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已知微生物A可以产生油脂,微生物B可以产生脂肪酶.脂肪酶和油脂可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回答有关问题:
              (1)显微观察时,微生物A菌体中的油脂通常可用 ______ 染色.微生物A产生的油脂不易挥发,可选用 ______ (填“萃取法”或“水蒸气蒸馏法”)从菌体中提取.
              (2)为了从自然界中获得能产生脂肪酶的微生物B的单菌落,可从含有油料作物种子腐烂物的土壤中取样,并应选用以 ______ 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从功能上划分该培养基属于 ______ 培养基
              (3)若要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B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 ______ 直接计数;若要测定其活菌数量,可选用 ______ 法进行计数.
              (4)为了确定微生物B产生的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测得相同时间内,在35℃、40℃、45℃温度下降解10g油脂所需酶量依次为4mg、1mg、6mg,则上述三个温度中, ______ ℃条件下该酶活力最小.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应围绕 ______ ℃设计后续实验.
            • 2.
              如图表示利用“果胶酶-酵母菌联合固定凝胶珠”生产红葡萄酒的部分过程,请问答下列问题.

              (1)海荡酸钠能作为固定裁体的特点是 ______ ,在联合固定果胶酶和酵母菌之前,对海藻酸钠所作的操作是 ______ .
              (2)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把果胶酶和酵母菌固定在一起生产红葡萄酒的重要意义在于 ______ .
              (3)果胶酶通常先与戊二醛交联,然后与活化的酵母菌一起用海藻酸钠包埋固定,这是因为 ______ .
              (4)在初级发酵时一般温度控制在 ______ ,在发酵过程中,尤其要随时监控和调整发酵罐中的温度和pH,使其在适宜的范围内波动,其主要目的是 ______ .
            • 3.
              嗜热土壤芽胞杆菌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BglB)是一种耐热纤维素酶,为使其在工业生产中更好地应用,开展了以下试验:
              Ⅰ.利用大肠杆菌表达BglB酶
              (1)PCR扩增bglB基因时,选用 ______ 基因组DNA作模板.
              (2)图1为质粒限制酶酶切图谱.bglB基因不含图中限制酶识别序列.为使PCR扩增的bglB基因重组进该质粒,扩增的bglB基因两端需分别引入 ______ 和 ______ 不同限制酶的识别序列.
              (3)大肠杆菌不能降解纤维素,但转入上述建构好的表达载体后则获得了降解纤维素的能力,这是因为 ______ .
              Ⅱ.温度对BglB酶活性的影响

              (4)据图2、3可知,80℃保温30分钟后,BglB酶会 ______ ;为高效利用BglB酶降解纤维素,反应温度最好控制在 ______ (单选).
              A.50℃B.60℃C.70℃D.80℃
              Ⅲ.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提高BglB酶的热稳定性
              在PCR扩增bglB基因的过程中,加入诱变剂可提高bglB基因的突变率.经过筛选,可获得能表达出热稳定性高的BglB酶的基因.
              (5)与用诱变剂直接处理嗜热土壤芽胞杆菌相比,上述育种技术获得热稳定性高的BglB酶基因的效率更高,其原因是在PCR过程中 ______ (多选).
              A.仅针对bglB基因进行诱变     B.bglB基因产生了定向突变
              C.bglB基因可快速累积突变    D.bglB基因突变不会导致酶的氨基酸数目改变.
            • 4.
              某科研小组开展紫外线诱变选育脂肪酶高产菌株的研究.原始菌株1444粗壮假丝酵母经连续两次紫外线诱变,反复筛选,得到的突变株Z6和Z8.在40℃、pH 7.5条件下测定所产脂肪酶活性,分别比原始菌株提高了l26%、150%.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突变是不定向,突变导致脂肪酶活性变化的可能结果有 ______ .
              (2)科研人员对上述三个菌株所产生的脂肪酶特性进行研究,获如下结果

