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奶奶

              曹文轩

              (1)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2)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3)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4)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5)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6)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7)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8)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9)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

              (10)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

              (11)爸爸妈妈倒也同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

              (12)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13)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14)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15)爸爸很心烦,说:“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16)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17)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兄。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全家人都起来了。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表兄说:“进屋再说。”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奶奶轻得像一张纸!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18)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19)“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从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

              (20)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节选自《青铜葵花》)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交代稻粒不容易被碾下来,碾一场稻子需要七八个小时等内容为后文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以及翻场的人们“哈欠连天”等内容作铺垫。

              B.奶奶说自己“活不了太久”,这说明奶奶年纪很大了,另外也是奶奶想通过这句话不让家人阻拦自己走亲戚;同时,这样写也为后面写奶奶累病埋下伏笔。

              C.爸妈对话中,“爸爸很心烦”一句表现了爸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感觉妈妈太唠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

              D.爸爸将奶奶抱起的情节,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明奶奶极其瘦弱、病情严重。

              E.爸爸表兄的话是补叙内容,交代了回家后的奶奶病情很重、体重很轻、头发更白的具体原因,表现了爸爸的表兄一家人对奶奶的关心和对爸爸的责备。
            • 2.

              母亲的栀子花

                  ①繁花落幕,夏日登场,又到了栀子花开的时节。对栀子花,我有一种别样的情愫,既感到亲切,又会生出一丝惆怅,忍不住想起老家,想起如今只能在梦中见到的母亲。

                  ②母亲特别喜欢栀子花,不管家搬到哪里,她都会在房前屋后栽上几株。上世纪70年代初,母亲在房子的西头栽了两株栀子树。由于母亲的精心照料,栽下去仅仅两三年工夫,就长得亭亭如伞,枝繁叶茂了。过往的行人总不忘夸奖这两棵栀子树,母亲听了乐呵呵的,仿佛是在夸她的孩子。

                  ③每到初夏时节,大小枝丫挂满了数不清的花蕾。母亲再忙再累,每天早晚都会在栀子树旁左看右瞧,把过厚的叶片剪掉,盯着花蕾细看,似乎在琢磨着每个花蕾绽放的时间。受母亲影响,我们也喜欢上了栀子花,特别是到了花开季节,几乎每天都要在树旁流连几回。那时乡下农活繁重,生活清贫单调,栀子花的开放总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

                  ④记得有个闷热的黄昏,空气潮得可以挤出水来,母亲说:“今晚肯定有大雨,明早你们就等着看栀子花开吧。”我们顿时兴奋起来,拉着母亲的手,捂着煤油灯就跑去看栀子树。果然,在向阳的枝丫这边,有不少花蕾已由青泛白,有的还咧开了小嘴。姐姐告诉母亲,明天开的第一拨花,她想送给她的几个好姐妹,母亲爽快地答应了。

                  ⑤那一夜电闪雷鸣,雨打着树叶哗哗响个不停,我们等着花开,觉也睡得不踏实。天一亮,一家人就迫不及待地去看栀子花。真如母亲所料,经过一夜暴雨洗礼,栀子树上不少花蕾已经绽放,有的完全开放露出了花蕊,有的欲开还闭像个小喇叭,在层层绿叶的衬托下,白嫩欲滴,清香扑鼻,煞是可爱。我们雀跃着抢摘花朵,花摘完了,母亲把花分成四份,一份给姐姐,满足了她昨天提出的要求;一份让我送给老师;一份送给帮过忙的邻居;最后留些用水瓶子养着放在家里。母亲微笑着对我们说:“我们没什么东西送人,送几朵花表明我们心里记得人家的好。”那时父亲在外乡供销社工作,很少顾得上回家,母亲是“半边户”,一个人拖着五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没有好心邻居的帮衬,有些坎还真不好迈过去。

                  ⑥最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母亲用栀子花作彩礼定亲的事。我的二哥经人介绍。认识了邻村一个条件还不错的姑娘,对方提出要“看人家”,一看儿郎,二看男方的家庭条件,一旦看不上,亲事也就吹了。那个年代定亲时兴的是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我们家穷得叮当响,根本拿不出钱来买这些东西,一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最后,母亲对我二哥说:“我的儿郎优秀,不愁她看不上。她要是图钱财,这样的媳妇给我也不要,就送她栀子花吧。”果然如母亲所料,没有送上贵重的彩礼,我嫂子娘家虽有几分不悦,也还是同意了这门婚事。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她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相信只要努力,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⑦栀子花开,就意味着端午节快到了。五六月间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常为三顿饭发愁,包粽子的糯米更是稀缺货,但她不能让孩子们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吃粽子,为了买到糯米,花多大代价也值得。包粽子的时候,我们围坐在母亲身边,跟着母亲学。当香喷喷的粽子出锅,一家人欢天喜地围坐在一起,吃着说着笑着,屋内粽子香,门前栀子香,其情其景,让人永生难忘。

