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注释】:①贷:借.②波臣:海神的儿子.③激:引.④常与:常在一起的,指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庄周忿然
              色曰/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B.周
              视车辙中/三
              臣于草庐之中
              C.我
              南游吴越之王/年
              九十          D.吾
              斗升之水然活耳/余因
              遍观群书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3)庄周给监河侯讲的故事,也许你听说过吧,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一个成语是涸辙之鲋,这个成语比喻    .就全文而言,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傅说于版筑之间                  重若轻
              B.入无法家拂士                    有改之,无则加勉
              C.出则无国外患者                   仁者无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家户晓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徒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第:只管.②鬻:(yù)卖.③茔:(yíng)墓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凡诉讼不得径
              庭下:    
              衣服、器用、饮食如
              时:        
              曰:    
              (2)下列加点“以”的用法、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A.何
              战       B.皆
              美于徐公     C.智叟亡
              应      D.跪而拾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老百姓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他们这样称呼的原因有哪些?
            • 4. 古诗文阅读
              【甲】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日:“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选自《晋书》) 
              【注】①久阔:久别.②河南:郡名,乐广担任河南尹.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地方.④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⑤沉疴(chén  kē):久治不愈的病.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乃
              之而去   岳阳楼
                   
              B.明灭可
                    才美不外

              C.
              竹取道     齐师
              我     
              D.潭中鱼可百
              头     高可二黍

              (2)下列“以”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
              记之                    B.不以物喜,不
              已悲.
              C.
              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
              伤先帝之明
              (3)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斗折
              行  (名词做状语,像蛇一样)     B.广
              告其所以   (于是,就)
              C.乐广
              有亲客  (曾经)                 D.广问其
                     (故意)
              (4)下列文言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四面/竹树环合
              C.以其/境过清                D.酒中/复有所见不
              (5)下列有关《小石潭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来人往,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里的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B.作者游小石潭时感情随所闻所见而变化,开头心情快乐,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C.本文作者的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D.作者将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7)读了【乙】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 5. 阅读《孔乙己》一文的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多乎哉?不多也.”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1)孔乙己的出场总是伴随着各种笑声,然而这些笑声往往是与轻松、欢乐无关的.请仔细品味选文中的“笑”,说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性格中包含着柔情和顽强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方面.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个性也是不止一面的.请联系上面文字,说出你对此的理解.
              (3)下面的句子都用到了“总是”这个词,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在语境中不同的表达作用.
              ①他对人说话,
              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②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
              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台阶》)
            • 6. 阅读《中同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遭罢了.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1)下列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脊梁”一词指的是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B.“笼罩了一切”中“笼罩”一词,在这里用得十分准确、形象,它生功描绘了这种思潮像毒雾一样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并蔓延到各个领域.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中的“中洲人”指的是历史上那些“埋头苦干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D.“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中的“一部分人”指的是那些“被摧残、被抹杀”的人.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选段的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B.运用了反向的句式,强调了“这一类的人”现在不少.
              C.是针对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而言的.
              D.运用了设问的句式,引起读者的注意.
              (3)对选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论述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
              C.论述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D.论述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
            •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做  客
                                              游  睿
                ①今天是青青的十岁生日.放学后,青青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一上山就砍柴.奶奶说了,今天她可以不砍柴.
