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我国引入后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福寿螺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在亚马逊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           关系,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                  

              (2) 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     而迅速蔓延,此时期其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                    型曲线。欲调查福寿螺种群数量,一般采用          法。

              (3) 研究发现,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如图是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

              ①                         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此时,成年(生殖期)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

              ② 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_。

              ③ 实验结果证明:                         

            • 2.

              回答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相关问题:

              Ⅰ. 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

              (1)调查该地某双子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__法。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Ⅱ.研究人员将S1、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T2条件下,测得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1中A与B所示:  



              (4)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

              (5)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C图,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C图的坐标中表示出来。


              (6)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2所示。据图分析, 在________点时,种群补充量最大,在________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Ⅲ.甲、乙、丙三位同学均对酵母菌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探究。甲、乙两同学先配制了含有酵母菌生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液,调节到酵母菌生长的最适pH,各取1mL于试管中,接种等量的酵母菌菌种,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进行计数。

              (7)甲同学直接取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观察到的图像如图所示。已知计数板方格总边长为1mm,涂抹厚度为0.1mm。若计数得到每一小格中酵母菌平均为10个,则该1mL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约________________个。


              (8)乙同学将500个红细胞与该1ml培养液混匀后制片观察,进行随机统计,结果如下:则:该同学模拟了种群密度调查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原理。该1mL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大约__________________个。

               

              视野1

              视野2

              视野3

              视野4

              红细胞数(个)

              21

              17

              22

              20

              酵母菌数(个)

              102

              98

              106

              94

            • 3.

              科研人员对某板栗园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连续七年监测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由此推断


              A.这两种蜂可能属于同一条食物链中的相邻两个营养级
              B.栗瘿蜂的种群数量在2013年之后未来五年将继续减少
              C.该生态系统中,长尾小蜂的K值是5.5×103
              D.这两种蜂数量的增多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4. 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值左 右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一生物圈
              D.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5. 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A.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14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
              D.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
            • 6. 如图表示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a为“J”型曲线,b为“S”型曲线

              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④K值为环境容纳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 7.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甲、乙两种群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不会超过20%
              D.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正反馈调节
            • 8.

              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1)图中食物网的结构简单,只有 条食物链,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差。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________KJ和___________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__。(填“增加”或“降低”)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_。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____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 9.

              研究人员调査了8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 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的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第4〜6年兔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2~4年兔的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C.第6~8年兔的种群数量逐年上升
              D.第8年兔的种群密度大于刚开始的种群 密度
            • 10.

              某种群出生率如图曲线Ⅰ,死亡率如图曲线Ⅱ,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A.a
              B.b 
              C.c
              D.d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