              实验一:为测定脂肪酶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稳定性,科研人员分别取上述三种菌株所产的酶液各20mL,分别与等体积的pH5~9的缓冲液混匀,置于4℃冰箱保存24小时后,将pH调至7.5,再加入等量的底物溶液,测定酶的相对活性.结果如图,与原始菌株1 444相比,z6和z8的酶在不同pH条件下的 ______ .测定酶的活性的实验温度为 ______ ℃.
              (3)实验二:分别取上述三种菌株的酶液各20ml,置于50℃恒温水浴处理60min,每隔10min取样一次,测定酶活性,同时测定三个对照组的酶活性并进行比较.本实验目的是 ______ ,对照组所用的酶液应如何处理? ______ .
            • 5.
              为了比较甲、乙、丙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的淀粉酶的活性,某生物兴趣小组以三种微生物提取液(提取液中淀粉酶浓度相同)为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试管4
              实验操作 蒸馏水(mL 2 2 2 A
              pH=8缓冲液 0.5 0.5 0.5 0.5
              淀粉溶液(mL) 1 1 B 1
              甲生物提取液(mL) C
              乙生物提取液(mL) D
              丙生物提取液(mL) E
              37℃的水浴,保温1小时
              总体积(mL) 3.8 3.8 3.8 3.8
              滴加等量的碘液
              实验结果 颜色深浅程度 ++ - + F
              注:“+”显色,“+”越多显色越深;“-”不显色
              (1)F的颜色深浅程度为 ______ (用“+”或“-”表示).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______ ;温度属于无关变量,保持相同即可,该说法是 ______ (填“对”、“错”)的.
              (3)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 ______ ,其特性有 ______ 、 ______ .
            • 6. 某同学利用可溶性淀粉溶液、玉米种子提取液(含有α-淀粉酶)及相关试剂进行的实验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A B C D E F
              质量分数为1%的可溶性淀粉溶液(mL) 2 2 2 2 2 2
              恒温水浴10min(℃) 0 20 40 60 80 100
              玉米种子提取液(mL) 1 1 1 1 1 1
              恒温水浴10min(℃) 0 20 40 60 80 100
              溶液混合,振荡后恒温水浴10min(℃) 0 20 40 60 80 100
              冷却后加入碘液 振荡后观察颜色变化
              观察并记录各试管内颜色的变化 +++ ++ - ++ +++
              (注:“+”表示碘液变蓝色,“-”表示碘液不变色)
              (1)上述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______
              (2)请填写表中C试管中液体颜色变化情况 ______ .D试管中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不变蓝色的原因是 ______
              (3)A、F试管中蓝色最深的原因分别是 ______ ______
              (4)该实验能否选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 ______ ,理由是 ______
              (5)据表能否推断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一定是60℃? ______ ,理由是 ______
            • 7. 为获得果胶酶高产菌株,科研人员进行了下列分离、筛选、鉴定工作.
              (1)为分离果胶酶产生菌,科研人员配制了下表所示成分的培养基,该表空白处的两种成分是 ______ .制备的培养基常用 ______ 法进行灭菌.
              K2HPO4 MgSO4 NaNO3 FeSO4 琼脂
              0.1g 0.5g 3g 0.01g 2g 15g 加至1L
              (2)科研人员将采集的果园土壤放入无菌水中,震荡混匀,制成悬液.为获得较均匀分布的单菌落,还需要将悬液进行 ______ ,用 ______ 法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接种后的培养基 ______ 状态放人培养箱.
              (3)选择单菌落数目适宜的培养基,加入一定浓度的刚果红溶液(果胶与刚果红结合后显红色),一段时间后洗去培养基表面的刚果红溶液,观察并比较菌落 ______ 直径的比值,筛选果胶酶高产菌株.
              (4)将获得的菌株进行液体培养后,从培养液的 ______ (填“上清液”或“沉淀物”)获得粗提的果胶酶.将一定量的粗提果胶酶与适量果胶溶液混合,一定时间后测定吸光值来测定酶活性.进行吸光值测定时,需将 ______ 与等量果胶溶液混合,作为实验的对照.
            • 8. 我国食品加工企业每年都会产生大量高浓度有机废水,如直接排放会造成严重污染.固定化酶技术可应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科研人员对固定化蛋白酶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
              实验一:研究人员选择了硅胶、活性炭和大孔树脂为载体制备固定化蛋白酶,三种载体的固定化率如图1所示.
              实验二:为探究pH对三种载体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将高浓度污水的pH值分别调至4.5、5.0、5.5、6.0、6.5、7.0,各取500ml.分别使其与等量不同载体的固定化酶混合,然后在37℃的水浴中反应6小时.测定每个反应器中氨基酸的生成速率.测定结果如图2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三种载体蛋白酶固定化率最低的是______.与水溶性酶相比,固定化酶处理高浓度污水的优点是______.
              (2)实验二的自变量是______,无关变量是______.(至少写两点)
              (3)从图2中可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
              (4)结合图1和图2分析,进行高浓度污水的净化时应选择______载体的固定化酶.
            • 9. 谷物中淀粉酶活性是影响啤酒发酵产酒的重要因素,某科研小组为寻找啤酒发酵的优良原料,比较了小麦、谷子、绿豆萌发前后淀粉酶活性,其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分析回答:
              ①谷物的萌发:称取等量小麦、谷子、绿豆三种谷物的干种子,都均分为两份,其中一份侵泡2.5h,放入25°C恒温培养箱,至长出芽体为止.
              ②酶提取液的制备:将三种谷物的干种子和萌发种子分别布置于研体中,加入石英砂和等量蒸馏水研磨、离心,制备酶提取液.
              ③反应进程的控制:分别取②制备的酶提取液1ml置于不同的试管中,加入1ml,1%的淀粉溶液,25°C保温5min后,立即将试管放入沸水浴中保温5min.
              ④吸光度的测定:在试管中加入?、摇匀、加热,当溶液由蓝色变为砖红色后,用分光度计依次测定各试管的吸光度.
              ⑤酶活性的计算:将测定值与标准麦芽糖溶液吸光度比时,计算出淀粉酶活性,结果如下:
              (1)本研究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加入“石英砂”的目的是______;步骤③中立即将试管在沸水浴中保温5min的作用是______,避免因吸光度测定先后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步骤④“?”加入的试剂是______.
              (3)实验结果表明,谷物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性______,其意义是______.
              (4)本实验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是应优先选择______作为啤酒发酵的原料.
            • 10. 为获得果胶酶高产菌株,科研人员进行了下列分离、筛选、鉴定工作.
              (1)为分离果胶酶产生菌,科研人员配制了下表所示成分的培养基,该表空白处的两种成分是 ______ .制备的培养基常用 ______ 法进行灭菌.
              (2)科研人员将采集的果园土壤放入无菌水中,震荡混匀,制成悬液.为获得较均匀分布的单菌落,还需要将悬液进行 ______ ,用 ______ 法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接种后的培养基 ______ 状态放人培养箱.
              (3)选择单菌落数目适宜的培养基,加入一定浓度的刚果红溶液(果胶与刚果红结合后显红色),一段时间后洗去培养基表面的刚果红溶液,观察并比较菌落 ______ 直径的比值,筛选果胶酶高产菌株.
              (4)将获得的菌株进行液体培养后,从培养液的 ______ (填“上清液”或“沉淀物”)获得粗提的果胶酶.将一定量的粗提果胶酶与适量果胶溶液混合,一定时间后测定吸光值来测定酶活性.进行吸光值测定时,需将 ______ 与等量果胶溶液混合,作为实验的对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