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说明文阅读.
                                                  埃博拉病毒
                  ①“埃博拉”是刚果(金)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人死亡,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得名.
                  ②埃博拉病毒(EBOV)属丝状病毒科,单股负链RNA病毒,长度为970纳米,呈长丝状体,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埃博拉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17×106.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纳米,大小100纳米×(300~1500)纳米,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纳米左右.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在病毒粒子中心结构的核壳蛋白由螺旋状缠绕的基因体RNA与核壳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病毒蛋白VP35、VP30、L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从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纳米长,另外10纳米则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这层套膜来自宿主的细胞膜,在套膜与核壳蛋白之间的区域,称为基质空间,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组成.
                  ③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感染潜伏期为2~21天.感染者的早期症状和感冒类似:发烧、食欲不振、头疼和嗓子痛.此时,埃博拉病毒已开始摧残人体的免疫系统.如果某人一旦突然开始出现发热、严重的头疼和肌肉酸痛等症状,则说明他已经被传染了.几天后,病毒感染者会出现全身性疼痛、慢性腹痛、呕吐和腹泻.接下来,患者躯干上会出现皮疹,并会很快蔓延到四肢和头部.再过几天就会达到转折点--此刻一些幸运的患者将会痊愈,而另一些患者则会发展到致命的阶段--出血热,患者肌体的免疫系统被全面破坏,人体微小血管破裂,导致患者从眼睛、嘴巴、鼻孔、耳朵等向外渗血.此时,患者胃肠道和其他内脏也可能会发生内出血.他们的白眼球将变成红色,呕吐物和腹泻物里会有血液出现,其皮下会形成大血疱.绝大多数患者最终因多器官衰竭、出血不止或休克而死亡,这经常发生在第一次发病的8到17天之间.在大约1500例确诊的埃博拉病例中,死亡率高达88%.
                  ④埃博拉病毒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灭活,60℃30分钟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2分钟可完全灭活.埃博拉病毒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 胆酸钠、β-丙内酯、福尔马林、次录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60照射、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
                  ⑤尽管医学家们绞尽脑汁,作过许多探索,但埃博拉病毒的真实“身份”,至今仍为不解之谜.没有人知道埃博拉病毒在每次大爆发后潜伏到何处,也没有人知道每一次埃博拉疫情大规模爆发时,第一个受害者是从哪里感染到这种病毒的.病人一旦感染这种病毒,如果没有疫苗注射,也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实际上几近给自己判了死刑.唯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把已经感染的病人完全隔离开来.
                  ⑥2014年9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称,年底前可能有大规模疫苗,用于控制西非的埃博拉疫情蔓延.虽然科学家在对两种疫苗进行试验,但目前没有得到批准的疫苗.根据计划,到年底前生产的疫苗数量,将能够对疫情的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选文第①段介绍病毒的得名,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    、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在该句中的作用是    
              (3)第③段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请写出能体现说明顺序的关键词.
              (4)第⑤段“病人一旦感染这种病毒,如果没有疫苗注射,也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实际上
              给自己判了死刑”一句中,加点的“几近”能否删去,为什么?
            • 2. 广场舞的背后
                  ①前些天,国内外中文网站上都能看到大妈跳舞被人泼粪的消息.这群大妈条广场舞,不顾他人的学习和休息,反责问对方为什么不装隔音玻璃.大部分评论者对此幸灾乐祸.
                  ②中国社会日趋老龄化,人老了之后该干什么?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大妈跳广场舞,除了锻炼身体,也在满足其他一些需要,比如归属感.和大部分而今跳来跳去的上班族不同,老一代人多属“单位人”,发自本能地觉得自己需要归属于一个群体,被人关注,被人需要,被人关心.
                  ③在美国,照说老人和子女不住一起,地广人稀,应该更寂寞,可是为什么没有这些问题呢?美国是“儿童的天堂,老人的地狱”一说,多流传于华人中间,因为很多老人过来交通不便,语言不通,才有这些问题.本土的老人好像自得其乐的居多,甚至说自己是“心里的年轻人”
                  ④我发现,美国老人退休时间比较晚,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寂寞的问题.很多美国老人一直上班,直到真的干不动为止.美国没有“单位”这个概念,从一个地方退休后,继续去另外一个地方上班,包括去沃尔玛做些杂事,可能这些退休后的工作工资不高,但总让其有事可做.
