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固定化的高温淀粉酶被大规模用于工业生产。研究者从热泉中筛选了高效产生高温淀粉酶的嗜热菌,其筛选和固定过程如图1所示。菌株在含有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可释放淀粉酶分解淀粉,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请分析回答:

              (1)与大肠杆菌相比,嗜热菌DNA碱基组成的特点是                          

              (2)Ⅰ号、Ⅱ号培养基的配制主要包括如下步骤:a.溶化,b.调pH,c.灭菌,d.称量。正确的操作步骤顺序是                 。溶化过程中当琼脂完全熔化后,还需用蒸馏水                 

              (3)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内,加盖并将排气管插入内层灭菌桶内的排气槽内。拧紧固定盖子的螺栓时,应注意                ,以免漏气。

              (4)1号培养基中以淀粉为唯一碳源,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                 。待菌落长出后,应选择                 的菌落接种到Ⅱ号培养基,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总是从                 开始,实验中过程③的目的是                 

              (5)若要保证高温淀粉酶的活性在固定化处理时不受损失,且在多次重复使用后仍能维持稳定的酶活性,则最好选择图2中的                 固定化工艺(填图中字母)。

            • 2.

              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天津独流老醋历史悠久、独具风味,其生产工艺流程如下图。

              (1)在糖化阶段添加酶制剂需要控制反应温度,这是因为酶         

              (2)在酒精发酵阶段,发酵罐先通气,后密闭。通气能提高        的数量,有利于密闭时获得更多的酒精产物。若在酒精发酵环节中温度过低,带来的弊端是           

              (3)在醋酸发酵阶段,独流老醋采用独特的分层固体发酵法,发酵30天。工艺如图2:

              ①发酵过程中,定期取样测定醋酸杆菌密度变化,趋势如图3。据图2、3分析,与颠倒前相比,B层醋酸杆菌在颠倒后密度变化的特点是         ,由此推测,影响醋酸杆菌密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至少答出两项)。

              ②乳酸含量高是独流老醋风味独特的重要成因。发酵过程中,发酵缸中         (答出什么时期的什么层)的醋醅有利于乳酸菌繁殖,积累乳酸。

              ③成熟醋醅中乳酸菌的种类、数量均明显减少,主要原因可能是        

              (二)如图为纯种荷斯坦小奶牛的繁殖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克隆动物培育过程与图示繁殖过程相比,特有的技术手段是       ,动物的这两种繁殖类型,实质性的区别在于后者仍是        

              (2)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时,一般可采用         激素。

              (3)如果要培育能产生某种药用蛋白的转基因荷斯坦奶牛,可采用具体的          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到受精卵中,并采用“         ”杂交的方法检测受体细胞中的目的基因是否表达。

              (4)在转基因技术中,常需要对相关DNA的碱基序列进行测序。下图中甲、乙为DNA测序仪显示的图像,已知甲图显示的碱基顺序为TCGAAT,则乙图显示的碱基顺序为(   )

              A.TCGCAC        B.ACCGTG        C.ATTCAG        D.TCCGGA

            • 3.

              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A组(20℃)、B组(40℃)和C组(60℃),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底物充足),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选择的酶比较合适的是________(过氧化氢酶、唾液淀粉酶)

              (2)从实验结果分析,在________℃条件下该酶活性最弱。

              (3)在时间t1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________。

              (4)如果在时间t2时,向A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2-t3时,A组产物总量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5)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

              (6)该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

            • 4.

              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其中曲线b是正常的酶促反应曲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a可表示酶量减少,底物浓度和反应速率的关系

              B.限制曲线b的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为反应物浓度

              C.形成曲线c的原因可能是甲点时酶量增加或适当升温

              D.若在适当升温的条件下重复该实验,图中B点位置将下移
            • 5.

