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以下几项重大科技成就就是其典型代表。

              汉代以后,我国受封建儒家思想的禁锢,科学家们普遍重实用、轻理论,重综合、轻分析,重经验、轻实验,重传承、轻创造。与我国不同,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了崇尚科学、敢于想象、善于假设、求真求实、精确分析的科学精神。17世纪后,科学巨匠不断涌现,现代科学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工业革命随之到来。而我国在科学理论上几乎毫无建树,在工业文明到来时,便迅速坠入“器不如人”的时代。

              如今,中华民族“器不如人”的时代正在远去。歼20隐形战斗机、量子通讯卫星、长征五号大推力运载火箭等科研成果已经可以傲视全球。这些科技成就增强了我国的国家实力,为我国在国际活动中维护自身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但遗憾的是,整个社会缺乏科学精神的局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其实,每一个生命来到人间,都怀揣一颗探索世界的梦想。但如果成功的标准只是财富的多少,如果极端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大行其道,如果娱乐八卦占据头版头条,如果教育的目标仅剩下金榜题名,如果科学大师不能赢得社会的掌声,有多少生命会静下心来“仰望星空”,探索世界的奥秘?又有多少科学的种子能生根发芽,蔚然成林?

                   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1)从材料中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科学家的研究习惯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2)如今,中华民族“器不如人”的时代正在远去。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这一转变的意义。




              (3)某学校准备以“营造良好环境,培养科学精神”为主题开展一次沙龙活动。请你就开展这次沙龙活动的必要性写一篇论证报告。

              要求:①紧扣主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从唯物论和文化生活的角度,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述。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250字左右。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在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淬炼的“红色气质”,就是“红色政党”存在的政治基础和实践基础。这个气质能够保存多久,党的生命就能保持多久;这个气质能够薪火相传,人民的江山就能世代永固。

                 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杨靖宇、左权、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一个个共产党人组成宏大的英雄群像,展现着共产党人特有的“红色气质”:红色的信念、红色的理想、红色的内心、红色的旗帜……

                 “红色气质”是革命战争时期忠诚不渝、慷慨赴死的战士气质。正是这种气质,使中国共产党在近96年里不断成长壮大;是建设发展时期舍身忘我、一心为民的公仆气质。正是这种气质.使党的领导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爱戴和拥护;是改革深化时期扎实苦干、无私奉献的先锋气质,正是这种气质,使党能够以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1)有人根据材料得出结论:“有了‘红色气质’,忍忍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你是否赞成此观点?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弘扬“红色气质”对社会的影响。

              (3)“红色气质”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继承和发扬。请就如何传承“红色气质”提出两条建议。

            • 3.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特色小镇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培育特色小镇,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推出国家级特色小镇评选,并于2016年10月认定了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国家级特色小镇认定强调五大特色标准和两个原则。即: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灵活的体制机制等。坚持“特色”为主,“优秀”为辅;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原则。

                 “浙派民居”特色小镇,就突出体现了中国民居的文化特点和价值。

                 “浙派民居”显示出环农业的特征,民居的分布格局呈现跟着山、水、田走:整个建筑空间不大,但道路安插得曲折悠长,以充分让行走者领略沿途的花木、山石、围廊,到达缓慢而具有诗意的生活空间效果。各地的生活和生产习惯差异,秉承的传统特色、文化精神也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如浙北杭嘉湖一带自唐代以来就经济昌盛,文化繁荣,产生了众多宫邸、府邸和园林宅第,特色的园林建筑毫不输于苏州园林。如浙西的新叶村深受徽派风格影响,建筑材料则就地采用丰富的石材,自身的儒家文化印记也很强烈,文昌阁等文化性的公共建筑就有不少。如浙东宁绍地区是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学术重地,经世致用的浙东学派导致士商集团互相渗透,出现中西合璧、藏天于室的住宅形制——宁波的“大墙门”,绍兴的“台门”。

                 中国民居以其悠久辉煌的历史、独特的结构、优美的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绽放异彩。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有关原理,说明认定特色小镇的标准和原则的合理性。

              (2)结合利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中国民居形态不同的原因并简述民居文化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特点。

              (3)若你所在地开展以“精神家园”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宣传活动,请你写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6个字以内。

            •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在国际气象界,它更被外国人赞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在劳作中总结出来的物候规律,它是从农业生产中来,为农业生产服务,所以,它所规定的一年中的起始,是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考虑的。古人认为,从立春之日起,大地的温度已经提升至适宜微生物苏醒的程度,土壤中的种子开始觉醒,随后萌动而生,是一年农业耕作的起点。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人类与自然协调的时间指南,对现代人的生活仍有积极意义。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的文化时间,它是我们把握作物生长时间、观测动物活动规律、认识人的生命节律的一种文化技术,例如中医的季节用药习惯与治疗方式、日常饮食生活的季节调节与身体保健等。立春尝春、迎春、清明品茶踏青、立秋吃瓜秋游、大寒咏雪赏梅也是一种传统的时间生活情趣。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究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2)“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只是其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它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应是全体中国人长期、艰巨、共同的任务。请你为“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利用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 5.

