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大地的声音
              向迅
                  ①秋虫唧唧的叫鸣,把个初秋的夜晚闹腾得丰腴而清凉。
                  ②不是一颗枯叶上的露珠,我也沉浸于如此浓稠却又轮廓分明的夜晚--像是有人握着橹,在墨绿色的水面摇落起一片一片珍珠似的水声。一整个夏天,就是在它们的鸣叫声中过去了;我经历的那些不算短的岁月,就是在它们的鸣叫声中过去了。那些唧唧声,好似就是时间的一种比较具体的呈现形式。我实在是太粗心大意了,近三十个夏天,竟被我故作大方地一掷而去--我没有一次认真地聆听那些动人的唧唧声。直到这个晚上,我才坐在一方池塘边,平心静气地聆听了一次那来自山野和草木间的小提琴交响曲。
                  ③繁星一般密集的鸣叫声,从池塘对面的一叠浓墨泼就似的小山里和岸边的草丛中不断地传诵出。
                  ④--唧--唧--啾--啾--
                  ⑤此起彼伏,高低错落,远近有致。
                  ⑥初闻其声,以为杂乱无章,重复无趣,只是风吹草动惊起的回声罢了。 但倘若把眼睛闭起,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了--安详的大地,就如一架巨型琴键,而那些不甘寂寞的虫子呢,都是一些技艺绝佳的琴手,或避于一片树叶下,或站在一块爬满了青苔的石头上,或攀在一根草茎上,对着渺远的夜空,优雅发声,忘乎所以地尽兴弹奏--但我总是在它们的声息中,闻见了那么一点淡淡的哀戚和愁绪。我想,这大概是因它们把自身的生命体悟也融进了曲子吧,更或是命运逼迫它们用身体发出唧啾之声的呢。
                  ⑦可这样的比喻总是有些欠妥--它们的鸣声,是那般有序,节奏分明,层次丰富,像是从天上落下的,又像是来自深沉的大地。
                  ⑧我又想它们到底为何要这么不辞辛劳地夜夜长鸣呢?是在低声祈祷吧,是在高声歌唱吧,是在朗诵诗篇吧,是在念诵经文吧,是在呼朋引伴吧,是在促膝长谈吧……有那么一个时刻,我躺在池塘边湿漉漉的既做绿化树的围栏又充作了坐骑的条凳上,双手情不自禁地和着那隐秘的节奏,在空气中像音乐指挥家那么划动起来--那些音乐竟惊奇地在我的手臂和呼吸间流动起来;那些音乐,像低垂的夜幕里极柔和的云朵,更像来自我的身体,我的灵魂。
                  ⑨我在一处草丛边蹲下来,捕捉到了两首独奏曲--它们分别来自两只我并未发现身影的促织--啾-一啾--一我学不来它们的叫声。我莫名地惊诧,继而又莫名地激动起来。我感觉天与地在此刻与我离得特别近,我就像一个睡在襁褓中的婴儿,在旋律优美的摇篮曲中,抵达天堂。
                  ⑩我心底还是无比清楚的,那鸣声,分明是生命的歌声,是生命的象征,是生命的旗帜!
              --是大地的声音。
              ⑪不止是那池塘对岸林深叶茂的山林,只要是那些没有被水泥覆盖和倾轧的泥土里,夏秋时节,就会有虫子们的歌唱和伴奏,这无言的故乡,生长着无数生命。即使是那些密实而堡垒森严的水泥地之下,也有生命在无声活动;即使是干净而空荡的水泥地之上,那些哪怕是仅仅落得下一粒草籽的小小坑洼里,也会有精瘦的绿色,可怜巴巴地冒出来呢。
              ⑫我知道,很多虫子的生命仅止于夏秋两季。秋天一过,它们要么深入泥土预备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要么连同它们飘荡在草木间的歌声和一缕精魂,化成了那么一小点泥土。生命究竟是短暂的,可它们用歌声构筑的那个音乐世界,是多么宽广啊--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它们的舞台,大地万物,都变成了它们的听众。不仅是包括我在内的人,就是那些树木与月儿,也都静静地聆听着那生命精彩的绝唱。
              ⑬虫子们的精神世界,真是海阔天空。
              ⑭歌者的一生,哪怕繁华落尽,却仍然余音不绝。
              (1)请概括1-4段虫鸣声有何特点?
