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四得”
                                          韩冬
                  ①易中天教授在著作《闲话中国人》中谈到,人生有四“得”,即沉得住气、变得了脸、弯得下腰、抬得起头.笔者以为这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备的素质.
                  ②人生在世,须有一口气.不管这属于志气、勇气、才气甚至傲气,总之,你要沉得住“气”.沉得住气,是事业的开始;沉得住气,是成熟的标志.有时候,沉得住气,需要韬光养晦,需要高瞻远瞩,才能有所作为.有的人沉不住气,特别是在面对挫折遭遇逆境的时候,他们常常消极颓废,心灰意冷;在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时候,他们往往趾高气扬,骄横自大.因为沉不住气,在人生的低谷,他们怨天尤人,诅咒命运的不公;在人生的高峰,他们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其实,很多时候,人生只是大海上的一只小船,在狂风巨浪中沉得住气,才有可能扬帆远航,笑傲江湖.如果沉不住气而害怕茫茫无际的大海,要么是畏缩不前,要么有颠覆的危险.
                  ③作为一个人,还要变得了“脸”.红脸也好,白脸或者黑脸也罢,都是人生不同舞台上的角色.当然,“变脸”不是圆滑世故,不是趋炎附势,不是见风使舵.它是积极处世原则的最好诠释:可能心情不好,你对下属进行了一番责备,后来你发现错怪了他人,那么这时你唯一的选择,就是赶快变“脸”,挽回自己造成的不好影响;因为信口开河,你捕风捉影地乱发议论,伤害了你朝夕相处的亲朋好友,当你明白事情真相,你也必须变“脸”,承认错误,弥补因你的口无遮拦造成的人际裂缝.学会变脸,才能化劣势为优势,最后成就大事.变得了脸,是胸怀大度的体现,是人生智慧的象征.
                  ④弯得下腰,告诉我们要处世低调,要学会忍耐.宁折不弯,固然值得赞美,但它“粉身碎骨”的结果却令人叹息.那么,既保全自己,又有策略地坚持不更应该提倡吗?弯腰是一种姿态,是为了更好地挺起自己的脊梁;弯腰是一种风范,是为了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韩信选择弯腰,因而成就大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司马迁选择弯腰,因而书写流传青史的绝唱.青松因弯腰而坚强美丽,稻谷因弯腰而成熟厚重.弯得下腰,显得机智,弯得下腰,才可能写出诗情画意的人生篇章.
                  ⑤抬得起头,是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激烈情怀,也是君子心底坦荡荡的优雅自信.人生天地间,当活得豪迈,活得潇洒,昂首挺胸,显出一股压不倒摧不垮的正气,展示豁达宽广的胸怀.有不少人活得窝囊,活得自卑:事业失败,失去了奋发上进的勇气;家庭不幸,开始游戏人生;偶尔失足,自暴自弃.人生,不应畏惧暂时的失意,更不应丢弃可贵的自尊.“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凤凰涅,方见美丽.
                  ⑥人生有四“得”,生活从此不同,滋味绵长,而又斑斓多彩.
                                                                             (选自《中国青年》)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根据原文的相关语句进行简要地归纳.
              (2)请你仿照第④段中画线句子,再为作者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进行简要地分析.
              (3)文章论证严密,说理充分.请仔细研读第②段,然后回答:这段话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证明了怎样的观点?
              (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 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磨难
                                                       赵燮
                ①磨难有如一种锻炼,一方面消耗了大量体能,一方面却又强身健骨.
                ②对待磨难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主动迎接,一种是被动承受.古时的斯巴达青年,迫于风俗的压力,每年都要在神坛上承受笞刑,以增强忍受磨难的耐力,这同时具有主动和被动的两种因素.
                ③主动迎接磨难的人,在忍受磨难的痛苦时,内心多是坦然的,磨难使他好像刀剑磨出锋芒;被动承受磨难的人,在为磨难所煎熬时,内心多充满惶惑,磨难使他仿佛卵石愈见圆滑.
                ④过多的磨难,对于一个英雄来说,或许是件幸事,诚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信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却无论如何是一种不幸,中国的近代史已把这一点昭示的清清楚楚.古人言:多难兴邦.这只是一种狭义上的真理,而不是广义上的真理.英国作家希尔顿在他的小说《失去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地名--香格里拉.后人多把香格里拉喻为世外桃源.
