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
              潘向黎
                  上苍厚我,从初中开始,听父亲在日常中聊古诗,后来渐渐和他一起谈论,这样的好时光有二十多年。
                  父女两人看法一致的很多,比如都特别推崇王维、李后主,特别佩服苏东坡;也很欣赏三曹,辛弃疾;也都特别喜欢“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也有一些是同中有异,比如刘禹锡和柳宗元,我们都喜欢,但是我更喜欢刘禹锡,父亲更喜欢柳宗元;最大的差异是对杜甫的看法。父亲觉得老杜是诗圣,唐诗巅峰,毋庸置疑。而当年的我,作为八十年代读中文系、满心是蔷薇色梦幻的少女,怎么会早早喜欢杜甫呢?
                  父亲对此流露出轻微的面对“无知妇孺”的表情,但从不说服,更不以家长权威压服,而是自顾自享受他作为“杜粉”的快乐。
                  他读书读到击节处,会来一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杜诗;看报读刊,难免遇到常识学理俱无还耍无赖的,他会怒极反笑,来一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也是杜诗;看电视里不论哪国的天灾人祸,他会叹一声“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还是杜诗;而收到朋友的新书,他有时候读完了会等不得写信而给作者打电话,如果他的评价是以杜甫的一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开头,那么说明他这次激动了,也说明这个电话通常会打一个小时以上。
                  晚餐后父亲常常独自在书房里喝酒,喝了酒,带着酒意在厅里踱步,有时候踱着步,就念起诗来了。《琵琶行》《长恨歌》父亲背得很顺畅,但是不常念--他总是说白居易“写得太多,太随便”,所以大约不愿给白居易太大面子。如果是“春江潮水连海平”,父亲背不太顺,有时会漏掉两句,有时会磕磕绊绊,我便在自己房间偷偷翻书看,发现他的“事故多发地段”多半是在“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这一带。若是杜甫,父亲就都“有始有终”了,最常听到的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他总是把“哭”念成“阔”的音。有时候夜深了,我不得不打断他的“牵衣顿足拦道‘阔’”,说“妈妈睡了,你和杜甫都轻一点。”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怎奈去日苦多,人生苦短。“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可叹智者死去,与愚者无异。十年前,父亲去世,我真正懂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几句的涵义。可是我宁可不懂,永远都不懂。
                  父亲是如此的喜欢杜诗,于是,安葬他的时候,我和妹妹将那本他大学时代用省下来的伙食费买的、又黄又脆的《杜甫诗选》一页一页撕下来,仔仔细细地烧了给他。
                 不过这时,我已经喜欢杜甫了。少年时不喜欢他,那是我涉世太浅,也是我与这位大诗人的缘分还没有到。
              改变来得非常彻底而轻捷。那是到了三十多岁,有一天我无意中重读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不是杜甫,简直就是我自己,亲历了那五味杂陈的一幕--二十年不见的老朋友蓦然相见,不免感慨:你说人这一辈子,怎么动不动就像参星和商星那样不得相见呢?可都不年轻喽,彼此都白了头发。再叙起老朋友,竟然死了一半,不由得失声惊呼心里火烧似的疼;没想到二十年了,我们还能活着在这里见面。再想起分别以来的变化有多大啊,当年你还没结婚呢,如今都儿女成行了。你说见一面实在不容易,今晚就好好共饮吧,明天就要再分别,世事难料,命运如何,便两不相知了。
                  这样的诗,杜甫只管如话家常一般写出来,我却有如冰炭置肠,倒海翻江。
                  就在那个秋天的黄昏,读完这首诗,我流下了眼泪,我甚至没有觉得我心酸我感慨,眼泪就流下来了。奇怪,我从未为无数次击节的李白、王维流过眼泪,却在那一天,独自为杜甫流下了眼泪。却原来,杜甫的诗不动声色地埋伏在中年里等我,等我风尘仆仆地进入中年,等我懂得了人世的冷和暖,来到那一天。
              我在心里对梁启超点头:您说得对,杜甫确实是“情圣”!我更对父亲由衷地点头:你说得对,老杜“着实好”!