              (2)围绕虫鸣声,作者的情感主要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画线句子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请写出一点并分析。
              (4)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⑪段在文中的作用?
              (5)文章多处描写虫鸣之声,能否把标题改为“虫鸣之声”?结合原文分析原因。
            • 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关公借钱    ①小时候在乡下看庙戏,总是外公或长工阿荣伯牵着我去。起先是规规矩矩坐在外公身 边,猛啃甘蔗与茡荠,啃够了,就站在条凳上,踮起脚尖来看,又嫌被人挡住看不见,就要 阿荣伯抱我挤到戏台边,把台上的戏囡儿看得清清楚楚(我的家乡称演员为“戏囡儿”,大概 认为他们是逗人快乐的囡囡吧).我最喜欢那个演貂蝉的花旦,手托亮晃晃的钢盘,转得好利 落。我还喜欢红脸关公和花脸张飞,他们一出来,我就会合掌拜一拜,把他们当神佛一般。 我尤其喜欢看张飞发脾气时,跺着脚“哇呀哇呀”地大叫,回家就学给妈妈看,妈妈笑骂:“姑娘家这样多粗野,多难看呀!”
                  ②他们唱完戏,都会到我家的大宅院来游花园。我就紧跟在他们后面,一个个分辨,哪 一个是扮关公的,哪一个是扮张飞的,有的连脸上的油彩都没洗干净呢。母亲认出那个扮小 丑的,笑着对他说:“你这个白鼻头儿,在戏里是个害人精,看你人倒是忠忠厚厚的嘛!”他 说:“太太,我若是在戏里不会当害人精,就没饭吃喽!”外公坐在柴仓边的竹椅里,只是摸 着胡子笑。
                  ③外公悄悄告诉我:“你妈妈最喜欢扮蓝袍青天大人的那个戏囡儿,也就是你最喜欢的红 脸关公。昨天他推牌九,把一荷包的钱输得光光的,连买馄饨的铜板都没有,向我借,我就 借了他一块银洋钱。”
                  ④“一块银洋钱呀!”我眼睛睁得大大的。
                  ⑤“哦,他们都好穷啊!挣一个,花一个,也没有积蓄。你不要告诉你妈哟,她会心疼 的,又要埋怨我乱花钱了。”
                  ⑥“他还会还你吗?”我也很心疼那块白花花的银洋钱呢。
                  ⑦“还什么呀?他们今天到东,明天到西,也不知今生今世会不会再碰头呢!”外公轻轻 叹了一口气。我愣愣地,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儿。
                  ⑧几天以后,老师要我写日记,写篇“看戏的感想”,我原只想写“我最敬仰的关公”。 因为我听小叔讲过《三国演义》,心里浮起的形象,是舞台上的关公,右手捧着一卷书,左手捋着长须,挑灯夜读《春秋》的威严,多么令人敬仰!可是一想到扮关公的戏囡儿是个吆五 喝六、赌钱赌得满头大汗的人,就怎么也写不下去了。我咬着笔杆发呆,外公说:“你就写‘关 公借钱’,不是很有趣吗?”我连连摇头说:“不要,我不要把心里的关公变成那个样儿。”
                  ⑨那篇日记,没写好,稀里糊涂凑了几笔就交给先生。先生看了很生气地说:“心太散漫,以后不许看戏了。”我心里只想哭,觉得以后也真的不想看戏了,看了戏,人究竟是好是坏都 分不清了。
              (选自《琦君散文选》)(1)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2)第②段写妈妈跟扮小丑的聊天,有什么用意?
              (3)批注是阅读过程中常用的方法,请从对比的角度,批注其在第⑧段表达效果。
              (4)在文末,作者为什么说“看了戏,人究竟是好是坏都分不清了”?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①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 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 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②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 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 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选自鲁迅《五猖会》,有删减)
              (1)根据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情节发展  情感变化
               
               准备去看五猖会
               ①
               ②  忐忑,失望
               在大家等待中背书  ③
               ④  压抑,伤感
              (2)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并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3)请批注句①的表达效果的句②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句①: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句②: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
              (4)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说“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5)童心,是最纯真也是最敏感的,会有失望,也会有遗憾。请写一件自己的童年憾事。(不 超过所给字格)
            • 4.