                ⑤遗憾的是,人们命运中的香格里拉总成虚幻,而生命中坦塔罗斯式的磨难却是百分之百的真实.
                ⑥就人生而言,总是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少,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多;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浅,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深…因此,若想做一个非常平凡的人,则是磨难少一些更好;若想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则不妨多经历些磨难.
                ⑦人的容颜往往和磨难成反比,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难成正比
                ⑧磨难能使人优秀.如果既想成为优秀,又想远避磨难,这样的事情几乎是极少可能发生的.
                                                                               (选自《议论文选读》)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结合全文,理解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人的容颜往往和磨难成反比,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难成正比.
              (3)文章第③自然段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就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其作用.
              (4)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因经受磨难而获得成功.请为上文补充一个这样的实例.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中美慈善之比较  
                                                       梅砥宪
                作为现代慈善事业发源地之一的美国一直是中国取经的对象,但是只有厘清中美慈善发展经历中的异同,才能用好这块他山之石.
                经常有人怀有这样的疑问:美国人民的慈善感情是怎么炼成的?他们怎么这么喜欢捐钱,而且怎么捐得这么放心?中国人怎么这么不相信别人?似乎这些搞慈善的人个个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那些慈善机构背后也一定有种种难以言说的猫腻.
                其实和中国一样,美国的早期慈善家和慈善机构同样经历了大量质疑.
                美国石油大亨洛先葙勒被认为是现代慈善机构的奠基人.他在1908年提出成立基金会之初,要求在国会立案,主动接受国会监督,但从检察长到总统都怀疑其动机是“企图用另一种方式永久拥有其财富”,国会也是抵制多余支持.最终,洛克菲勒基金会未能在联邦政府注册,只能于1915年在纽约州根据州宪法注册,但是仍受到联邦政府的调查和抨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资中筠认方,围绕着洛免菲勒基金会的辨论及其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强化了基金会的独立型.一是独立于政府,确定其私人性质:二是独立于其初始捐赠者或其家族,日益脱离其意志的影响.
                美国的基金会不仅要面对公众的质疑,而且要面对政府的质疑,接受官方的调查.而中国国字头的公募基金会则主要需要面对公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在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的现状之下,中国公众对基金会的质疑,往往直接转化成愤怒.因此,尽管中国官办公募基金会面临的压力更小,但其因此而承担的风险却大大增加.
                美国的慈善事业发端于民间,蓬勃于民间,尽管官方出于担忧曾经采取过限制措施,但总体来看,民间不断壮大的进程从未被中断.
                中国的慈善事业尽管同样发端于民间:1949年以前,来自西方国家的宗教组织、其他国内外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慈善救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时“育婴堂”“救济院”遍布全国大小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非政府组织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被取缔,少部分则由政府接管,改组为官方的福利结构.
                学者呼吁重新寻找和发现“社会“的价值.只有官方重新肯定“社会”的价值,并从中抽身出来,中国善善才能回到正常的轨道继续前行.
                                                                    (节选自(环球慈善》,2011年8月)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中美慈善事业的不同特点.
              (2)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试作分析.
              (3)根据文章信息,请你谈谈中国慈善亊业的出路在哪里.
            • 4. 财富与幸福
              [美]泰勒•本•沙哈尔
                  ①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不是指鱼翅和城堡),只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方法).
                  ②如果像一般社会风气一样,用金钱来作为至高财富的衡量标准,那一切就容易得多了.并不是说赚钱或存钱是错误的,物质上的富有可以帮助个人甚至社会得到更多的幸福.金钱上的保障,可以让我们向不喜欢的工作说“不”,或是让我们不为账单烦恼.但是,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可以带来一些丰富的经历.物质本身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
                  ③研究显示,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联其实和大众一般所想的很不同.心理学家大卫•迈尔斯(David Myers)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极穷困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此外,还有报告指出,在过去的50年里,美国一代代人的富有程度越来越高,但幸福指数却没有什么变化.
                  ④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忙碌奔波型”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可以为将来带来好处,这样想可以减少他们的负面情绪,然而一旦达到目标,发现所得到的无法使自己快乐时,他们就无法自拔了.这时,他们会充满了绝望,因为没有目标他们就失去了幸福的指望.
