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科学家在进行细胞膜化学成分分析时,采用哺乳动物或人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将其特殊处理使细胞破裂发生溶血现象,一些物质溶出,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洗掉,即可得到纯净的细胞膜(又称血影)。有的科学家将“血影”中的脂质提取出来,使其在空气和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所形成的薄膜面积是原来细胞整个表面积的2倍。

              (1)如何处理红细胞才能使其发生溶血现象?                                                                                                                                              

              (2)  红细胞溶血后,溶出细胞外的主要物质应该是                                ,这种物质使红细胞具有                           的功能。

              (3)  选取鸡的红细胞验证细胞膜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可以吗?                  。若选用鸡的红细胞会得到什么结论?                                                                                                      。为什么?​                                                                                                                                                         

              (4)  使用下列哪种物质处理会使细胞失去识别能力_________。

              A.核酸酶 B.龙胆紫 C.糖水解酶 D.双缩脲试剂

            • 2.

              下面为物质出入细胞的 3种方式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A中①是由两层          分子构成,②代表                   。

              (2)氧气进入细胞的运输方式是图         (填字母)。

              (3)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碘浓度比血液高,却能从血液中摄取碘,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是图    (填字母)。番茄细胞几乎不吸收碘,这与细胞膜上___________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有关,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4)人体血液中的吞噬细胞能够将侵入人体内的病菌吞噬,这种运输方式叫        ,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的结构特点。

              (5)若要提取动物的细胞膜,最好选用                      细胞做材料。若提取出该细胞膜成分中的磷脂,将其铺在空气     水界面上,测得磷脂占有面积为S,请预测:细胞表面积的值接近于______。

            • 3.

              请阅读以下材料后回答问题:

              科学家在进行细胞膜化学成分的分析时,一般用红细胞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将红细胞特殊处理后,造成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现象,再将流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就是较纯净的细胞膜,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对“血影”的分析得知其化学组成如下:蛋白质40%,脂质50%,糖类10%.

              (1)为什么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制备细胞膜?                             

              (2)如何处理红细胞才能使其发生溶血现象?                                 

              (3)红细胞溶血后,流出细胞外的蛋白质主要应该是                           

              (4)“血影”的化学成分中主要是哪一种脂质?                               

              (5)在“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过程中,红细胞的形态变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

              A.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将胰岛细胞形成的胰岛素,分泌到胰岛细胞外

              C.是细胞储能的场所

              D.作为系统的边界,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 4.

              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普通显微镜,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放大该标本的( )

              A.体积   B.表面积            C.像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

              (2)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

                 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细胞( )

              A.2个   B.4个               C.16个          D.32个

              (3)下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种细胞或组织图像(D中细胞取自猪的血液),请据图回答:


              ①科学家依据________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属于原核细胞的是________(填标号)。

              ②图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________(填标号),A、B所示细胞都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

              ③提取细胞膜时通常选用D图中的________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④B、E两类生物主要区别是:B类生物一般含_____,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其代谢类型是_____型。

            • 5. 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试回答:

              (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放大该标本的__________。

              (2)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细胞__________个。

               (3)在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如果要观察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应向__________移动玻片,方能使要观察的物像位于视野的中央。

              (4)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种细胞或组织图像(D中细胞取自猪的血液)。提取细胞膜时通常选用D图中的__________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6.
              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其形态、结构、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生命系统通过各个层次的信息和反馈调节等活动维持其自身稳定,执行其正常功能.图1为高等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表示细胞间通讯中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一种方式.

              (1)图1的⑨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特性是 ______ .
              (2)研究推测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不是真正的自由扩散,它最可能与膜上的蛋白质有关.美国科学家试图从人的红细胞膜上寻找这种蛋白质,以这两种细胞为实验材料的最可能依据是成熟的红细胞除 ______ 外无其他结构的膜,便于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3)从化学成分角度分析,禽流感病毒与图1中结构 ______ (填序号)的化学组成最相似.
              (4)若图1所示的分泌物是抗体,该细胞核内核仁被破坏,上述抗体合成将不能正常进行,原因是该结构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该结构被破坏,不能形成 ______ .
              (5)若图1所示的分泌物是胰岛素,写出胰岛素在产生、运输、加工、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中依次经过的膜结构是 ______ (填序号).
            • 7.
              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
              (1)仅通过对资料1的分析,你能对膜结构提出什么样的假说? ______ .
              (2)资料2、3中要获得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择哺乳动物的哪一类细胞? ______ .试简述理由: ______ .
              (3)从资料3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 .
              (4)资料4、5中,通过比较分析生物膜的计算厚度和实测厚度,科学家对膜结构模型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 ______ .
              (5)资料6中,科学家最早是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的膜蛋白,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的膜蛋白,进行融合实验.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______ .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综合以上实验,并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提出了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______ 模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