              摸 书
              冯骥才
                   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
                  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她真有趣。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
                  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虚拟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谈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遇到知己,又发现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闲时,从书架抽下几本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一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那些读过的书,都早已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情感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当一本旧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不仅它的内容,一切一切,都与今天相去遥远。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藏书及其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这话的神气像似沉浸在一幅迷人的画里。
                  我忽然想到一句话:“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但我没说,因为她早已懂得了。
              (1)根据“世上所有的一切也在书里”这句话,这“世上所有的一切”是指什么?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来说明。
              (2)如何理解“世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裕”这句话?
              (3)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书的感情。作者为什么不以“爱书”为题,而以“摸书”为题?请简要回答。
              (4)文章结尾说:“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理解。
            • 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老舍先生
              汪曾祺
                  ①北京东城道兹府丰盛胡同有一座小院。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按季更换,都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自莳弄的。 天气暖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冷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近屋,又是一身热汗。叶浅予曾用白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
                  ②客人被让进了北屋当中的客厅,老舍先生就从西边的一间屋子走出来。这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里面陈设很简单,一桌、一椅、一榻。老舍先生腰不好,习惯睡硬床。老舍先生是文雅的、彬彬有礼的。他的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茶已经沏出色了,老舍先生执壶为客人倒茶。据我的印象,老舍先生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的。有时候,老舍先生正在工作,请客人稍候,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你可以看看花。如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你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壁上挂的画。
                  ③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章里提到过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如何画?白石老人只画了一脉活泼的流泉,两旁是乌黑的石崖,画的下端画了几只摆尾的蝌蚪。画刚刚裱起来时,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舍先生对白石老人的设想赞叹不止。
                  ④老舍先生极其爱重齐白石,谈起来时总是充满感情。我所知道的一点白石老人的逸事,大都是从老舍先生那里听来的。老舍先生谈起过,有一次要拍齐白石的画的电影,想要他拿出几张得意的画来,老人说:“没有!”后来由他的学生再三说服动员,他才从画案的隙缝中取出一卷,就是后来纪录片里所拍摄的。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亲自量。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了。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
                  ⑤每年,老舍先生要把市文联的同人约到家里聚几次。酒菜丰盛而有特点。酒是“敞开供应”,汾酒、竹叶青、伏特卡,愿意喝什么喝什么,能喝多少喝多少。菜是老舍先生亲自掂配的。老舍先生有意叫大家尝尝地道的北京风味。我记得有次有一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这道菜我从未吃过,以后也再没有吃过。老舍家的芥末墩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芥末墩!有一年,他特意订了两大盒“盒子菜”。直径三尺许的朱红扁圆漆盒,里面分开若干格,装的不过是火腿、腊鸭、小肚、口条之类的切片,但都很精致。熬白菜端上来了,老舍先生举起筷子:“来来来!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⑥老舍先生是市文联的主席,他常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北京解放前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时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他们的“玩意儿”和睁眼的艺人不全一样。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盲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有出路,别让他们的“玩意儿”绝了。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盲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唱了一次。老舍先生亲自主持,作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当皮箱》.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话;有一个牌子叫“鹦哥调”,句尾的和声用喉舌作出有点象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逗。这个段子和这个牌子,是睁眼艺人没有的。 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
                  ⑦老舍先生是历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当人民代表就要替人民说话。以前人民代表大会的文件汇编是把代表提案都印出来的。有一年老舍先生的提案是:希望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那一年北京芝麻酱缺货。老舍先生说:“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不久,北京的油盐店里有芝麻酱卖了,北京人又吃上了香喷喷的麻酱面。
                  ⑧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屏画在老舍先生家里挂的时间较久,是因为此画备受老舍先生的赞赏。
              B.从齐白石老人刚开始拒绝拿出得意画作以及用香烟罐头量米可以看出齐白石老人生活非常拮据。
              C.老舍先生经常把同人约到家里聚餐,叫大家尝地道的北京风味,可见他对家乡饮食的感情之深。
              D.汪曾祺写老舍先生,虽然没有感情上的大起大落,但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他对老舍的喜欢喝敬重。
              (2)①-⑤段有四件事表现了老舍先生是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试根据示例拟出小标题。
              ① ______ ② ______ ③ 收藏画作   ⑤ ______
              (3)仔细比较下面AB句,谈谈原文A句好在哪里?
