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你用什么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①柳德米拉是二战中苏军著名的女神枪手,在一次战役中曾射杀308个敌人,威名远播.一位战士向柳德米拉请教射击精准的诀窍.柳德米拉问道:“你以前训练时,达到什么标准就可以结束了?”战士说:“接连三次打中预设目标.”柳德米拉说:“我的标准是连续二十次打中目标,而且必须是要害位置.”可见,成功离不开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
                ②标准的高低,影响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标准低一些,自然更轻松,但也更容易小富即安、止步不前;标准高一些,必然需要更多的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出来的事情也一定会更加出色.
                ③“我已经很努力了,已经做得很好了.”诸如此类的话,无非是为自己开脱.你努力了,看你是和谁比,也就是你的标准是什么.一个时速10000米的人只看身后那些时速5000米的人,他就会觉得自己跑得很快.如果他看看前面那些跑得更快的人,才知道自己还差很远,才会有压力.想要成为驰骋沙场的将军,便不能拿士兵的标准要求自己.用身边那些比你优秀的人作标准,你才有可能像他们一样优秀.
                ④濮存昕调到了人才济济的北京人艺,他对自己的要求比以前更加严格了.他以为要求自己的标准已经很高了,但他发现身边一位非常卓越的老艺术家,为了一句台词能拿捏到位,竟练了三天.从此以后,他留心身边前辈们的一言一行,像他们一样严格要求自己,演技提高得很快.
                ⑤俞敏洪创办新东方的时候,旁边也有一个英语培训班,办得比俞敏洪好.他们经常说:“咱们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总比新东方要好得多.”俞敏洪听说这话后很不服气:“我们把他们的标准拿过来,他们能做到,咱们也一定能做到,就不信不能超过他们!”妻子说:“你照搬别人的标准,做到最好,也不过和他们一样,怎么超过他们?”俞敏洪恍然大悟,他下大力气搜集北京办得好的培训班的信息,兼容各家之长,制订了新东方各方面高于同行的标准,并严格执行.很快,新东方就声名鹊起,在北京众多培训班中成为领跑者.
                ⑥欲登临多高的山峰,你必先对自己有多高的要求.按照那些差的标准要求自己,你永远落后于人,这就像在一个标准要求宽松的流水线上,是生产不出高质量的产品的;按照那些成功者的标准要求自己,你成功的概率就会很高,但未必能超越;只有你制定高于其他人的标准,你才有可能成为领跑者.
                ⑦竞争激烈,你凭什么成功?不要降低对自己的标准,不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相信成功就在前方等候着你!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②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从论述内容上分析选文④⑤两段不能互换位置的原因.
              (4)选出适合作选文⑥段道理论据的一项    
              A.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B.一个人必须经过一番刻苦奋斗,才会有所成就.--安徒生
              C.希望是引导人成功的信仰.如果没有了希望,便一事无成.--海伦•凯勒
              D.任何卓越都来自于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近乎苛刻的标准.--穆勒
              (5)你是否同意选文的观点?结合你的经历说明理由.
            •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2012年十大流行语中,“正能量”力压群雄高居榜首.何为“正能量”?“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的情感、积极向上的动力.它给人信心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幸福生活,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正能量”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创造与积极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②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和一些带有正能量的人打交道,能让你感觉“活着真好”.2012年,我们生活中出现了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护士万永平…他们个人的能量虽然微弱,但为社会创造了“微观正能量”,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使我们的言行多了一份真诚的爱意.作为特殊群体的社会名人,知名度高,有着更强的创造正能量的能力.“高调”慈善企业家陈光标、影视巨星成龙,乐坛偶像李宇春、韩庚等,他们都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也使“粉丝”群体更多地关注、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为社会创造了正能量.可见,社会的美好离不开个人制造“微观正能量”.