                  那一瞬间,一定要用语言表达,大概只能是“心会”二字。
                  作家荆歌的小字非常秀丽,他很喜欢周作人,如果朋友请他随意写一幅字的话,多半是周作人的“且到寒斋吃苦茶”。我对老杜“路转粉”之后,有一天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不要写你亲爱的周作人了,给我录一次老杜的《赠卫八处士》吧。荆歌录完这首诗,也很感慨,写了一个小跋,说此诗“有人生易老,岁月匆匆之感”。
                 是啊是啊,岁月匆匆!父亲离开已经十年。童年时的唐诗书签也已不知去向。幸亏有这些真心喜欢的古诗词,依然陪着我。它们就像一颗颗和阗玉籽料,在岁月的逝波中沉积下来,并且因为水流的冲刷而越发光洁莹润,令人爱不释手。
                  作为一个不能免于郁闷和忧虑、时常觉得活得辛苦的人,我觉得多读古诗是让自己“平民愤”、寻找心理平衡的一大妙法。我的作品《看诗不分明》这个书名其实就来自我家两代人共读的《乐府诗选》,出自这两句:“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这两句诗多好啊--芙蓉就是莲,隐于雾中,看不分明,“莲”和“怜”同音双关,“怜”者,爱也。这是陷入爱情的人患得患失的心情,用流行歌曲唱出来就是“你到底爱不爱我”?用微信表情表示,就是长草颜团子扯花瓣卜感情卦,这一瓣,“爱我”,再一瓣,“不爱我”。一代代的纠结不会完,幸亏花瓣也是扯不尽的,因为繁花一片,永远开在杜甫的诗里--“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原文有删改)(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庸置疑 ______
              ②无知妇 ______
              步 ______
              然 ______
              (2)请分析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作者说“父亲”是“杜粉”,请简要概括“父亲”的哪些表现足以担得起这样的评价?(四点即可)
              (4)作者写“父亲”夜晚读杜诗,为什么还写到他读白居易的诗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情形?
              (5)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它们就像一颗颗和阗玉籽料,在岁月的逝波中沉积下来,并且因为水流的冲刷而越发光洁莹润,令人爱不释手。
              (6)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为什么说“改变来得非常彻底而轻捷”?
              (7)如何理解文章题目“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的含义?
            •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内心,长一朵小野菊
                  ①小野菊开了,纯正的黄色开得雅致,开得惹人心动。像极了乡下女子,十七八岁的样子,见人有些害羞,躲在帘子后面张望,却掩饰不住眉目里透出的风情。
                  ②每年秋后,野菊一丛一丛开在坡崖上。秋收刚完,地里光秃秃的,它的开放惊艳了 整个晚秋。一丛小花,簇拥着,在叶子的交相处,躲躲藏藏,最后羞答答地登场。姿态一 点都不张扬,山沟里,崖坡上,最寂静的角落,才是它最怡心的别墅。
                  ③野菊花,不像其他秋菊那样,花朵很大,被供养在室内,给一些文雅之士消遣。它,别致,不为众人观光取乐,留一份清欢寄予岁月的暗处,独自风雅。懂它的人,都去乡间 寻找,决计不会躲在闹市区品评。因为,它不会被搬上花卉展,更不会被人供养于温室。 它热爱自然,热爱自由自在的生活,独自清欢。
                  ④中医上讲野菊花入药,清热解毒。每到秋忙结束,一帮妇女,提上篮子,去沟里,去坡上,采摘野菊,回来蒸熟,晾干,卖到药铺。如今,这样的采菊妇女,在乡间还会碰 上,只是已经寥寥无几了,大都是在家带孩子的“闲人”,很少见到少女的曼妙姿态。小野菊 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初闻,一股浓浓的药香,在你的鼻尖蔓延。记得儿时,母亲给我做过 一个菊花枕头,用布缝制一个套,里面装满了野菊花,说是枕着它入睡,可以神清气爽,耳目明亮。这种枕头,我一枕便枕出了年头。久了,菊花在里面都被压成细渣,就需要更 换的。
                  ⑤这样说来,我与小野菊有着亲密的接触,大抵可以称得上肌肤相亲了。
                  ⑥上小学时,学校倡导勤工俭学。秋后周末,我们都会去采摘野菊花,按照分量,学 校会给班级计算工钱,那样班费就有了着落。有了这笔收入,老师可以发给我们粉笔,我 们在操场的地面上画自己心中的“蓝图”。这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至今仍旧在脑海里清 晰着。
                  ⑦采摘野菊,怕是秋天里最浪漫的事了。一群丫丫们,一早起来,带上干粮,上坡下 沟,到了黄昏才回家。有的时候,篮子太满了,就装进预备好的塑料袋子去,背在脊背后面,大人忙完也会到村口来接孩子们。那时候,不觉得累,采摘一天,自己仿佛都快变成小菊 花了。发梢上,衣襟里,手臂,脚踝,无不散发着野菊的清香。很浓,很浓……
                  ⑧毕竟是乡间小野花,除了中医,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它。它是孤独的,或许还有些寂 寞。作为药,它的作用斐然却不名贵;作为花,它开得自然却没有人观赏。可,偏偏我是看重了它。我喜欢它那份自信,不卑不亢;不与他花争艳,不择地点开放,谦虚,和蔼; 还有一点小小的羞涩,懂得含蓄。
                  ⑨它如乡下女子,登不得大雅。通俗说,上不得厅堂。家里来媒人了,她们会躲在厨 房里吃饭,羞答答想知道厅堂在说什么?却又不敢冒然前去问话。我喜欢这样的女子,羞 涩发自内心,自然,耐人回味。
                  ⑩她们长在山沟乡下,有一颗纯净的心。不被世俗所污染,不懂得攀附权贵,纯真,自然,保持着女子最初的清澈。没有时尚的装扮,没有高档的化妆品,素颜,在蓝天和白云下无忧无虑的成长。这样的小菊花,你不向往吗?
