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 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1)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

              (2)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

              1.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

              文中加下划线的字“抽”,原意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

              (3)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4)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人生不可以“满”而自足 卞文志                                                      

              ①曾读过一个名为《满了吗》的故事,说的是有个陡弟学艺三年,认为自己技艺在手可以出师了,于是便向师父提出请求。师父未回答,而是拿出一只装满石子的碗,问徒弟:“满了吗?”徒弟回答:“满了。”师父又抓了一些沙子撒进碗里,问:“满了吗?”徒弟回答:“满了。”师父又在碗里撒上石灰,仍没有溢出,再问:“满了吗?”徒弟点了点头说:“满了!”师父又向碗里倒入一些水,问:“满了吗?”徒弟见状,略有所悟,终于无言以对。

              ②师父的所为是在提醒徒弟:石子满了还有沙子,沙子满了还有石灰,石灰满了还有水……怎么可以轻易断定碗中所盛之物“满了”呢?其中的道理告斥我们:学无止境,技无穷止,无论何时何地,人生都不可以“满”而自足。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大凡有进取心的人,其理想和追求都不会有“满了”的时候,月亮再美丽,也有阴缺的时候;岩石再坚硬,也经不住无休止的风化;白玉再光洁,也会有微小的瑕疵……

              ③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每个人都应保持“空杯心态”“海绵精神”。古语云:“自是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人生在世,虽然苦短,但一步步走下去却十分漫长,因而在人生的征途中要不停地汲取,吐故纳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步。哲人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一旦认为自己已经“满了”而自足,前进的车轮就会倒退,进取的思想就会滑坡;停止不前的人生如同一潭死水,推而不进的灵魂将会跌入命运的低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是读书永不觉“满”的无穷无尽。多少人正是用这样的不自满、不自足,达到了学习、修养和工作的进步。

              ④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应时刻把它当作生活的智慧和生活的态度。不以“满了”为自足,方会有宁静致远的精神追求、滴水穿石的坚韧执着、厚积薄发的人生理念、忧先乐后的胸怀气度。有了这样的智慧和态度,就能摆脱私欲羁绊,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就能排除世俗的干扰,靠真本事立身,靠干实事进取;就能战胜前行路上的挑战,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奋力登攀。

              ⑤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必须克服骄傲自满的心态。当下有很多人有了文凭、有了几年的工作经验就在工作岗位上飘飘然起来,觉得自己“满了”,于是书读得少了、工作不认真了、他人的忠告不肯听了。其实,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没有资格自满;在工作上不管取得怎样的成绩,我们都不能骄傲。如果你在前进的征途中不思进取,自以为大脑库存的东西已经“满了”的时候,这时,不妨将自己的心智从自以为是中暂时抽离出来,给自己的思想按一下暂停键,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看清事物的本质,也能虚心采纳各方意见,以利于随时找到应对之策。在你自以为“满了”的时候,如果暂时停下来进行思考,会让你受惠更多,在更敏锐的智慧中做出更好的选择,改“自满”为“不足”,在前进途中展现出自信与气势,从而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出更好的决定。

              ⑥总之,人生决不可以“满”而自足。如果存有认识自己已经“满了”而自足的这种心态,产生这样的念头,那么就要暂停一下,一天、一小时、几分钟甚至短到深呼吸那么一下都行。这样的暂停,能让人在“自满”中换一种思维方式,很快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找回自己前进的动力,变“自满”为“不足”,在工作和学习中永无止境地向前奋进。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文章第①②段讲述分析《满了吗》的故事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应该删去,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8)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同,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①又何焉    

              ②弗敢也   

              ③公将之   

              克,公问其故 

              (10)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1)表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2)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 2.