                ③社会的进步更需要政府积极创造“客观正能量”.俗语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政府是社会发展方向的引导者,是公众生活的组织者与服务者,政府积极创造正能量,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具体措施,要求先从中央政治局做起,给地方领导干部、党员群众做出表率.郭嘉主席习近平出访轻车简从,开会不讲套话,带头公布个人财产.正是中央政府、高级领导干部积极创造正能量,才使得“新作风”快速吹进各个角落:简化了会议、接待、用餐,没有了彩旗、鲜花、标语…地方政府朴素务实的新面貌,让民众感受到来自各级政府的正能量,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④正能量只有得到及时、广泛的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传播者负责任的态度.媒体是正能量传播的主渠道,要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而不是让暴力、不公等“负能量”动摇民众的信念.同时,个体传播者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网络时代“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只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守住遣德、法律的底线,才能与媒体合力用正能量坚固人们的精神高地.
                ⑤社会是一辆疾驰的列车,只有多创造正能量,列车才能不断前行.让我们共同创造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概括文章第②-④段论述的主要内容.
              第②段:    
              第③段:    
              第④段:    
              (3)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引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句俗语的用意.
              (4)请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字)
            • 3. 议论文阅读
                                              读书可戒躁
                                                沐 沂
                ①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一如往年,又引发一番愧疚、反思乃至片刻的警醒,也难免有人援引数据,说明国人阅读率与西人之差距悬殊云云.然此日一过,依然故我.
                ②常听人说的借口是“忙”.古人也很忙,但人家琢磨出个“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尽管有好事者论证,此“三上”都不健康,但至少说明,读书在古人那里,已是一种习惯.如果说“老黄历”不堪一翻,再看看国外.有常出国者慨叹,在某国上班早高峰的地铁里,为生计奔波的青年人手一本书,把整个世界读得一片安静.其实,“忙”很多时候会变成“盲”与“茫”,刚刚关上电脑,顺手拿起手机,刷了一会微博,忽然想起一直追的电视剧更新了,还有一档综艺节目没看,反正这个时代不缺少娱乐元素,足可以把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③也有理由是“读书无用”.时代飞速向前,要想不被抛下,必须全力奔跑,无形压力让“成功”焦虑蔓延开来,成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早,“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40岁不赚够4000万,就不要来见我了”等各类说法可为佐证.“颜如玉”和“黄金屋”只是一种传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却未必是我成功的阶梯.此类拿功利主义套读书的做法,让人们变得短视,要么干脆不读书,读也要读“有用”的书,于是图书市场“虚火”,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养生学书籍层出不穷,人们捧读各类“圣经”“宝典”“红宝书”,在知识中寻找改变命运的路径.
                ④用娱乐把时间填满,结果可能还是空虚;靠读几本书便要成功起来,也许只是缘木求鱼.两种理由,一言以蔽之,浮躁.我们常说时代浮躁,但于个人,浮躁却是万万要不得的.“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或可再加上一句,神不凝则万事难成.
                ⑤浮对之以沉,躁对之以静,真正的阅读,正可用来获得一种沉静的心态.古人把读书比作磨剑,“十年磨一剑”,磨的应该就包括心性.苏东坡的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法,概其要,就是把书本当“敌人”,每次只集中精力,“消灭”一面之敌,反复研读,自可威风八面--智慧如苏子,读书亦只能用慢功夫和“笨方法”.
                ⑥总之,读书可戒躁.是的,一本书就是一扇开启心灵的大门…(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针对        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是:    
              (2)请具体分析选文第④语段加横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概括选文第②语段中除“古人‘三上’读书”以外的两个事实论据(每个论据的概括不超过10个字),并分别分析其论证作用.
              (4)请根据文意和选文结尾加点的句子,仿写一个句子.
            • 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王丽
                ①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凡中国历史、文化、文学、政治、军事、医卜、农业、算学等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文言是打开
              的钥匙.身为中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
                ②我们的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如《离骚》《出师表》《陋室铭》《兰亭集序》《桃花源记》…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文化基因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③曾经有人说,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可是,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级精神活动的动物,需要有一座精神殿堂,而在这座殿堂里,需要用一种更深沉、更庄严、更典雅、更具仪式感的语言来表达.文言文,以及用文言文所撰写的赋、表、记、铭、传、碑、祭文、对联等,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④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图象时代.众所皆知,图象是平面的,它让我们直接面对所谓的实际存在,而语言的抽象性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比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文言的高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再创造的语言空间,其品读过程本身就是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并且,文言所特有的节奏和音韵,即在表达上所造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等,使它具有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曾写下《望大陆》一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⑤放眼古今中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千千万.唯有用古老的文言,才能唱出如此回肠荡气、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⑥面对如此绝唱,某些对文言持有偏见的人应当要深刻地反思:时下国人语言之粗鄙低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令人失望,是否与文言传统的断裂有某种关系?
