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艺高,亦应有所畏

              韦一

              ①谚语“艺高人胆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激励,它鼓励人们好好地磨练技艺,达到高境界之时,就可以毫无畏惧了;二是要勇于冒险,有了顶尖的技艺,可以借此在江湖上行走,就可以无往而不胜了。二者都强调了:艺高,就可以无畏。真是这样吗?“艺”,即技艺,是指一个人的技能、本领、实力等;畏,即敬畏,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一种原则。二者显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今年3·15曝光的车易拍利用易置换和快易拍两个不同的登录端、买家平台和卖家平台的不透明性,截断了卖家和买家之间的信息对称,进而渔利。于是,本以为天衣无缝的技术设置,终究逃不过恢恢天网。这即是不畏法律的直接后果。近两年,明星涉毒事件屡见报端。这些明星都因“艺”而受人肯定,却因“胆大”而遭受惩罚。如果他们能有所畏,能自律,能明白自己作为公众人物应承担的责任,还会发生这样令人唏嘘的事吗?

              ③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敬畏文化。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南宋朱熹在《中庸》章句集注中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明代方孝孺认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④有所畏,畏什么?畏自然规律、畏道德、畏法律、畏品格、畏制度、畏责任等等,它包含了谨慎、严肃、坚守原则等含义。

              ⑤身处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一个容易身不由己地“买买买”的时代,一个多元选择的世界,人们追求更多的物质,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贴上各种标签,以显示与众不同的品位,以宣示锋芒毕露的存在。殊不知,此时更考验人们的价值选择,人们更要有敬畏之心,更应记得并遵从内心的理智,提升修养。

              ⑥李云迪18岁就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但他去年在首尔艺术中心举行的音乐会上演奏时却出现了严重失误。据悉,近两三年来,李云迪参加过的综艺节目、商演活动、社交活动有增无减。很多人能理解李云迪“这一次意外”,却不能接受他娱乐化,商业化气息日重的事实,认为这会影响他的艺术生命。这何尝不是对艺高胆大者的一个警示。

              ⑦《疯狂动物城》中的兔子朱迪,通过自己的努力以高实力成为一名兔子警官,破获动物失踪案后,却在记者会上提到“野蛮化的全都是肉食动物”,同时也提到“DNA”,然后推论出“也许所有的肉食动物都会发狂。”这导致了动物城的大规模混乱。作为一名“艺高”的警察朱迪,那显然不是一位合格的发言人。如果破案能力高超的朱迪能有所畏,自然就不会在记者会上凭借道听途说就妄下结论。

              ⑧可见,“艺高”者“胆大”会出大事,更何况“艺高”者,并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且为专才而非通才。而事物本就是变化发展的,人何以无所畏?

                                                        (选自2016年第5期《作文素材》)

            • 2.

              检验巨著的标准

              [英]拉夫卡迪奥·赫恩

                 检验名著的标准在于我们是只愿读一遍,还是想多读几遍。任何真正的名著我们都愿意读第二遍,甚至远比初次更爱读;我们每多读一遍,就发现其中有新的含义,新的美妙之处。

                 受过教育、有良好鉴赏力的人不愿多读一遍的书很可能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前不久举行了关于法国伟大小说家左拉写作技巧的很有意义的讨论:有的人声称他具有绝对的天赋。有的人则声称他只是有一种非常卓越的才华而已。论战引起某些不正常的过火意见。可是突然一位颇有名望的评论家直率地提出了如下的问题:“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曾读过两遍左拉的某部著作,或愿意再读第二遍?”无人作答,事实真相就此定了下来。也许没有人愿意重读一本左拉写的书,这是确凿的证据,即左拉的著作中没有表现出伟大的天赋,没有很好掌握感染力的最佳表现形式。任何一部著作,尽管有数以万计的读者购买。但却从来没有人读第二遍的,必定是肤浅或不正确的著作。

                 然而我们不能把个别人的判断看成是绝对可靠的。认定一部作品为巨著的意见必须是多数人的意见。因为即使最伟大的评论家也容易有某些迟钝失灵,某些不正确评价。例如卡莱尔不能容忍勃朗宁,拜伦不能容忍英国一些伟大的诗人。

