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石油是人类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其在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陆地和海洋造成污染,下图是科研工作者分离能分解石油污染物的假单孢杆菌的过程。请根据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土壤取样→A→梯度稀释→涂布到培养基上→筛选目的菌株(假单孢杆菌)


              (1)A过程为___________,目的是增加假单孢杆菌的浓度,该培养基中应当以___________为唯一碳源。该实验过程中需要设置完全培养液对照组,将菌液稀释相同的倍数,对照组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应明显___________(填“多于”或“少于”)选择培养基上的菌落数目,从而说明选择培养基具有筛选作用。

              (2)实验中需要用___________对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浓度的菌液分别滴加到固体培养基的表面,用___________(器具)涂布均匀并进行培养,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3)若实验中用103倍的0.1mL的稀释液分别涂布三个平板,培养后分别形成了98、100和102个菌落,则每毫升原样液中含有假单胞杆菌___________个,实际值一般要比该测量值偏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

            • 2.

              下列是与微生物培养有关的问题,请回答:

              ⑴某细菌固体培养基的组成成分是、葡萄糖、尿素、琼脂和蒸馏水,其中碳源是_____,氮源是_____。已知只有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该培养基属于_____培养基。按照化学成分分类,该培养基属于_____培养基。从同化作用类型看,用该培养的细菌属于_____

              ⑵一小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水样中细菌含量.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 ;然后,将1mL水样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9、38和37,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 ______ .
              (3)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 ______ 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 .
              (4)纯化微生物,可以用_______________方法
            • 3.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具有高度耐盐性的微生物,可引起人类肺炎、肠炎等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培养基中添加适量血液)上生长时,可破坏菌落周围的红细胞,使其褪色。下图为定性检测鲜牛奶中是否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操作流程,请回答相关问题。

              (1)按细胞结构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______生物,从培养过程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进行_______呼吸。

              (2)7.5%NaCl肉汤培养基可为微生物提供的营养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用7.5%NaCl肉汤培养基进行选择培养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中在血平板上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接种操作前后需要对接种工具进行___________灭菌。

              (4)在制备血平板时需将pH调节至________(“微酸性”或“微碱性”)后灭菌,待培养基冷却后,再加入适量血液。经多次规范操作、重复实验,血平板上均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菌落,初步证明鲜牛奶中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但鲜牛奶供应商仍认为此菌并非鲜牛奶所携带,因此要对本操作进行完善,完善的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难溶性磷酸盐,为了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够将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可溶性磷的优良解磷菌株,以便将其添加到有机肥中,改善植物磷元素供应。科研人员进行如下实验:


                                             图1                                                               图2

              实验原理:固体培养基中难溶性磷酸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溶解,会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如图),透明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的比值(D/d)代表微生物溶解磷的能力大小。实验步骤:

                  步骤1 取某地区土样5 g制得土壤溶液后稀释,取稀释液1 mL接种到基础培养基A上,在适宜温度下培养72 h。                  

                  步骤2 在基础培养基A上用接种环挑取代表性菌落再次接种,培养3~4 d后观察菌落特征和透明圈的大小。

              菌株

              透明圈直径(D)

              菌落直径(d)

              D/d

              M-3-01

              18.8

              12.3

              1.5

              B3-5-6

              20.7

              8.0

              2.6

              T1-4-01

              9.1

              6.5

              1.4

              (1)从物理形态看,培养基A属于________培养基。培养基中磷源应该是_____________。

              (2)步骤1中接种方法是________,步骤2中接种环的灭菌方法是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确定溶解磷能力最强的菌株是________。

              (4)为进一步测定初步筛选的三种菌株实际溶解磷的能力,研究人员将它们接种到基础培养基B中,并在37 ℃、200 r·min-1摇床培养,定期取上清液,测定溶液中可溶性磷含量,得到图2所示曲线。

              ①用摇床进行培养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果表明最优良的解磷菌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科学研究表明,氮素是水和土壤中重要的污染因子,氮肥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氨对雾霾的贡献率达20%以上,农业污染逐渐引起科学界和政府的重视。为研究土壤微生物对氮素的分解作用,某研究人员分别对所取土样进行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纯化操作(A组)和土壤微生物计数操作(B组),过程如下图一,序号①~⑨表示实验步骤。

              (1)步骤①所用的小铁铲需采用___________法进行灭菌处理,称取土样时通常需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旁进行。

              (2)分析步骤③④所用的培养基的成分,最大的区别是______(成分)种类不同。

              (3)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长期保存,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4)图二所示的接种方法可以在图一的步骤_____(填序号)中采用,甲、乙、丙为划线的三个区域,为正确完成接种过程,接种环至少进行_____次灼烧灭菌。

