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部分科学家预言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绿色植物,如秸秆等.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可构成植物细胞的 ______ ,其单体为 ______
              (2)纤维素的分解需要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 ______
              (3)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如下:
              (一)土壤取样→(二)选择培养→(三)梯度稀释→(四)将样品涂布到鉴别培养基上→(五)挑选菌落.
              该培养基从物理性质来看属于 ______ 培养基;该过程中步骤(二)选择培养基的营养物质的特点是 ______ ,步骤(三)中稀释的目的是 ______
              (4)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玉米秸秆被燃烧,科学家建议通过秸秆沼气池来利用秸秆,其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微生物有甲烷菌,甲烷菌的代谢类型最可能为 ______ .通过沼气池利用秸秆的优点是 ______
            • 2. 土壤酶是由土壤微生物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一类蛋白质,如脲酶、蔗糖酶等.土壤酶易受到环境中外源物质(如除草剂、重金属、肥料等)的影响.科学家研究了氟磺胺草醚和甲咪唑烟酸两种除草剂对土壤中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1)研究者从近年 ______ (填“喷洒”或“未喷洒”)过除草剂的环境中选取表层土壤作为实验样品.
              (2)各实验组称取200g的土壤置于棕色广口瓶中,分别添加等量的不同质量浓度的除草剂溶液,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广口瓶用 ______ (填“脱脂棉”或“保鲜膜”)封口,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分别在培养不同天数后取样,测定土壤中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结果如表所示.
              除草剂 脲酶活性 蔗糖酶活性
                  处理时间
              处理(mg/kg)
              3天 9天 25天 40天 3天 9天 25天 40天
              氟磺胺草醚 对照 1.78 1.94 2.33 2.77 11.2 11.5 10.0 10.1
              0.05 1.53 1.90 2.38 2.78 10.8 12.5 11.7 12.2
              0.5 1.43 1.93 2.43 2.89 10.4 12.5 11.6 10.9
              5 1.65 1.84 2.38 2.72 9.3 9.3 10.9 10.4
              甲咪唑烟酸 对照 1.78 1.94 2.33 2.77 11.3 11.5 10.4 10.6
              0.05 1.58 2.08 2.40 2.50 10.9 10.8 11.1 11.3
              0.5 1.59 1.87 2.40 2.44 10.1 10.9 10.3 10.5
              5 1.65 1.97 2.39 2.41 10.3 10.0 10.5 11.9
              (3)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______ .实验结果显示,两组除草剂中的 ______ 的各实验组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随时间变化,均呈现“抑制-激活-抑制”的趋势.对土壤蔗糖酶活性激活率最高的处理条件是 ______
              (4)欲从上述土壤中筛选出蔗糖分解菌或尿素分解菌,则应将土壤浸出液采用 ______ 法接种到经 ______ 灭菌法处理的相应的固体平板培养基上.
            • 3.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是常用的食品添加剂,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剂.研究者用含1.0%CMC无菌水作为饮用水,连续饲喂实验小鼠12周,测定小鼠体重,结果如图1、图2所示.

