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8分)某班级学生围绕加酶洗衣粉进行了两项实验,下图和表格分别是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分析回答:

              (1)实验一的自变量是   ▲   , 50 ℃时加酶洗衣粉中碱性蛋白酶的最适含量是  ▲  

              (2)根据实验二的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   ▲   ;②   ▲   

              (3) 80 ℃时两种洗衣粉去污力相当,其原因是   ▲   

              (4)若要进一步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最适洗涤温度,提出你的设计思路。   ▲   

              (5)某小组成员拟使用加酶洗衣粉消化裂解猪肌肉样本,并提取猪的DNA,你认为加酶洗衣粉可以消化裂解动物组织细胞的原理是   ▲   


            • 2.

              Ⅰ. 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研究性学习小组尝试对大菱鲆消化道中的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

                

              (1)查询资料得知,18℃时,在不同pH条件下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如图1。由图可知,在各自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催化效率最高的是____________。

              (2)资料表明大菱鲆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间,学习小组假设: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间。他们设置15℃、16℃、17℃、18℃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

              ①探究试验中以干酪素为底物。干酪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可用___________试剂鉴定。

              ②胃蛋白酶实验组和幽门盲囊蛋白酶实验组的pH应分别控制在____________。

              ③为了控制试验温度,装有酶和底物的试管应置于__________中以保持恒温。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_可以表示蛋白酶催化效率高低。

              ④实验结果如图2,据此能否确认该假设成立?____________(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还发现,大菱鲆消化道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少,活性低,所以人工养殖投放的饲料成分中要注意降低______的比例,以减少对海洋的污染。

            • 3.

              为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科研人员以2%的酵母菌液作为酶源,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①设计如图实验装置。实验组注射器A内吸入1%的H2O2溶液5 mL,注射器B内吸入2%的酵母菌液2 mL。对照组注射器A内吸入1%的H2O2溶液5 mL,注射器B内吸入蒸馏水2 mL。用乳胶管连接注射器A和B,在乳胶管上夹上止水夹。

              ②设置温度梯度:0℃、10℃、20℃、30℃、40℃、50℃、60℃,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装置在相应温度下保温10 min。

              ③打开止水夹,将注射器A中的液体匀速推至注射器B中,立即关闭止水夹,记录注射器B中活塞的刻度。5 min后再次记录刻度,计算刻度变化量,重复3次。

              ④将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各温度下获得的3次实验数据作相应处理,绘制曲线如下图。


              (1)过氧化氢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

              (2)步骤①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步骤②中实验组和对照组装置在相应温度下先保温10 min的目的是________。步骤④中的“相应处理”是指________。

              (3)有人认为,本实验不宜采用H2O2溶液作为“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材料。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______请简要说明理由。

              (4)经反复尝试,步骤③中选择体积分数为1%的H2O2溶液较合理。若浓度过高,可能带来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以酵母菌液作为过氧化氢酶源不是很严谨,其依据是___________。

            • 4.

              为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科研人员以2%的酵母菌液作为酶源,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①设计如图实验装置实验组注射器A内吸入1%的H2O2溶液5 mL,注射器B内吸入2%的酵母菌液2 mL。对照组注射器A内吸入1%的H2O2溶液5 mL,注射器B内吸入蒸馏水2 mL。用乳胶管连接注射器A和B,在乳胶管上夹上止水夹。

              ②设置温度梯度:0℃、10℃、20℃、30℃、40℃、50℃、60℃,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装置在相应温度下保温10 min。

              ③打开止水夹,将注射器A中的液体匀速推至注射器B中,立即关闭止水夹,记录注射器B中活塞的刻度。5 min后再次记录刻度,计算刻度变化量,重复3次。

              ④将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各温度下获得的3次实验数据作相应处理,绘制曲线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化氢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

              (2)步骤①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步骤②中实验组和对照组装置在相应温度下先保温10 min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步骤④中的“相应处理”是指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本实验不宜采用H2O2溶液作为“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材料。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________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反复尝试,步骤③中选择体积分数为1%的H2O2溶液较合理。若浓度过高,可能带来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以酵母菌液作为过氧化氢酶源不是很严谨,其依据是___________。

            • 5.