                  ⑤国内退休时间过早,有的五十岁才出头就退了.倘活到八十岁,后面还有三十年赋闲在家.要是有机会的话,应该去找点别的事情去做.人活着,能奉献于他人是一种美好的感觉,让人感觉充实.如果没有工作机会,做做义工也好.现在好多老人成天想着怎么健身保养.一个人老围绕着自己活着的话,会把自己越包越小,越来越郁闷.
                  ⑥让社区生活丰富多彩,应该是老龄社会的必由之路.美国社区生活很发达.很多中老年人去教会,星期三查经,星期天做礼拜,说不定还有别的小组学习的机会,这就满足了一种社区归属的深层需要.除了宗教机构外,各式各样的其他社区项目也非常多,比如我曾经去考察过的俱乐部就有不少,如“妇女俱乐部”、“诗歌俱乐部”等等.如果中国也举办这种社区中心(哪怕是盈利性质,让大家交会费),或者把现有的社区中心真正用活起来,也能解决中老年人离开了单位和家庭之后找不到“第三处所”的问题.
                  ⑦老年阶段其实应发展一些爱好,毕竟晚年要有很多时间独处.这时候把过去的理想给捡起来就很好,比如爱尔兰裔作家麦考特,就是退休后发现自己有时间了,开始创作,在晚年写出了多本很有影响的书,如《安琪拉的灰烬》《教书匠》等.
                  ⑧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才华,但也有不少可操作性很强的事可做.比如我有一老同事,花了很多时间整理家族录像.她把家族的相片整理起来,然后配音,形成各种各样的数字故事.她在家族聚会上播放这些片子,很受大家族欢迎.然后又刻录成DVD,分发给各个家庭.为了这些片子,她甚至跑很远的地方拍摄祖先墓碑的照片,成天为此忙得不亦乐乎.我还认识一个老先生,老年后开始学做木匠,给子孙和亲戚打了很多家具.而后他又开始购买机器,学习如何制作钢笔,我们上次去,还送了我们好几支.该送的都送完之后,他又开始学着在家种菜.总之是通过学习对抗衰老.
                  ⑨还有一些老年人老来去学东西陶冶情操.我就看到了一些老年人老来开始学声乐学钢琴.虽然接受能力不足,但是时间精力有余,自娱自乐效果更好.
                  ⑩良好的家庭关系,应该能解决老年的寂寞无聊问题.那些跳广场舞的退休大妈,可能已经空巢,感觉不再被子女需要,十分失落,需要找个办法证明自己的存在.去广场跳舞还算好的,有的成为直升飞机父母,盘旋于子女头上,干涉他们的生活,逼迫子女谈婚论嫁,急着抱孙子,或是把手直接伸到小家庭来操纵,打一场代理战争,这都是没有多少事情可做的表现.如果老伴相互取悦,相互欣赏,谁还愿意成天往外头跑?
              上了中老年,假如思路拓宽一些,反而是新生活的一个开始,何至于一窝蜂开着大喇叭去公众场合跳舞,扰得四邻不安呢?
              (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中老年人应该多待在家里,不应跳广场舞扰邻.
              B.本文标题为“广场舞的背后”,主要分析了广场舞背后的原因,并提倡借鉴美国中老年人的一些做法.
              C.第⑧段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D.最后一段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老年人一窝蜂跳广场舞以致扰邻的反对与不满.
              (2)下面对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借国内外中文网站上都能看到大妈跳舞被人泼粪的消息引出了本文的论题.
              B.第②段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证明大妈跳广场舞除了锻炼身体,也是满足归属感需求,从而证明了大妈跳广场舞的合理性.
              C.第④⑤段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我国老人退休过早的弊端.
              D.第⑦⑧段运用举例论证,举爱尔兰裔作家麦考特、老同事、老先生的例子,有力地证明老年阶段应发展一些爱好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打发独处时间.
              (3)结合全文总结一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解决广场舞的问题?
