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2)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 2.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解释下面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解衣睡                 欣然起行

              无与为乐             月色入

              (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月夜美景的?塑造出一个怎样的艺术境界?

              ————————————————————————————————————————————————————

              (4) 怎样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的含义?

              ——————————————————————

              (5) 如果你穿越了"时空隧道"返回到宋朝,并与苏轼在承天寺相见。和他交流读此文的感受,你打算说些什么呢?请写在下面,不少于100字。

              —————————————————————————————————————————————————————————

            • 4.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 “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两个“笼”描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 5.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浓睡不消残酒

              (2)应是绿

              (3)可怜无数山

            • 6.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下划线词。

              (1)而无车马( )

              (2)问君何能( )

              (3)黑云压城城欲摧( )

              (4)乡书何处达( )

            • 7.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 8.

              读《使至塞上》回答下列问题。

              (1) 

              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xiāo sù) (péng féng)

              (shǔyú) (hòu hòu)

              (2) 

              选一选,填一填。

                    萧 箫

              ( )条、笙( )

                   蓬   逢 

              ( )勃、适( )

              (3) 

              解释下列词语。

              征蓬:

              萧关:

              (4) 

              翻译下列诗句。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 

              学习了《使至塞上》这篇课文,说一说你收获了什么。

              (6) 

              “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7) 

              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8) 

              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9) 

              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 9.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纪弦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我的头发变成树叶;两腿变成树根;

              两臂和十指成为枝条;十个足趾成为根须,

              在泥土中伸延,吸收养料和水分。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我也许开一些特别香的,白白的,小小的花,

              结几个红红的果子,那是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的。

              但是我是不繁殖的,不繁殖的,我是一种例外。

              我也许徐徐地长高,比现在高些,和一般树差不多,

              不是一棵侏儒般矮小的树,也不是一棵参天的古木。

              我将永远不被移植到伊甸园里去,

              因为我是一棵上帝所不喜欢的树。

              (1) 第一节诗中,诗人具体展示了“我”如何变成“一棵树”,而且强调“在泥土中伸延,吸收养料和水分”,这样写,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2) 第二节诗中,“我”开的花“特别香”,结的果“吃了可以延年益寿”,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 诗人强调“我”“不繁殖”、“一般”、“不被移植到伊甸园”,表达的是什么样的追求?
              (4) 这“一棵树”无疑采用了象征手法,请谈谈对其象征意义的理解。
            • 10.

              悬岩边的树  草木篇

              (1) “悬岩边的树”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比喻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悬岩边的树》写于十年浩劫中,反映了诗人当时的思考。超越其特定的时代环境,今天读起来你有怎样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草木篇》最重要的就是“有感于情,有结于心”,有感有悟才能使作品具有真正的灵魂。正是因为有感于白杨的_________________,作者才赋予它绿光闪闪的宝剑的比喻;有感于梅的____________________,才赋予它超凡脱俗的品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