                 那么这就是我们选择读物的最重要的指南了。我们应该读的只是那些我们愿意重读的书,我们也不应该买任何其他读物,除非有特殊投资的理由。其次需要注意的事实是蕴藏在所有这样的巨著里的价值的普遍特征:这些书永不会陈旧,永葆青春。青年人初读巨著,往往不能深刻理解,只能了解一些肤浅的皮毛,吸取、欣赏的只是表面的故事情节。没有哪个年轻人一开始阅读就能领会巨著的种种特点。要记住在很多情况下,人类需要好几百年才能弄清楚那样一部书所包含的一切。但是,随着读者人生经历的改变,原著将会对读者展现出新的含义。18岁时我们喜欢读的书,如果是一部好书的话,25岁时我们就会更加爱不释手,30岁时我们好像读过一本新书,40岁时我们再重读这本书,不胜惊奇的是为什么以前我们曾未发觉这本书如此完美,50岁或60岁时,同样的事实还会重复。巨著恰恰与读者的智力同步增长。是去世很久的几代人对这种不同凡响的事实的发现,才使得像莎士比亚、但丁、歌德的作品那样的著作成为伟大的著作。或许此时歌德能给我们最好的说明。歌德写了好几部孩子们喜爱的散文体短篇故事,因为对孩子来说这些故事有一切童话的魅力。但是歌德从来无意把这些故事写成童话,他的这些故事是为阅历丰富的人们写的。青年人发现这些故事是非常严肃的读物,中年人发现它们用辞最少但意义极为深刻,老年人则发现这些作品有整个人世间的哲理,全部人生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非常迟钝,他可能无法从中领悟很多,但就是依据他超人的程度,依据他生活知识的广博程度,他会发现构思这些故事的人的思想的伟大。

              (选自《小泉八云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有改动)

            • 3.

              “看脸时代”看什么

                 ①以前,有句话深入人心:“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另一句话很流行:“只要脸好看,肚里没货也不怕”。人们说,现在是一个看脸的时代,“整容改变命运”已经不是玩笑,“换脸”也不再只是少数明星才会做的尝试。从年轻人到中年人甚至老年人,只要有条件,相当一部分男女都愿意进行“面部改造”。在许多人看来,脸蛋美美的、帅帅的,恋爱、求职、晋级都不在话下。

                 ②“脸”,为什么显得如此重要?

                 ③现代社会,生活是一场紧张、疲惫又绚丽多彩的舞台剧,充满了不确定性。人们吃快餐,开快车,走快步,行色匆匆,争分夺秒谋项目,心急火燎拼业绩。生活节奏快了,活动半径大了,但人与人之间交往反而浅了。在有限的接触时间里,“脸”,这个第一印象,就显得更加重要。很多人认为,“脸”长得普通,平日里就会被忽视,找工作、谈恋爱就容易扎在人堆里被人忘记;“脸”长得好看,就能引起关注,也就增加了几分胜算。

                 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通过整容可以立刻获得的外在美,能满足人们对“美”的急切愿望,为走进人群加深交往带来自信,这无可厚非,也是事实。但如果一味强调“好看”,而忽视了人品、学识、实力等方面的积累,只有外在美,没有内在美,就可能适得其反。对全社会来说,一旦相貌成了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对美丽的欣赏就变成了对“脸蛋”的纵容。那么,我们据此创造的未来,很可能不那么“美丽”。

                 ⑤世界之所以多姿多彩,是因为所有的鸟儿都可以歌唱,所有的花儿都能够盛开。同样,生活之所以美好,也是因为所有人都可以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果因为大众的眼光而失去自我,变得千篇一律,就很容易重新陷入平凡。要知道,不顾一切带来的雷同,很可能会让人生厌。

                 ⑥美丽本无罪,但过分追求外表的美丽,折射出的一定是心灵的空虚和时代的浮躁。每个人都应当冷静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美?如果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内在修养没有提高,这样的“整容”,不要也罢。整容毕竟是一种物理手术,人们向往美丽,就一定要昂首走进美容院、无所顾忌动刀子吗?当然不是。况且,任何手术都有风险,一旦手术不成功,整容变毁容,想补救,也晚了。

                 ⑦实际上,人与人相逢、相识、相知,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一个人内在的魅力。如果只顾整形美容,不注重提升内在品质,无论恋爱、求职,很有可能都是“竹篮打水”。长相是爹妈给的,美丽就在你的基因里。你能做的,就是任其自然流淌、尽情绽放。职场立足,生活打拼,靠的还得是真本事,脚踏实地,展现真我。人生路漫漫,最后胜出的,将是那些具有良好修养、正直人品、出色才干和丰厚学识的人。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3月20日,有改动)

            • 4.