                                                            (选自2013年5月15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第①段中加点的“这个宝藏”指代什么?“这个宝藏”对中华民族产生了什么影响?
              (2)比之图象,语言的优势在哪里?比之白话,文言具有哪两个特点?
              优势:    
              特点:    
              (3)在作者看来,划线句“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的观点,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 5. 放弃也会成功
                ①古罗马有一则寓言:有两条河流从源头出发,相约流向大海.它们穿过山涧,最后到了沙漠的边缘.它们一筹莫展,讨论着怎么办.其中一条河说:“我一定要流过去,找到大海.”另一条河则说:“不如回去再等机会吧,如果前进,我们可能走不出沙漠就干涸了.”结果一条河执著地前进,干涸在了沙漠里,另一条河则回到了源头,等待到了良机,流向了大海.执著有些时候将导致失败,而放弃则走向了成功.
                ②在人生的追求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厄运,我们时常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终会获得成功.其实,很多时候,放弃也会成功.
                ③我们赞赏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当你确定目标,这种执著就会成为一种通向成功的阶梯,但有时放弃和锲而不舍并不矛盾.陶渊明放弃污浊官场,归隐田园,写出了《桃花源记》等传世之作,成为东晋时代杰出的诗词散文大家.鲁迅放弃了学医,成为文学巨匠.梵高放弃了做传教士,而成了有名的画家.放弃是对生命的过滤,对追求方式的扬弃,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和发现.不学会放弃,就无法成功地跨越生命,驾驭人生.
                ④生活有时会逼迫你,不得不停止前进,不得不放弃梦想.苦苦地挽留夕阳,是傻子;久久地感伤春光,是蠢人.什么也不愿放弃的人,往往回成为生活中逞一时之快、显意气之勇的匹夫,常常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得到,不计一时得失,勇敢地放弃,是为了更大的成功.
                ⑤放弃是剪刀,生命之树剪除病枝赘叶后,更显勃勃生机.放弃有苦痛,宛如壮士断臂,需要时间的良药来抚平创伤.面对短暂时的伤痛,放弃需要一种锲而不舍、毁誉不惊的精神,需要直面淋漓鲜血的豪迈气概,需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胸怀,需要摒弃生活里用尽心思装饰出的虚假繁荣的胆识.放弃是一种明智,是一种宽容.或许它带给你的是短暂的消沉,但只要你打开视野,另辟蹊径,迎来的将是一个更加美丽的开端.你的眼前将满是和平阳光,你的世界将满是鸟语花香.所以敢于放弃的人也是坚强的人.拒绝放弃,只会作茧自缚,在生活的网中受束缚而死.
                ⑥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头碰南墙才回头.忘掉最初的选择并不意味着背叛了自己,放弃无可挽回的事情并不说明你整个人生从此黯然无光. 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得到,只有果断放弃,才能将该拿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
                ⑦我们鼓励执著.我们也鼓励放弃.
                ⑧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不敢放弃希望,但并不意味着不改变.这时需要运用你的智慧,敢于放弃,重新选择,也许你会看到一个更加开阔的天地.
                                                              (作者:李汉容,选自《智慧背囊》,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A.放弃也会成功                   B.放弃往往导致失败
              C.我们鼓励执著,我们也鼓励放弃.   D.放弃是一种明智,是一种宽容.
              (2)选文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道理论证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B.事实论据包括典型的事例、史实和名人名言.
              C.第③段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三个事例,使论据充分,更有说服力.