              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A组(20℃)、B组(40℃)和C组(60℃),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           组。

              (2)在时间t1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           

              (3)如果在时间t2时,向C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C组产物总量        ,原因是                                                              

              (4)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                    ,其特性有                           (答出两点即可)。

            • 6. 为探究pH值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①取三支试管,编号甲、乙、丙;
              ②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稀释的唾液;
              ③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 2%的淀粉溶液;
              ④在甲试管中加入1mL 10%的盐酸溶液,在乙试管中加入1mL 10% NaOH溶液,在丙试管中加入1mL蒸馏水;
              ⑤将三支试管放入37℃温水中水浴10min;
              ⑥向三支试管内注入1mL斐林试剂,然后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分析: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期甲、乙、丙三支试管中颜色变化分别是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3)实际观察时,三支试管都出现相同的颜色变化,分析原因是由于实验操作顺序错误,你认为最合理的操作顺序是①→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7.

              萌发的种子中含有α、β两种淀粉酶,已知β淀粉酶不耐热(70℃时即失活),α淀粉酶耐热,两种酶在NaOH溶液中均失活。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测定萌发种子中淀粉酶的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

              操作项目

              A组

              B组

              A1

              A2

              A3

              B1

              B2

              B3

              1

              淀粉酶溶液/mL

              1

              1

              1

              0

              0

              0

              1

              加溶加热

              置于70℃水浴15 min,冷却

              3

              淀粉酶溶液/mL

              0

              0

              0

              1

              1

              1

              4

              NaOH溶液/mL

              4

              0

              0

              4

              0

              0

              5

              1%淀粉溶液/mL

              2

              2

              2

              2

              2

              2

              6

              保温

              在40℃恒温水浴中准确保温5 min

              7

              检测

              利用某些化学试剂所发生的显色反应进行检测

              (1)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生成________(填二糖),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催化效率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________。

              (2)分析实验表格可知:A组测定的是________(填“α”或“β”)淀粉酶的活性。

              (3)该实验步骤4中在A1和Bl组中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在第7步中的化学试剂可选用________。

            • 8. 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_________,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_______;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____。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________。


              (2)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X处理的作用是使___________________。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____________白粒管(填“深于”或“浅于”),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 9.

              低温迫使植物细胞产生大量对细胞有害的过氧化物,如脂质过氧化物(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够消除过氧化物,从而增强植物的抗冷性。研究人员进行了“水杨酸对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响”实验,实验步骤及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处理

              培养温度
              /℃

              1

              蒸馏水浇灌

              25

              7.3

              2

              9.4

              3

              0.5mmol/L水杨酸浇灌

              5

              10.3

              4

              1.0mmol/L水杨酸浇灌

              5

              11.6

              5

              1.5mmol/L水杨酸浇灌

              5

              13.6

              6

              2.0mmol/L水杨酸浇灌

              5

              8.5

              7

              2.5mmol/L水杨酸浇灌

              5

              7.9

              8

              3.0mmol/L水杨酸浇灌

              5

              6.5

              (1)表中①是 ______ ,②是 ______ ,实验设计时每组取50株水稻幼苗,目的是 ______。 
              (2)本实验自变量为 __________ ,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 ___________ (至少写两个)。 
              (3)组别1和2对照可得的结论是 ______ ,对比组别2~8可得的结论是 ______ 。
              (4)在5℃的环境下,物质的量浓度为2.0mmol/L的水杨酸对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响是 ______ (填“增强”或“减弱”)。 
              (5)请根据5℃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完成水杨酸浓度-SOD活性关系的坐标曲线图 ______ 。
            • 10.

              为了探究某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请分析回答:

               
              步骤①:取10支试管,分为五组。每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某种淀粉酶溶液和2mL5%淀粉溶液。
              步骤②:将每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振荡。

              步骤③:将装有混合溶液的五支试管(编号1、2、3、4、5)分别置于15℃、25℃、35℃、45℃、55℃水浴中。反应过程中,每隔1 分钟从各支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 滴碘液显色。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此实验设计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即步骤②前应_____________。

              (2)纠正该实验错误步骤后,进行操作。一段时间后,当第3组试管中的反应物与碘液混合开始呈棕黄色时,各组实验现象如下表(“+”表示蓝色程度):

              ①试管中取出的反应物滴加碘液后,呈棕黄色,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___________________ 之间。

              (3)该同学在进行本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反应时间过长。

              ①为缩短反应时间,请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改进前反应时间与反应底物量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在下图中用虚线绘制改进后反应时间与反应底物量的关系曲线。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