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反刍动物如牛和山羊,具有特殊的器官一瘤胃,瘤胃中生活着多种微生物,研究人员从
              牛胃中筛选纤维素酶高产菌株,并对其降解纤维素能力进行了研究,请回答:
              ( 1)在样品稀释和涂布平板步骤中,下列选项不需要的是 ______ (多选)。
              A.酒精灯 B.培养皿 C.显微镜 D.无菌水 E.接种环
              (2 )向试管内分装含琼脂的培养基时,若试管口粘附有培养基,需要用酒精棉球擦净的原因是 ______ 。
              ( 3)刚果红可与 ______ 形成红色复合物,研究人员在刚果红培养基平板上,筛选到了几株有透明降解圈的菌落(见图 1)。图中降解圈大小与纤维素酶的 ______ 有关。图中降解纤维素能力最强的菌株是 ______ (填图中序号)。
              ( 4)纤维素酶高产菌株在-20℃长期保存时,菌液中常需加入一定量的 ______  保藏。
              ( 5)研究人员用筛选到的纤维素酶高产菌株 A 和 B,在不同温度和 pH 条件下进行发酵,测得发酵液中酶活性的结果见图 2,推测菌株 ______  更适合用于人工瘤胃发酵,理由是 ______ 。
            • 2.
              古语有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在告诫人们君子应增厚美德,如大地-样容载万物。而大地之所以能滋生万物,则是由于土壤为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1)若要调査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______ 。蚯蚓的活动有利于农作物对无机离子的吸收,原因是:①作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______ ,蚯蚓可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农作物再利用;② ______ 。
              (2)树林中的落叶没人打扫,落叶的厚度却没有明显增加,这与土壤中的微生物有关。现从甲地和乙地分别采集土壤并制成土壤浸出液。请以纤维素的分解为例,设计实验比较甲地和乙地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的强弱。(实验室提供纤维素粉和斐林试剂)
              请写出大致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实验思路: ______ 。
              结果及结论: ______ 。
            • 3.
              材料一:瘤胃是反刍动物的第一胃,不同品种的反刍动物瘤胃内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含细菌多的氮利用率高,含真菌多的碳利用率高。
              材料二:经研究发现,A品种牛瘤胃内容物每毫升细菌数为7.30×1010个、真菌数为1.36×105个;B品种牛瘤胃内容物每毫升细菌数为3.78×1010个、真菌数为1.6×105个。根据材料回答:
              (1)华北地区每年6月份都会产生大量的小麦秸秆,要得到能分解秸秆的目的菌,最好选择 ______ (填“A品种牛”、“B品种牛”的瘤胃内容物,还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 ______ (填“酸性”、“碱性”、“中性”)。获得该类目的均还需要选择培养,原因是 ______ 。
              (2)将得到的目的菌涂布到鉴別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该培养基加入的 ______ 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研究人员分离得到了下表中的4个菌株,其中最适合作为目的菌的是 ______ 号,判断依据是 ______ 最大。
              菌株 透明圈直径R 菌株直校r R/r
              1号 0.4 0.3 1.3
              2号 1.2 0.6 2
              3号 2.2 0.7 3.1
              4号 2.1 0.9 2.3
              (3)现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该目的菌的数量,在同一稀释倍数下4个平板上均接种0.1ml样品溶液,菌落数分别为156、178、486、191,通过计算得知原样品溶液中每毫升含有目的菌1.75×108个,则稀释倍数是 ______ 。
              (4)因有鉴微生物也能降解色素,为了确定筛选分离得到的微生物强产生纤维素酶的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一步测定,最好的方法是 ______ 。
              A.对分解的纤维素进行定设测定
              B.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
              C.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纤维二糖进行定量测定
              D.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定量测定
            • 4. 中国经济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生活,过去农村大多以农作物秸秆作为主要能源用于做饭、取暖等,现在基本上已经被电能、天然气等能源所取代,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能源闲置及浪费.其实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廉价易得的资源,有很大的利用价值.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秸秆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 ,植物细胞的 ______ 也是由该成分构成的.
              (2)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如下:
              (一)土壤取样→(二)选择培养→(三) ______ →(四)将样品涂布到鉴别培养基上→(五)挑选菌落.该过程中步骤(二)选择培养基的营养物质的特点是 ______ ;步骤(五)挑选菌落时应该挑选出现 ______ 的菌落.
              (3)为了测定细菌含量,将稀释度为104的菌液均按0.1mL的用量各接种3个平板,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3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分别为42、55、38,则每升菌液的活菌数约为 ______ 个.活菌的实际数目往往比该方法测得的数据 ______ (填“多”“少”或“相等”).
            • 5.
              当猪粪和小麦秸秆自然堆肥的温度上升到55℃时,实验小组采集样品以获取纤维素高温分解菌.下图表示目的菌的分离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在高温堆肥中取样→选择培养→X→将样品接种到鉴别纤维高温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1)在取样前,对猪粪和小麦秸秆进行高温堆肥的目的是 ______ .取样后进行选择培养的目的是
              ______ .
              (2)图中X所表示的操作过程为 ______ ,之后需要将样品接种到 ______ (物理性质)培养基上.
              (3)鉴别纤维素高温分解菌的培养基的成分为羧基甲纤维素钠(CMC-Na)12.0g、NaCl 4.0g、NH2PO42.0g、MgSO4•7H2O 0.3g、蒸馏水100mL、琼脂、刚果红,pH为7.0~7.4.