            • 3.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学贵质疑
                  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     .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之后,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文章开头引述清代学者陈宪章的话的目的是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在文中第②段的横线上填写一句恰当的话.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    
              (3)本文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从正面举例论证了    这一观点,从而得出    这一结论.
              (4)“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一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请你采用与这句话相同的句式,再补写一个内容相近的例子来证明中心论点(不得引用本试题中的例子).                       
              (5)据报载:某专家以每分钟2500转的电钻钻木,通过多次实验,木头只冒烟不出火,于是写出了《钻木不能取火》的文章.由此,中学历史教材删除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内容.某校学生刘昱对此心存疑虑,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实验,最终钻木取火成功,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请结合对《学贵质疑》一文的理解,谈谈对这件事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不少于40字).
            • 4.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峻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魄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睛,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体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摘自冰心的《谈生命》)
              (1)选段的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她写出了文坛瞩目的诗集《繁星》和《春水》,这两本诗集总的来说,大致包括三个方丽的内容: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2)选段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来说理的?阐述了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
            • 5. 阅读《自尊》一文,回答各题.
                                              自 尊
                  ①说到自尊,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是,最近看到几位大师逸闻,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②钱学森家里的炊事员曾经说,钱老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老儿子钱永刚听了炊事员的话后,也学了父亲的样子,每逢去餐厅吃饭,都穿戴整齐,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岭南大学居住的两层楼房的一楼给学生上课.当时选修他课程的不过五六人,陈先生绝不因选课学生多少影响他的讲课.夏天,他身着便装与助手一起在楼下工作,每当学生到家里听课,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缓步上楼改换夏布长衫,然后才下来上课.看着老师摸索着下楼的身姿,学生们感动不已,为师的高大,在他们心中已然耸立.
                  ④当前,在社会中,一些人关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们目中无人,装模作样,虚伪失真,故作姿态,这种看似自我尊重的过分表达,表现出的却正是不尊重别人的自我膨胀,是没有自信的无意识流露.
                  ⑤与这些人相反,有些大师甚至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人格遭到践踏的时候,还仍然具有表达尊重别人的强烈愿望.他们被剥夺了所有表达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现的,就是穿戴整齐地向这个世界告别.傅雷先生在“文革”时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贴上封条,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净衣服,夫妇两人穿了整洁的衣服上吊自尽了.整洁的衣着成了他们表达对这个世界和对周围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由此可见,在生活中,你保持着对人的谦恭,人们便在你的谦恭中读出涵养和文明,心中会由衷地尊敬着你.
                                                                           (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本文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3)第⑤段中傅雷先生的事例,能不能与第②段钱学森和第③段陈寅恪的事例颠倒顺序?请说明理由.
              (4)读完本文,请结合自己的一次经历,谈谈你对“自尊”的理解.
            • 6. ①无论什么样的生命,在短促或漫长的人生中都需要平衡,并且都会在最终得到平衡的.眼睛瞎了,意大利的安德烈•切波里却成为了著名的盲人歌唱家;     .个子高的,如姚明,自然成就了他的事业,他可以到美国的NBA去打篮球,风光无限;个子矮的,如拿破仑,按现在的标准大概得是二等残废了,但却不妨碍他成为盖世的英雄.
                  ②这就像《红楼梦》里所说的: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好处. 这也就像伊索寓言里所讲的:高高的长颈鹿可以吃得着高高树上的叶子,却没办法走进院子矮小的门;矮矮的山羊 吃不着高高树枝上的叶子,却轻而易举地走进了矮小的门.
                  ③懂得了生命中的这一点意义,不仅是让我们不必为我们自身的长处而骄傲,不必为我们自身的短处而悲观;也不仅是让我们知道拥有再多,总会有失去的时候,失去的再多,总会有得到补偿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充分去体味到生命其实是一条流淌的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生命中的一种情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也是生命的一种情景.一条河在流淌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前一种风景,也不可能总是后一种风景,它要在总体流量的平衡中才会向前流淌,一直流入大江大海.因此,我们不必去顾此失彼,我们不必去刻意追求某一点,从而在这样生命的平衡中,让我们的心态更加从容,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平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舒展.