                  ⑤太多成功的人有着压力和烦恼的问题,他们甚至因此而酗酒或是吸毒.比如猫王、玛丽莲•梦露、丽丝•泰勒、比利•好乐迪以及马拉多纳等等.矛盾的是,成功反而使他们不开心.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也曾有不开心的日子,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他们就会得到幸福,而当他们达到目的时才发现,原来所期望的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此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幻想(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幻想)--物质和地位可以带来永久的幸福破灭了,而陷入“现在怎么办”的深谷.他们接着成为“虚无主义型”的典型,相信世上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于是就去找寻另外一些毁灭性的解除痛
                  ⑥既然财富无法使人幸福,为何还是令我们如此痴迷呢?为什么获得财富可以超过寻找生命的意义呢?为什么我们以物质为标准作决定时可以这么自然,而以内心为标准的时候却这么困难呢?
                  ⑦用一个比较革命性的说法:有可能是我们的过去影响了我们.当人类还在原始时代时,更多的物质资源决定我们是否可以度过下一个严冬或是自然灾害,因此储存成为一种习惯.至今,很多未来已经相当有保障的人仍然在拼命储蓄.储蓄不再是为了生存,而仅仅是为了储蓄.我们不再为生活而储蓄,而是为储蓄而生活.
                  ⑧在决定和判断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也会将物质放在精神之前去考虑,主要原因是物质容易计算.我们习惯性地对物质作出评价,比如财富和声望,而不是难以衡量的情绪或意义.我们所羡慕的是物质上的东西.有钱人因为他们的财富被尊敬,就好像物质变成了用来衡量的唯一标准.学术界的人以出版量作为升职的标准.我们在每一个时期结束时会以物质上的东西来衡量我们的成果,例如我们“赚了”多少.就像劳伦斯•波特(Laurence G.Boldt)在《禅宗与生活的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aking a Living)里说的:社会教我们的道理就是物质至上,只在乎那些可以“数”得出来的东西.房子的价值可以用钱的数量衡量出来,而我们对家庭的爱却不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书店可能是10元一本,它给每个人所带来的价值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选自《幸福的方法》,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出版,有删节)
              (1)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⑤段主要分析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补充一个论据,简要论证第③段“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这一观点.
              (4)请你具体说明第⑥至⑧段得论证思路.
            • 5. 阅读《时间的价值》,完成下列各题.
                                                  时间的价值
                                                  艾敏(埃及)
                ①时间的价值正如金钱的价值,二者的价值在于很好的使用它们.死到临头才会舍得花钱的吝啬鬼,实际上是个穷光蛋,他的钱就好像是一堆伪钞.同样的,谁要是不把时间用在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上,他的岁月年华也是虚假的.
                ②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内,昼夜相寻,运行有序,各不相犯.生命被划分为各有其名称的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阶段都有不适于其他阶段的特殊工作,就像耕种庄稼,如果误了节令,便不能在别的时令播种
                ③因此,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将其缩短或加长.时间的价值在于很好使用它.我们应当爱惜时间,很好地利用它.
                ④从时间获益和爱惜时间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你在生活中要有一个目标,符合道德要求的目标,而且要把你的时间用在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中.
                ⑤首先,人不能没有一个奋斗目标.那个随便抄起一本书便无目的地去读的人,是多么浪费时间啊!那个没有固定目标,从这条街逛到那条街,从这家店铺逛到那家店铺的人,是多么劳累啊!确定目标可以使时间充裕很多,容易让人在生活中步入正途.这个人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他知道如何选择有助于其目标的东西,而不符合的就尽力避开.人们发现,做事最多的人,是时间最宽裕的人.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最明确固定的,他们把工作的方向定于达到既定目标上,而不将时间消耗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上.他们不让自己成为环境手中随便摆弄的一个球.恰恰相反,他们要创造环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去支配环境.
                ⑥其次,加剧时间浪费的另一个因素是:一个人虽然有某个确定的目标,但他不忠于这个目标,不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不去做符合这个目标的工作.
                ⑦没有目标和对目标不忠,这是两个偷盗时间并把时间的功效抛掉的窃贼.