              (二)生命的品格

                 ①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把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程度,那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提高这有限生命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那么,如何提高这有限生命的质量呢?

                 ②要懂得珍惜。珍惜每一寸光阴。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花在学习上,多读一点书,多学一点东西。多了解一点世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花在工作上,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真正做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支铅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多少人辛勤劳动的汗水。

                 ③要有悲悯情怀。人生在世,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小时候,我们离不开别人的养育,吃着母亲的奶水长大;长大了,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病了,还要别人照顾,也是别人教我们读书写字。我们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别人。所以,要尊重别人,包容别人,常怀一颗慈悲的。去帮助别人。帮助了别人,自己的。灵也会得到慰藉,境界也会得到升华;“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④要有面对困难的意志和勇气。人一生下来的啼哭就预示着人生就要经历种种磨难。关键是要有敢于面对苦难、直面苦难的信心和勇气。当一个人从不计较受到的磨难,忍受磨难就不是一种惩罚,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有时候,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不断修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以至可以无畏地直面死亡。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⑤人世间,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都是一个行者。沿途的风景再好,你只能尽情地看,但不能带走;路上的客店再舒适,你只是一个过客,但客店不是属于你的。所以,要有一个明白头脑,把人生想透彻。在滚滚红尘中,要学会“爱惜自己的羽毛”,从而自始至终干干净净地做人,走完人生的旅程,这就是生命的品格。

            • 5.

              何谓幸福

              ①在人世间,人人都渴望幸福——那种让人心情舒畅、称心如意的境遇和生活。

              ②而托尔斯泰告诉我们: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③也许,托翁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头一句话所说的意思有所特指,而我在经历过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却不再犹豫地对自己,也想对读者说:与其说每个人心里向往的幸福大都相同,还不如说,幸福其实也只能是各人有各人的幸福。

              ④首先,幸福因人而异。

              ⑤伟大的政治家不仅为自己的国家、民族创建殊勋伟业,还想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多做贡献,这是他心里渴望的幸福;而一位普通劳动者所渴望的幸福不过是辛勤劳作后的丰收和殷实的日子。教师以为社会培育有用的人才为幸福,战士以为保卫祖国而献身为幸福,科学家以在自己所迷醉的科研领域中驰骋为幸福;而贪婪的商人当然视巨额利润为最大的幸福,赌徒自然只想大把大把地赢钱。一个懒惰的美籍华人小伙子曾一点都不难为情地对我说,如果什么活都不用干,手里又有很多钱,想怎么吃喝玩乐就怎么吃喝玩乐,那就太幸福了。

              ⑥其次,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幸福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企盼。

              ⑦对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跟着父母出游,得到一件漂亮的衣服,一件精美的玩具,一些可口的糖果点心,就能满足他们对幸福的渴望。对刚刚成年的年轻人而言,成绩优秀,学业有成,异性的爱恋,网上的遨游,往往都是他们所憧憬的幸福。而人到中年所追求的,自然就应当是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和美了。至于老年人,那“健康是金,平安是福”也就道出了他们对幸福的企盼了。

              ⑧但是,幸福和不幸,其实融注在人们每天的日子里。应该说,幸福还因每个人不同的生存境遇而有别。

              ⑨当你跋涉在沙漠戈壁滩上渴得嗓子冒烟的时候,一杯清水就意味着幸福;当你爬行在黄山那段不到两米宽的“鲫鱼背”上战战兢兢(两边都是云遮雾罩的深渊)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就是幸福。对于一个被无边的忧郁所包裹的孤独者,真挚的呵护,友善的关爱,就是他(她)的幸福。在“大跃进”过渡到大饥荒的年代,对于在饥饿和浮肿中艰难度日的人,不要说什么美味佳肴,只需一个菜窝头,几根手指粗细的胡萝卜,也就意味着幸福。在以极“左”为特征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当你被推来搡去,被带铜扣的皮带抽打,被连着几天几夜的“车轮战”式的批斗折腾到出现幻视幻听的时候,别说是安卧床榻,就是能短暂地让你坐在椅子上,或靠在墙角上打一会儿盹,也就得到一时的幸福了。

