾起掉嘴的瓷壶,继续畅饮。

              这以后,俩人依然隔三岔五小酌几杯。只是,再没用过那摔破的壶。

              几年后的一个春天,某收藏协会组织一批权威专家来小城鉴宝。也是出于好奇,王木找出那把摔破壶嘴后又重新粘上的青花瓷壶,请专家鉴定。

              没曾想,那位瓷器专家看过壶后,大为赞赏,说此壶用料讲究、做工精细、纹饰细腻、釉质莹润,乃是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珍品。只可惜被损坏了,不值钱了。倘是保存完好,目前的市场价至少在三十至五十万之间。

              听完专家的鉴定,王木一下子愣在那里,老半天才醒过神来。

              抱着壶回到家里,王木顿足捶胸,懊悔不迭。心中既悔自己没能好好珍藏此壶,又恼李林不该这么不小心,把壶摔破。

              这以后,王术像被抽去魂魄一般,人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每天回到家里,他都拿出那把壶,一遍遍反复抚摸,边摸边喃喃自语,深悔自己痛失了宝贝。

              妻子知道这事后,闹着要去找李林,让李林赔壶。王木苦着脸劝阻,都是多年的好朋友了,怎么着也不能这样做啊!

              尽管一再劝妻子,但王木的心里也在暗自埋怨李林。王木想,这李林也太不够意思了,如此珍贵的一件宝贝让你毁掉了,就是不让你按市场价赔偿,你也该来道道歉,表示表示心意啊!

              这么想着,王木对李林就有了芥蒂。以后李林再邀他喝酒时,他都婉言推托,说自己身体不适,不能饮酒。

              此后,俩人的关系渐渐疏远,偶尔在单位或小区碰一下面,也只是相互点点头,一笑而过。

              三年后的一天下午,王木在单位看报纸,无意间看到一则报道,说是前几年来本地鉴宝的那几个所谓的专家,据调查是一个诈骗团伙。该团伙以鉴宝寻宝为名,流窜各地,借机收取鉴宝费或骗钱拾漏……

              看到这里,王木的心中猛一激灵:莫非——莫非自己的那把宝贝瓷壶,也是他们胡吹的?

              这下,王木再也坐不住了。第二天就带上那壶,到省博物馆找人重做鉴定去了。

              博物馆专家看过壶后,告诉王木,这就是一把民间常用的酒壶,只不过年代久些而已。

              这一结果,让王木大失所望。继尔,他又如释众负,长舒了一口气。他蓦然感觉到,这几年撕扯内心的那种痛,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

              此后,每有闲暇时,王木依然喜欢把玩那壶。回想起当初和李林推杯换盏,对坐小酌的情景,王木忽然迫切的想要喝酒,并且想和李林一起喝酒。

              但,拿在手中的电话,却始终没有勇气拨过去。这把壶都有难以弥合的裂痕了,还能再喝出以前的味道吗?王木想。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5年第6期)


            • 10.

              裂 痕

              刘剑飞

              王木请李林喝酒时,是一个落雪的黄昏。

              坐在这家名为“红泥小火炉”的酒馆内,烤着赤红的炭火,边饮酒,边看窗外的雪花,俩人的心里都是暖融融的。

              王木和李林是光着屁股玩大的哥们,俩人上学时是同班,上班时在一个大院,后来结婚买房子,又成了楼上楼下的邻居。

              偶有闲暇时,俩人喜欢推杯换盏,小酌几杯。或在家里,或至酒馆,整几样可口的小菜,弄两壶陈年老酒,就这么边喝边聊,天上地下、事业人生,无拘无束海侃一番,日子过得特别畅快!