                  ④当今土耳其首富萨班哲先生,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命运似乎和他开着残酷的玩笑,他的两个儿女都是残疾弱智.但他却以为这其实就是生命给予他的一种平衡,而不去怨天尤人.他想开了,不幸与幸运之间沟通的桥需要的就是生命的平衡.他用自己富裕的钱,在伊斯坦布尔修建了一座残疾人公园.他希望以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来平衡更多残疾人不如意的生活,从而使自己不如意的生活达到新的平衡.就这样,他在富有和贫穷、健全和残疾、得到与失去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平衡.
                  ⑤人的一生,并非“不是天堂就是地狱”的选择,而总是在这两者之间有一种平衡力量的显示.这样,我们的生命处于一种能量守衡状态中,而对生活中所呈现出的极端才不会或得意忘形或惊慌失措.生命就是在这样的阴阳契合、内外互补、得失兼备和相辅相成中达到平衡.寻找这样的平衡,便寻找到了生活的艺术,寻找到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生命平衡的力量,其实就是我们平常生活的定力,是我们琐碎人生的定海神针.
                                                                (作者:肖复兴   选文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在第①段画线处,请你补充一个典型事例.
              (3)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第③段引用诗词有什么作用?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结构是:总-分
              B.文章引用《红楼梦》的故事论证了中心论点.
              C.萨班哲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他是一个宠辱不惊的人.
              D.第⑤段画线句中的“总”字,强调了“生命平衡的力量”贯穿人的一生.
              (5)当你生活不如意时,你是如何平衡心理的?请举一个事例说明.(60字以内)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孔子真的打败了韩寒、周杰伦了吗?
                                                    张天潘
                日前,“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出炉,这项历时近半年的全国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汉语、孔子、书法、长城等入选最具代表性的前10项.调查报告还显示当代文化符号的被认可度普遍落后于传统文化符号.如当代人物符号中的韩寒、崔健、周杰伦等排名都在200名以后;科学家和当代新科技符号的排名均在中间线左右;文学形象符号,如林黛玉、阿Q等得分也都在200名之后.
                这个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从结果上说,真可谓令人欣喜.因为现在的年轻入虽然在日本动漫、韩流、好莱坞等影视文化包围之下,整日哈韩哈日哈美,追明星逐新潮,却并没有真正地遗弃自身的传统文化,反而对文化的认同越加强烈起来.
                在当代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里,流行文化作为快餐文化,很多时候是很难给予人们文化的归属感的.这些东西可以给生活添加乐趣,但却不能让心灵找到归属,就像我们不能把汉堡包当作主食一样天天吃.这也是在经历过一个世纪的文化波折之后,我们才感到,从“打倒孔家店”到“全盘西化”,再到“破四旧”,这样的文化激进带来的破坏性效应,就是让更多的人在心灵与精神上失去了家园.
                不过,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认同并不代表着掌握,而且这样的认同,本身也是很脆弱的,它的领先也可能是另有原因,并不能就此认为对于传统文化的维护与传承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传统文化的没落依然是当下的可直观体察到的深层危机.在当代,文化的英雄时代,可以说早已过去,大师绝迹骗子横行.在偶像崇拜多元化之下,价值观与喜好日益散众化与小众化,你是李宇春的“玉米”,我是张靓颖的“凉粉”,势不两立,没有哪一个人再可以呼风唤雨、一统文化江湖、高处万人之上了,这也是当代文化符号排名偏后的原因.因为大家的选择多了,得分点必然分散,这也就成全了传统文化符号的领先优势.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当代文化符号的被认可度普遍落后于传统文化符号,也意味着一种文化的停滞现象的出现,而且如果过分地强调传统文化,就容易固步自封.记得有这样一个说法:中国古书排版是竖版,读者阅读时不知不觉地在点头,似乎总在说“是”;而西方书籍是横排版,读书人读起来总在不停地摇头,似乎总在说“不”.所以,难怪我们
                中国人总在注释古书,总在古人那里寻找智慧,寻求认同;而西方学者却在不断地否定前入,超越前人.