              别样的礼物

               ①从小到大收过许多礼物,当时会喜上眉梢,也会把玩上数日,随后往往置于一隅,任其蒙尘。唯有那份礼物,因其特别,久久地珍藏于内心深处,常常会在某个阳光满地、温馨满怀的日子里不经意间被我想起。

                  ②那是登上讲台的第二年,工作的热情还在渐渐升温,课堂、学生将我每天的日程表填得满满的。这种快节奏的紧张生活,让我的身体又处在了低潮状态。我发着低烧,浑身软绵绵的,无力说话,也不想吃东西。看样子是去不成学校了,只好安心地睡一觉,养养神明天再说。

                 ③门外突然响起了嘈杂声,接着好像是父亲和什么人说话的声音,然后父亲就进来喊我起床,告诉我学生们来看我了。我睁开蒙胧的睡眼,问父亲钟点,才发觉竟昏昏沉沉地睡到黄昏。我刚想下地,学生们就拥了进来,一个、两个、三个……挤了满满一屋子。

                  ④学生们异口同声地问着我的病情,劝慰我好好休息;我也询问着他们的功课和这一天班级里的情况。

                 ⑤这时,我注意到班长向大家使了个眼色,孩子们纷纷开始翻自己的书包,然后变戏法似地找出一些花花绿绿的东西,迫不及待地递到我的手中。原来是孩子们为我精心准备的礼物:有我喜欢看的书、精致的八音盒、漂亮的发夹,还有红红的苹果、甜甜的蜜橘……刹那间我的被子上堆满了礼物,我被五彩缤纷的礼物簇拥着。我的鼻子一酸,眼泪静静地落下来。这些和我相识仅仅半年的孩子们用他们质朴的行为打动着我、感染着我、鼓励着我,我被一种强烈的幸福感包围着,我一时语塞,任泪水不断地流下来。

                  ⑥“小岩,你还没给老师送礼物呢!”听到同学的提醒,一个一直站在角落里的孩子慢慢靠近我的床边。

                  ⑦噢,是他!这是个家境窘迫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就靠爷爷奶奶拉扯着。平日里,班级搞什么活动,他都不参加,他怕拿不出钱来,怕同学笑话他。说实在的,看到他能来我很意外。

                ⑧他怯怯地站在我的床边,脸已开始泛红,似是鼓了很大勇气,小声说道:“老师,我没钱买礼物,我送您一个祝福作礼物,行吗?”说完,他注视着我的眼睛,那眼睛里有亮亮的光在闪动,像是蓄着一泓秋水,那样清澈透明,看着这个平时总是寂然无声,温顺得像只小绵羊的孩子,我用力地点了点头。

                  ⑨“老师,祝您健康!”他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祝福,然后羞涩地低下头去。啊!多么别样的礼物!多么真挚的关怀!似一捧清新的溪流沁入肺腑,似一抹温馨的春阳暖人心扉,似一阵霏霏的细雨涤荡心灵。谁能说他的礼物不名一文?谁能嘲笑他用语言表达祝福的心不够坦诚?他的礼物不正是古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最好诠释吗?在世俗面前,这礼物多么超然,多么独特,多么价值不菲!它带给我的惊喜是如此强烈,带给我的感动是如此撼动我的心!我拉过他的手,将他的手紧紧地握在我的手里……

                  ⑩岁月流逝,步履匆匆,让人淡漠了许多往事、许多心境、许多朋友,年过半百的我,站在岁月的门槛上,淘尽了生活的尘粒,对过往的生活竟深深地起了再回首的眷念之意。看着散落在柜子里的一些礼物,突然想清点一下自己的心情了,于是“老师,祝您健康”这句祝福语又一次漫上心头。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 选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3) 选文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4) 选文第⑨段划线句“似一棒清新的溪流沁入肺腑,似一抹温馨的春阳暖人心扉,似一阵霏霏的细雨涤荡心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3.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从偏远的乡下转到城里上小学。我很快发现,我与那些城里的孩子有很大差距,音乐、体育、棋类等,班上其他孩子会的事,我几乎都不会,甚至见都没有见过。久而久之,曾经活泼的我,变得十分内向,不爱说话,总是形单影只,独来独往,心里笼罩着一层厚厚的自卑阴霾,这种自卑阴霾一直在我心头萦绕,压迫着我的呼吸。