              ①分析培养基的成分可知,该培养基中为纤维素高温分解菌提供碳源的物质是 ______ .若要培养酶菌,需要将培养基的pH调至 ______ (填“酸”“碱”或“中”)性.
              ②鉴别纤维素高温分解菌的原理是纤维素能和刚果红形成一种 ______ ,而纤维素高温分解菌能产生 ______ 将纤维素分解而出现透明圈.
            • 6.
              [生物--选修l生物技术实践]
              下列是对土壤微生物开展探究活动的三个案例,请在相应的空白处作答.
              (1)案例l:探究落叶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是否发生腐烂(分解).
              设计思路: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处理
              情况
              不做处理的带落叶的土壤 处理过的带落叶的土壤
              将等量的带落叶的土壤,用带有编号的相同的塑料袋分别包扎好,并埋在5cm深的土壤中
              对实验组土壤应该进行 ______ 处理,尽可能排除 ______ 的作用.
              (2)案例Ⅱ: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实验步骤:
              ①将取自农田的土壤制成土壤浸出液,放在烧杯中静置一段时间.
              ②另取两只烧杯,编号为A、B,放入等量的淀粉糊.在A烧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B烧杯中加入 ______ .
              ③在室温条件下放置7天后,从A烧杯中取20mL溶液,分别加入A1和A2两支试管各10mL;从B烧杯中取20mL溶液,分别加入B1和B2两支试管各10mL.
              ④在A1和B1中加入碘液;在A2和B2中加入 ______ ,并进行 ______ 处理.
              ⑤观察各试管的 ______ ,记录实验结果.
              (3)案例Ⅲ:探究土壤微生物中是否含有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的实验过程中,应将土壤浸出液接种在以 ______ 为惟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并用 ______  (试剂)加以鉴别.
            • 7.
              分离筛选降解纤维素能力强的微生物,对于解决秸秆等废弃物资源的再利用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研究人员从土壤和腐烂的秸秆中分离筛选出能高效降解纤维素的菌株,并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了初步研究.
              (1)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常用方法是 ______ .为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若以接种环为工具,则用 ______ 法进行接种.
              (2)先将样品悬液稀释后涂在放有滤纸条的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得到初筛菌株.再将初筛菌株接种到以 ______ 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培养2~5天,加入 ______ 溶液后,依据出现的颜色反应进行筛选,观察菌落特征并测量 ______ .同时将初筛菌株制备成的菌液放入加有滤纸条的液体培养基中,恒温振荡培养8天,观察滤纸条的破损情况.结果见表.由表可知,8种菌株中1、3、7号菌株产酶能力较强,你的解释是 ______ .
              菌株编号
              检测指标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7号 8号
              DP 5.91 1.73 6.54 1.53 3.23 1.76 7.29 1.34
              滤纸破损 +++++ +++ +++++ ++ ++++ +++ +++++ ++
              注:①DP=(D/d)2,其中d表示菌落直径(cm),D表示水解圈直径(cm)
              ②“+”为滤纸边缘膨胀;“++”为滤纸整齐膨胀并弯曲;“+++”为滤纸不定形;“++++”为成团糊状;“+++++”为半清状
              (3)为进一步研究1、3、7号菌株对秸秆降解的效果.分别用这三种菌株对秸秆进行处理,并在第5天和第10天对秸秆和秸秆中含有的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等组分的降解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见如图.

              由图分析可知,三种菌株对 ______ 的降解最强,与第5天结果相比,第10天秸秆各组分中 ______ 的降解率变化最大.
            • 8.
              请回答生物技术实践的相关问题:
              (1)果酒的制作过程中,在葡萄汁装入消毒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 ______ 的空间.所使用的发酵液能使酵母菌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无法适应,这种发酵液应具有 ______ 的特点.
              (2)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是 ______ .但这只是分离纯化的第一步,为了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 ______ 的实验.
              (3)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常见的繁殖花卉的手段,一般的说,容易进行 ______ 的植物,也容易进行组织培养.但为了提高成功率,往往要添加植物激素,其中关键性的激素是 ______ .
            • 9. 对羧基苯甲酸(C7H6O3)是一种有机污染物,对动、植物都可以造成严重危害.如图描述了从土壤中分离能降解对羧基苯甲酸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本实验用到的培养基要用 ______ 法进行灭菌,若欲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可将 ______ 的培养基放入37℃的恒温培养箱培养24h并观察、记录结果.培养基中的对羧基苯甲酸为微生物提供 ______
              (2)①→③重复培养的目的是 ______ ;④过程中用到的培养基除了要加入目标微生物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外,还要加入 ______ (物质),除了图中所示的接种方法,微生物接种还常用 ______ 法.
              (3)⑥为 ______ 组,设置的目的是说明通过富集培养得到了 ______
            • 10.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生物技术实践中的有关问题:
              (1)通过花药培养产生花粉植株,该过程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 ______ . 在花药培养中,常常会出现 ______ 的变化,因此需要对培养出来的植株做进一步的鉴定和筛选.
              (2)在配制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MS培养基时,往往需要加入适量的蔗糖,理由是 ______
              (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可以从土壤中分离获得,分离的基本过程如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其中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加 ______ 的浓度,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的微生物,鉴别该种微生物需要加入的特殊物质是 ______ ,该物质能够与纤维素反应生成红色复合物;如果某个菌落的周围出现了透明圈,说明该种微生物能够 ______
              (4)食品安全检测时通常采用大肠杆菌作为致病微生物的指示菌,为测定哪些菌落属于大肠杆菌,可选用 ______ 培养基对该菌落进行鉴定,大肠杆菌的菌落在该培养基上呈现 ______ 色.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