              虽然这样的说法有些牵强,但无疑还是有些启发性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就在“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制不可违”的禁锢下,深陷到了守旧的文化圈套里.所以,在强调传统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同时,我们并不能忘记,传承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文化的发展,应该要致力于让传统文化成为当代文化向前的文化源头,传承之后还应有创新.因为无论如何,时代总要向前发展,我们的目光应该更多地向前看,而非仅仅盯住历史向后看.正如“五四之子”、李敖的老师殷海光所说的:“没有希望的人;才两只眼睛向后望;有希望的人,两只眼睛是向前看的.”
                                                                       (选自《楚天都市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调查报告还显示当代文化符号的被认可度普遍落后于传统文化符号”的原因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代年轻人更认同传统文化嚼排斥当代文化.
              B.当代的流行文化很难给予人们文化的归属感.
              C.当代没有大师,文化的英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D.当代文化多元,人们的价值观与喜好日益分散.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才出炉的“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照示,汉语、孔子等入选最具代表性的前l0项,而韩寒、崔健等人的位次却根对靠后.
              B.现在的年轻人虽然身处日、韩、美等国文化的包围之下,追明星逐新潮,但并未因此削弱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C.我们应认识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并不代表着掌握,也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能自然地得以传承,更难掩当下传统文化没落的危机.
              D.时代在向前发展,我们不能仅盯着历史停步不前,而应努力向前看,要让当代文化超越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推进文化发展.
              (3)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当代文化符号的被认可度普遍落后于传统文化符号”这一一调查结果展开论述,并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进行了深入而辩证的剖析.
              B.文章运用举例、道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论事说理逐层深入,分析问题透辟入微,语青准确精炼,令人信服.
              C.传统文化的高度被认同反映了人们希望精神有所所归依,这虽然是好事,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可能预示着文化发展的停滞,所以不可一味厚古薄今.
              D.本文题目用“孔子”和“韩寒、周杰伦”分别借指“传统义化”和“当代文化”,简洁形象;且用设问句形式,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 8. 议论文阅读
                                             敬业与乐业(节选)
                  ①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第①段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然后分三层展开论证:首先解释“敬”的含义,我们可以用        这两个成语来概括;接着再论述为什么要敬业;最后赞美敬业的人是    
              (2)第①选段中举出“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这两种地位悬殊的职业是来证明    (用原文句子作答)这个道理,这种说明方法叫做    的论证方法.
              (3)选段中主要运用的两种修辞方法是:        ;第选段中庄子的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意思是:    
              (4)现在,我们认为,“业”不单指谋生的职业,也可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例如学生的学业.请联系你的学习生活实践,谈谈你应如何“敬业”与“乐业”.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士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④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⑤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⑥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进士举人,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⑦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⑧不完满的人生并不限于中国人,外国的名人也是如此.…
                  ⑨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有改动)
              (1)为什么说了解“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观点会“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2)②~⑧段中,作者是采用由        、由        、由        的顺序来逐层论证的.
              (3)选取《名人传》中三个名人的事例,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为第⑧段补充事实论据.
              (4)“不完满才是人生”,那么面对不完满的人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 10. 阅读《俯而学与仰而思》,完成下列各题.
                                               俯而学与仰而思
                ①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曾特别警示世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今天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了什么,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不只是需要明确学什么,更应当知道怎样学,要用【乙】去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俯而学”与“仰而思”的有机结合,正是这样一种【丙】.
                ②“俯而学”,就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这就是说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否则,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但要真正学得“学问”,能够“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不“俯”下身潜心地、深入地去学习是不行的.
                ③“仰而思”,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只读书,读死书,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战国时的赵括可谓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可到了战场上,却只知道按照兵书行事,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战术,结果导致惨败,在历史上留下“纸上谈兵”的笑柄.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这里的“究”“通”就是思考;“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就是指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一家之言”就是在深思熟虑后,结合客观现实形成的独到见解.实践也一再证明:在学习时不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读书时功夫仅下在书本上,就只会人云亦云,就难有真知灼见,也就提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办法.
                ④孔子曾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怠惰而无所成就.孔子这句话再精辟不过地论述了“俯而学”与“仰而思”的辩证关系.我们应牢记先贤的教导,在实践中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1)请按照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科学的学习方法
              ②常用的学习方法
              ③联系实际的方法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文中所说的“俯而学”与“仰而思”分别指的是什么?
              (3)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列举赵括与司马迁的例子各有什么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