              一天,班上上活动课,同学们有的下棋,有的打牌,有的拉小提琴,气氛十分热闹。我坐在座位上,百无聊赖地从书包里拿出一把木头手枪,这是我在乡下爬到老槐树上折下的一根树枝做成的。

              我正玩着,班主任从身后走了过来,她看到我手上的木头手枪,一下拿了过去。我吓得心怦怦地乱跳,脸色也变了,心想,老师肯定要批评我了,甚至还会嘲笑我这么大了还玩这木头手枪。我痛苦地闭上了眼睛,等待那一刻的到来。

              忽然,我听到老师赞叹道:“这木头手枪做得太像了,是你做的吗?”

              我惊讶地望着老师,羞涩地点了点头。

              老师听了亲切地抚摸了下我的头,说道:“你真聪明!这木头手枪做得太惟妙惟肖了,这可是我见过做得最像的木头手枪。”说罢,她将手上的木头手枪高高举起,对同学们说道:“大家看一下,李木子同学做的木头手枪多像啊!”

              班上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全都抬起头,看着老师手里的那只木头手枪,脸上露出羡慕的神色。只听到几个女同学低声说:“李木子真了不起!”一个男同学举起手大声说道:“老师,给我看看好吗?”

              老师点点头,将那支木头手枪递了过去。同学兴奋地拿在手里欣赏着,旁边几个同学着急地催促道:“看快点,给我们也看看。”

              没想到,这堂活动课,最后成了我那只木头手枪的欣赏课,它从一个同学手里传到另一个同学手里。下课了,许多人围拢到我身边,央求道:“木子,你也教教我们做木头手枪吧!”

              我忙不迭地答应着,心里溢满了甜蜜,这是我进城里上学以来,受到全班同学最热情关注的一次。我激动得眼泪都差点掉了下来。我抬头,看到窗外的阳光像瀑布似的倾洒下来……

              又是一堂活动课,老师首先在班上宣布了一项决定,让我担任手工劳动的课代表。

              我惊讶地问道:“我行吗?”

              老师亲切地说道:“从你制作的那支木头手枪就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而这也是我们许多同学所欠缺的。不要怕,你一定行!每朵浪花都一样澎湃。”

              这时,我的脑海里顿时浮现出大海里那朵朵浪花,可不是吗?那每一朵浪花,都溅起冲天的水花,这朵朵水花,才汇聚起大海的澎湃和浩瀚。

              我看着老师,老师又冲我非常肯定地点了点头。那一刻,我醉了,仿佛也变成了那浪花中的一朵。

              我变了,我不再那么自卑了,因为老师说了,“每朵浪花都一样澎湃”,我也是一朵澎湃的浪花。我教同学们做木头手枪、木头弹弓、木头小汽车、木头农具……同学们教我下棋、打牌、吹口琴……渐渐地,我学会了许多特长,我与那些城里的同学,不再有隔阂和距离,我和他们深深地融合在一起。

              小学毕业时,我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浪花,浪花从不自卑和胆怯,它们都充满了激情和喜悦,有了它们,才有了大海的澎湃和浩瀚。

              选自《辽宁青年》

              (1) 结合内容,将主要事件与“我”的心理状态对应完整。

              主要事件

              心理状态

              在新学校和别人比较

              紧张

              老师赞叹我

              同学们围上前看木头手枪

              惊讶

              我融入了新集体

              (2) “我抬头,看到窗外的阳光像瀑布似的倾洒下来……”试说说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3) 请在结尾处的横线上补充一句话,使内容更加完整。

                                                                                    

              (4)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5)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班主任的形象特点。

                                                                            

            • 4.