              ⑪小野菊开着,不等它败落,就已经有了归宿。被人们捧在茶杯里,或者入药中,它 是珍贵的,不养神便治病。不像他花,供人赏玩,取乐,终究成了俗物。 在这浑浊的世俗里,灵魂有多样性,特别是都市里那些游走的灵魂居无定所,她们是否该羡慕这样安静而  清澈的灵魂在一方水土中养息?至少,我羡慕。
              ⑫喜欢 看那些悠然开放的小野菊,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抛开世俗 的唯一办法,似乎唯有修篱种菊。现实中,很多人不是在追求修篱种菊的境界吗?何不,我们也做一朵清清然然的小野菊呢?
              ⑬日子繁琐,内心留一角,长满小野菊。在秋风里,散发着药香。
              (选自散文网)(1)文章开篇说小野菊开得惹人心动,细读全文说说惹人心动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⑪自然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3)本文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从文中找出两种并举出例句(用文中原句回答)。
              (4)请引用古诗文名句,仿照第⑫自然段画线部分续写两句。
              看那些悠然开放的小野菊,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那些______,想起______;看那些______,想起______。
            • 3.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完成文后问题。
                  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B.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哪个选项的词语是同一词性 ______
              A.高大  紫红  菜花  肥胖                      B.弹琴  翻开  遇见  弄坏
              C.我      这      谁     孩子                      D.蟋蟀 云雀 捕鸟  竹筛
              (2)A段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A段中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对百草园进行描写?请结合文句列举两个句子任选一处进行分析。
              (4)B段中有一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这段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精练,请把这些动词找出来,并说说使用这些动词的好处。
              (5)你在哪些文字中感受到这是小鲁迅的“乐园”?乐在哪里?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 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 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去 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 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
              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 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 里。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得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 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 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过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1)本文的线索是 ______ ,围绕这个线索,作者依次写了奶奶为包粽子做精心准备、奶奶包粽子的灵活、煮粽子的漫长、我睡醒后吃粽子和 ______ 。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联系语境,揣摩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
              ②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
              (4)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至极”,为什么却会“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5)在作者心里,故乡是奶奶手中一只只香甜的粽子。对于青春年少的你来说,故乡又是什么呢?请用一段话描述你对故乡的理解。(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少于40字)
            • 5.