              ⑩可见,幸福真是因人因时因境遇之不同而有别。除了真正的违法犯罪分子应当受到法律的惩处之外,我惟愿每一个人每一天都能得到幸福——用你辛勤的劳动,用你真挚的爱,用你的智慧和勇气去赢得应该属于你的真正的幸福。

            • 6.

              自爱

              赵畅

                 ①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意思是说圣人不自以为是,不自我显示。自我尊重,但不自我尊贵。屠格涅夫说:“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一个懂得自爱的人,必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②自爱,必须学会识己。有人对别人能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价,但对自己缺乏认识。富兰克林说过:“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羽坛名将林丹这样对记者说:“有一点我自己是非常明白的,我如果离开了羽毛球就什么都不是了……”是啊,羽毛球是他的优势,他可以蝉联两届奥运冠军,但难以奋斗成为娱乐界或者别的什么界的“冠军”。一个功成名就的人一旦离开了自己的优势,就什么都不是。学会识己,在人生抉择中适时而恰当地明辨优劣、扬长避短,就是一种自爱。

                 ③自爱,必须学会自信。对于成功者来说,必须逐步积累,创造自己的优势。黄美廉从小患有脑性麻痹,她的肢体失去平衡,并失去了说话的能力。然而她昂然面对一切不可能,最终获得了美国加州大学艺术博士学位,用画笔绘出了生命的色彩。一次演讲中,她在黑板上写到:“第一,我好可爱;第二,我的腿很长很美;第三,爸爸妈妈很爱我……”“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什么叫自爱?黄美廉其言其行,便是最生动的诠释。学会自信,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逆境中不丢做人的尊严,困境中不怨天尤人,不怀疑自己,始终相信自身的潜能,就是一种自爱。

                 ④        。如何为人处世,决定了人生、事业、亲情等的兴衰成败。或许,在世俗看来,这就是要会应酬、能变通,善花言巧语、投机钻营,能在场面上混出点儿出息来,其实这是一种曲解。《霍英东全传》记录了霍英东的一段话:“有人问假如人生满分100分,那你给自己打多少分?我说不止100分,起码100分!因为几十年前,我不单只是自己赚钱,还帮别人赚钱……我从来没有负过任何人!做人,关键是问心无愧,要有本心,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霍英东的为人品格,让人敬慕。谦虚低调,以宽容之心度量他人之过;待人以诚,不为一己名利贬损他人,就是一种自爱。

                 ⑤自爱,不是让我们自我封闭、孤芳自赏,而是要懂得坚毅;不是让我们自我放纵、率性而为,而是要懂得律己;不是让我们自我苛求、勉为其难,而是要懂得进退。一个学会自爱的人,不至于沉沦为一棵随风飘摇的小草,而会成长为一株挺拔葱茏的大树;一个持重自爱的人,必能为自己划出一道海岸线,给自己送上一抹灿烂的笑颜!

              (《演讲与口才》2016年第24期,有删改)

            • 7.

              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①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知识,竟是伪科学;各种心灵鸡汤、励志美文,其实似是而非……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如今,面对海量信息、变化的世界,该给自己提个醒: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②信息爆炸的时代,一种相反的体验却是“信息收缩”。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一些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甄别。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于是,分享同一个段子,阅读同一篇网文……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

              ③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升。然而,走捷径总是更简单。喜欢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对思辨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考,反而不再感兴趣。长此以往,思考力就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没了沉潜深流,徒剩一地鸡毛。

              ④技术的演进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如果说电视因其直观性、娱乐性而弱化了思考力,那么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波兹曼的思考,是向时代的发问:当技术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我们如何给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加法?

