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同学按下表所示制成临时装片进行有关实验。

              组别

              材料

              实验条件

              观察内容

              A

              浸泡过的花生种子

              清水、苏丹Ⅲ染液、50%酒精

              细胞中着色的小颗粒

              B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X染液

              线粒体

              C

              菠菜叶

              清水

              叶绿体

              D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0.3 g/mL蔗糖溶液

              质壁分离

              E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清水、解离液、0.3 g/mL蔗糖溶液

              质壁分离

              将上述各组实验材料按表中实验条件进行相关处理后,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析回答:

              (1)上述实验中需要的材料用具除显微镜外,还需刀片、镊子、滴管、吸水纸、____。

              (2)A组实验的目的是____;50%酒精的作用是____。

              (3)B组实验的X染液是____,显微镜下看到的线粒体呈____色。

              (4)在C组实验中,要选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E组实验中,显微镜下看不到质壁分离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根据所学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鉴定花生子叶细胞中脂肪的实验中,能将脂肪染成红色的染液是_______;(2)鉴定黄豆组织中存在蛋白质时,向组织液中加入_______;(3)鉴定DNA时需要加入_______;鉴定RNA需要的试剂是_______;(4)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实验中:用到铁苏木精(也叫健那绿),是一种活细胞染色剂。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_________。

            • 3.

              下列列出的材料供任意选用,实验用具充足。请回答有关问题。(注:答案中溶液可不写浓度)

              供选:(以下未说明的百分浓度均为质量分数浓度,各溶液均新配制)2%淀粉酶溶液、20%肝脏研磨液、3%FeCl3溶液、3%淀粉溶液、3%蔗糖溶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5%HCl、5%NaOH、热水、蒸馏水、冰块、碘液、斐林试剂。

              (1)利用所供材料,               (能、否)通过实验验证“酶具有高效性”。

              (2)要证明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为避免酸碱对反应物本身水解的影响,选用的反应物最好是               

              (3)研究淀粉酶的专一性,选用的反应物最好是               ,最好用“加入                (试剂)观察是否出现                (颜色变化)”的方法来捕获实验结果。

              (4)要证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选用的反应物最好是                ,捕获实验结果的方法是加入碘液观察蓝色褪去的程度。

            • 4.

              我国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合成了一种具有镇痛作用而又不会像吗啡那样使病人上瘾的药物——脑啡肽。生物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它是一种五肽化合物,想要设计实验证明“脑啡肽是多肽”。请你帮其完成。

              (1)材料仪器:脑啡肽液、鸡蛋清稀释液、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CuSO4溶液)、小烧杯、玻璃棒、试管、滴管和滴瓶等。

              (2)实验原理:在碱性溶液中,多肽与CuSO4反应产生_________________。

              (3)方法步骤:

              第一步:取2支试管,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在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乙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往两支试管中先各加入1 mL A液(或0.1 g/mL的Na0H溶液),摇匀;再各加入4滴B液(或0.0l g/mL的CuSO4溶液),摇匀;

              第四步:观察两支试管的颜色变化。

              (4)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为探究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分别向A~E 5支试管中加入适宜浓度的唾液淀粉酶2mL,调节各试管的pH如下表,再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2%的淀粉液2mL。37℃保温10min后,加入斐林试剂或本尼迪特试剂显色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注:“+”的多少代表颜色深浅。

              (1)在本实验中,斐林试剂或本尼迪特试剂检测的物质是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表明淀粉酶的最适pH是_______,高于或低于此pH时,酶活性________。

              (3)如果将实验中的淀粉液换成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其他条件不变,不能出现砖红色沉淀,原因是淀粉酶不能催化_____________的水解反应,说明酶具有______________。

            • 6.

              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以甘薯和马铃薯块茎为材料,在不同温度、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30min后,测定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甘薯的还原糖含量见下图:


              (1)由表可见,温度为70℃时甘薯还原糖含量最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认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备选材料与用具:甘薯提取液(去淀粉和还原糖),马铃薯提取液(去淀粉),二苯胺试剂,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和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取液。

              第二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_____________。

              第三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___________。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铃薯不含还原糖,但吃起来略带甜味,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的作用使马铃薯食用后被水解成的麦芽糖。

            • 7.

              俄罗斯科学院研制用于加工乳酸食品的新型酵母菌,由于用其加工出来的乳酸食品中含有双歧杆菌和乳酸菌,专门适合俄罗斯人的体质,俄罗斯媒体称这种新型酵母菌为“爱国细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媒体称新型酵母菌为“爱国细菌”存在知识性错误,原因是酵母菌和细菌不是一类生物,它们的主要区别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乳酸菌和双歧杆菌都有细胞壁,请探究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否含有糖类和蛋白质。(已知糖类加硫酸水解后用碱中和,再加斐林试剂加热有砖红色沉淀生成,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生成紫色物质,且二者单独检验时互不干扰)

              实验步骤:

              ①将细菌细胞粉碎后,用高速离心机分离得到细菌细胞壁。

              ②将细菌细胞壁分成两等份,编号为A、B。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若                             ,则细菌细胞壁中含有糖类和蛋白质。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细菌细胞壁中含有糖类而不含蛋白质。

              ③若                            ,则细菌细胞壁中含有蛋白质而不含糖类。

              ④若                            ,则细菌细胞壁中不含糖类和蛋白质

            • 8.

              某同学按下表所示制成临时装片并进行有关实验。将各组实验材料按表中实验条件进行相关处理后,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需要的材料用具除显微镜外,还需刀片、镊子、滴管、吸水纸、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A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细胞中小颗粒呈____________色。

              (3)B组实验中,X染色剂是____________,经X染液染色后,显微镜下看到的线粒体呈________色。

              (4)D组实验中,Y染色剂是___________,细胞核呈__________色,细胞质呈_______色。

            • 9.

              生物实验中常利用各种试剂来鉴定某些物质,请填写下表:

              _________          _
              _______       __  _

              ___          _______ 

              _________          _
              _____           ____

              __________           

            • 10.

              Ⅰ、完善以下实验环节:

              (1)蛋白质与__________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原理是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中肽键形成的双缩脲,与Cu2+发生反应形成特定的颜色。

              (2)一位同学想探究高温加热是否破坏了肽键,用蛋清稀释液做材料设计了如下实验:

              所需仪器:试管、试管夹、烧杯、量筒、酒精灯等。

              所需试剂:O.lg/mLNaOH溶液,0.01g/mLCuS04溶液。

              方法步骤:

              ①取两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1和2,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试管2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管1不作处理。

              ③冷却后,分别向两试管中先加入lmL__________,摇匀,再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液,摇匀。

              ④观察两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3)结果预测:如果两支试管产生相同的颜色反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将盛有盐酸和载玻片的小烧杯放在大烧杯中保温5min。

              (1)把取出的口腔上皮细胞放入0.9%的生理盐水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浴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保温时间过短则________________。

              (3)用人的血液制作血涂片观察红细胞,能观察到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DNA、RNA 分布状况相同的现象吗? __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