              课外阅读
              冬霜暖阳
              钱红莉
                  上午,我坐在客厅的日影里,剥平包菜,一片一片撕碎,放到洗菜盆里……做这些零碎琐屑的事,一屋子都是安宁……因为专心,无杂念,情绪也随之平和。宛如一些美好的时光,因为短暂,让人贪恋。把平包菜撕完,日影移走--大概因小区前面起了三四十层的高楼,冬天的日光贵重,但凡投罩下来,必然暖融融的,所以美好。
                  儿时,我们村里老人集体坐在背风的草堆旁,无别事,也就为晒晒太阳。(1) 老蓝布对襟褂子,黑裤黑鞋,双手笼在袖子里,缩脖,垂头,发丝不乱,一齐在阳光里打盹,他们脸上的皱纹深如沟壑。不知他们在日光下想些什么,但,那一刻是安宁的。
                  一年里也没有多少次机会,可以望见蓝天了。近来冷空气过境,把天洗了一遍,天蓝得有一份失而复得的。常年的失眠纠缠,让人感叹青春岁月一去不还。医生建议,唯锻炼,方能缓解一二。于是,清早买菜,特意拐弯去屋后的荒坡走了走。荒坡上的枯草仍有霜迹,寒光凛凛,踩上去格外清脆。水渠里倒伏的莽草身上,霜意犹深,迎着光,直刺人眼。这些自然界中的东西,比如雾呀,霜呀,总是招人喜爱。
                  小时候特别喜欢下雾天,白茫茫,一个人走在上学路上,前后均不见人,到了学校,头发能拎出水。我妈妈每次去一个叫作“横埠河”的集镇买柴,总是有雾的天气。站在村口,我望着她去时的方向,渐渐地,渐渐地,茫茫白雾里,一个妇女挑柴的身影终于显现出来,她把一担柴来回换着肩,一点一点地出现在圩埂上……我总是幻想,她或许会带一根油条回来,或许别的好吃的呢,总会有的吧。我站在原地,仿佛胜券在握。
                  只是,每次都落空。也不介意,至少望着她一点点自白雾里现身--那么漫长的等待过程,我起码是快乐的,充满着企盼和渴念的。
                  后来,长大了,才明白过来--人最幸福的,是期盼的过程,得到与失去,并无两样。有时,更甚至,失去未必比得到更沮丧。失去,可以让灵魂痛苦;得到时的狂喜,永远那么浅薄轻飘,不值一提。生命只有在一次次失去时的煎熬里,才会慢慢强大无摧。所以,一直喜欢雾天,天地同白,湿了山川草木,以及行走其中的人。如今,雾已难见,雾霾常有。幸而还有霜,让我魂牵梦绕。
                  相比雾来说,霜更美,满身寒气,萧杀而来,又呼啸而去。小时候村庄里每一户人家的鱼鳞瓦,都是霜的同谋。童年,每到严冬,屋头上皑皑一片浅白,不是雪,是霜。泡桐树被冻僵了,生在原地一动不动。在日光下,唯有霜是跳跃的,麻雀一样忽东忽西。最疼爱的事情是,不小心掉在地上的稻草,被霜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裹起来,呵护备至--你说霜为何这么疼惜掉在地上的一根稻草呢?夜里,一根稻草独自躺在地上,孤单无依,没有谁肯给它暖意,唯有霜是宽厚仁慈的--还是我来裹它取暖吧。
                  天地之中,真是有情有义。(2) 霜不仅裹落单的稻草,还裹稻草垛、棉花垛……霜想把天地里一切孤单的东西都暖起来。
                  脚下的荒草,在霜的包裹中依然清脆,迎着光,熠熠生辉。我内心的狂热,竟也在日光里一点点激发出来,然后点燃。或许命运不尽完美,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暖、有期盼……这一生,何曾白活。
              (1)文章分别描写了儿时的哪三个场景?
              (2)结合语境,赏析文中两句画线的句子。
              ①老蓝布对襟褂子,黑裤黑鞋,双手笼在袖子里,缩脖,垂头,发丝不乱,一齐在阳光里打盹,他们脸上的皱纹深如沟壑。(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②霜不仅裹落单的稻草,还裹稻草垛、棉花垛……霜想把天地里一切孤单的东西都暖起来。(从修辞角度赏析)
              (3)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近来冷空气过境,把天洗了一遍,天蓝得有一份失而复得的
              (4)谈谈你对“人最幸福的,是期盼的过程,得到与失去,并无两样”这句话的理解。
            • 6.