                ⑧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假如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怠惰、无聊之事,那我们就不会从中获益,也无助于我们的工作.
                ⑨如果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有益的游戏、活动和体育锻炼上,那必定会有益于我们工作,必定会让我们得到能够用来为我们目标服务的力量,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时间.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如何提出来的?
              (2)如何有效使用时间,根据选文内容加以概括.(至少答出两点)
              (3)根据上下文意思,简要概括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4)从整体上看,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这种论证方法论述什么观点?
              (5)文中说“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联系生活实际具体谈谈你是怎样做的?
            • 6. 小的决定大的
                  ①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一个是经国大计,却为任何一个当当政者所不能忽视.一场疯牛,几乎颠覆了英伦三岛.
                  ②中国古典文学巨著以大开大合的情节见长,但感人肺腑,让人记下的却是“石卵化猴”、“桃园结义”,以及“玉在匣中”,“钗在奁内”这些生动的细节.
                  ③几乎所有动植物繁衍的种子,都是核儿,很小很小的.风可以刮着走,鸟儿可以用嘴衔,被人不经心就可以忽略甚至丢弃的,却负载着生物自然的最伟大传承.
                  ④任何庞然大物,都不能忽略小,只有小,才是最具繁衍力的.
                  ⑤近代尽人皆知的重大发明、发现,从苹果落地发现地心引力,到开水冒气引发的蒸汽机的利用,无不是由偶发思端的小事影响整个世界的.
                  ⑥一位生活在硅谷世界的人告诉我,微电子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是从最初集成电路只包含几个几十个元器件,发展到一个小小硅片上可以制作出几十万个上百万个元件,形成微型电子电路的.正是这个微型电子电路,带来当今世界飓风般的各种生产方式大规模乃至超大规模变化.
                  ⑦可见,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
                  ⑧张艺谋初入社会,在生活的最底层当弹棉花的辅助工.那时候仅仅为了调节生活,他买了台照相机,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台小小的照相机,后来竟在他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时派上用场.从此,陕西少了一个苦力,中国多了一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电影导演.
                  ⑨美国的麦当劳,就是从吸引小孩,改变幼年的饮食入手,从小让你喜欢我这种快餐方式,然后到你上学长大,多少年,仍然光顾我.这是真正做不起眼的大买卖!
                  ⑩由此观之,小事还能致走向.
              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中国至圣老子说的话,值得我铭记一生.
              ⑫想行千里吗?想成大树吗?那么,从脚下开始,从毫末做起.
                                                                       (选自《经典阅读集萃》,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3)文章第⑪段引用的老子的话属于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 7. 三思而行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1)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
              (2)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3)有人这样评价本文:①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②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 8. 人生可以创新
                                                  王伟勇
                ①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新.
                ②学生在学校就是学习,似乎谈不上创新.如果要说创新,那是指少数有才能的孩子,
              写了小论文,有了小发明、小革新,可以到成人世界里去比较一番.这是过去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也不错.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的学习也真的具有创新的意义,我们何不把它揭示出来呢?如果揭示出来,我们的认识也就升华了,发展了.
                ③一般来说,我们的所想所做,对本人来说,有新的意义、新的认识,这就进行了创
              新.我们独立解出了一道题目,对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独立作出了某个判断,添加了一个括号,有了新的思考、新的意思,都是创新.
                ④与成人相比,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是内创新,是与自己的认识来比较的.比如,一个学生通过剪剪拼拼,认识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对于他来说是新的.这样,他实际上进行了创新活动,有了创新的成果--这一成果对人类来说,虽早已经被发现,但对他本人来说却是新的.反之,对成人来说,我们通常强调的创新是外创新,它指对现实社会来说,得出了有用的新结果,认识了新事物.
                ⑤创新的意义重在过程.在创新中,我们得到了认识的成果.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经历的种种探索,则可以给自己全方位的收获.比如,学生在做一个课题:考察蜗牛有没有眼睛.考察的结果可能并没有一致的结论,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学生十分投入地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去学习,去探寻.这一过程获得的不仅有许多新鲜知识,更有着能力和态度.而对成人的创新,人们更关心的是结果.而且学生的创新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条件下进行的,比如有教室、教师和教学设备的支持,也有着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这与成人创新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人自我实现和意识下进行的.而自我实现是所有人类的共同需要.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学生,也是人人可以创新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例如,一名妇女,她是没有受过教育的、贫穷的、完完全全的家庭妇女和母亲,她所做的工作没有一件是创造性的,然而她却是奇妙的厨师、母亲、妻子和主妇…她是个完美的女主人,我从她那里以及像她一样的其他人那里学到:第一流的汤要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造性.”