              (1)图1所示实验中的对照处理是 ______ .图1结果显示,食用CMC能够 ______ .综合图1、图2结果,通过比较 ______ ,说明CMC的这种作用依赖于小鼠消化道内的各种微生物.
              (2)有人提出:小鼠摄入的CMC改变了其肠道内各种微生物的比例.为检验上述推测,研究者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搜集 ______ (填图中分组编号)小鼠粪便制成悬浮液涂布于 ______ 上(填下列选项前的序号).
              a.以CMC为碳源的液体培养基   b.全营养液体培养基
              c.以CMC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         d.全营养固体培养基
              ②接种后置于 ______ (填“无氧”或“有氧”)条件下培养,通过观察 ______ 以初步鉴定小鼠消化道中的微生物类群.
              ③统计比较 ______ ,以确定推测是否成立.
              (3)为进一步研究“小鼠体重变化是否由CMC引起的小鼠消化道内各种微生物比例改变所致”,研究者设计了粪便移植实验,并检测了被移植小鼠体重的变化.请将下列选项填入下表中(选填选项前的符号),完成实验方案.
              组别 被移植小鼠 提供粪便小鼠 饮用水
              实验组 ______ ______ ______
              对照组 无菌小鼠 ______ 同上
              a.普通小鼠                    b.无菌小鼠
              c.饲喂含CMC无菌水12周的普通小鼠   d.饲喂无菌水12周的普通小鼠
              e.含1.0%CMC的无菌水           f.无菌水(不含CMC)
            • 4.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为调查自来水水质,测定了自来水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进行了细菌分离等工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水样中的细菌含量,涂布平板所用的培养基是 ______ (填“固体”或“液体”)培养基,该培养基的制备过程是:计算→称量→溶化→灭菌→ ______ ,为使培养基满足细菌生长对pH的特殊要求,应在灭菌之 ______ (填“前”或“后”)调节pH.
              (2)培养基灭菌后,将1mL水样稀释10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宜条件下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51、50和49.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 ______ . 要使该实验所得结果可靠,还应该同时在另一平板上接种 ______ 作为对照进行实验.
              (3)工业生产中,提取胡萝卜素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从植物中提取,二是从大面积养殖的岩藻中获得,三是利用 ______  生产.从胡萝卜中提取胡萝卜素常用的方法是 ______ ,用这种方法提取胡萝卜素的主要步骤:粉碎、干燥、萃取、过滤、用蒸馏方法浓缩.胡萝卜素粗品的常用鉴定方法是 ______
            • 5. 某实验小组对某种品牌的牛奶中大肠杆菌的数量进行了测定,取3支灭菌的试管,分别加入9mL无菌水,标号为A1、A2、A3,从250mL牛奶中吸取1mL牛奶样液加入试管A1中,摇匀,然后另取一只吸管从A1中吸取1mL溶液,加入A2中,摇匀,以此类推,最后从试管A3中取0.1mL样液对平板进行涂布,鉴别并计数大肠杆菌菌落.对涂布的三个平板进行统计,大肠杆菌菌落数分别为35、34、42个.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培养大肠杆菌除了必要的营养物质和琼脂外,还需在培养基中添加 ______
              (2)制备培养基过程中,对培养皿灭菌的常用方法是 ______ ,倒平板时培养基的温度不能太低,原因是 ______
              (3)该实验小组接种大肠杆菌所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 .根据三个平板中菌落数,可推测原250mL牛奶中大肠杆菌的浓度为 ______ 个/L(计算过程中液体混合时不考虑体积变化),该方法测定的大肠杆菌的含量和实际值相比,一般 ______ (填“偏大”或“偏小”)
              (4)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该实验对照组的设置是 ______
              (5)若要用牛奶制作酸奶,接种 ______ 菌种.
            • 6. 回答有关微生物培养和筛选的问题
              空气中的微生物在重力等作用下,可以一定程度地沉降.某研究小组欲用平板(培养基)收集教室空气中的微生物,以了解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实验步骤如下:
              ①配制培养基(成分:牛肉膏、蛋白胨、NaCl、X、H2O);
              ②制作无菌平板(培养基);
              ③设置空白对照组和若干实验组,进行相关操作;
              ④将各组平板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统计各组平板上菌落的平均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培养基中微生物所需的氮源是 ______ ,成分X通常是 ______
              (2)步骤③中,实验组的操作是将不同平板分别置于教室中的 ______ ,敞口静置一段时间.
              (3)若在某次调查中,某一高度实验组平板上菌落平均数为36个/平板,而空白对照组的一个平板上出现了6个菌落,这种结果说明在此次调查中培养基出现了 ______ 现象.若将30(即36-6)个/平板作为本组菌落数的平均值,该做法 ______ (填“正确”或“不正确”).
              (4)若想确定平板上的菌落是否有大肠杆菌,应在培养基中加入 ______ ;若要筛选出空气中的真菌,应加入 ______
              枯草芽孢杆菌广泛分布在含淀粉丰富的土壤中.若要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能高效降解淀粉的枯草芽孢杆菌,另一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制备土壤稀释液:取土样与水充分混合,放入锥形瓶中,常压80℃的水浴处理样品1小时后,取出冷却.然后制成10-1、10-2、10-3、10-4、10-5不同稀释度的土壤溶液.
              ②用无菌滴管吸取1ml10-5菌液,用 ______ 法接种于以 ______ 为唯一碳源的平板上.
              ③将平板于37°C培养箱中培养1-3d后,加入碘液,观察菌落周围白色区域,如图所示.
              (5)若要大规模产业化该淀粉酶,则首选的菌株是 ______
            • 7.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从自然菌样筛选较理想生产菌种的一般步骤:采集菌样→富集培养→纯种分离→性能测定。

              (1)不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同,获得理想微生物的第一步是从适合的环境采集菌样,然后再按一定的方法分离、纯化。培养噬盐菌的菌样应从       环境采集。

              (2)富集培养指创设仅适合待分离微生物旺盛生长的特定环境条件,使其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从而分离出所需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对产耐高温淀粉酶微生物的富集培养应如何进行?                  