              阅读赵丽宏的《挥手--怀念我的父亲》(有删改),回答下列各题。
                  ①记忆中,父亲的一双手老是在我的面前挥动。人生路上的三次远足,都是父亲去送我的。他站在路上,远远地向我挥动着手,伫立在路边的人影由大而小,一直到我看不见……
                  ②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那天去学校报到时,送我去的是父亲。
                  ③一路上,父亲很少说话,只是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当公共汽车在郊区的公路上疾驰时,父亲望着窗外绿色的田野,表情变得很开朗。我感觉到离家越来越远,不禁有些害怕,有些紧张,便忐忑不安地问:“我们是不是快要到了?”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指着窗外翠绿的稻田和在风中飘动的林荫,答非所问地说:“你看,这里的绿颜色多好。”他看了我一眼,大概发现了我的惶惑和不安,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肩胛:“你闻闻这风中的味道,有草和树叶的气味。这味道会使人健康的。我离开父母去学生意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比你还小两岁。”
                  ④父亲说话时,抚摸着我的肩胛的手始终没有移开,他用很轻松的语气,谈着他少年时代的往事,所有的艰辛和严峻,都融化在他温和的微笑中。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深沉的人,但谈起遥远往事的时候,尽管他微笑着,我却感到了他的深沉。
                  ⑤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又陪我找到自己的寝室,帮我铺好了床铺。接下来,就是我送父亲了,我要把他送到校门口。 在校门口,父亲拍拍我肩膀,又摸摸我头,然后笑着说:“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开始不习惯,不要紧,慢慢就会习惯的。”说完,他就大步走出了校门。我站在校门里,目送着父亲的背影。校门外是一条大路,,并不回头。我想,父亲一定会回过头来看看我的。果然,走出十几米远时,父亲回过头来,见我还站着不动,父亲就转过身,使劲向我挥手,叫我回去。我只觉得自己的视线模糊起来……在我少年的心中,我还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亲是如此依恋。
                  ⑥父亲第二次送我,是我要出远门,去农村“插队落户”。当时,父亲不能随便走动,只能送我到离家不远的车站。那天,我提着行李,父亲默默地走在我身边。快分手时,他才呐呐地说:“你自己当心了。有空常写信回家。” 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我知道,父亲心里并不好受,他是怕我难过,所以尽量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车开动了,父亲一边随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边向我挥着手。这时我看见,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⑦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那一天。父亲快七十岁了。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决不要他送。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这次父亲送我的路程比前两次短得多,但还没有走出弄堂,。回头一看,我有些吃惊,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是泪流满面。以前送我,他都没有这样动感情,和前几次相比,这次离家我的前景应该是最光明的一次,父亲为什么这样伤感?我有些奇怪,便连忙问:“我是去上大学,是好事情啊,你干吗这样难过呢?”父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可是,我想为什么总是我送你离开家呢?我想我还能送你几次呢?”说着,泪水又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
                  ⑧这时,我突然发现,父亲花白的头发比前几年稀疏得多,他的额头也有了我先前未留意过的皱纹。父亲是有点老了。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父亲三次送我的经历。
              第一次 A ______ 。 父亲面带微笑
              第二次 父亲送我去农村“插队落户” B ______
              第三次 C ______ 。 父亲泪流满面
              (2)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两小题。
              ①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③段中父亲为什么会对我的问题“答非所问”。
              ②文中第⑤段和第⑦段都写到父亲送我的时候脚步“慢”下来,试分析两次慢下来的原因。
              第⑤段: ______ 。
              第⑦段: ______ 。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是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回忆了父亲三次送我远足的经历,选材安排上有详有略,详写父亲第一次送我的经历。
              B.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父亲对第一次离家的“我”的疼爱和不舍之情。
              C.第⑥段划线句子,写出父亲知道“我”已经长大了,所以没有一点别离的伤感。
              D.文章第①段总领全文,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展开叙事,思路清晰。
              (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链接】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背影》比较文章第⑧段和链接材料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和写作意图上的不同点。
              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 ______ 。
              写作意图上的不同点: ______ 。
            • 7.
              阅读课文《白杨礼赞》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内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同,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一一一一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比喻)
              B.选文中用“无边无垠“坦荡如砥”分别写出了黄土高原的平坦和高大,突出其雄伟。
              C.选文第二段中的第一个破折号表示解释,而第三段中的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
              D.选文中作者一再赞美高原“雄壮”伟大”的目的是为了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2)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选文中先描写高原的“雄壮”伟大”,然后写景色的“单调”,就赞美白杨树来看,是采用了对比烘托的写法。
              B.选文第三段中巧妙地把“普通”和“不平凡”这两者统一起来,以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来说它极平常、“极普通”,但以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内在美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
              C.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描写高原景色的目的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暗写西北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傲准备。
              D.“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的语句,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突出作者的认识情感。
            • 8.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母亲
              洪烛
                  ①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挖路边的荠菜。好动的我也爱抢着干。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把荠莱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事隔多年,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面容与身姿。因为亲手挖过荠莱,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对荠莱最亲近,同时它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先。
                  ②我一向把海带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之所以如此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膏,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莱最好吃。”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烈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昧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莱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 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个我的家。母亲曾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后来才知道:每次我离开的晚上,母亲都要吃点催眠药才睡着。这哪里是催眠药,分明是母亲的止痛药,控制她隐隐作痛的心,因为那一刻,我的心也在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但还是在一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母亲永远离开了我。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曾把唯一的母亲抛弃到了时空的另一端。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能原谅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我所追求的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母亲需要的仅仅是爱,而我付出的爱很明显是有限的,与那无限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⑤母亲走了,我头顶的天空一次次黑了,又一次次亮了。可母亲头顶的那一小块天空再也亮不起来。她睡得那么熟,那么安静,失去了做梦的力气。母亲,你是否也把我忘得干干净净?正如你干干净净地忘掉自己?如果说我比你多一份痛苦,那是因为还无法忘掉你。你确实已睡去了,可在我脑海中,为什么总有一个醒着的你?