                ②青青坐在山头上的一块大石头上,一阵微风缓缓吹过来,柔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她的脸.
                ③10岁的青青是奶奶一手带大的.青青生下来不久,爸爸妈妈就外出打工.几年来青青只和妈妈通过几次电话.每次通话都很短暂,妈妈总会在电话那头哭,爸爸总会抢过电话,说青青乖,打长途贵,过年的时候我和妈妈回家看你.说完,就挂了电话.但是过了一年又一年,爸爸妈妈谁也没有回来.
                ④说不出为什么,今天青青特别想爸爸妈妈.青青想,要是爸爸妈妈回来陪我过生日多好啊.可是爸爸妈妈为什么都不回来呢?
                ⑤此刻,青青坐在山头上,眼前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层层叠叠、高低起伏.奶奶说过,山的尽头,就是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如果自己现在用力喊,爸爸妈妈会不会听见呢?青青站了起来,她把手罩在嘴前,试着喊了一声,爸爸,妈妈!很快青青就听见对面山上传来自己的回音:爸爸,妈妈.青青有些高兴了,赶紧又喊了一声,山上又传来了一阵回音.
                ⑥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青青使出全身力气喊了起来.青青听见,自己的声音不断在山谷里回荡,一声接着一声,一层连着一层,一直传到看不见的地方.她看到,层层叠叠的山很快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的脸.爸爸妈妈说,青青乖.爸爸妈妈说,我们过年就回家看你.青青的声音就小了下来,她哭了.
                ⑦爸爸,妈妈!就在擦眼泪的时候,青青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了一阵喊声.她扭过头,不知什么时候村里的几个伙伴全都站在了自己身后.这些伙伴和青青一样,也都好几年没见到自己的父母了.他们说,青青,我们一起喊吧.顿时,山谷里“爸爸、妈妈”的呼唤声一片,整齐又悠长.
                ⑧孩子们,先停一停好吗?正在大家喊得起劲的时候,应声走来一位戴眼镜的叔叔.青青认识这个戴眼镜的叔叔,今天在学校,青青看见这个叔叔和老师在说话.后来叔叔还和老师一起到教室做了个调查,大致是问哪些同学的父母不在家,结果全班同学都举了手.
                ⑨我是电视台的记者.眼镜叔叔自我介绍说,刚才你们的喊声吸引了我.我能帮你们把愿望带给你们的爸爸妈妈.
                ⑩真的吗?怎么帮?青青和伙伴们一起围了上去.叔叔指着摄影机说,我可以用它把你们要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在电视上播放,你们的爸爸妈妈在远方就能看见了.
              ⑪太好了!我要录,我要录.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往镜头前拱.
              ⑫叔叔说,你们别急,一个一个来.你们每个人对着镜头说一句话,说的时候想象着爸爸妈妈就在面前,说最想对他们说的话.
              ⑬…
              ⑭在场的几个伙伴都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只剩下了青青,叔叔把镜头对准青青,示意她说话.青青看着乌黑的镜头,双手在胸前绞动,嘴唇动了几动,却一直没说出话来.
              ⑮说吧,不怕.伙伴们也为她加油.
              ⑯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轻轻地对着摄影机问了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
              ⑰青青看见,眼镜叔叔的眼睛瞬间就湿润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9期,有删改)
              (1)“做客”一词出自小说中青青的一句话,意蕴丰富,令人回味.请结合全文回答问题.
              ①“做客”有什么含义?
              ②小说以“做客”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2)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青青,为什么还要写那群小伙伴?
              (3)第⑬段省略了小伙伴们说的话,请结合上下文,发挥想像,把其中两个小伙伴说的话填补在下面横线上.
              第一个小伙伴说:    
              第二个小伙伴说:    
              (4)品读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青青说话时的心理.
              (5)戴眼镜叔叔为孩子们拍摄的视频在电视台播放,请你为这段视频拟写一句公益广告语.(20字以内)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典音乐和唐诗宋词
                  ①在风格多样的各类音乐中,我独独偏爱极富东方神韵的中国古典音乐.我喜欢笛子跳跃的灵动,喜欢箫略带伤感的低沉,喜欢古筝空明的宁和,也喜欢琵琶的塞外风尘.那韵味独特的旋律在一片
              的喧腾声中,以唐诗宋词所描绘的意境,
              地守护着自己的圣乐和净土.
                  ②在我看来,中国古典音乐是流动着的诗词,而唐诗宋词则是永久固定下来的圣音.用心聆听,你便会发现,中国古典音乐所追求的境界不是醇厚秀雅,极尽苍茫之致,就是古意磅礴,充满雄浑之气.无论《广陵散》还是《大浪淘沙》,《汉宫秋月》还是《夕阳箫鼓》,那弓弦上流淌出来的是诗词一般的境界.那种音乐与诗词的交融,是自然的,融合的,犹如开花结果,鸟鸣枝头.
                  ③“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听一曲古筝,吟一首佳词,心弦也就被触动了.眼前会出现古道西风,驿路客栈,一匹瘦马于塞外风尘中踽踽独行…
                  ④“闲梦江南梅熟日,叶船吹笛雨潇潇.”皇甫松的《梦江南》轻柔婉约,最适合配上竹笛吹奏的江南小调,轻轻地,如燕语呢喃.空气是略显潮湿的,似一层水雾若有似无地飘悬着.笛声是湿润润、空灵灵的,像江南初春细密的雨丝,直渗入心田
                  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吟诵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一个女孩也会想象着自己手执铜琶铁板,放声高歌.耳边仿佛响起伯牙的《高山流水》,于是念奴声声,高唱入云,流水滔滔,气势磅礴,将东坡居士的豪迈激情引向极致.
                  ⑥《十面埋伏》的金戈铁马,《渔舟唱晚》的闲淡欢畅,《雨打芭蕉》的清丽柔和,还有《哀郢》的苍凉凄冷,无不带有几分诗情几分意境.
                  ⑦若没有词的描绘,音乐就不完美了.而若没有音乐的韵律,词也就少了灵动.苏轼的词配上了古筝,豪放间更多了壮志疏狂.辛弃疾的词配上了琵琶,更多了大漠孤烟的塞外风情.而李煜的词总是笼罩于一片愁云之中,笛子吹来太欢,琵琶弹来太疾,古筝悠远似流水,唯有箫,悠悠的,低沉而不失圆润,呜咽着如泣如诉,最能表现这化不开的愁.
                  ⑧日之将夕,风物趋静.月照荒原之时,听一曲古典音乐,读一首唐诗宋词,心中便会充满感动.
              (1)分别解释第①段中加点的“热闹”和“静静”的含义.
              热闹:    
              静静:    
              (2)第②段中作者对中国古典音乐和唐诗宋词的关系所持观点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观点:    
              理解:    
              (3)第④段中划线句子作者用    来比喻    二者相似之处在于    ,其作用是    
              (4)选一首你比较熟悉的唐诗或者宋词,为它配上恰当的中国古典音乐,并简要说明的理由.
            • 9. 三思而行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1)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
              (2)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3)有人这样评价本文:①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②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 10.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第③段运用        的事例,更有力地论证了    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
              (3)填入第④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逆境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做出最出色的工作.
              B.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C.所有的挫折都能造就人才.
              D.在成就人才的过程中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4)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和“垫脚石”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绊脚石:    
              垫脚石:    
              (5)请另举一例,证明“挫折能造就人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