              感怀仁者德馨

              ◆王忠民

              ①一天下午,我带两位年轻编辑去北京木樨地一处老居民楼拜访文老。文老者,年近九旬的文洁若女士也,著名翻译家。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日本作家的作品,很多都是经由她翻译才呈现在我国读者面前的。她与丈夫萧乾晚年合译了巨著《尤利西斯》,可以说已是文坛盛事,译界壮举,至今无人能与之相媲美。

              ②这样的一位翻译家,原本以为她一定居于宽敞明亮、富丽堂皇的屋子,可是当她微驼着背,慢慢开门请我进去后,我暗暗吃惊当下居然还存在如此简陋的居室:一张简易的铁腿沙发,几把早已过时的带靠背的铁腿椅子,以及一张有裂缝的书桌和几个破旧的书柜,这就是文老全部的家具了。狭小的客厅给人感觉只是一个杂乱的储物间,只不过到处堆放的全是书籍而已。倒是墙壁上挂着的不少相框很引人注目,都是文老和已去世十多年的丈夫不同时期的照片,帧帧生动,仿佛漫长时空中的一个个路标,默然而又鲜活,朴素而又温馨。

              ③这是两年前我拜访文老时的情景。再踏进她的家门,感觉书更多了,屋子更挤更乱了。一下来了几个人,连互相错错身都有些困难。老人从里屋缓缓地拿出来一把仍然是铁腿的椅子,交给我们,让我们坐,可是那把椅子在我们几个人的手中传了一遍,始终没能挤出让它落脚的地方。

              ④家虽乱,但是文老记忆清晰,说话清楚,思维一点也不显凌乱。她一边说“我要给你们每人送一本书”,一边就去里屋拿书。我们都自觉地给她让出一条通向里屋的“小径”。她仍然是缓缓地进去,不一会儿,怀抱一摞书又缓缓地出来。一时间,我们突然都缄默无语了,只是静静地盯着这个慢慢腾腾、却又是稳稳当当移动的身躯。我忽然觉得,她仿佛不是从逼仄得连身都挪不开的客厅穿过,而是行进在异常宽阔的人生大道上,而且走得气定神闲,无所畏惧。

              ⑤看她坐定在书桌旁,从一摞萧乾先生所著的《此情堪忆》中,A        地抽一本写一本。每一本上都极工整地写上姓名、年月日,再并排钤好她和丈夫萧乾俩人的印,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她写被赠人姓名时,不管你的另一半在不在现场,都必要写上夫妻双方的大名,郑重如一项仪式。她沉静地与人书,握笔的手一点儿也没有颤抖的样子。她凝视专注,B       ,那份认真,由不得你不感动。她脸上的那种“纯天然”的表情,没法不在你的心底留下长久的印记。轮到给我题写时,老人误把在场的李建华先生的夫人闫晶当成了我的夫人,C       地题了“王忠民闫晶伉俪惠存”两行字。身边的年轻编辑小周轻声提醒我:“文老好像写错名字了耶!”我冲她使个眼色,让她不要声张,以免坏了老人兴致。没想到老人很快发现错误,赶紧拿起胶带纸,贴在“闫晶”两字上费事地去粘,又翻找出涂改液,在粘过的地方轻轻地涂抹,之后才D       地写上我爱人的名字。我的心再次被深深地打动了!这样的一个细节,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不能不让人肃穆;这样的一个细节,于心灵的荒原上不啻是一声春雷!我想,如果小说家要描写这样一个细节,那得花多少时间去苦思冥想?如果表演者要表演这样一个细节,又要花多长时间去搜录生活?可是于文老而言,只是她不经意、习惯性的一个动作,仅仅是她一以贯之的处世态度而已,犹如长河中随时溅起的一朵浪花、表盘上不间断的一声滴答                   一般寻常!

              ⑥和文老谈话,纯粹坦荡,舒畅自然,丝毫感觉不到居高临下的冰冷或虚于应付的敷衍;面对着文老,你会觉得诸多复杂的东西都被滤去了,层叠伪饰的东西都被剥净了,剩下的,只是她的简单——皇皇巨著下的素颜,深邃思想中的本真,如有幽香氤氲在我们心中。

              ⑦走出这间简陋的居室,我不禁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诚如是!