              (选自“中国散文年度金奖作品集”,有删改)
              (1)理解文章内容,请补全下面的表格。
              与母亲有关的事情 留给“我”内心的感受
              陶醉
              妈妈炖海带排骨给我吃
              母亲在我离家时靠吃催眠药入睡
              自责(懊悔)
              (2)选文第②段引入台湾美食家蔡澜的话有何作用?
              (3)理解选文第③段中的画线语句,试从描写的角度,说说其特点及表达效果。
              (4)结合具体语境,品析文中的语句。
              ①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
              ②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
              (5)选文把无形的母爱描写得具体可感,试举一倒予以分析。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与秋虫为伴 薛涛
                  ①假如没有虫子,园子就显得太寂寞了。风滑过枝叶的声音,起初是动听的,像 流行音乐,听久了就有点腻烦了。虫子的藏身处我永远也找不到,它们悄没声儿地在 花草灌木之间飞过来爬过去,不时地制造一点声响,这园子里就隐藏了另外的生机。
                  ②蝉的合唱收场最早。夏天它们累坏了,只要天气晴好,它们在午间的大合唱好 像就没有停播过。演出结束以后它们集体消失了,经过那棵紫槐,我仔细寻找它们的 踪迹--它们确实已经离开了。
                  ③蟋蟀是独奏演员,演出大概在花草下面进行。秋天的傍晚,坐在花圃旁边细致 地听,灵魂随着花草的气息游离出去,世界就被它们无限地简化,栅栏消失,花草不 见了,一切景物都虚了、化了……想想,曲子近乎天籁,它们确实与我同在一个纷乱 的世界吗?或许它们的藏身处是恰如其分的盲点,便超脱了凡俗。我揣度着曲调传来 的方位,轻轻拨开一簇满天星,用手电照来照去,就是找不到那个演员。
                  ④那时演奏近在耳畔,照常进行。它是过于投入其中了,外来的干扰丝毫没有影 响它的工作。要么就是我认定的方位谬之千里。这样的话,我的行径在人家看来就非 常可爱了。
                  ⑤我听出,曲子里似乎多了一份得意和狡黠。
                  ⑥蚂蚁是沉默的,它们轻快的脚步也被其他声响淹没了。
                  ⑦我蹲在一块方整的菊花圃旁边观看它们过着怎样的生活。有一只正急匆匆地在 高大的菊树之间奔跑,一块巨石从天而降拦住去路。它惊呆了,停了片刻。我以为它 会绕开走,甚至退回去,实际上它很快就开始攀登这块巨石,它花费了很长时间,因 为有一段石头的外表光滑如镜,它几次失败。它哪里知道,这不过是花圃旁边有个无 聊的巨人跟它开的一个没有恶意的玩笑。它只记得那件着急的事情要办:在花圃的那 边发现了一块大大的面包屑,足够五十个家人吃上一天的;或者一个伙伴被滚过的轮 子轧伤了,要找帮手来抬它回家养身体……现在这个随意的玩笑却给它带来相当大的 麻烦。
                  ⑧要误了人家的大事了!我惶恐了,赶紧把它从光滑的石块上面轻轻捏。下来,尽量远地放在它要去的方向,以便让它赶回刚才耽误的路程。它一着陆连头也没回就飞 奔而去了。是的,对于刚才从天而降的艰难和迎刃而解它实在无法表示什么,是怨怒 还是感恩呢?或许,它只把这当做这段旅行必须攀登的一个险峰吧--没什么,爬过 去就是了。
                  ⑨蚂蚁在一棵菊下面一闪,就不见了。不知道前面还有什么在等着它--天敌的 窥视、无处不在的陷阱、头顶的大鞋子……它只懂得往前走,根本不去想前面有什么 等待它。
                  ⑩我抬起头,下意识寻找蹲在我旁边的巨人。他也许隐藏在西边那片薄云的后面 吧?这样想了,精神上便又输给了远去的蚂蚁。它根本不会花心思去想“主宰命运的 家伙”究竟在哪里。如果命运的捉弄迟早临头,那么就随便吧,那是别人的事情。
              ⑪生命与生命,不管是卑微还是高贵,原是可以互相提示的,当它让你看见它的 颜色和姿态,或者释放出一缕味道出来,就是暗示你了,你的心思它知道了。
              ⑫那么就可以互相慰藉了。
              (1)文章描写了哪些虫子制造了什么样的声响?
