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科学家利用某种水生真核绿藻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将该种绿藻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置于高CO2浓度(5000μL CO2· L-1)下,乙组置于自然空气CO2浓度(360μL CO L-1 )下,其它条件保持相同且适宜,培养9-10天后,再把甲乙两组都放在自然空气CO2浓度条件下,测定两组绿藻在不同光强下的光合速率,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光强为100 μmolm-2s-1 时,两组都有气泡产生,甲、乙两组气泡中的气体分别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其中甲组的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证明,甲组光合速率始终明显低于乙组,从光合作用的酶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将200mL含酵母菌的培养液加入500mL的密闭容器内,该容器内酵母菌细胞呼吸CO2的释放速率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曲线表示的呼吸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
              (2)密闭容器内开始产生酒精的时间是______ (填“6h前”“6h时”或“6h”后)。
              (3)8 h时细胞内ATP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此时合成ATP所需能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来自丙酮酸的分解。
              (4)在a、b两曲线相交时,b曲线表示的呼吸方式消耗的葡萄糖量为a曲线的________倍。

              (5)密闭容器内,酵母菌的CO2的释放速率在6 h时___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8 h时。

            • 3.

              培养酵母菌探究其呼吸方式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置两组实验,甲组 通气培养,乙组密封培养。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其细胞呼吸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检测两组实验C02的产生情况,把甲组和乙组实验的排气管分别通入两瓶石灰水溶液中,两瓶检测液出现的共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甲组实验通入O18的氧气,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物质中,含O18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检测酒精用______________性的______________,颜色变化是______________色变______________色。二氧化碳还可以用______________水溶液检测。

            • 4.

              回答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的问题.

              (1)下图表示葡萄酒酿制的简单过程,请据图分析:发酵初期,集气管中收集不到气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______试剂检验是否有酒精生成。经测定,酵母菌消耗的糖中,98.5%形成了酒精、H2O和CO2及其他发酵产物,其余1.5%则是用于_______________。

              (2)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使豆腐块变硬。

              (3)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需煮沸,其目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的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____________的过程。从开始制作到泡菜品质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变酸。这段时间内泡菜坛中乳酸菌和其他杂菌的消长规律是_______________。

            • 5.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要探究酵母菌通过呼吸产生等量CO2时,有氧和无氧条件下消耗葡萄糖量的多少。他们将相同的无菌葡萄糖溶液与少许酵母菌混匀后密封(瓶中无氧气),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当测定甲、乙装置中CaCO3沉淀相等时,撤去装置,将甲、乙两锥形瓶中的溶液分别用滤菌膜过滤,除去酵母菌,得到滤液1和滤液2。请分析回答:

              (1)甲、乙两组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

              (2)酵母菌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利用提供的U形管(已知滤液中的葡萄糖不能通过U形管底部的半透膜,其余物质能通过)、滤液1和滤液2等,继续完成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将__________的滤液1和滤液2分别倒入U形管的A、B两侧并标记;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__________的变化。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

              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③如果A、B两侧____________________,则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一样多。

            • 6.

              某兴趣小组将玉米幼苗置于密闭玻璃装置内来分别测量玉米幼苗在黑暗条件下和适宜光照条件下的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结果如下表所示。玉米幼苗的光合作用总反应式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适宜强度光照,1h

              再接着黑暗处理,1h

              装置内CO2的量

              (M-49)mg

              (M-25)mg

              注:M为装置内原有CO2的量。

              (1)该玉米幼苗在适宜光照下,净光合速率为________mg CO2/h,呼吸速率为________mg CO2/h。

              (2)若在上述条件下,测定玉米幼苗每小时内光合作用制造的葡萄糖总量为60mg,那么玉米在该适宜光照条件下每小时内呼吸作用产生________mg CO2。可见,该密闭装置内的玉米幼苗在适宜光照条件下和黑暗条件下的呼吸速率________(填“相等”或“不等”)。

              (3)结合上图中的反应式,若为玉米幼苗提供和CO2,则一段时间后,部分葡萄糖中可能会出现18O,理由是________;若为玉米幼苗提供C18O2和H2O,则一段时间后,得到的氧气有部分也含18O,理由是________。

            • 7.