                  ⑧母亲离开我们后,老屋前的那两棵栀子树寂寞无主,日渐枯萎,最后只好将它们挖掉。每次回到老家,不见昔日的栀子树,心里觉着空落落的。只能站在家门前,静静地想,想母亲和她的栀子花。许多时候,我也会问自己,像母亲这样一位在苦水中泡大、没有文化、毕生清贫而平凡的妇女,她是以怎样的一种情感去热爱、呵护那些栀子花的?而那些栀子树、栀子花又赋予了母亲怎样一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只知道,在那么困难的时代,在与母亲相守的日子里,我始终能感受到一种力量——自强的力量,感恩的力量,这份力量伴我坚定前行,我还能体会到一种爱——对生命的热爱,对儿女的深爱,这种爱,单纯且执着,细腻而温暖,一如那株在我人生的路上,在我的心中,静静而持久绽放的母亲的栀子花。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感恩、关爱子女、自强自立自信的人。
              B.对栀子花,我既感到亲切,又会生出一丝惆怅,是因为我们家门前种过栀子树,我因而感到亲切;又因为我的母亲已经去世了,看到栀子花,我就想到已经去世的母亲,因而感到惆怅。
              C.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母亲对栀子树照料得非常精细。
              D.第⑥段插叙了母亲用栀子花做彩礼定亲的事情,主要是为了交代我们家穷得叮当响的背景。
              E.本文在刻画母亲的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全文饱含一个孩子对母亲的赞赏和怀念之情。
            • 3.

              四十二粒芝麻

              顾振威

              ①每天放学后,我都拖着饥饿的身子到村口去,双眼痴痴地望着灰蒙蒙的远处,望眼欲穿地渴望着一个熟悉的身影能闯入到视野之中。

              ②父亲到平顶山拉煤已有十多天了。生产队在每年的春夏之交都要抽调劳力去平顶山拉煤。父亲是从上海来的知青,身子单薄得像麻秆一样,苍白瘦削的脸上还架副近视眼镜。父亲递给队长一支丰收牌香烟,晃了晃并不粗壮的胳膊,嘿嘿笑道,我不缺胳膊不少腿的,吃了三十多年饭,有的是力气,你就让我去吧!

              ③去平顶山拉煤是最累的活了。想想看吧,来回要走1000多里路,1000多斤重的煤车,全凭两条肉腿拖回来,即使是身强力壮的汉子也要累掉几斤肉。队长不解地问父亲,队里的人都怕拉煤,就你不怕,你到底图啥?父亲实话实说,图的是多挣点工分,为家里省点粮食。三个像狼崽一样的孩子,越来越能吃了,我不忍心让他们饿着肚子啊。

              ④队长指了指打麦场里的大青石说,去拉煤不是去享福,得有力气才行,你能挪走那块大青石我就让你去。

              ⑤这块大青石少说也有一百四五十斤,置于打麦场中岿然不动。父亲就是父亲,他找了根木棍,找了块砖头,把木棍放在砖头上,轻轻松松地撬走了大青石。队长笑道,你力气虽小,却会使巧劲,我同意你去拉煤了。

              ⑥在我焦灼万分的渴盼中,我终于望见了生产队拉煤的架子车像爬虫一样慢慢蠕动着。

              ⑦我耐心等待着,终于看见了父亲。父亲两手架着车把,车缰绳深深地勒在肩膀上,身子弯得像弓一样,双眼盯着凸凹不平的土路。随着车子的蠕动,我听到了像老牛一样粗重的喘息声。

              ⑧父亲抬头擦汗的时候看到了我,脸上顿时露出了阳光般明媚的笑,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快回家告诉你娘,就说我胜利回来了。

              ⑨我刚回到家里,父亲就大步流星地回来了。母亲目不转睛地盯着父亲。只是十多天,父亲的脸就瘦得像刀削一般,苍白的脸上嵌着一道道煤灰。母亲嗔怪道,人身不是铁打的,你呀,就是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

              ⑩父亲刚在板凳上坐稳,就把我抱到他腿上,又喊来两个弟弟,从怀里掏出一个烧饼,一脸自豪地说,走到漯河车站,队长大发慈悲,买了十多个烧饼,一人分一个。我把它分成四份,你们一人一份。