              下表是某小组探究“过氧化氧酶的活性是否受pH影响”的实验,请根据设计的实验操作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操作步骤

              操作方法

              试管甲

              试管乙

              1

              加体积分数为3%的H2O2溶液

              2mL

              2mL

              2

              加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

              1mL

               

              3

              加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

              1mL

              4

              加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

              2滴

              2滴

              5

              观察

               

               

              (1)本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可观察的指标是________。

              (2)上述操作步骤和实验设计原则中存在明显的缺陷,请写出改进方案:

              ①实验步骤________互换;

              ②再增加丙试管,在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的步骤中换为加入________,其他步骤与修正后的步骤相同。

              (3)在完成改进方案后,预期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是:

              ①若甲、乙两支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越少,丙试管中产生大量的气泡。则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用出现同一结果所需的时间长短来表示酶的活性,那么所需时间越长,酶的活性越________。

              (5)某人因患病导致体温升高,食欲减退,体现了酶________的特性;与体温升高有关的主要反应式为________。

            • 6.

              某同学利用新鲜的莴笋、菠菜、白菜中酶的提取液和过氧化氢为主要原料,进行了探究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回答:

                           

              (l)该实验的探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进行三次独立重复的实验,该同学至少用了______个试管来探究此命題;每组试管内的反应时间属于该实验的__________变量,实验采集的数据属于该实验的_________变量。

              (3)该实验的结论有:

              ①酶提取液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有最适pH且都相同;

              ②pH偏高或者偏低,同一植物的酶提取液活性都会降低;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某同学将马铃薯磨碎、过滤得到的提取液进行了三次实验:




              实验Ⅰ:每支试管控制在30℃条件下,按表操作:实验结果每支试管都产生气体。请回答:

              (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_。

              (3)实验在30℃下进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实验Ⅱ:将加入四支试管中的马铃薯提取液的量减半,重复实验Ⅰ,分别测定实验Ⅰ、Ⅱ中过氧化氢在相同时间内的含量变化,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请回答:

              (4)曲线B是实验________(选填“Ⅰ”或“Ⅱ”)的结果,理由是___                      __。

            • 8.

              下列属于控制自变量的操作且正确的是

              A.在探究过氧化氢酶最适pH的实验中,需要在同一温度下进行
              B.在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中可用多盏功率相同的灯泡控制变量
              C.在探究温度影响淀粉酶活性的实验中,试管中要放入等量的淀粉溶液
              D.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用不同植物的插条作对照
            • 9. 酵母菌是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材料。以下是某生物兴趣小组以酵母菌为材料开展的相关实验研究装置,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选用A、B、C装置探究酵母菌有氧呼吸方式时的装置顺序是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E装置探究酵母菌呼吸类型,若在实验过程中液滴向左移,(不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则说明此装置中酵母菌肯定发生了________ 呼吸。

              (3)选用D装置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①用D装置培养酵母菌时,通常将橡皮塞换为棉花塞,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
              ②培养后期稀释100倍后按照五点取样法计数,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的五个中方格中共有酵母菌120个。同时兴趣小组同学取一定量培养液用台盼蓝对酵母进行染色,并取样多次镜检获得结果如下:

              则培养液中活酵母菌的密度为 ___________个/毫升。
              (4)F是固定化酵母菌的实验装置,F装置中的X溶液是_________ 。制备形成的凝胶球通常还需置于无菌水中进行清洗,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 。

              (5)G是利用固定的酵母菌进行发酵的装置,其中的葡萄糖除了作为酵母菌发酵的原料以外,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为验证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右表中的实验步骤。下列评价中不合理的有

              步骤

              项目

              试管Ⅰ

              试管Ⅱ

              1

              加入新鲜唾液

              1mL

              1 mL

              2

              加入可溶性淀粉液

              2mL

              2mL

              3

              37℃水浴

              5min

              5min

              4

              加入1mol/L 盐酸

              1mL

              5

              加入1mol/L NaOH

              1mL

              6

              加入碘液

              2滴

              2滴

              7

              预期结果

              均不变蓝色

              A.若换成H2O2酶,实验效果更好                   
              B.实验温度设置合理
              C.本实验为相互对照,不需要再增加实验组数       
              D.实验操作步骤的安排不合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