              (3)下面两组图是采用纯化微生物培养的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解,请分析接种的具体方法。获得图A效果的接种方法是          ,获得图B效果的接种方法是            。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分离时,经培养,在划线的末端出现          ,表明菌已分离。

              (4)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常用方法是                  

            • 8. 分离筛选降解纤维素能力强的微生物对于解决秸秆等废弃物资源的再利用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研究人员从土壤和腐烂的秸秆中分离筛选出能高效降解纤维素的菌株,并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了初步研究.
              (1)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常用方法是 ______ .为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若以接种环为工具,则用 ______ 法进行接种.
              (2)先将样品悬液稀释后涂在放有滤纸条的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得到初筛菌株.再将初筛菌株接种到以 ______ 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培养2~5天,加入刚果红溶液后,依据出现的颜色反应进行筛选,观察菌落特征并测量 ______ .同时将初筛菌株制备成的菌液放入加有滤纸条的液体培养基中,恒温振荡培养8天,观察滤纸条的破损情况.结果见表.由表可知,8种菌株中1、3、7号菌株产酶能力较强,原因是 ______
              菌株编号
              检测指标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7号 8号
              DP 5.91 1.73 6.54 1.53 3.23 1.76 7.29 1.34
              滤纸破损 +++++ +++ +++++ ++ ++++ +++ +++++ ++
              注:①DP=(D/d)2,其中d表示菌落直径(cm),D表示水解圈直径(cm)
              ②“+”为滤纸边缘膨胀,“++”为滤纸整齐膨胀并弯曲,“+++”为滤纸不定形“++++”为成团糊状“+++++”为半清状
              (3)为进一步研究1、3、7号菌株对秸秆降解的效果.分别用这三种菌株对秸秆进行处理,并在第5天和第10天对秸秆和秸秆中含有的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等组分的降解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见图.

              由图分析可知,三种菌株对的 ______ 降解最强,与第5天结果相比,第10天秸秆各组分中 ______ 的降解率变化最大.整体分析号菌株 ______ 的降解效果最好.
            • 9.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但在黄花青蒿素中含量却很低.
              (1)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醚,对热不稳定.因此,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宜采用 ______ (填“高温”或“低温”)条件下 ______ (填“水蒸气蒸馏”或“乙醚萃取”)的方法.
              (2)HDR和ADS是青蒿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两种关键酶.研究表明,通过转基因并结合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黄花蒿中过量表达HDR和ADS能够提高青蒿素产量.与黄花蒿无菌苗作为外植体,用基因工程转化黄花蒿叶肉组织,在MS+1.0mg•L-16-BA+0.05mg•L-1NAA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四周左右可获得再生芽.
              ①配制MS固体培养基时,加入琼脂作为 ______ ,加入植物激素6-BA和NAA作用是 ______ .通常,培养基中还需加入 ______ 以利于无菌培养.
              ②配制分装好的培养基,连同其他器械一定要进行 ______ 灭菌.接种外植体时,所有操作都必须在 ______ 旁进行.
              (3)植株采集后,进行青蒿素的提取实验,结果发现,在植株的不同部位,青蒿素的含量有明显差异.从基因表达的角度分析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
            • 10. 办公和学习产生大量废纸,其主要成分是木质纤维,人类正努力将其转化为一种新的能源乙醇.图是工业上利用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生产乙醇的基本工作流程,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①环节所需的微生物若来自土壤,要统计土壤样品中该活菌的数目,宜采用 ______ 法接种,用该方法统计样本菌落数时是否需要设置对照组?为什么? ______
              (2)图中①环节所用培养基中碳源是 ______ ,这种培养基在功能上属于 ______ 培养基,筛选该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是 ______ 法.
              (3)④接种的微生物是 ______ ,为降低乙醇生产成本,可利用 ______ 技术使酶能够重复使用.若要提取环节②中纤维素酶,可采用 ______ 方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