              ⑪看到我们兄弟三人狼吞虎咽的样子,父亲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⑫母亲把她的那份分成两份,逼着让父亲吃掉一份。父亲狡黠地说,你吃了我再吃。母亲坚持道,咱们一块吃。父亲把洋火盒大的烧饼捧在手里,嘴巴埋在手心里,鼓动着脸颊。母亲吃了烧饼,父亲嘿嘿一笑──父亲手里,赫然躺着他那块烧饼。

              ⑬你咋没吃?你咋没吃?母亲不满地质问道。父亲羞愧地低下了头,嗫嚅道,怎么没有吃?我吃了,整整吃了七天。

              ⑭看母亲愕然得圆瞪了眼,父亲讷讷地说,我真该死,几十岁了还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将烧饼上的芝麻全吃光了,不多不少,42粒!

              ⑮房间里极静,我那时分明看到母亲的眼里蓄满了泪水。

              ⑯光阴荏苒,如今父亲已经作古,我也早做了父亲。当我饿着肚子,看孩子们津津有味地饱尝美味佳肴的时候,我体味到了父亲当年那种发自肺腑的喜悦,我感到自己的心也像父亲一样被幸福和喜悦涨得满满的。

              ⑰天下做父亲的,一定都是这样吧!

              (选自《意林》2014年4月第8期)

              下列对文章有关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选文用“四十二粒芝麻”作为标题以小见大,用芝麻的少和小反衬出父爱的厚重。
              B.文章2-5段运用倒叙,写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C.文章第7段划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煤车的沉重以及父亲拉煤艰难的情形。
              D.文章第14段父亲回答母亲的话可以看出父亲还是一个性格冲动,说话不三思而后说的人。
              E.文章最后一段由赞颂自己的父亲进而表达对天下无私奉献的父亲的敬重和赞美。 
            • 4.

              苏比拉的礼物

              一天,健康恢复中心的一群年轻人来到香巴拉野生动物保护区考察旅行。香巴拉的创建人蒂皮·赫德伦笑容满面地指着围栏中的猎豹介绍说:“它叫苏比拉,是只3岁的猎豹。”

              苏比拉把头转向观众,凝视着他们。浓密的茶色皮毛上,密密麻麻的黑色斑纹那么耀眼,观众们发出由衷的赞叹:“啊啊……瞧啊,它真美!”

              唯独后排一个十几岁的男孩不耐烦和不满意地嘟嚷着,他是科里。17岁的科里一直梦想做一名职业棒球队球员,没有人怀疑科里的能力。州里一位为名校物色棒球人才的人也是如此,他招募了科里。然而这都是车祸以前的事了。

              科里在车祸中失去了一条腿,一同失去的,还有希望、精神支柱。他苦恼万分,身心疲惫,万念俱灰,自暴自弃。他不敢想未来,他拒绝别人的帮助。“别缠着我,”科里曾对康复中心主任说过,“你帮不了我,没人能帮我。”

              导游介绍说:“猎豹从不吃腐肉,而是吃鲜肉。虽然被关在围栏里。”

              腐肉?这个词似乎引起了那个男孩的兴趣。那不讨人喜欢的年轻人大声问道:“腐肉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解剖用的尸体,一般的尸体,遗体。”年轻的助手说。

              “猎豹不吃被车撞死的人和动物。”那男孩嘿嘿地笑着说。

              观众们议论起来。

              苏比拉喜欢观众的反应,总是愿意展示一下它的本领。它绕着围栏飞奔起来。参观的人群惊叹道:“啊,它真是太美了!”

              “它只有三条腿!”有人惊讶地叫道。

              “真的?”前排的一个姑娘叫喊说。其余的年轻人屏息睁大眼睛看着,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没有人比科里更震惊。他迷惑不解地看着那动物令人难以置信地全速奔跑,他提了一个所有人都在想的问题:“用三条腿它怎么能跑那么快?”猎豹轻松自然的动作使科里惊异不已,他低声说道:“难以置信,真是难以置信。”他凝视着那少了一条腿的漂亮动物,脸上露出笑容,眼中闪烁着希望之光。

              蒂皮站在人群后面解释说:“你们大家全注意到了,苏比拉是头独特的豹。没有人告诉过它不应该或者是不能像四条腿的猎豹跑得一样快,它也不认为自己做不到,所以它才跑得这样快。”

              那男孩沉默不语,饶有兴趣地听蒂皮继续往下说:“我们是从俄勒冈州一家动物园里得到苏比拉的。它还在娘胎的时候,脐带缠在腿上,腿肌肉萎缩,出生没多久就失去了那条腿。只剩下三条腿,前途看来没有希望。动物园当时正考虑让它安乐死。”

              她接着说:“我们听到苏比拉的事,收养了它。”

              “它来后不久就表现出它的价值--具有爱和意志顽强的特殊天赋。过去的几年里,苏比拉的天赋感动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它无需言语,却成了我们最有说服力的发言人。”

              科里不再说风凉话了,温和地问道:“我们可以摸摸它吗?”