              A.天气暖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冷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近屋,又是一身热汗。
              B.无论天气晴朗还是刮风下雨,他们都把这些花抬进抬出,每次都出一身热汗。
              (4)第⑥段老舍先生为什么“那天显得很兴奋”?请结合语境分析。
            • 6.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儿时的冬天
                   儿时的冬天特别的冷,那时从未听说过“暖冬”这个词儿。当树叶随着呼呼的北风纷纷飘落一时,当孩子们兴奋得期盼着入冬第一场雪时,大人们更多发愁的是。该如何度过寒冬。
                  随着冬麦播种完毕,冬天愈未愈近了,家家户户首先要准备过冬的食物和蔬菜。男人们要围着地窖忙碌一阵一于,或挖新的,或整旧的。一种像圆井似的深地窖,多在宅院门口,用来储藏红薯。另一种类似地下室,择一空地挖个两米多深的方坑,用横梁、橡、树枝和桔杆寻答顶,再用上盖严实,只留下一个出件就成了,多在宅院内,用来了储藏萝卜、白菜、大葱等,人也可殊里边御寒。
                  女人们要把一家人越冬的被褥、棉衣、林裤、棉鞋准备好。棉独穿得较费,入冬前要每人做一双新的。脏了的被褥拆洗一下,破了的棉衣裤缝补一下,然后拿大阳底下暴一晒,直把棉絮的芳香味儿洒出来。孩子们正长个子,去年还刚好的棉衣裤今年就穿不上了,家境好的再做套新的;而家境差些的只能接上一截儿凑合。
                   物质匮乏的年月,压根儿不知道空调、电暖气为何物,市场一色少有售卖专门取暖的设备。但乡下这些智慧的百姓却会变着法儿取暖,与严寒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印象最深的是每一年入冬后,母亲都要用白粗布缝制几个大袋子,装一满麦秸:后把口儿缝往,俗称“草铺底”。用架子车从打麦场拉回家,一床一个,躺在上边既暖和又舒服。现在想未,这就是母亲自造的席梦思床了。
                  冬季最怕冷的要数孩子和老人,我和年迈的奶奶也不例外。我常和奶奶睡,奶奶越冬的床牙民特别,是吸引我的一个巨大诱惑。转冷后,父亲就在室内一角,借现有的两面墙壁,另两面用末板围起来,填满秸秆便造出一个暖和的床。即便如此,每晚入睡前,母亲还要左室内点燃一堆麦秸,让姐姐帮忙拉着,将奶奶贴身的被褥放火一上烤热。还不放心,再从一村医家找两个空萄萄糖瓶,装满开水,用破布包裹好,放入被窝取暖。
                  漫长的冬季,田野变得空荡而静寂,看不到一个人影。无农活可做,勤劳的村民依然不愿闲着,女人们探在室内织布、忙家务。男人们躲在地窖里忙活,用麦桔秆做锅盖儿或其他手二品,啥自家用,多余的拿到市场上换钱。
                  雪花飞扬时,就到了最严寒的时候,对我们孩童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最大的感受就一个字-一一“冷”!反檐下常挂井长长冰凌,地面也常结冰,土学路上不小心会滑倒,惹得其他人哈哈大笑。尽管我们被稗衣裤包裹得严严实实,头上也扣着厚厚的棉帽,却依然遭遇冻耳朵、冻手的痛苦。
                  学校为给学生取暖,在教室后边垒个小谋灶,班主任老师早上把火打开,晚上再把火封住。尽管如此,还是觉得冷。负责而有爱心的老师就想办法驱寒,在课下组织孩子们玩挤尿床的游戏。男生女生挨着有阳光的墙壁一字排开,从两头儿使劲儿朝中间挤,被挤出的同学重回两头加入再挤,不觉中就暖和多了。
                  星期天,因为严寒,我和其他孩子一样,很少出门。家家户户有用土坯和砖头砌成的大煤灶,一少,边有个平台,成了我的一好去处。即便写作业也把凳子搬到灶上,边取暖边写。作业写完了,还不愿下来,即便母亲做饭,也不愿下来。母亲嫌碍事,硬是把我拎了下来,娇惯的我会哭闹,疼我的奶奶就找来玉米芯点燃,哄我取暖。
                  冬日,对于乡下的孩子,大多是沉闷而枯燥的,除了下雪和过年。儿时的冬天常下雪,且很大,‘常把树枝压弯甚至压折,每一场雪都会让我们变得兴奋起来。上学时,会自觉带着铁锹、扫把等工具,说是为了扫雪,更大的兴趣是在校园内堆雪人。而过年则是最激动的时刻,意味着有好吃的美食,有新衣服穿,有一些不多的压岁钱,对于我们男孩子来说还有鞭炮可以玩耍。
                  过年后,意味着寒冬快结束了,我们像经历了一场严酷的考验,长长地吁了口气,希望不会遥远,温暖很快就要到来了
                   岁月如梭,几十年的光景一晃而过,如今的冬天感受太平淡,甚至会不觉中过去,但儿时漫长而严寒的冬天却依然记忆犹新。
              (1)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对儿时漫长而严寒的冬天记忆犹新?(答出两点即可)
              (2)本文中智慧的百姓想出了哪些办法与严寒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3)赏析下面的句子。
              上学路上不小心会滑倒,惹的其他人哈哈大笑。
              (4)画线句“过年后,意味着寒冬,快结京了,我们像经历了一场严酷的考验,长长的吁了口气,希望不会遥远,温暖很快就要到来了。”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5)你儿时的冬天有哪些趣事?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 7.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赖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边的诗句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正确的选项是 ______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船泊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中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3)景物本身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文中有这样的例子,你认为写得好不好?请举例说说你的看法。
            • 8.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村庄里的草木
              晓寒
