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科研人员利用化学诱变剂EMS诱发水稻D11基因突变,选育出一种纯合矮秆水稻突变植株(甲)。将该矮秆水稻与正常水稻杂交,F2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植株:矮秆植株=3:1。D11基因的作用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BR与BR受体结合后,可促进水稻细胞伸长,这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功能。

              (2)EMS诱发D11基因发生___________(显性/隐性)突变,从而______(促进/抑制)CYP724B1酶的合成,水稻植株内BR含量___________,导致产生矮秆性状。

              (3)研究发现,EMS也会诱发D61基因发生突变使BR受体合成受阻。由此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

              (4)科研人员利用EMS又选育出若干株纯合矮秆水稻突变植株(乙)。现将甲、乙水稻植株杂交,以判断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还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或隐性突变引起的(其它情况不考虑)。

              ①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正常植株,则表明乙水稻矮秆性状是由D61基因发生___________(显性/隐性)突变引起的。

              ②若杂交子代出现矮秆植株,尚不能确定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请进一步设计操作较简便的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方案:杂交子代矮秆植株苗期喷施BR,分析统计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若植株全为____________植株,则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

              若植株全为___________植株,则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引起的。

            • 2.

              某雌雄同株植物花色产生机理为:

                   

              其中A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研究人员用纯种白花和纯种黄花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实验结果如下表中甲组所示。

              组别

              亲本

              F1

              F2

              白花×黄花

              红花

              红花∶黄花∶白花=9∶3∶4

              白花×黄花

              红花

              红花∶黄花∶白花=3∶1∶4

              (1)基因A和基因B通过控制        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花色。这一过程体现了基因具有表达       的功能,该功能通过转录和翻译来实现。

              (2)根据甲组实验结果,控制花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          定律。

              (3)研究人员重复该实验,结果如乙组所示。经检测得知,乙组F1的2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含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致死。由此推测乙组中F1的2号染色体的缺失情况为如图哪种情况:             

              (4)为检测某红花植株(染色体正常)基因型,选择基因型为            的个体与之进行交配。并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①若            ,则该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

              ②若           ,则该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

              (5)现选取甲组F2中的黄花,进行随机交配,则F3中有                  种表现型,其中表现为白花的植株占                 

            • 3.

              在一批野生正常翅(h)果蝇中,出现少数毛翅(H)的显性突变个体,这些突变个体在培养过程中可能因某种原因而恢复正常翅,这种突变成毛翅后又恢复为正常翅的个体称为回复体。回复体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因为基因H又突变为h;二是由于体内另一对基因RR突变为rr,从而抑制H基因的表达(R、r基因本身并没有控制具体性状,其中RR、Rr基因组合不影响H、h基因的表达,只有出现rr基因组合对才会抑制H基因的表达)。因第一种原因出现的回复体称为“真回复体”,因第二种原因出现的回复体为“假回复体”。请分析回答:

              (1)表现正常翅果蝇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

              (2)现获得一批纯合的果蝇回复体,欲判断其基因型是HHrr还是hhRR,请完成以下简单的实验方案。

                 实验思路:让这批纯合的果蝇回复体与纯合野生正常翅果蝇杂交,观察子代果蝇的性状表现。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①若子代果蝇_______,则为HHrr;②若子代果蝇_______,则为hhRR。

              (3)若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这批果蝇属于假回复体(HHrr),请利用这些果蝇及纯合野生正常翅果蝇进行杂交实验,以判断这两对基因是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

               ①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则                            

                                     ,则                            

            • 4.

              果蝇是做遗传实验很好的材料,在正常的培养温度25℃时,经过12天就可以完成一个世代,每只雌果蝇能产生几百个后代.某一兴趣小组,在暑期饲养了一批纯合长翅红眼果蝇幼虫,准备做遗传实验,因当时天气炎热气温高达35℃以上,他们将果蝇幼虫放在有空调的实验室中,调节室温至25℃培养.不料培养的第七天停电,空调停用一天,也未采取别的降温措施.结果培养出的成虫中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残翅果蝇(有雌有雄).

              (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情况,一些基因通过_____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另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_____来直接控制性状.

              (2)关于本实验中残翅变异的形成有两种观点:

              ①残翅是单纯温度变化影响的结果,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②残翅的形成是遗传物质改变造成的.

              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关于残翅形成的原因,简要写出你的实验设计思路,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基因、环境因素、性状三者关系是怎样的?_____.

              (4)果蝇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现将纯种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杂交,产生的F1代再自交产生F2代,将F2代中黑身果蝇除去,让灰身果蝇中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交配,产生F3代,问F3代中b的基因频率是____

            • 5.

              科学家发现谷子比较耐旱,它能通过细胞代谢产生一种代谢产物,使细胞液的渗透压增大(根细胞的细胞液渗透压大于土壤溶液的渗透压时,根细胞才能正常吸水),此代谢产物在谷子叶肉细胞和茎部细胞中却很难找到。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代谢产物在谷子茎部细胞和叶肉细胞中很难找到,而在根部细胞中却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2)现有一谷子品种,该谷子体细胞内有一个抗旱基因R,其等位基因为r(旱敏基因):R、r的部分核苷酸序列为r——ATAAGCATGACATTA;R——ATAAGCAAGA

              CATTA。抗旱基因突变为旱敏基因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研究得知与抗旱有关的代谢产物主要是糖类,则该抗旱基因控制抗旱性状是通过_____实现的。

              (3)已知抗旱性(R)和多颗粒(D)为显性性状,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注:多颗粒与少颗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纯合的旱敏多颗粒植株与纯合的抗旱少颗粒植株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则:

              ①F2抗旱多颗粒植株中,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

              ②若拔掉F2中所有的旱敏植株后,剩余植株自交。从理论上讲F3中旱敏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

              ③某人用一植株和一旱敏多颗粒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后代出现4种类型,性状的统计结果显示抗旱∶旱敏=1∶1,多颗粒∶少颗粒=3∶1。若让F1中抗旱多颗粒植株相互受粉,F2的性状分离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设计一个快速育种方案,利用抗旱少颗粒植株(Rrdd)和旱敏多颗粒植株(rrDd)作为亲本,通过一次杂交,使后代个体全部都是抗旱多颗粒杂交种(RrDd)。

            • 6.