              ⑤实际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不愿思考;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长此以往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如果是简单化观点,更需要想想其中的逻辑误区、认识盲点,不仅是否定肯定,而且要理解分析。

              ⑥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之时,更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占了逻辑与理性的空间。不管哪个时代,也不会每个人都是思想家。然而,每个人却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者。不是只当数据丛林中的猎人和采集者,也应该有不甘为“信息传播者”而愿为“思想望者”的志趣。叔本华说,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真理才是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些东西才真正属于我们。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⑦“思考是勤奋的一部分,人最大的懒惰是思想懒惰”。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耳边。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作者:王艺锭 选自《人民日报》2016.7.25)

            • 8.

              读史岂可不慎

              丁辉

              ①传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关于这个传说最初的、也是最能服人的解释,是说有了文字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看来,老祖宗对文字的负面作用早有警觉。

                  ②文字一直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功能,一曰“敞亮”;一曰“遮蔽”。它固然传承文明,沟通未来;却也容易使谬误流传,致万古长夜。

              ③中国最早的文字工作者是史官。篆书的“史”字下部是一个人的右手,上部是一个“中”字。然能否把手中的笔拿“中”、拿正,却全凭写史的人的良知。孔子是“至圣先师”,然其所修史书《春秋》,却未必算得“良史”。孔子在《春秋》里说:“鲁之君臣,未尝相弑!”然而事实如何呢?据台湾学者李敖考证:在《春秋》所记的两百四十年的历史中,鲁国的国君,四个在国内被杀,一个被赶跑,一个在国外被杀。如此,孔老夫子不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④英国的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然而那也要看什么样的“历史”。元人所修《宋史》,错杂处、失检处、附会处比比皆是。 “德量汪然若千顷之波,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的王安石在《宋史》中被涂污成奸险、淫邪、凶残的乱臣贼子。若非梁启超先生撰《王安石传》,细加考辨,指陈纠偏,那么沉沉冤狱,可能永世不能洗白。 
              ⑤历史是人写的,人性的弱点常造成历史书写的挂漏、附会与偏颇。高中《世界历史》中关于“法国大革命”那段历史,书中有这样的句子:“巴黎的警钟又敲响了,祖国又在危险之中,巴黎人民再次起义了。”“群众处死了许多监禁在巴黎的反革命分子。这个自发的革命恐怖手段打击了反革命的气焰,对于巩固革命的后方起了巨大的作用。”这样的历史书写忽略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实际上,当年巴黎人民从这座象征着封建统治的堡垒的监狱中解救出的囚犯只有7个人;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革命后,巴黎监狱开始人满为患,最后只得把很多教堂和学校改作临时监狱。随着革命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人被宣布为“反革命”。这些“反革命”中,竟包含了革命英雄拉法耶特和丹东,很多人只是因为不肯宣誓效忠新政权,就被作为反革命送上断头台。所幸我们还有雨果的《九三年》,还有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文学以思想和人性的力量,撬动“历史”书写的板结层,使那些被掩埋的历史细节重新浮出历史地表。然而即使这样,也注定无法复原那段岁月全部的混乱与血腥。 
              ⑥忘记了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研究历史的人,即使一言不发,也有一种悲哀的气质。我有时也悲哀地想,真正的历史也许永远沉入了黑暗之中,我们通过历史书捕捉到的只是它的一些碎片,而这些碎片也还面临着被随意拼接的危险。

              ⑦读史岂可不慎乎?

              《杂文月刊 》2016年2期(有改动) 

            • 9.

              读史岂可不慎

              丁辉

              ①传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关于这个传说最初的、也是最能服人的解释,是说有了文字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看来,老祖宗对文字的负面作用早有警觉。

                  ②文字一直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功能,一曰“敞亮”;一曰“遮蔽”。它固然传承文明,沟通未来;却也容易使谬误流传,致万古长夜。