              (1) 请结合全文内容,给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2) “有条不紊”“ 一丝不苟” “工工整整”“ 小心翼翼”四个词是从第⑤段中抽出来的,请根据文意,将他们还原到文中的A、B、C、D处。 (3) 结合第②段,简要概括文洁若女士的居所“陋”在何处。 (4) 请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品析第④段加横线词“慢慢腾腾”“稳稳当当”的表达效果。 (5) 仿照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顺其思路,再续写一句。 (6)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综观全文,说说作者眼中的文洁若女士有哪些美好品德。 (7) 【积累链接】文洁若女士才高德厚却深居陋室,不禁令人联想到诸葛亮在《澹泊明志》中关于“君子之行”的两点建议,请默写出来。
            • 5.

                ①我有一位闺中好友,从小怕虫子。

                 ②大家不止一次地想法治她这个毛病。早春,男生把飘落的杨花坠,偷偷地夹在她的书页里。待她走进教室,翻开书,眼皮一翻,身子一软,就悄无声息地瘫到桌子底下了。从此再也不敢锻炼她了。

              ③许多年过去,各自都成了家,有了孩子。一天,她到我家中做客,我下厨,她在一旁帮忙。我择柿子椒的时候,突然钻出一条青虫,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A】我下意识地将半个柿子椒像着了火的手榴弹扔出老远。然后用杀虫剂将那虫子扑死,才想起酷怕虫的女友,未曾听到她惊呼,该不是吓得晕厥过去了吧?

              ④回头寻她,只见她神态自若地看着我,淡淡说,一条小虫,何必如此慌张。我比刚才看到虫子还愕然地说,啊,你居然不怕虫子了?吃了什么抗过敏药?

              ⑤女友苦笑说,怕还是怕啊。只是我已经练得能面不改色,一般人绝看不出破绽。你知道我为什么怕虫子吗?我撇撇嘴说,我又不是你妈,我怎么会知道啊!

              ⑥女友说,你可算说到点子上了,怕虫就是和我妈有关。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叫虫蛰了。从此以后我妈只要看到我的身旁有虫子,就大喊大叫地吓唬我……一来二去的,我就成了条件反射,看到虫子,真魂出窍。

              ⑦后来如何好的呢?我追问。女友说别急,听我慢慢说。有一天,我抱着女儿上公园,那时她刚刚会讲话。我们在林荫路上走着,突然她说,妈妈……头上……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我的发上摘下,托在手里,邀功般地给我看。

              ⑧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狞万分。

              ⑨我第一个反应是要像以往一样昏倒,但是我倒不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如果我倒了,就会摔坏她。第二个反应是想撕肝裂胆地叫一声。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得。我一喊,就会吓坏了我的孩子。于是我硬是把喷到舌尖的叫声咽了下去。如果我害怕,把虫子丢在地上,女儿一定从此种下了虫可怕的印象。在她的眼中,妈妈是无所不能无所畏惧的,如果有什么东西把妈妈吓成了这个样子,那这东西一定是极其可怕的。

              ⑩【B】我颤颤巍巍地伸出手,长大以后第一次把一只活的虫子,捏在手心,翻过来掉过去地观赏着那虫子,还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因为女儿正在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呢。那一刻,真比百年还难熬。女儿清澈无瑕的目光笼罩着我,我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

              ⑪不知过了多久,我把虫子轻轻地放在了地上,我对女儿说,这是虫子。虫子没什么可怕的。有的虫子有毒,你别用手去摸。不过,大多数虫子是可以摸的……

              ⑫那只虫子,就在地上慢慢地爬远了。女儿还对它扬扬小手,说“拜拜……”。我抱起女儿,半天一步都没有走动。衣服早已被粘粘的汗浸湿。

              ⑬女友说完,好久好久,厨房里寂静无声。我说,原来你的药,就是你的女儿给你的啊。

              ⑭女友纠正道,我的药,是我给我自己的,那就是对女儿的爱。

              Ⅰ.读文本,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Ⅱ.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A】我下意识地将半个柿子椒像着了火的手榴弹扔出老远。(从修辞角度)

                                                                                  

              (2)【B】我颤颤巍巍地伸出手,长大以后第一次把一只活的虫子,捏在手心,翻过来掉过去地观赏着那虫子,还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从描写角度)

                                                                                  

              Ⅲ.联系全文思考,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Ⅳ.细读文本,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文中的女友是位怎样的母亲?