              (2)第⑧段中加点词“捏”换成“抓”好不好?请说说理由。
              (3)文章主要写虫子的声响,为什么第①段要写风滑过枝叶的声音呢?
              (4)细读第⑥-⑩段,说说蚂蚁的哪些精神品质触动了你?并结合内容作简要分 析。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让书籍带给你幸福 伍美珍

                  ①我很喜欢书,这种喜欢,似乎是天生的。
                  ②记得在我的童年时代,书是比较匮乏的物质。第一次被书里的故事打动,大约 是在 5 岁的时候,家里有一本《小布头奇遇记》,书中有很多风格稚拙而动人的插画,我因为被这些插画所迷恋,进而读懂了这个故事。(至于那时完全是个文盲的我,如 何读懂了这个故事,至今还是个谜)。
                  ③这个富有想象力和爱心的故事,令我激动不已、难以忘怀。我的世界,似乎被 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
                  ④现在想来,我是被文学的魅力所打动了!
                  ⑤从此,一辈子都难以忘怀这个故事。后来读了安徒生、安房直子,以及更多更 好看的童话,但小布头在我的心目中,却无法被其它的童话形象所替代。
                  ⑥在我的成长岁月里,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关切的文字和声音,那时, 读书的感受  像登山,登上不同的高度,就可以眺望到不同的风景。
                  ⑦文静的我,无论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书。
                  ⑧上中学后,每次在同学家和死党聚会,大家都在摇头晃脑地学唱流行歌曲,我 只要在哪个角落里发现一本书或是杂志,就会心满意足地坐下来一看到底。
                  ⑨那时,对书似乎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
                  ⑩是书,使我顺利地成长。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我是个勤奋、上进的好学生,这 使得我的成长道路一帆风顺、充满了阳光。
              ⑪我相信,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书籍是必不可少的熏陶和营养。
              ⑫后来,我喜欢摘抄一些优美的句子。我很奢侈地买了几大本横格的信纸,贫困 的日子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奢侈。像搜集露珠、鸟鸣、花瓣、星光那样,我虔诚地、小心翼翼地把优美的句子堆放在本子里,并且在写作时引用了一些绚丽多彩的句子,慢慢地,我的作文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⑬书读得多了,自己也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这是我由来已久的梦想。梦想得以实 现,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但幸运还不是幸福。我对幸福的理解,是快乐。
              ⑭在我的周围,读书的风气似乎越来越浓了,书店里摆满了书,挤满了人,书籍 也不再是匮乏之物。
              ⑮读书是一件耗时的事情,而现代人的时间是越来越紧了,所以,很多人带着具 体的目的性去读书,大人看股票书,以及如何把子女培养成哈佛学子的书;学生看考 试辅导书,以及如何提高智商的书。
              ⑯这是件好事,但也不完全是件好事。因为,最好的书,是不可以带着功利性去 读的。最大的收获,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到的。
              ⑰书籍给你的,是潜移默化的营养。有了这营养,你就可以得到快乐,有了快乐 你便得到了幸福。
              (有删改)(1)通读全文,说说读书在不同的阶段带给作者怎样的幸福感受?
              童年时代: ______     上中学时: ______     后来: ______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划线句子的妙处。
              ① ______ ② ______ ③ ______
              (3)制作读书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之一。请细读第三部分,将你认为有 用的读书方法和感悟进行归纳(至少三点),并写在下面的卡片上。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