                  ①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的铁轨穿过风、阳光、雨水,穿过很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重复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像一床被子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不再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
                  ②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我内心的怀想。但我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色彩,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的记忆?
                  ③草木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如何喜欢草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桠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剩下干干净净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略大把的汗水。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他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瓦解我的疼痛,我切了一截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好了。
                 ④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种草木呢?到处都是,没有人数得清,连年纪最大的老人也不知道。 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⑤祖父有一双巧手,他会用梧桐树皮打草鞋,半天的工夫打一双,穿上去软绵绵的。他还会用山棕织蓑衣,用箬叶织斗笠。我看过他织蓑衣,用一个五齿耙撕扯棕片,一点点地扯,扯出的丝像女人长长的头发,他弄一点水把手掌打湿,将丝搓成一根根细细的绳子,然后在屋坪里打开一床晒垫,把棕片铺好,操起钢针飞针走线。他半蹲着,身子往一侧倾,右手不停地来回,钢针和绳子随着他的手穿过来绕过去,像一个老渔夫在织网一样。外出干农活,穿上祖父织的蓑衣,戴上他织的斗笠,就像聪明的鸟筑了一个结实的巢,再大的风雨也奈何不了。
                  ⑥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竹笋、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耙耙。日子困顿,她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停留在我们笑着的脸上。
                  ⑦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很多的日子都将变得黯淡荒芜。
                  ⑧岁月更迭,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庄严,我们和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我们和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
              (有删改)
              (1)第③段,作者为什么花较多的笔墨写对“我”对草木的态度?
              (2)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
              (3)文中两处提及“祖父”,各有什么用意?
              (4)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5)“草木”在文中多次出现,它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9.
              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完成各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层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照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上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 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 狭窄,又那么宽敞,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第一段文字是围绕 ______ 字按照 ______ 顺序描绘了雪后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美丽景色。 
              (2)第一段中划横线一句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它的本体、喻体分别是 ______                   
              A.本体是白花,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B.本体是树尖上顶的白雪,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C.本体是树尖上顶的白雪,喻体是白花。
              D.本体是顶着白雪的树的样子,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3)文中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一句中的“带水纹的花衣”指 ______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中“更美的山的肌肤”指 ______ 。作者产生这样的想象表明了作者 ______ 的情感。
              (4)把“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中的“顶”换成“覆盖”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5)第二段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 10.
