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请回答下列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问题:
              (1)理想状态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Nt=N0λt (t表示酵母菌增殖的周期数,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Nt表示t时间后该种群的数量)则λ-1表示    ,统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统计方法是    
              (2)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    ,这部分能量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另一部分被    
              (3)利用性引诱剂诱捕农田害虫的同种异性个体,通过降低出生率,从而控制害虫的种群密度,这是利用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 2. 在生命系统的各结构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现象:
              (1)细胞水平的稳态表现为多个方面,如基因表达的稳态、物质含量的稳态、酶促反应的稳态等.基因表达的稳态调节中,通过    与基因结构中的启动子结合调控转录的起始;物质含量的稳态调节中,细胞膜主要通过    方式逆浓度梯度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酶促反应主要通过产物的反馈调节维持稳态.
              (2)动物个体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而植物个体稳态的调节主要靠    
              (3)群体水平的稳态包括种群数量的稳态、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态等.在一个资源空间有限的环境中,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相对稳定,并在    上下波动;群落演替是群落水平稳态实现的一种形式,其起始条件不同,类型不同,但在适宜环境中.总趋势均是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
              生态系统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    价值.
            • 3. (2016•济宁二模)科研人员深入调查了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的影响,结果如图:
              (1)你认为该实验的因变量是    ,科研人员通过建立    模型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2)对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    .当狭翅雏蝗密度为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原因是    .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危害,因为生态系统具有    
              (3)天敌从蝗虫体内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    固定的能量.草原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    
            • 4. 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拯救A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与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6只雄鸟进行    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6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    能够传递下去.
              (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    者和    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A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5. 为研究某鱼塘鲤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有人构建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表所示:
              研究方法构建鲤鱼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
              A.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A.鲤鱼在最初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21%
              B.    B.5个月内池塘的资源和空间充足,鲤鱼种群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C.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C.Nt=N0•λt(其中Nt代表t天后鲤鱼的数量,t表示天数,λ表示倍数,N0表示    
              D.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D.观察、统计鲤鱼的数量,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1)依据数学模型建立的基本步骤,填写表中B、C空白处的内容.
              (2)假设鲤鱼种群初期投入数量为2000尾,则20天后鲤鱼种群的数量为N20=    尾.(用公式表示,不计算具体结果).
              (3)若该鱼塘最多可容纳8万尾鲤鱼生长,则在捕捞后,应让鱼塘保持    尾鲤鱼时能发挥最大经济效益.若今后要使鱼塘中的鱼自然繁殖,还要考虑投放鱼苗种群的年龄组成和    
              (4)在进行鲤鱼种群密度调查时,由于工作人员所做标志物太过明显,导致再次捕获时容易被发现并抓到,这种情况下,估算的鲤鱼种群密度会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 6. (2016•新余三模)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分解者除外),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所示,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    ,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7. 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分别于a、b、c、d、e时进行了农药防治或生物防治(引入螃蟹捕食稻田害虫),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经济阈值是指引起经济损失的最低害虫密度).该生态系统引入螃蟹后,实现了稻、蟹双丰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进行农药防治的时间点是 ,生物防治的时间点是 .
              (2)a~j害虫抗药基因频率增大的区间是 ,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区间是 .
              (3)e点是否是害虫的K值? 
              (4)如果忽略其他因素影响,为什么螃蟹丰收,则水稻也一定丰收? 
            • 8. 为比较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在相同条件下的繁殖速度,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实验:
              第一步:各取等量原生动物A和B,以同一种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两个大小相同的容器中,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单独培养;
              第二步:定期计数两个容器的培养液上层的原生动物数量,记录在表格中.
              (1)上述实验步骤中有两处不妥之处,请改正:
               ;② 
              (2)若记录结果如下表:(单位:个)
              246810121416
              A1560808180828180
              B1235506061626062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天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量为 .
              ②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A、B种群增长都属于 增长.
              ③如果将A、B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能够在生存中占优势的是A,判断的理由是 .但当它达到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 (填“多”或“少”).
            • 9. 为研究某鱼塘鲤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有人构建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表所示:
              研究方法构建鲤鱼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
              A.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A.鲤鱼在最初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21%
              B. B.5个月内池塘的资源和空间充足,鲤鱼种群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C.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C.Nt=N0•λt(其中Nt代表t天后鲤鱼的数量,t表示天数,λ表示倍数,N0表示 
              D.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D.观察、统计鲤鱼的数量,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1)依据数学模型建立的基本步骤,填写表中B、C空白处的内容.
              (2)假设鲤鱼种群初期投入数量为2000尾,则20天后鲤鱼种群的数量为N20= 尾.(用公式表示,不计算具体结果).
              (3)若该鱼塘最多可容纳8万尾鲤鱼生长,则在捕捞后,应让鱼塘保持 尾鲤鱼时能发挥最大经济效益.若今后要使鱼塘中的鱼自然繁殖,还要考虑投放鱼苗种群的年龄组成和 
              (4)在进行鲤鱼种群密度调查时,由于工作人员所做标志物太过明显,导致再次捕获时容易被发现并抓到,这种情况下,估算的鲤鱼种群密度会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 10. 草履虫和吸管虫是广泛分布在水沟、池塘等淡水环境中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吸管虫主要以吞食草履虫为生.某同学尝试设计实验以探究“当吸管虫存在时,草履虫的数量将如何变化”.
              实验器材: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广口瓶、滴管、含草履虫的培养液、含吸管虫的培养液、清水等.
              实验步骤:
              ①取2只洁净的广口瓶,编号A、B,并分别加入5mL .
              ②向A广口瓶中加入2mL;向B广口瓶中加入等量的不含吸管虫的培养液作为对照.
              ③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每隔24h统计草履虫、吸管虫的数量,连续观察5d.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请将上述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2)本实验除了设置的空白对照外,还在时间上设置了 的自身对照.
              (3)实验中将采用 的方法统计草履虫、吸管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在计数前需要将广口瓶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
              (4)有同学认为需要统计培养液中草履虫、吸管虫的初始数量,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并说明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