              参观旅行结束时,领队要找一名志愿者把滚轮式大活动门打开并顶住,让面包车开出保护区牧场。出乎大家的意料,科里举起了手。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科里是一个很有运动天赋和运动才能的年轻人,如果没有那次不幸的车祸,他做一名职业棒球队球员的梦想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B.科里说“别缠着我”,拒绝别人的帮助并不是因为他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其实在这时他最需要别人的理解、启发、鼓励和支持。
              C.科里听到导游说“猎豹从不吃腐肉,而是吃鲜肉”时大声问“腐肉是什么意思”,表明科里开始积极提问,对生活已经有了希望。
              D.科里听到苏比拉“只有三条腿”时的震惊和“难以置信,真是难以置信”的低语说明他不相信眼前的事实。认为这都是假的。
              E.科里在参观旅行结束时,主动举手做打开并顶住活动门的志愿者的行为说明他已经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接受了苏比拉赠送的礼物。
            • 5.

              冰窗花

              任随平

              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熨帖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母亲选了废旧的布料,熬了浆糊,炕头置一炕桌,安安静静地做着鞋垫。父亲借了炉火,熬着罐罐茶,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着茶罐,茶水滋滋地发着声响,茶香随着响声氤氲开来,整个屋舍内顿时茶香弥漫,即便是不常喝茶的人,浸淫在如此的茶香里,也会有几分迷醉,几分品咂的热望。而我,总是斜倚在墙角,捧了热爱的书籍,一页页,在缓慢流走的时光里,细品一份恬美与温馨。冬日的白天总是很短,像兔子率性的尾巴,一甩,一天的时光就溜走了。而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远山近水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村庄阔大的臂弯里。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③晨曦微亮,不必急于晨起,和衣而坐,望向邻近的窗棂,你会惊喜地发现,整个窗玻璃上冰窗花葳蕤①如春,轻轻地凑近鼻息,似乎能嗅出冰窗花散发着馥郁的馨香,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手指轻轻抚摸上去,冰窗花棱角分明,如一朵朵雪花,被夜神的手指悄悄安抚上去,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不是俗世那一双巧手能够裁剪得出的。面对如此精美的自然神物,又有谁忍心去擦拭呢?但又有谁能长久地屏息凝视,而不凑近鼻息呵气顽皮呢?于是,悄然撮圆了嘴唇,凑上前去,吹灰般轻吹一口气,冰窗花随着热气消融开来,逐渐地四散开去,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美妙而悄然无声。

              ④就这样,冰窗花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而今我已走过而立之年,故园的老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去,像一个人的暮年,正在经历着风吹日晒的剥蚀。而盛开在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还依旧长久地驻扎在我的梦中,每每半夜惊醒,我都在与冰窗花相视而笑,彼此言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⑤冰窗花,你盛开在故园窗棂上的,不只是花,更是人生路上愈走愈远的梦幻,带着我的牵念和期望。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注释】①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以“冰窗花”为线索,回顾作者早年的故园生活,着力描写了盛开在冬日窗棂上的冰窗花。
              B.第①自然段“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一句起强调作用,并自然地引起下文。
              C.第②自然段中,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父亲煮茶的情景,极富表现力。
              D.第④自然段写多年以后,冰窗花依旧长久地驻扎梦中,表现了作者对冰窗花秘密的好奇。
              E.作者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对悄然消融的冰窗花的惋惜之情。
            • 6.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D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 给加横线字注音解释正确的两项是( )

              ①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此中人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 文中画线句含有成语的两项是( )
              A.  yāo 要求    
              B. yāo 同邀,邀请    
              C.yǔ 说   
              D.yù 告诉  

            • 7.