            • 6.

              父亲与他的土地

              车承金

                 ①“土地是衣食父母!”这是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父亲说这话时语气总是极其坚定,不容丝毫置疑。

                 ②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们家承包了5.3亩地,其中有上台4亩平地,南坡的1.3亩坡地。后来,父亲又在西山承包了3亩山地,总共有8.3亩地。辽西丘陵没有水田。这些地都是旱田。土地分到家后的第二天,父亲就推着手推车,带着铣镐,来到位于南坡上的坡地,开始整理这块土地了。这块坡地呈三角形,是一块独立的地块,越往北越高,北边是山,另两边是沟壑。父亲说,这一亩多地的土质不错,就是坡度大了些,下雨存不住.肥和水就往下流,都流走了,筑几道坝沿,平整平整,就是一块上等地呢。

                 ③父亲轮着大尖镐,一镐一镐地把高处的土刨开,一锨一锨地装在推车里,再一车一车地推到低洼处。又筑了三道坝沿子。这一亩多坡地彻底变样了,随坡就势,形成了三块平平展展的地块。随后,父亲又找车,拉来了三四车农家肥,用以改善土壤。那年,整个寒冷的冬季,父亲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那1.3亩坡地上度过的。

                 ④门前的柳树吐绿了。这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第一个春耕。父亲非常兴奋,老早就准备好了种子化肥,把点葫芦、犁杖等农具一一修理好。一场春雨过后,父亲驾着牛犁,准时出现在自家的田地里。泥土芳香伴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在田野里弥漫升腾。

                 ⑤上台的平地,父亲种上了玉米,南坡的坡地种上了高粱,西山承包的山地种了谷子、黍子、绿豆等杂粮。十几天的时间,油绿的小苗就钻出了地面。与小苗同时钻出地面的还有小草。集体耕作时经营管理不到位,那些杂草们也毫不客气,使劲地繁衍生息,留下了满地的草籽。躲过寒冷冬季的草子草孙们,发芽生根,贪婪地汲取着土地的乳汁,比小苗长得快。

                 ⑥父亲说,草根系发达,跟小苗争水争肥,小苗争不过草,必须把草铲除掉。小苗长到三四厘米时,父亲就开始耪地了。他拿着锄头,小锄头做武器,彻底铲除这些杂草。

                 ⑦耪地遍地是松土除草,耪二遍地开垄眼,耪过三遍过后,就要追肥蹚地了。耪地不仅仅是为了除掉那些杂草,耪的遍数越多,秋天庄稼结的颗粒就越饱满,小苗既抗旱又抗涝。秋天还要放垄,催熟除草。炎炎烈日,父亲钻进没人的玉米地里,手握着锄头,一锄一锄地松土除草。那一年,我家的8.3亩地岂止是三遍啊!最少也有五六遍。

                 ⑧秋天到了,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丰收年。父亲驾着牛车,把劳动果实一车一车地运回家。秋收过后的土地,呈现出干干净净的黑黄色,镶嵌在大片土地的中间,格外引人瞩目。来往行人无不赞叹,是正经庄稼人!这地经营得真好!