              ③中国最早的文字工作者是史官。篆书的“史”字下部是一个人的右手,上部是一个“中”字。然能否把手中的笔拿“中”、拿正,却全凭写史的人的良知。孔子是“至圣先师”,然其所修史书《春秋》,却未必算得“良史”。孔子在《春秋》里说:“鲁之君臣,未尝相弑!”然而事实如何呢?据台湾学者李敖考证:在《春秋》所记的两百四十年的历史中,鲁国的国君,四个在国内被杀,一个被赶跑,一个在国外被杀。如此,孔老夫子不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④英国的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然而那也要看什么样的“历史”。元人所修《宋史》,错杂处、失检处、附会处比比皆是。 “德量汪然若千顷之波,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的王安石在《宋史》中被涂污成奸险、淫邪、凶残的乱臣贼子。若非梁启超先生撰《王安石传》,细加考辨,指陈纠偏,那么沉沉冤狱,可能永世不能洗白。 
              ⑤历史是人写的,人性的弱点常造成历史书写的挂漏、附会与偏颇。高中《世界历史》中关于“法国大革命”那段历史,书中有这样的句子:“巴黎的警钟又敲响了,祖国又在危险之中,巴黎人民再次起义了。”“群众处死了许多监禁在巴黎的反革命分子。这个自发的革命恐怖手段打击了反革命的气焰,对于巩固革命的后方起了巨大的作用。”这样的历史书写忽略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实际上,当年巴黎人民从这座象征着封建统治的堡垒的监狱中解救出的囚犯只有7个人;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革命后,巴黎监狱开始人满为患,最后只得把很多教堂和学校改作临时监狱。随着革命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人被宣布为“反革命”。这些“反革命”中,竟包含了革命英雄拉法耶特和丹东,很多人只是因为不肯宣誓效忠新政权,就被作为反革命送上断头台。所幸我们还有雨果的《九三年》,还有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文学以思想和人性的力量,撬动“历史”书写的板结层,使那些被掩埋的历史细节重新浮出历史地表。然而即使这样,也注定无法复原那段岁月全部的混乱与血腥。 
              ⑥忘记了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研究历史的人,即使一言不发,也有一种悲哀的气质。我有时也悲哀地想,真正的历史也许永远沉入了黑暗之中,我们通过历史书捕捉到的只是它的一些碎片,而这些碎片也还面临着被随意拼接的危险。

              ⑦读史岂可不慎乎?

              《杂文月刊 》2016年2期(有改动) 

            • 10.

              错过就会永远失去

              ①几年前,在北京孔庙的卖纪念品处,反复地放着古乐器埙的音乐磁带,十分地悠远苍凉。从远古飘来的声音,重重地敲击着自己麻木的灵魂。问了一下价,卖15元一盘,只觉得太贵,就放下了。出了孔庙大门,立即就又后悔了,可是再进去还得花15元买门票,便作罢。心想或许别处还能买到。然而,别处竟然没有。那埙的奇音至今揪扯着心中的悔,想起来就隐隐地针扎般地痛。
                 ②一次,街上来了个卖水仙花根块的,我正骑着车去上班,懒得停下来,心想等一会儿下班时再买也不迟。可是,下班后再找时那人早已不知去向。本来非常喜欢水仙花的翠叶,哪怕就是不开花,只为那一丛亭亭昂首的青葱也值得。然而,又一次与美好的东西失之交臂,那个冬的居处就没有了一簇蓬勃的春意在案头挺立,心中也就怎么也生不出厚重的诗情画意来。
                 ③……
                 ④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一次又一次地失去。失去的都是让自己梦魂牵绕的好东西。失去了,竟然就从此永远无法找寻,无处可觅了。
                 ⑤错过就是永远的失去。人们非亲历不能明白这一点。
                 ⑥一次失足,将导致一生走不出创伤的阴影;一次堕落,将写下黄河水洗不清的履历;一次抉择的不当,即能造成终生懊悔的遗憾;一次关键时刻的错判,将形成永远不能弥补的过失。
                 ⑦命运有时就是一根洪水中的木头,抓不住就失去了生存的机遇;成就有时就是沿着选中的路头也不回地走下去,观望等待得久了也会被淘汰;幸福有时就是吃尽百般苦后品出的甘甜,贪图享受安逸的人很难体味得到;事业有时就是少说多做的人捡到的一枚果实,夸夸其谈者永远嗅不到她的馨香;荣誉有时就是付给孤独的创造者的酬金,不甘寂寞的人不可能获得这份报偿。
                 ⑧功业、幸福、成就、荣誉,一个个都曾经从每个人面前经过。抓住的人就走出了碌碌无为的平庸,一步步踏上胜利的顶峰;错过的人即将陷入无尽的烦恼,一点点跌入失败的深渊。所以,世人永远有高低中下之分。
                 ⑨错过就是永远的失去。这一点不容置疑。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