              D.鲁迅放弃了医学文学巨匠.这个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观点.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引用寓言故事,其作用是引出论点,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B.选文第⑥段加点的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C.第⑤段中的“放弃是一种明智”是指放弃可能带给你暂时的消沉,但只要拓开视野,另辟蹊径,迎来的将是一个更加美丽的开端.
              D.第⑥段中的“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意思是做事一碰到困难就要懂得放弃,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能力的真谛
                ①能力,就是做事的本事.什么样的人最有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
                ②为什么相似的工作条件,相当的智力状况,有的人能出类拔萃,创出骄人的业绩,有的人则工作平平,见不到特色和浪花?绝大多数人看待优秀者,往往只关注他们工作的成果和辉煌的业绩,很少去跟踪和分析他们的行为习惯.换句话说,就是只羡慕别人篮子里的苹果多了,但没有留心是怎么多起来的.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本职工作干好,只不过有人还没有真正把握能力的真谛,而优秀者已经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闪光的足迹
                ③曾听过这样一个试验.一位老师用手指沾糖尿病人的尿样来尝味,然后让学生们都做一遍.学生们愁眉苦脸地照做了.这时老师说:“我在教你们观察和思考细节.谁观察和想到我伸进尿样的是拇指,舔的却是食指?”学生们的教训,一是没有认真观察,二是没有深入思考.
                ④船的力量在于帆桨,人的力量在于思考.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一个善于并且会正确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
                ⑤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就经过了“十年的思考”.他说:“学习知识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6年,不露锋芒.在这6年中,他以思为主,专研哲学.哲学史学家认为,这平静的6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富有成效的思考时刻.牛顿从苹果落地导出了万有引力,有人问他有什么诀窍,他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作长时间的思考罢了.”他还说:“我的成功归功于精心的思索.”
                ⑥现实生活中,仔细研究我们周围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善于思考者.但也有一些人,要么整天忙忙碌碌地干这干那,要么无所事事地去东游西逛,就是不给自己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也从来不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到头来,时间用上了,精力耗费了,工作却没有多大起色.
                ⑦思考是创新的第一步,是一座掘之不尽的能力宝库,没有思考能力就缺乏行动能力,就谈不到创新,谈不到创造性工作.只有努力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人人思考、自觉思考、终生思考的好风气,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提高.
              (1)本文的题目是“能力的真谛”,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能力的真谛是    
              (2)本文语言生动,语意丰富深刻.请根据上下文意说说第2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而优秀者已经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闪光的足迹.”
              (3)第⑤段列举的名人事例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观点并填写在段落开头的横线上.
              (4)作者善于选择论据,运用多种方法沦证观点.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选择    作为论据,从    两方面表明了    的观点.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湛江年例”是一种力量
                ①“湛江年例”是粤西岭南一带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那时,粤西地区偏远封闭,生产力低下,人们为了征服自然,安居乐业,一年举办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动,以祛除凶灾恶毒,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表达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现在,它也支撑了许多在外艰苦奋斗和在困境中挣扎的人. 可以说“湛江年例”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精神寄托.因此,人们对“年例”格外敬重,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湛江年例”与时俱进,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已然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②对湛江人来说,年例具有巨大的魔力,尽管大家分散在各地,它总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人们从四面八方凝聚一起.远的,近的,坐火车的,开小车的,骑摩托的,一个个地来了.途中,人们的笑声,车队的喇叭声,买卖水果的吆喝声,多种声音奏出一曲喜悦之歌;席间,身居高位的官员,商界的精英,出外打工的,邻村的亲朋友好友,大家脸上都放着光,嘴上带着蜜,举箸提杯,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宴后,叙别情,话家常,言发展,展望宏图,描绘出一幅未来的图景.同操一种语言,乡音乡情交融,着实让常年在外,难得相见的家乡人别有一番享受.一位湛江老板说,“钱永远都赚不完,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会被时间慢慢地冲淡.每年我们都做年例,就为了请亲朋好友来聚聚,维系大家的感情.”