                 ⑨父亲对秋翻高度重视,收完秋后,就马不停蹄地修好了犁杖。他说,你别小看秋翻,作用可大了,能减少来年杂草,减少病虫害。我问父亲,咱家咋不用拖拉机翻地?又深又快。父亲说,拖拉机翻地把地表的熟土都扣到下面,把下面的生土翻到了上面,还有深沟,把土地搞个乱七八糟,庄稼不爱长。后来有了旋耕机,旋耕机旋耕土地,不仅能疏松土壤,还能灭碎茬头,土壤层次不变。父亲极为赞赏,后来秋翻,就改用旋耕机了。

                 ⑩父亲75岁那年,到地里干活不慎摔倒,造成腰椎骨骨折,不能重体力劳动。那年收完秋后,在儿女们的劝说下,父亲打算把这8.3亩土地承包出去。消息传出后,欲承包者纷至沓来,都相中了这几亩肥沃的土地。承包给谁,父亲一时拿不定主意,琢磨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开春种地了,才确定出人选。在签订合同时,父亲在合同里专门增加了这样一条,承包人不好好经营承包地,出现撂荒的,出租方有权收回承包地。父亲说,要给这地找个好人家,不能把地给糟蹋了。

                 ⑪土地承包出去后,父亲拄着拐杖,三天两头往地里跑,或站在地边,望着庄稼发愣,或蹲在地头儿,大口大口地吸着旱烟,一看就是大半天。

                 ⑫我常常想,父亲与他的土地,谁又是谁的父亲呢?(选文有改动)

              (1)文章中的父亲把一块坡地变成了良田,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此他都做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中画横线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1)泥土芳香伴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在田野里弥漫升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收过后的土地,呈现出干干净净的黑黄色,镶嵌在大片土地的中间,格外引人瞩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⑪段写父亲望着庄稼“发愣”“吸着旱烟”,试揣摩父亲此时的内心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理解结尾一段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一)我愿为你收藏一粒盐 

              那天下午,是两节语文课。留下作文题目后,学生们一改往日的慵懒,双眉紧锁,很快进入构思状态——班里静悄悄的,马上就要中考了。他们似乎一下子懂得了时间的珍贵。

              窗外,冬天已经过去。垂柳虽在枯黄的枝柯间爆出了星点的绿,但风依旧格外大,春寒料峭,让人难以抵挡。教室正对着的,是学校阅览室。我见阅览室的管理员胖胖的人影一晃,一块小黑板就立在了学校的公示栏前,黑板上写着什么呢?我信步走出教室,去看个究竟。

              原来一个批评通告,寥寥数语:某某同学昨天偷了阅览室一本《散文》杂志,被当场抓住,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不要再发生类似事情。一一被批评的学生,竟是我们班上的学生。我心头一紧,几乎想都没想,径直走向了阅览室。

              管理员正低头整理着报纸,头顶上,一圈新长出的白发,在周边染过的黑发簇拥下,显得格外醒目。他见我神情异样,问我有什么事,我便直截了当向他说明了来意。我语气生硬地说:“被通报的学生是我们班上的,希望您赶在学生们下课之前把这块黑板撒了。”管理员的脸“腾”一下红了,他生气地说:“这是我的职责,用不着你来指手画脚。”那一刻,两个人剑拔弩张,气氛一下紧张起来。

              那时候,我刚毕业没多久。我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勇气和胆量,敢顶撞一位年逾花甲的老教师。片刻的沉默之后,我的语气缓和了下来。我说:“老师,是这样的,还有三个多月,就要中考了,如果学生们看到这个通告,一定会议论纷纷,这样的话,那个挨批评的同学压力肯定会非常大。我怕,我怕会影响他的中考……”

              “可是,如果不批评,不给学生们一个警醒,我这里的杂志就要被学生偷完了。我看着阅览室,我也有自己的一份责任。”管理员似乎还在生气,但语气也明显缓和了许多。

              “是的,我知道。可是,这个学生马上就要中考了……”我发现自己语塞,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好。接下来,我的语调似乎在央求这位管理员了。他沉默了半晌,说:“这样吧,我也不为难你。黑板可以撤,但你必须保证,回去一定要批评你的学生。”“是,我会的,我会的。”我一边答应,一边飞也似的跑到公示栏前,把那块黑板取了回来,并当着管理员的面擦掉了那个通告。那一刻,仿佛擦掉了自己的一个错误,我擦完之后,站起身,如释重负。