              岁月如酒,就这么一醉一醒之间,时光就哧溜一下过去了。而今,俩人都已年近不惑,正是事业稳步攀升之时。前几天,听闻李林刚刚荣升单位的副局长。作为好友,王木自然十分高兴,特意安排在这落雪的晚上宴请李林,要为他好好庆贺庆贺。

              酒是陈年的酒,壶还是那把老壶。王木这人好雅,平素饮酒对酒具很是讲究,无论到哪喝酒,都爱带上一把老壶。这是王木的父亲昔年下乡插队时从一老农手里淘回的,壶虽谈不上名贵,但也是上好的青花瓷,雪白的壶壁,上绘梅兰竹菊,再配上两只小巧的六角酒杯,喝起酒来,颇有几分的雅兴。

              也是人逢喜事,酒逢知己。这晚,喝着喝着,李林就有些喝高了。待到他要亲自把盏,为王木斟酒时,右手一颤,握着的壶不慎脱手。但听咣啷一声,酒壶磕在了盘子上,碎倒没碎,但那翘着的壶嘴却被硌掉了。

              李林脸一红,搓着手,很是过意不去。

              王木淡然一笑,一把破壶,烂就烂了吧!等明儿找人粘一下,还能凑合着用。

              言毕,收拾起掉嘴的瓷壶,继续畅饮。

              这以后,俩人依然隔三岔五小酌几杯。只是,再没用过那摔破的壶。

              几年后的一个春天,某收藏协会组织一批权威专家来小城鉴宝。也是出于好奇,王木找出那把摔破壶嘴后又重新粘上的青花瓷壶,请专家鉴定。

              没曾想,那位瓷器专家看过壶后,大为赞赏,说此壶用料讲究、做工精细、纹饰细腻、釉质莹润,乃是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珍品。只可惜被损坏了,不值钱了。倘是保存完好,目前的市场价至少在三十至五十万之间。

              听完专家的鉴定,王木一下子愣在那里,老半天才醒过神来。

              抱着壶回到家里,王木顿足捶胸,懊悔不迭。心中既悔自己没能好好珍藏此壶,又恼李林不该这么不小心,把壶摔破。

              这以后,王术像被抽去魂魄一般,人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每天回到家里,他都拿出那把壶,一遍遍反复抚摸,边摸边喃喃自语,深悔自己痛失了宝贝。

              妻子知道这事后,闹着要去找李林,让李林赔壶。王木苦着脸劝阻,都是多年的好朋友了,怎么着也不能这样做啊!

              尽管一再劝妻子,但王木的心里也在暗自埋怨李林。王木想,这李林也太不够意思了,如此珍贵的一件宝贝让你毁掉了,就是不让你按市场价赔偿,你也该来道道歉,表示表示心意啊!

              这么想着,王木对李林就有了芥蒂。以后李林再邀他喝酒时,他都婉言推托,说自己身体不适,不能饮酒。

              此后,俩人的关系渐渐疏远,偶尔在单位或小区碰一下面,也只是相互点点头,一笑而过。

              三年后的一天下午,王木在单位看报纸,无意间看到一则报道,说是前几年来本地鉴宝的那几个所谓的专家,据调查是一个诈骗团伙。该团伙以鉴宝寻宝为名,流窜各地,借机收取鉴宝费或骗钱拾漏……

              看到这里,王木的心中猛一激灵:莫非——莫非自己的那把宝贝瓷壶,也是他们胡吹的?

              这下,王木再也坐不住了。第二天就带上那壶,到省博物馆找人重做鉴定去了。

              博物馆专家看过壶后,告诉王木,这就是一把民间常用的酒壶,只不过年代久些而已。

              这一结果,让王木大失所望。继尔,他又如释众负,长舒了一口气。他蓦然感觉到,这几年撕扯内心的那种痛,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

              此后,每有闲暇时,王木依然喜欢把玩那壶。回想起当初和李林推杯换盏,对坐小酌的情景,王木忽然迫切的想要喝酒,并且想和李林一起喝酒。

              但,拿在手中的电话,却始终没有勇气拨过去。这把壶都有难以弥合的裂痕了,还能再喝出以前的味道吗?王木想。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5年第6期)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