              阅读《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完成各题。
              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    ①成长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岁月的不断锤炼打磨,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怯弱走向勇敢。然而,有时候蜕变却会在瞬间完成,尤其是关键的那一步,就像作家或画家长久地苦思冥想,仍不得其法,而在某一境况下灵感顿生,一挥而就。
                  ②我是母亲第四个孩子,出世没几天,便被送进医院。医生告知,孩子心脏发育不好,有肺炎、先天性气管炎,很难养活。而我的父母亲,始终不肯放弃我,一天天的打针吃药,细心的照管,使我终于幸存下来。
                  ③我所能记起的是五六岁前后的事情。 当别的孩子在村里像兔子一样欢快追逐时,我躲在医院的病床上;当一群孩子相约戏水时,我被关在家里;小伙伴们爬树、捉知了,我只能远远地看着。我常搬着小凳子,坐在家门口,看他们跳皮筋、打沙包,时常心生悲哀,我甚至自己一点也不喜欢自己。
                  ④深秋的一天,我睡得迷迷糊糊的感到嘴里干渴,嚷着要喝水。父亲过来习惯地摸我的额头,“这么烫,又发烧了。”他迅速地给我穿戴好,叮嘱了母亲几句,就去推自行车,领我去镇上的医院。当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的后座的时候,才知道,此刻天刚蒙蒙亮,路上几乎没有人。深秋的早晨寒气袭人,父亲飞快地骑着自行车,我则昏昏沉沉地靠在他的背上。镇医院离家并不远,很快就到了,听诊、化验、取药、打针……这一系列过程,小小的我已是非常熟悉了……出了医院已是9点多了,小镇上早已热闹起来,父亲带着我往家赶,晴朗的天,阳光是金色的,照在一张张兴奋的脸上,我无力地靠在父亲的背上,什么也不想说,也不想看,我只觉得在我的眼前世界一片黑暗。我无声地哭泣着,泪水将父亲的外套弄湿了一大片。他感到了什么,车子骑到前面一个转弯处忽然改变了方向,父亲对我说:“咱们抄近路能近点。”我从来不知道这条小路也能通向村子。说是一条小路,其实是灌溉渠的渠岸,这条水渠很深,也很宽,渠沿大约1米宽,并不是很平坦。我坐在后座上,觉得有点紧张,便坐直了身子,也没有了一丝困意。
                  ⑤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就在前方渠边斜坡上竟然有一大片一大片白色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开得那样鲜艳,那样精神。“爸爸,那是什么花?你放我下来吧。”我从自行车上跳了下来。父亲说:“这是白菊花,像是野生的。”我蹲在了路边兴奋地看着这些花,一丛丛,一簇簇,紧密地挨着,矮矮的,却精神抖擞,一些小虫在上面跳跃飞舞,花朵不大,可开得那样灿烂,没有一丝倦怠之意,露水还没有散去,在花朵上面打转。我已无法准确地描绘那个时刻小小的我的心境,我只记得那一刻有一幅画面深深地刻印在我脑海里:清凉的风,湛蓝的天,金闪闪的阳光,地上一大片白色的野菊花明艳美丽,清香袭人,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看得痴迷,看得绽放了久违的笑颜。而就在那一刻,她坚定地告诉自己,她要生长得像这花一样美丽……
                  ⑥那一天回家后,我破天荒头一回吃药没有让父母催促,那一大碗药,我第一次面无惧色,一饮而尽。只有我知道,我饮下去的是希望,是力量,是渴望生命如花绽放的动力,那一刻一个六岁的小女孩觉得自己长大了。
                  ⑦多年以后,我终于摆脱了疾病,健康地长大,并没有留下一丝疾病侵扰的痕迹。 如果说生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那么在我生命的这幅画卷中,那路边的野菊花就该是神来之笔吧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主要内容。
              (2)用横线画出第⑤段中对野菊花进行描写的句子,说说作者通过这些描写想要突出野菊花的什么特点?
              (3)文中第③段划线句使用了 ______ 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我当时心中 ______ 的 ______ 情感。(请在本段中找一个词填在横线上)。
              (4)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看得痴迷,看得了久违的笑颜。
              (5)文章结尾写道,“如果说生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那么在我生命的这幅画卷中,那路边的野菊花就该是神来之笔吧!”,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