                ③“湛江年例”体现着浓浓的文化品味.每逢年例,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比如吴川的年例必然少不了吴川飘色,每一板飘色,恰似一座流动的舞台.在舞台上的演员,有的踩在一柄剑尾或刀枪交叉点上,有的站在树枝上,有的则踏在公鸡或鲤鱼上,他们手舞足蹈,飘飘欲仙…奇妙的是观众却看不到它的支撑点,作为东方神秘的民间隐蔽艺术,它不仅令吴川市区万人空巷,吸引了中央电视台的专题访问,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外国人来湛观看.还有遂溪舞龙醒狮、东海人龙舞、雷州傩舞雷剧等艺术表演吸引世人眼球.年例给了传统艺术一个传承发展的空间,我们可以加大宣传力度,让“湛江年例”大胆地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湛江年例”这个特色文化.“湛江年例”浓浓的文化品味,像一股强大的力量,把世界各地的人都凝聚在一起.
                ④“湛江年例”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双翅.年例期间,宴席丰盈了,礼品高档了,消费水涨船高了,市场也繁荣起来了;当地官员借年例节日与事业有成的老板共谋振兴家乡大计,于是新路修起来了,学校建起来了,家乡更美了.政府还把年例和“经贸洽谈会”结合起来,办成“一节一会”,吸引了各地商人前来投资搞建设.“湛江年例”在当地的建设中,正成为一股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
                ⑤“湛江年例”源远流长,被赋予时代新内涵的湛江年例现已成为湛江文化独特而迷人的风景线!作为一股强大的内在力量,它把湛江人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并推动着湛江的发展.
              ⑥然而,当年例宴席档次不断提高时,一股攀比奢侈之风却在逐渐蔓延;当我们在为精彩绝伦的民间艺术拍手叫好时,却面临无人继承的尴尬局面;当我们大打“湛江年例经济牌”时,却还未真正找到年例和旅游之间的切合点.
                                                                   (本文参考《湛江日报》有关材料写成)
              (1)文章从哪几方面论述了“湛江年例是一种力量”?
              (2)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精神寄托”的含义.
              (3)如何更好地促进“湛江年例”的发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两点建议.
              (4)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析文章第③段语言运用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 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幸福没有榜样
                ①有时,我们总是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够幸福,不如人家的日子过得那样滋润甜美,还常常拿别人家的幸福作榜样,去寻找自己的幸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到头来,我们会发现,唯独这人追人寻、人见人爱的幸福,没有榜样,常常是求而不得,甚至徒生烦恼.
                ②幸福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答案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但是,同样的“境遇和生活”,不同人却有不同的感觉.乞丐得到一顿饱饭,心情会很舒畅,感到幸福的降临;不说一顿饱饭,就是一桌山珍海味,在大款大腕那里,大概也激不起一点快乐的心情吧.作家史铁生的境遇,很让我们同情,他不幸患有尿毒症,但他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并说:“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我们身体还算健康的人,能体验到不发烧也是一种幸福吗?会把幸福的底线放得这样低吗?
                ③其实,词典给出的幸福答案是不大准确的.即使同一境遇,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生活在大体相似的环境里,一百个人眼中的幸福观,或许还不止一百呢,有时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幸福观.幸福观的模糊,对幸福理解的个性化,这大概也告诉我们:幸福,没有模式;幸福,没有榜样.④幸福,没有榜样.梁实秋也这样说,“幸福与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一位远房的侄女,日子本来过得很快活.一次同学聚会,看一位当处长的同学,居有豪宅,出有宝马,很是羡慕人家的幸福生活,抱怨自己的男人只会教书,不会捞钱.原有的快乐也因寻找幸福的榜样,而逃之夭夭.