              2015年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在“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中的杰出贡献荣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蒿是我国南北方常见的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术《五十二病方》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古人为何“绞取汁”,而不用水煎熬煮?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为了治疗疟疾,屠呦呦科研团队500名科研人员,筛选2000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00种抗疟方剂,经历了190次失败。1992年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效果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1)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屠呦呦团队成功的原因。 



              材料二  2015年12月7日,屠呦呦在瑞典发表了《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介绍了20世纪60年代,疟疾大肆流行,全球疟疾的年发病人数达到数亿,我国开始抗疟药研究的背景及研发过程。整个研发过程既体现了中国科学工作者不避艰辛、百折不挠、精益求精、不辱使命的敬业精神和风貌,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科技队伍团结合作、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调攻关的举国科研体制的优越性。屠呦呦获奖,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青蒿素的研发是如何诠释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 



              材料三 当前,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贸易优势加紧文化输出,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我国文化发展的自主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加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同时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处理于异域文化的态度,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更要保持特色,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

              (3)结合材料三,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知识谈谈应如何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 假如在学校围绕中外文化交流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广泛宣传,请就此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并分别说明文化生活依据。 

            • 6.

              阅渎材料,回答问题。

                 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2017年春节,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广受关注,这些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选手以诗为剑,一较高下,引人入胜,掀起了一股“古诗词热”,广大人民群众在节目中得到民族人文精神的熏陶,提升文化品位,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大大提高,表现出参与面广,参与主体多,参与形式栽体多样的特点,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走上积极健康、规范有序的轨道,春节前夕,中力、、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意见》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取得实际成效。

              (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说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作用。


              (2)请运用辩证否定观的仃关知识,分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如何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假如你所在学校要举行以传承巾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为活动写两条标语。(要求:每条限20个字以内,朗朗上口,主题鲜明。)

            • 7.

              材料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飞花令增添戏剧性

              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建立了强大的专家团队,王立群、康震、蒙曼、郦波组成的嘉宾阵容,观众缘很强,一开口是娓娓道来的分享。这不正是用言行体现诗句中前人的谦卑和涵养!”同时,为增加比赛的戏剧性,节目组还在赛制上做了提升,增加了备受好评的“飞花令”。 这源自古人行酒令时的文字游戏,经过改良后,成了选手扣人心弦的“对决”。“云”、“雪”“月”、当一句句优美的古诗词“你来我往”时,不少网友忍不住感叹:“好想回去再学一遍啊!”而为了增加传播力,节目组还特别设计了朋友圈小游戏,吸引年轻人晒出自己的“诗词功底”。

                 一颗颗火热的“诗心”成就节目“火爆”

                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火最深层次的原因,节目嘉宾蒙曼说,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
                 材料二:诗词文化的养成教育
                 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时,应注意系统性,循序渐进地给孩子建立一个传统文化的体系,而不是这个学期让孩子背《卖炭翁》,下个学期让孩子学《琵琶行》,两者之间没什么关系。“古时对儿童的教育,是非常有学问的,什么阶段读什么都有详细的系统安排,绝不是简单的‘四书五经’可以概括。”,诗词教育设置需要区分年龄段,科学贴近生活实际,并强调将诗词教育落到学校、家庭教育各个环节。

              (1)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央视诗词大会节目火爆的原因及意义。

              (2)请结合材料二和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养成教育措施的合理性。

              (3)16岁的复旦附中学生武亦姝近日成了网红,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凭借2000首诗词储备的实力和淡定气魄,一举夺魁。网友纷纷为她的才情所折服,感叹她满足了大家“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请你用两句话表达你的感受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精华,体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价值。

              (2)“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精华,体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加以说明。

              (3)“二十四节气”虽然申遗成功,但传承和保护依然任重道远。请为传承和保护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写出两条具体措施。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它凝结着民族情感,凝聚着国家共识,自然而然地生成一种深沉而磅礴的伟大力量,堪称民族与国家的“根”与“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材料二: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我们保护文物实际上也是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滋润道德的力量,传承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来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发展文化可以培育道德的力量,我们推动现代化,既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要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

                 (1)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需要加强文物资源保护,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材料三:2017年中国社会将发生重大变化,国家竞争力从依靠自然资源,到依靠制度,正逐步转向依靠文明。不讲卫生、到处乱扔垃圾,公共场所不遵礼仪、大声喧哗,购物、参观时插队加塞,外出旅游乱涂乱画……诸如此类的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既影响了他人的利益,也给中国人的整体形象摸了黑。

                 材料四:“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和。它体现为社会的进步状态,是社会进步的起点,整治不文明行为需要政府部门主导,也需要每个人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身作则,做文明人。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方能根除不文明行为。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相关知识,谈谈提升社会文明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的理由。



              (3)学校开展“做文明人”的社会实践话动,请你就这一活动拟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15个字以内。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春节,秉承“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宗旨,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电视节目,激荡起无数国人内心的波澜。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此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节目带给人们的除了娱乐鉴赏之外,更多的是在思想和文化内涵方面的思考。老百姓之所以特别喜爱这档节目,是因为它没了往常靠明星脸吸人眼球的矫揉造作的表演,是地道的普通老百姓来唱主角。

              《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承续优秀传统文化要滋养更要底气。这不只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工程,更是一个“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的社会,发自内心的渴求与呼唤,是随着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生于物质不再匮乏年代的90后和00后渐渐成长之后的必然向往。

              (1)《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说明应如何承续优秀传统文化。

              (3)请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任取两个关键词,通过微信朋友圈发两条“唤醒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争做好公民”的倡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