              是的,这是我接手的第一个毕业班,我不能让自己的学生有个三长两短。尽管,我的学生的确做错了。

              之后,我曾经想把这件事情委婉地告诉那个犯错误的学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始终没有说。我不知道,我这样做,是对还是错。

              临近中考的最后一次班会,我讲了很多,学生们也听得聚精会神。未了,我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肯定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比如,也许因一时喜爱而‘拿’了阅览室的一本书,也许因一时糊涂考试时作了弊……然而。你们是否知道,有一些错误,你们犯过了,以为像一粒盐。会永久地溶在岁月中,没有人注意,也没有人计较。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粒盐,原本并没有溶化掉,只是有人怕硌疼你们,悄悄地为你们收藏了起来。而我这里,就收藏着这样一粒。”

              学生们一下子现出惊异的目光,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继而重新把目光投到我身上。我扫视了班里一圈,笑了笑说:“是的,我这里的确有一粒。但是,我不想告诉你们,这粒盐是属于谁的。我愿意把这粒盐一直收藏下去,因为,我想用我的永久收藏,来换得这位同学的一辈子不去犯错误的心。

              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我突然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多年过去了,那次班会上的掌声,时时萦绕在我的耳畔……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⑴我不能让自己的学生有个三长两短。

                                                                                          

              ⑵这粒盐,原本并没有溶化掉。

                                                                                          

              请说说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文章以“我愿为你收藏一粒盐”为题,有哪些好处?

                                                                                          

              结合全文分析,“我”和“管理员”各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对文中犯错学生的处理办法,“我”采取的是“收藏盐粒”的做法,有的老师也可能私下里找来学生教育,你赞成哪种做法?为什么?

            • 8.

              拾馒头的父亲

              十六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好大学。

              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搬到省外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的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父亲欣然答应了,一来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可以顺便照顾一下我。

              等我在高中读了一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仔。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里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推饲料。

              猪渐渐长大了,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个精光。亲戚送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也是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很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很好吗?

              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地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我为自己解决了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立即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到父亲头上。

              我是一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但是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一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叫大家知道了,会嘲笑我。”

              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说:“我看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

              我的泪就落了下来。对不起父亲,我是真心爱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里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啊!

              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

              1996年的冬天,我期末考试成绩排在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很多文章,一下子声名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

              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拾馒头的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病了……”

              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究竟没说什么。

              第二天,我冒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坐进了教室。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蔫蔫呆呆,心里冰冷得厉害。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户。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窗外,一丝不苟地聆听着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外面的风雪很大,他的黑棉袄上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我的眼泪就哗哗的落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的父亲。”一下子掌声雷动。

              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馒头和饭菜。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倒进父亲的大铁桶里。

              1997年金秋九月,父亲送我到省城读大学,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别人嘲笑的忧虑。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所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自己也会有。”

              (1).文章第七段,写道“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我”的烦恼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示例填写,“我”在开家长会时的心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眼泪落下


              (3).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具体含义。

              (1)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也是一筹莫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窗外,一丝不苟地聆听着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面的风雪很大,他的黑棉袄上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标题《拾馒头的父亲》,拾起的不仅仅是馒头,你认为还拾起了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面选文《温暖心窝的话语》,完成问题。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1)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做了什么事?       

                                                                                                         

                                                                                                        

              (2)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

                                                                                              

                                                                                                          

              (4)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何作用。

                                                                                                           

                                                                                                                

              (5)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 10.

              剥豆

              一天, 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碗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了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碗向我面前推了推。

               看着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这可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放在他碗里。“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选择。”一丝喜悦悄悄在心里散开,我欣赏儿子的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此想,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稍停一下。“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在加快。

              儿子的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间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速度不觉间又缓了下来。“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碗的豆很快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重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完全没有了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地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想到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过分了。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有完整的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我们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因为生活是实在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

              (1)对本文刻画人物采用的主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B.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D.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2)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

              ①慢下来的原因是:                                                     

              ②快起来的原因是:                                                      

              (3)、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的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     )和(    )。

              (4)本文的主旨可从多角度去领悟,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