                ⑤还有,我们眼中的别人的幸福,有时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常常喜欢用世俗的眼光看别人的幸福,常常认为有权势,有财富,有显赫的名声,有骄人的业绩,就会有幸福,有舒心的日子.其实,幸福有时恰恰与权势、与财富离得很远,与名声、与业绩也并不怎么亲近.侄女那个同学,近日,婚外恋闹得沸沸扬扬,幸福显然并不在她家.孟德斯鸠好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仅仅希冀幸福,这不难做到;但期望像别人那样幸福,这总是难以做到,因为我们认为别人会比实际更幸福.“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然而,每个人对幸福的感悟又各有各的不同.这大概与人们的不同追求有关.勇敢的人,追求刺激,冒着生命危险或是攀登高山,或是漂游湍流,感到是种幸福;沉静的人,喜欢安闲,甘愿生活寂寞,或是一部《庄子》,或是一首古曲,也会心中溢满快乐.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把人生的追求归结为:“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如何去干?”幸福大概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行风行风,能行雨行雨;能运筹帷幄,可当经理;有一身力气,蹬起三轮车也有歌声相伴.幸福,其实只是一种感觉,自己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感到活着是多么有意思,人生是多么美好,你感觉到了,你便拥有幸福,这和他人的评论毫不相干.
                ⑥幸福,完全在于自己.自己有个真实的人生,对自己的人生尽力了、负责了,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家人,就是充实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心存快乐,就是幸福.
                ⑦幸福,在自己的心中;幸福,没有榜样,也无需榜样.
              (1)文章告诉我们,幸福没有榜样,其中“榜样”的意思是    
              (2)“幸福”的对立面就是“不幸”,根据你平时的积累,请你为“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这句话写出相对的下一句.
              幸 福 的 家 庭 都 是 一 样的,    
              (3)文中所说的“幸福观不一致”的原因有哪些?
              (4)文章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的是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请从文中再找一例予以说明.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幸福没有榜样     B.幸福是一种感觉体会
              C.幸福是模糊的     D.幸福属于自己.
            • 9. 阅读《名》,完成下列各题.
                                                   名
                ①人渴望成名.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然而,最近我读《居里夫人自传》,却发现名的另一面.当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他们平静的科研生活被打破,丈夫皮埃尔抱怨说:“他们一个劲儿地要我写文章,要我作报告,如果一年一年就这么过去,即使那些请我写文章作报告的人也将惊讶地看到我竟然年华虚度,什么也没干.”从这段中,我们意识到出名虽好,但也有重负,只有摆脱这种重负,才能让事业之树常青.
               ②一个人没有出名的时候,可能对“名”充满无限艳羡,而一旦成名,可能就会不胜其扰.这时候如果不能像居里夫妇那样,淡然处之,就可能被“名”吞噬掉.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摆脱名的重负呢?
                ③人做事的出发点,不应是出名,而应是对社会对人类有利.居里夫妇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无偿地全部献给了人类,没有申请任何专利.季羡林先生一生著作等身,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人们赞誉他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然而,季先生将这些桂冠一一摘去.他说:“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在他们心中,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才是最高的目标,“名”呀“利”呀,他们根本就没放在心上.有了这样的人生境界,人才会即使成名,也依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往前进.
                ④中国文化有一种淡泊名利的传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一定要好好继承.譬如南朝梁人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宁愿隐居深山,也不愿出来为官.他撰写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为中国的中医学做出了贡献.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矜名不若逃名趣.”名,能逃则逃,能逃得名,不为名缰利锁所缚,才能取得更大成绩.
                ⑤现代社会,充满一种浮躁的风气,很多人渴望一夜成名,于是投机取巧者有之,花招百出者有之,这样即使获得所谓的荣誉,那也一定是昙花一现.要知道居里夫妇从成吨的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花了整整四年时间.成功,是靠扎扎实实努力的.年轻人更应踏踏实实,不要被名利所诱.
                ⑥名是无根的花,虽然美艳,但总有枯萎的一刻;事业才是有根的果树,一旦扎下根来,就会硕果累累.
                                                                                    (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说说本文第③段中所选用的两个事例的特点和作用.
              (3)第⑤段是如何阐述观点的?
              (5)从修辞角度对第⑥段的表达效果加以分析.
            • 10. 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第下列各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
              .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1)段③中加点的“实验的精神”,指的是:    
              (2)“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错误是什么?作者用这个例子证明什么?
              错误是    ;证明    
              (3)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可以删掉,说说是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
              格物和致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