              (5)步骤⑦中,对1 mL菌液进行系列稀释10、100、1000倍,分别经过步骤⑧的接种和培养后,观察到菌落的平均数依次为2860、257、23,则可推测适宜的土样稀释倍数为1000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微生物中有些细菌可分解原油,从而消除原油泄漏造成的海洋、土壤污染。下图为某研究小组设计的从土壤中分离原油分解菌的实验方案,请回答:

              ⑴菌样应取自______________环境,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________处理。

              ⑵选择培养时,应将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________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⑶下图是纯化微生物培养后的效果图,请分析接种的具体方法:获得图A效果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获得图B效果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⑷该同学在利用图A所采用的接种方法纯化原油分解菌时,发现培养基上的菌落连成一片(不考虑杂菌污染),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应怎样操作才能得到理想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回答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的相关问题:


              (1)现在大力提倡无纸化办公,但是每年仍然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废纸。废纸的主要成分是木质纤维,人类正努力将其转化为一种新的资源——乙醇。如图是工业上利用微生物由纤维素生产乙醇的基本工艺流程,请回答相关问题:


              ①自然界中①环节需要的微生物大多分布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将从土壤中获得的微生物培养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并加入_______的培养基上,筛选周围有_____的菌落。

              ②在如上所述的筛选过程中获得了三个菌落,对它们分别培养,并完成环节②,且三种等量酶液中酶的浓度相同,则你认为三种酶液的活性__________________(一定相同、不一定相同、一定不同),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定量测定。

              ③根据测定结果,①环节常选择木霉,则②中获得的酶是纤维素酶,该复合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生产中可以满足④环节的常见菌种是________,为了确保获得产物乙醇,⑤环节要注意____________。

              (2)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是常用的食品添加剂,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剂.研究者用含1.0%CMC无菌水作为饮用水,连续饲喂实验小鼠12周,测定小鼠体重,结果如图1、图2所示。(注:假设无菌环境饲养小鼠的消化道中无微生物)

              综合图1、图2结果,通过比较A,B组的体重差值和C,D组的体重差值,说明CMC的这种作用依赖于小鼠消化道内的各种微生物。有人提出:小鼠摄入的CMC改变了其肠道内各种微生物的比例。为检验上述推测,研究者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搜集_________(填图中分组编号)小鼠粪便制成悬浮液涂布于__________ 上(填下列选项前的序号)。
                  A.以CMC为碳源的液体培养基   B.全营养液体培养基
                  C.以CMC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   D.全营养固体培养基
              ②接种后置于______(填“无氧”或“有氧”)条件下培养,通过观察_________以初步鉴定小鼠消化道中的微生物类群。
              ③统计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确定推测是否成立。
            • 8.

              [生物一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泡菜和酸奶的制作都离不开乳酸菌。请回答下列一种相关的问题。

              (1)制作泡菜时,泡菜坛需要加水密封,目的是_____________。制作期间,是否需要定时排气?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一般地说,泡制14天后的泡菜中_____________的含量较低,不会危害人体健康,适合食用。

              (2)为了比较不同培养基上乳酸菌的生长效果,某同学制备了3种无菌培养基,再量取1mL乳酸菌发酵奶,进行梯度稀释后取10-8稀释液,分别接种到上述的3种培养基上,然后置于37°C环境中培养,第5天用直尺在放大镜下测量菌落直径。

              ①配制本实验的培养基时需要加入___________,使培养基能够凝固。配制好的培养基还需要放入________中进行彻底灭菌。

              ②采用________法,将乳酸菌稀释液分别接种到3种培养基上。接种要求在酒精灯的火焰旁进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菌落直径大的培养基更适合用于培养乳酸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 9. 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于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______________,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培养基。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______________,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_。

              (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__________________的培养液,接入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

              (4)转为固体培养时,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接种,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

              (5)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_________________处理后,才能倒掉。

            • 10.

              牛奶中富含蛋白质,长期饮用有助于增强体质,但牛奶同时也是多种疾病的传播载体。国家标准是每毫升牛奶中细菌数小于30000个。以下是牛奶消毒及细菌检测实验。

              (1)图中步骤①称为       消毒法。中学实验室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常用方法是         

              (2)培养基中的蛋白胨可以为微生物提供水和碳源外,还应提供          等基本营养成分.进行步骤③操作时,应选用下列中的哪种工具进行涂布?     .为了避免杂菌污染,此步骤应在酒精灯         附近进行。

              A. B.  C.  D.

              (3)某同学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菌落数目,菌落分布如下图所示,推测该同学可能的操作失误是                     

              (4)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作为对照的            同时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6小时。取出后统计各平板的菌落数(上表),适于计数的平板菌落数一般需要在          之间,经过消毒后的牛奶中,每毫升中细菌数大约是         个。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