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国家林业局、央视联合举办的“美丽中国—湿地行”大型公益活动中,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从全国41处国际重要湿地、400余处国家湿地公园、550余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脱颖而出,喜获“中国十大魅力湿地”称号,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湿地。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其生态学方面的问题:

              (1)截至2015年6月,微山湖湿地有脊椎动物325种,还有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昆虫等多种无脊椎动物;景区内植物种类更加繁多,其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之为________。

              (2)2011年12月13日,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批准建立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历经三年,建成了以湿地保护、科普教育、水质净化、生态观光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公益性生态工程,使微山湖湿地公园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________。

              (3)当地政府结合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维持湖区生态平衡,协调推进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这有利于提高微山湖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同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200多种鸟类前来安家落户,绝迹多年的毛刀鱼、小银鱼、鳜鱼等也重返家园,提高了景区的吸引力和观赏性,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4)湿地中有一条食物链为甲(A1)→乙(A2)→丙(A3),括号内为该生物的同化量,正常情况下测算,发现A2远远小于A1/10,原因是________。

            • 2.

              紫茎泽兰是原产中美洲的一种菊科杂草,植株中含有多种导致昆虫和草食动物死亡的有毒物质,其根部还分泌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的物质,20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已对我国部分生态系统造成影响。请回答:

              (1)可以连续多年采用     法调查紫茎泽兰种群数量并计算λ值。若λ值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则说明其种群数量上升。

              (2)从种间关系分析,紫茎泽兰成为当地优势种群的主要原因是                  

                      从演替的角度分析,紫茎泽兰影响了当地群落自然演替的             

              (3)泽兰实蝇是一种昆虫,它在紫茎泽兰的分生区产卵,孵化出的幼虫在紫茎泽兰幼嫩部分取食营养,形成虫瘿(虫瘿是植物组织遭受昆虫等生物取食或产卵刺激后,而长成的畸形瘤状物),阻碍紫茎泽兰的生长繁殖。泽兰实蝇与紫茎泽兰的种间关系为           。但是,目前能够控制紫茎泽兰蔓延的生物极少,紫茎泽兰已经对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严重干扰,说明生态系统的            是有限的。

            • 3.

              为治理养殖场粪便污水的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某地用芦苇、鱼、藻类植物、浮游动物、细菌、真菌等构建人工湿地,通过沉降、分解和做鱼的饵料等对污水进行处理和综合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1)人工湿地的建立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原因是              

              (2)调查发现,该湿地物种数逐年增加,这实际上是群落的         过程,随之其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稳定性增强。

              (3)人工湿地只能净化一定量的污水,原因是该生态系统                          

              (4)芦苇能分泌抑制藻类生长的物质,两类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芦苇能净化水体、涵养水源、为鸟类提供栖息,觅食,繁殖的场所,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 4.

              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⑴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⑵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何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⑶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从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 5.
              植被恢复是遏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素和有效途径.选取黄土高原丘陵区退耕地,用样方法调查研究不同退耕时间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退耕时间(年)  1  5  10  15  20  25  30  35
               物种多样性指数  1.41  1.75  2.46  3.04  1.36  1.27  1.18  1.36
              (1)调查该退耕地植物 ______ 情况,可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具有这种特征的意义:一是 ______ 、二是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退耕地最终演替至顶级阶段主要由 ______ (写出两种影响因素)等环境条件决定.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变化趋势是 ______ .
              (3)退耕初期1~15年间,物种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退耕15~20年内,物种多样性指数下降,下降的原因是 ______ .
            • 6.

              紫茎泽兰是原产中美洲的一种菊科杂草,植株中含有多种导致昆虫和草食动物死亡的有毒物质,其根部还分泌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的物质,20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已对我国部分生态系统造成影响。请回答:

              (1)可以连续多年采用     法调查紫茎泽兰种群数量并计算λ值。若λ值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则说明其种群数量上升。

              (2)从种间关系分析,紫茎泽兰成为当地优势种群的主要原因是                  

                      从演替的角度分析,紫茎泽兰影响了当地群落自然演替的             

              (3)泽兰实蝇是一种昆虫,它在紫茎泽兰的分生区产卵,孵化出的幼虫在紫茎泽兰幼嫩部分取食营养,形成虫瘿(虫瘿是植物组织遭受昆虫等生物取食或产卵刺激后,而长成的畸形瘤状物),阻碍紫茎泽兰的生长繁殖。泽兰实蝇与紫茎泽兰的种间关系为           。但是,目前能够控制紫茎泽兰蔓延的生物极少,紫茎泽兰已经对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严重干扰,说明生态系统的            是有限的。

            • 7.

              在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中,蝗虫种群首先迁入且迅速增长,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其它动物先后迁入。图甲表示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乙表示几种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图1表示德昌县弃耕地紫茎泽兰入侵区,开展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的结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其他种群迁入后,改变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结构,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______________。

              (2)蝗虫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____。3个月后,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显著下降,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7个月后蝗虫种群数量骤减,短时间内猫头鹰种群的数量变化为______________。

              (4)若鸟类从草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20%,则鸟类增加10 kg,最多需要草______________kg。

              (5)弃耕地群落中物种数目随紫茎泽兰入侵程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__,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     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 8.

              如图为某条小河流从高山湖泊进入大河的示意图及A处水域浮游植物在一年内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其中食品工厂会向河流排污(含大量有机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高山、河流、村庄中的生物分别属于不同的群落,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_________,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_________。


              (2)食品工厂向河流排污,导致鱼类因为缺少氧气而大量死亡,使水体变浑浊,但是村庄附近的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种自我调节能力依赖于物理沉降、_______和微生物的分解。


              (3)有同学调查食品工厂附近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应采用 __________ 法采集、调查;调查表明,村庄周围被踩踏过的地方,很难见到高大的植被,取代的是低矮的草,甚至不长草、土壤板结的现象。这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些鸟类以河鱼为食,当它看到食物时,便分泌一种激素,促使其快速捕食,分泌的激素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吗?______请简述你判断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鸟类与河鱼的捕食与被捕食过程中,视觉敏捷的鸟和游得快的鱼均能很好的生存。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这是二者_______________的结果;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6)河流中有一条食物链为甲(W1)→乙(W2)→丙(W3)[注:括号内为该生物的同化量]。如果经过测算发现W2远小于W1/10,究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请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学的问题:

              (1)在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时候往往选取         调查(单子叶植物或双子叶植物),其原因是                      

              (2)冻原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物的积累,其原因是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 10.

              南海某岛屿上迁入一些农户,若干年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海岛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海边茂密的红树林中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这些植物具有防风消浪的作用,这是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由于人类围海造田破坏了近四分之一的红树林,导致该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降低;后来退耕还海,弃耕后的林带陆续生长出非红树科的白骨壤、桐秋茄等植物,这种变化属于群落的             

              (3)海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了稳定的食物关系,如:小鱼吃海藻,海龟吃小鱼,鲨鱼捕食小鱼和海龟。鲨鱼的食物1/5来自海龟,若鲨鱼增重l kg,则至少消耗海藻    kg。在食物链中,相邻物种的某些行为和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            ,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4)调查发现,农户迁入前喜盐草种群中,A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和65%(A为抗除草剂基因),现该种群中A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和70%,喜盐草种群        (填“发生”或“未发生”)进化,理由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