              敲 门

              ①“咚,咚咚,咚——”走进楼梯口,他习惯性地走到101室的门前,敲门。敲门的节奏,也是他和她早就约好了的,“咚,咚咚,咚——”永远固定的节拍。只要听见这个节奏的敲门声,她就知道是他,这样她就不用急着来开门,以免有个闪失。过一会儿,门轻轻打开了,露出一张沧桑的脸来。隔着门,他对她笑笑:今天好吗?她也笑笑,露出几乎没了门牙的嘴巴,好,好着呢,上班累吧?我没事,赶紧早点回家去吧。看到她精神很好,确实没事,他才放心地上楼,回家。他的家在四楼。这是他每天的功课。

              ②他和她,不是母子,也不是亲戚,只是普通的邻居。考虑到她年龄大了,又是一个独居老人,社区就近安排个邻居帮忙照应照应她。也没有太多的事,就是每天记得去敲敲老人的门,看看她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万一有个什么意外,也好及时处置。之所以选择了他,除了他是个热心肠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在一家公司上班,每天按部就班地上下班,能够准时回家,从来不在外面有什么应酬,这样才便于每天都能准时去敲敲老人的门。老人随时有可能出现意外,最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照顾。

              ③社区找到他,他欣然接受了。于是,每天下班回来的时候,他都会先去敲敲101室的门,把老人喊应了,才回自己的家。有时候,路上碰见放学的儿子,他会和儿子一起去敲老奶奶的门,他会让儿子敲,儿子已经学会了他敲门的方法,“咚,咚咚,咚——”不急不慢,不轻不重。门打开了,她看到他们父子,开心地笑了,摸摸儿子的脑袋,经常还会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来。这些糖果,都是老人远在海外的儿子邮寄回来的。

              ④老人的身体很硬朗,但也发生过几次小意外。有一次,他敲门的时候,她正好在卧室里接儿子打来的越洋电话,没听到他的敲门声。敲了几遍,没人开门,他惊出一身冷汗,连忙又重重地敲了几次,“咚咚,咚咚!”连一贯的节奏都忘了。放下电话,她才听见了敲门声,虽然敲门的节奏不对头,但她知道这是他回家的时间,一定是他,她几乎是一路小跑去开门,差点摔了一跤。幸亏只是虚惊一场。还有一次,中午,她累了,靠在沙发上养神,突然,响起了熟悉的敲门声:“咚,咚咚,咚——”老人兴奋地想,今天这孩子难道没上班,怎么这时候来敲门啊。喜颠颠打开了门,却是一张陌生的面孔,推销员。等傍晚的时候他来敲门,老人将这个趣事讲给他听,一老一少,笑得很开心。

              ⑤日子就这样慢慢地流逝。“咚,咚咚,咚——”每天黄昏,熟悉的节奏,就会在楼梯洞口响起。余晖斜洒微风轻拂大大小小的光影在草木间嬉戏跳跃静谧而美好。

              ⑥那天,因为一个突发情况,他带着老婆和孩子去了一个朋友家。黄昏的时候,他习惯性地想起了敲门这件事,看来今天是敲不成门了,因为走得急,他偏偏又忘记了带电话簿,记不得她家的电话,无法通知她。朋友安慰他,这么多年了,就这一次,应该不会这么巧,有什么事情。也只好这样想了。

              ⑦晚上十一点多,他们一家回家。在楼梯洞口,看着101室的门,他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去敲敲门?太晚了,她一定已经休息了,明天一早再来敲门吧。

              ⑧他们刚回到家,自己家的门却突然响起来了,“咚,咚咚,咚——”熟悉的敲门声。他赶紧跑去打开门,果然是楼下的老太太。

              ⑨你们没事吧?她急切地问。傍晚,没看见孩子放学,也没看见你媳妇下班回家,你又没来敲门,我以为你们出什么事了,又没法联系你们,真是担心死我了。刚才我听见楼梯洞里的声音,就想着是不是你们回来了,所以赶紧又上来看看。看到你们没事,我就放心了。

              ⑩“又上来看看”,这么说,她已经跑上来几趟了?他的眼睛,忽然湿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答应她,今后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会准时去敲门。因为,那已经是他们共同的牵挂。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与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多次写敲门,前面几次都写得简略,结尾详写老太太敲门,详略得当且深化了文章中心。
              B.文中的“他”是一个普通的邻居,平凡的工薪族,但淳朴善良、有爱心,有责任感,他是作者歌颂的对象。
              C.文章第三段特别点出“这些糖果,都是老人远在海外的儿子邮寄回来的”是为了交代老人的儿子远在国外,暗示老人儿子的不孝,没有尽到赡养老人的责任。
              D.文末“共同的牵挂”是指他和老人之间“儿子”对“母亲”、“母亲”对“儿子”式相互关心的彼此牵挂。
              E.文章开头就运用了插叙的顺序,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并以“敲门”为线索,“敲门”这一举动贯穿全文,暗示文章主题。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