              人体每个细胞中都存在着中间丝状蛋白质(是一种原肌球蛋白),能够避免人们出现水疱、白内障和痴呆症等疾病。研究发现,果蝇和人类存在着大量共性蛋白质,其中包括类似于上述作用的中间丝状蛋白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中间丝状蛋白质的单体是_________,控制果蝇的中间丝状蛋白质基因与控制人类的中间丝状蛋白质基因是否一定相同?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中间丝状蛋白质基因能够避免人们出现水疱、白内障和痴呆症等疾病,这说明了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学家摩尔根在研究果蝇行为时,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突变体,利用这只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做杂交实验时,发现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且与X染色体的遗传相似.若选出F2中的红眼果蝇让其随机交配,则后代中白眼果蝇出现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基因突变大多数对生物有害,甚至导致死亡.一只突变型(棒状眼)雌性果蝇与一只野生型(正常眼)雄性果蝇交配后,产生的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注:野生型为纯合子,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如XBY或XbY也可被认为是纯合子.)

              ①据题判断,控制正常眼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填“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

              ②据此分析,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_,出现上述比例关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 7.

              研究发现,M和P两个品系果蝇杂交过程出现一种不育现象,子代性腺发生退化,无法产生正常配子,此现象与P品系特有的P因子(一段可转移的DNA)有关。用两个品系的果蝇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1

              2

              3

              4

              亲本组合

              P♂×P♀

              M♂×M♀

              M♂×P♀

              P♂×M♀

              子代配子正常率

              100%

              100%

              100%

              0%

              (1)由实验结果可知,这种子代不育现象仅在____________时出现,据此判断不育现象的发生除了P因子外,还与____________品系的细胞质成分有关。由此分析,1组和2组子代能正常产生配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P因子可以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转移到相同或不同染色体的其他位置上,会导致被插入基因发生____________,进而导致不育现象。体细胞阶段,P因子能表达出抑制P因子转移的阻遏蛋白,在细胞质中大量积累。受精后,P品系卵细胞质中积累的大量阻遏蛋白___________,因此第3组子代能正常产生配子;P品系精子只提供____________,因此第4组子代不能正常产生配子。
              (3)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生殖细胞阶段,P因子能表达出P因子转移所需要的转移酶。这种转移酶总长度大于阻遏蛋白,并且前面2/3左右的____________序列与阻遏蛋白完全相同,推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P因子____________。

              (4)雄果蝇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不会发生交叉互换,但是将P因子导入到雄果蝇染色体上,可以引起P因子处发生交叉互换。若下图所示基因型的雄果蝇进行测交,测交后代中aabb基因型的个体所占比例为n,则该雄果蝇产生的重组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

            • 8.

              甲、乙两种植物的花色遗传均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在每对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表现为完全显性。白色前体物质在相关酶的催化下形成不同色素,花瓣中含有哪种颜色的色素就表现为相应的颜色,不含色素的花瓣表现为白色。色素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甲种植物

              乙种植物

              (1)甲种植物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不能合成催化前体物质转化为蓝色素的酶,则基因型为bbDD的植株中,D基因____(能、不能)正常表达。乙种植株中,E酶的形成离不开f酶的催化,则基因型为EEFF的个体中,E基因____(能、不能)正常表达。

              (2)基因型为BbDd的甲种植物开____色花,自交产生的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基因型为EeFf的乙种植物开____色花,测交产生的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囊性纤维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多数患者的发病机制是运载氯离子的跨膜蛋白(CFTR蛋白)的基因发生了变化,模板链上缺失AAA或AAG三个碱基,从而使该跨膜蛋白第508位缺少笨丙氨酸,导致该跨膜蛋白转运氯离子的功能异常,出现频发的呼吸道感染、呼吸困难等囊性纤维病症。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囊性纤维病这种变异来源于___________。上述材料说明该变异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

              (2)囊性纤维病基因是通过______________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图甲、图乙表示两种出现囊性纤维病的家庭(设该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

                     

                ①由图________可知囊性纤维病的遗传方式,该病毒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

                ②CFTR蛋白基因转录时,以该基因的________条链(填“1”或“2”)为模板,在__________的催化下,将有力核苷酸通过_______键聚合成RNA分子,翻译时,核糖体移动到mRNA的_________,多肽合成结束。

                ③假定某种荧光染料只能对(CFTR)蛋白基因进行标记,取图乙F1中正常女孩的干细胞置于含该荧光染料的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培养,则处于第二次细胞分裂中期时细胞内有_____个荧光标记。

            • 10.

              某二倍体植物花色由A、a,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其体细胞中相应基因在DNA上的位置及控制花色的生化流程如下图。



              (1)基因是DNA上具有_____________的片段。由图可知基因可以通过控制_______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图示植株花色为__________,其体细胞内的DNA1和DNA2所在的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控制花色的基因遗传_____________(遵循/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植株自交时(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后代中纯合子的表现型为_________,红花植株占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