                ⑥据此,我们可以推知:人人可以创新,至少是人人可以思考.我们从创新的高度来看学生是天生的创新者,就会进一步解放思想,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选自2009年6月《科学24小时》,有改动)
              【相关链接】
              材料一:据统计,在GPA(相当于平均成绩)的表现上,中国学生普遍比美国学生高.在美国学生来看,中国学生知识广博,学习用功刻苦.然而,在一次有着全球青少年“科学世界杯”美称的创新大赛中,虽然中国学生获奖数量不少,但是美国学生获奖质理更高.
              材料二:一位幼儿园小朋友发现苹果里藏有一颗漂亮的星星,而有几十年切苹果经验的母亲却不以为然.小朋友将苹果一刀切开,在苹果的切口果真显现出一颗清晰的五角星.原来母亲习惯于纵切,而小朋友用的是横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⑤段画线句“
              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造性”.句中加点的“第一流的汤”在文中喻指什么?
              (3)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4)文中说“我们独立解出了一道题目,对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都是创新”.根据选文和相关链接材料,请你联系实际,用简明的语言例举学习中有关创新方面存在的一个问题,并提出你的解决方法.
            • 9.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从积累说起
                ①宋代大诗人梅尧臣,满腥经纶,出口成诗.很多人对他横溢的才华感到惊讶,便留心观察他的“秘诀”.后来发现他无论走路,吃饭,还是游玩,手里常常拿着一支笔,时而在一张纸条上写几下,而后就把小纸条装进一个布口袋中.待到有人打开那个布口袋时,发现里面写的全是一联、半联的诗句,从这可以看出梅尧臣的秘诀就在于“积累”.
                ②古今中外,大多在事业上有建树的人,都善于积累.
                ③元末明初,陶宗仪在教学之暇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刻于叶上,放于瓮中.久而久之,积少成多,他将叶上的文字摘抄整理,完成了长达三十卷的《辍耕录》.
                ④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为从事文艺创作,总是随身带笔记本将所接触的传说、故事、民歌、谚语及各地风土人情摘抄下来,使其底蕴丰厚.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贾兰坡很注意收集资料.文革初期,他辛苦收集的资料却被毁弃一空.l969年,他又开始重新收集,善于积累使他攀上了科学的高峰.俄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将一生精力用于科学,他是在书桌上逝世的,临死时仍握笔摘抄,他以勤奋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何为天才?终生努力,便成天才.只有积累者迈着坚定不移的脚步,才能沭浴到胜利的光辉.
                ⑤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骐骥千里,非一跃之功.要著书立说.就必须研究、积累,就必须研究古人和现代人的思想、学说、观点、经验.总之,要成就事业,就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
                ⑥鲁迅说过,无论什么人,如果不断地积累材料,积上十年,终可成一学者.但积累不是来者不拒的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是吹毛求疵到鸡蛋里去挑骨头,积累需要眼光,需要判断,然后才能投沙拣金,去粗取精.从而真正学会积累
                ⑦积累靠勤,靠恒.积累能够补拙救愚,能够抑傲挫躁,只有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了,你才会领悟到积累的真谛.一呜惊人的人,肯定是默默无闻了相当长的时间;豁然开朗的境界.必须经过一段昏暗狭窄的路程,这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积累.积累的昨天叫立足,积累的今天叫进取,积累的明天叫成功.
                ⑧让我们懂得积累吧!要知道滔滔大海来源于雪山的一滴滴水珠,茫茫林海出自一根根小苗,高高大厦起点于一块块砖瓦,生活因积累而精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⑥段划线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⑧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积累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你尝到过积累的甜头吗?请结合亲身经历谈谈.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选自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1)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论证思路.
              (2)从选文看,“敬业”的“敬”字具体含义是什么?
              (3)作者将“大总统”与“拉黄包车”的作比较,是为了论述什么观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