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如图是“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培养基应该含有_____.

              A.尿素       B.氯化钠        C.葡萄糖         D.琼脂

              (2)稀释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尿素溶液可用_______使之无菌.若要检查B过程灭菌是否彻底,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

              (3)图中步骤C为_____.相对于划线分离法,过程D涂布分离法的优点是_________.

              (4)如果菌落周围出现_____色环带,说明该菌落能分泌脲酶.

              (二)如图是某实验室做的通过动物纤维母细胞等获得单抗的实验研究.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X、Y、Z细胞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纤维母细胞相比,诱导干细胞的全能性较_____.②过程的实质是____________.

              (3)③过程中需用到的生物诱导剂是________.

              (4)④处需要筛选,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现在国家大力提倡无纸化办公,但是每年仍然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废纸,其主要成分是木质纤维,人类正努力将其转化为一种新的资源——乙醇。下图是工业上利用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生产乙醇的基本工艺流程,请回答相关问题:


              (1)将从土壤中获得的微生物培养在以_____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一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两种,即____和____。

              (2)若①环节选择霉烂的木头,则②环节获得的酶中至少包括C1酶、____和____三种组分,其中能够将纤维二糖分解为葡萄糖的是_________。

              (3)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通常加入_______染料,此染料可与纤维素形成________色复合物。用含有此染料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________。我们可以通过此方法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 3.

              普通酵母菌直接利用淀粉的能力很弱,有人将地衣芽孢杆菌的α-淀粉酶基因转入酵母菌中,经筛选得到了可高效利用淀粉的工程酵母菌菌种(过程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过程①需要的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达到筛选目的,平板内的固体培养基应以________作为唯一碳源。②、③过程需重复几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尝试过程③的操作,其中一个平板经培养后的菌落分布如图乙所示。该同学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测该同学接种时可能的操作失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淀粉为原料,用工程酵母菌和普通酵母菌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密闭发酵,接种__________________菌的发酵罐需要先排气,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研究人员运用生物技术改造酿酒酵母菌的过程中,需进行酵母菌发酵能力的测试实验,测试可通过若干个图示装置完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酵母菌发酵能力测试时,每个装置中分别接种改造后的酵母菌菌种并密封培养,相同时间后,观察记录每个装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即可初步判断酵母菌的酒精发酵能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应将实验温度设置为_______________。
              (2)为进一步研究装置中酵母菌的数量变化情况,可定期取样进行统计分析.实验需要统计活菌数目时,常使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次实验中对101、102、l03倍稀释液计数的平均菌落数分别是418、257和19(所用稀释液体积为0.lmL),则培养液中的菌体数约为______个/mL。

              (4)在进行某种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时,分别取103和104和105倍数的稀释液0.1mL涂布于培养基上,每个稀释倍数涂布三个平板,各平板的菌落数分别为(286、298、297),(35、32、31),(36、7、2)。不适合用于计数的为______倍数的稀释液,用另外两组稀释倍数的稀释液进行计数得到的细菌数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偶然因素不做考虑)。

            • 5.

              在农业生产中发现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含氮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长期使用可污染土壤。为修复被该除草剂污染的土壤,可按下面程序选育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已知该除草剂在水中溶解度低,含一定量该除草剂的培养基不透明)。

               

              (1)制备土壤浸出液时,为避免菌体浓度过高,需将浸出液进行________处理。

              (2)要从长期使用该除草剂的土壤中分离目的菌,上述培养皿中培养基为               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分类)。

              (3)在第2次及其后每次划线前需对接种环进行          ,并且从上次划线______端开始。

              (4)培养后发现,只有很少菌落出现 ,大部分细菌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或有氧条件抑制了这些细菌的生长。

              (5)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中,无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            ,有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                   ,据此可筛选出目的菌。

            • 6.
              固定化酶技术运用工业化生产前,需要获得酶的有关参数。如图:曲线①表示某种酶在各种温度下酶活性相对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曲线②是将该种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由此得到酶的热稳定性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普通酶制剂相比,固定化酶在生产中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

              (2)曲线②中,35 ℃和80 ℃的数据点是在________℃时测得的。通过本实验,你对酶的最适温度的认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种酶固定化后运用于生产,最佳温度范围是________。

              (3)研究发现有甲、乙两种物质能降低该种酶的催化效率,该酶催化的底物浓度变化会改变甲物质对酶的影响,而不会改变乙物质对酶的影响。下图是降低酶活性的两种机制模型,符合甲、乙物质对酶影响的模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4)在酶的活性不受抑制时,起始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在下图坐标中画出加入甲物质时,起始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 7.
              为了调查清江的水质状况,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河水中细菌的分离,并测定了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回答下列问题:

              (1)为分离河水中的细菌,该小组查阅资料,配置了所需的培养基。微生物培养基一般都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   等成分。植物组织培养也需要配置培养基,常用的培养基是

                       (答培养基名称),该培养基和微生物培养基的明显区别是该培养基        (答无机营养/有机营养)的含量更多。

              (2)培养基的配置流程一般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        。培养皿的灭菌方法一般为             

              (3)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若共进行5次划线,则应至少对接种环进行   次灼烧灭菌。若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水样中的细菌含量,为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       的平板进行计数。该方法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      ,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来表示。

              (4)该小组想要鉴别分离的细菌中是否有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可以采用       染色法。


            • 8.
              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牛的瘤胃中是否含有分解尿素的细菌,设计了以下实验。据图分析回答微生物的利用相关知识:

              (1)从营养物质的组成分析,图中所用培养基共有的特点是以____________为唯一氮源。

              (2)转为固体培养基时,常采用平板划线的方法进行接种,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使聚集的接种物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确定取自瘤胃中液体的适当稀释倍数,将接种的培养皿放置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 h,观察并统计尿素分解菌的菌落数,结果如下表,其中_____________倍的稀释比较合适。

              稀释倍数

              103

              104

              105

              106

              107

              菌落数

              >500

              367

              248

              36

              18

              从设计实验的角度看,培养箱中还如何设置一组对照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对照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鉴定尿素分解菌菌落原理是,微生物产生的______能将尿素分解成氨,使培养基的pH升高,使指示剂变红。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后才能倒掉,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 9.
              多环芳烃菲在染料、杀虫剂等生产过程中被广泛使用,是土壤、河水中常见的污染物之一。下图表示科研人员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获得能降解多环芳烃菲的菌株Q的主要步骤。请回答:

               

              (1)步骤①~③的培养过程中,培养液中加入多环芳烃菲作为唯一碳源,目的是             。(2)步骤①~③的培养过程中,需将锥形瓶放在摇床上振荡,一方面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                    

              (3)步骤④用              纯化菌株Q过程中,在做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原因是                             

              (4)接种环通过灼烧来灭菌,完成步骤④中划线操作,共需灼烧接种环      次。采用固体平板培养细菌时要倒置培养的目的是                                      

              (5)为了获得分解多环芳烃菲能力更强的菌株,研究人员又对菌种Q进行了诱变处理,得到突变株K。为了比较两种菌株降解多环芳烃菲的能力,设计了下列实验,请补全实验步骤:

              ①取9只锥形瓶均分成三组,编号为A、B、C。

              ②向9支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                                                

              ③向A、B、C三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等量                                       

              ④ 28 ℃恒温培养3天后,测定锥形瓶中多环芳烃菲的降解率。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