              某转基因作物有很强的光合作用强度。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在暑假开展了对该转基因作物光合强度测试的研究课题,设计了如下装置。请你利用下列装置完成光合作用强度的测试实验。说明:可根据实验需要选择NaOH溶液或NaHCO3溶液加入D烧杯中。


              (1)先测定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此时D烧杯中应加入__________溶液,并必须对装置做__________处理。

              (2)再测定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此时D烧杯中应加入__________溶液,并将装置放在__________的环境下。

              (3)实验操作30分钟后,记录甲、乙装置红墨水滴移动情况:

              实验目的

              装置

              实验1小时后红墨水滴移动情况

              测定植物呼吸作用

              甲装置

              __________(填“左”或“右”)移3厘米

              乙装置

              右移1厘米

              测定植物净光合作用

              甲装置

              __________(填“左”或“右”)移9厘米

              乙装置

              右移1厘米

            • 8.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具有高度耐盐性的微生物,可引起人类肺炎、肠炎等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培养基中添加适量血液)上生长时,可破坏菌落周围的红细胞,使其褪色。下图为定性检测鲜牛奶中是否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操作流程,请回答相关问题。

              (1)按细胞结构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 生物,从培养过程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进行 呼吸。

              (2)7.5% NaCl肉汤培养基可为微生物提供的营养成分包括        ,用7.5% NaCl肉汤培养基进行选择培养的主要目的是 。选择培养基是指的培养基。

              (3)操作中在血平板上的接种方法是        ,该方法      (填“能”或“不能”)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计数。接种操作             (填“前”、“后”或“前后”)需要对接种工具进行灼烧灭菌。

              (4)经多次规范操作、重复实验,血平板上均出现 的菌落,初步证明鲜牛奶中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但鲜牛奶供应商仍认为此菌并非鲜牛奶所携带,因此,要对本操作进行完善,完善的方案是    

              (5)鲜牛奶消毒使用的方法是              

            • 9.

              如图表示测定保温桶内温度变化的实验装置,某研究小组以该装置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呼吸作用的情况。材料用具:保温桶(500mL)、温度计、活性干酵母、质量浓度0.1g/mL的葡萄糖溶液、棉花、石蜡油。


              实验假设: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比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的热量更多。

              (1)取A、B两装置设计实验如下,请补充下表中内容:

              装置

              方法步骤一

              方法步骤二

              方法步骤三

              A

              加入240ml的葡萄糖溶液

              加入10g活性干酵母

                      ①       

              B

              加入240ml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

                       ②          

              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

              (2)B装置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          ,这是控制实验的      变量。

              (3)要测定B装置因呼吸作用引起的温度变化量,还需要增加一个装置C。请写出装置C的实验步骤:

              装置

              方法步骤一

              方法步骤二

              方法步骤三

              C

                     ③                          

                     ④                   

              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

              (4)实验预期:在适宜条件下实验,30分钟后记录实验结果,若装置A、B、C温度大小关系是:                (用“<、=、>”表示),则假设成立。

            • 10.

              红外线CO2分析仪可用于测定混合气体中CO2的浓度及其变化量,将水稻的成熟绿叶组织放在密封透明的小室内给以适宜光照,在不同CO2浓度下测定光合作用效率,下图为光合作用增长速率随CO2浓度变化的情况。请分析回答:

               

              如要研究CO2中C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通常采用

              (1)图中光合作用增长速率最大的是             段,在        点光合速率最大。在E点时                                是光合作用速率的重要限制因子。

              (2)如要研究CO2中C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通常采用              方法。

              (3)如果用含有18O的H2O浇灌一株植物,则一段时间后该植物通过呼吸作用                                                                                         产生的H2O和CO2中含有18O的是            .

              (4)夏季晴朗的中午,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但不能增强,反而有所下降,其原因是             生成量减少。如果此时检测叶绿体基质中C5含量的变化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