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一开始就扣好了人生的扣子
              詹勇
              (1)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大校园,勉励广大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蕴含深刻的哲理.
              (2)作家柳青说过,人生之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尤其当人年轻的时候.青年如初春,如朝日,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如何不负这大好年华,迈出坚实步伐,是一代代青年的人生考题.人生的选择如同穿衣,青年时期就等于系上了第一颗纽扣,每一个目标、每一个理想、每一份事业都是从这一颗纽扣开始.它是一块基石,也是命运的闸门.
              (3)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青年始终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奉献;从“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强音,到“为广袤土地带去无尽生命力”的坚守,这些在历史天空中熠熠生辉的价值坐标,无不说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是生命的灯塔、人生的航标.人无德不立,理想信念一旦确立,就会生发“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无穷定力,就会扛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使命担当,就会开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笃行.
              (4)一位去西部支教的大学生感言,多受些历练,对顺境会更珍惜,对逆境会更从容.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多经历一点摔打,多积淀一些信仰的力量,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反之,囿于“小我”,哪有广阔天地?沉迷物质,何来青春锐气?精神上“缺钙”,怎会有刚健的人生?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
              (5)时间之河川流不息,生命之问从未停止.核心价值观是人生的扣子,也是生活和社会的镜子.它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才能逐渐内化于心.它的彰显,需要于实处用力,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才能不断外化于行.
              (6)“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社会提供更多价值正能量,我们就能写下“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人生诗篇,就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现代社会.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有删改)
              (1)请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文中引用名言名句颇多.请自选一例并简析其作用.
              (3)本文条例清晰,结构严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
            • 2.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重要的是阅读力而非阅读率
                  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读书日期间,有人对“你读了几本书”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阅读率明显下降.我认为,这样的调查也有失偏颇,因为时代在发展,很多阅读已不再依靠纸质,而是在网上进行的.纸质阅读率的下降并不能说明整体阅读率的下降,也不能代表人们就远离了读书,我们不能仅凭纸质图书的销售下降就认定现在的中国人不爱看书了,只能说明人们的阅读生活正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但是中国人的阅读的确出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不管是纸质的阅读 还是泡在网上的所谓“阅读”,所花的时间不少,但收获并不大,大多是一种“娱乐化、低智化”的阅读.对很多人来说,阅读率可能并不低,但阅读力却在萎缩.所以,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所谓阅读力,是指对文字为主的精神产品识读、理解和消化的能力.很长时间以来,鲁迅著作一直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指明灯,但如今鲁迅的著作在中学教材里被削减,甚至成了很多青年学子的阅读障碍,这就反映了如今阅读力的下降,因为鲁迅著作恰恰是需要用心去读的,需要费点脑力才能读懂它.
              造成阅读力下降的一个原因,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阅读仅仅是为了实用而已.能掌握一门实用的手艺,能考上名校,能找个工作,就是阅读的全部目的.因此,对如何从阅读中获取真知灼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嗤之以鼻.其实,培养一个会思考的脑袋,才是阅读的最重要目的.
                  造成阅读力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以微博为代表的“低智化”阅读方式的流行.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慢慢消失:读图代替了读文,读屏代替了读书,读博客代替了读经典,读故事代替了读思想…于是,“轻阅读”“浅阅读”“软阅读”成了流行风景.热衷于微博阅读的人群,除了获得短暂的感官快感外,又能得到多少的思想升华?
                  我以为,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当今社会,文化作为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标志之一,而国民阅读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基石,直接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强弱.所以,最重要的不是阅读率而是阅读力,是怎么读和读什么!(摘自光明网,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 仅凭纸质图书的销售下降就认定现在的中国人不爱看书了,这种想法过于片面.
              B. 中国人的阅读大多是一种“娱乐化、低智化”的阅读.
              C. 热衷于微博阅读的人群,除了获得短暂的感官快感外,还可以得到不少的思想升华.
              D. 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
              (2)文中提到造成阅读力下降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3)结合文中一些观点,你觉得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 3.
                                                    宋庆发
                  等,取“等待”之义.它既不主动求证,又不拒绝演绎;既让过往莫名挠头,又在现实面前坦然露脸;既辐射自然和生命的日光,又聚焦道德和爱的月色.等,是诗一般恣肆凝聚,哲学一样的理性铺陈.
              等是一种态度.春花等料峭过后的开放,秋叶等西风紧束之余的飘零,等的是一份自然而然;等米下锅,等菜上桌,等的是一份丰稔期许;等而下之,等闲视之,等的是一份逍遥自在.等量齐观,心存一颗佛心;等因奉此,秉承一业操守.等,其实就是一种和中的积极态度,一种对世界对人生的本源看法和清正做派.
              等是一种智慧.姜尚直钩无饵垂钓渭水,等来了明慧天子周文王礼贤下士的相遇;卓文君诗心悱恻坚守空房,等回了浪子司马相如最初的爱恋.这何尝不是一种充分自信、甘于隐忍的智慧?
                  等是一种境界.苏武持节牧羊北海十九年,须发皆白,只等归汉,心纯如雪;谭嗣同坐等杀头,慷慨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酬圣主、民心与变法;金岳霖情笃林徽因,不因其嫁作梁妇而词语忸怩,不因其声名鹊起而逻辑狷介,不因其早逝而改弦易辙,一等就是终身不娶.此心,此志,此情,天地为证,日月可鉴.
                  当今社会,物欲横行;当今时代,瞬息万变.但总有云卷云舒间的宠辱皆忘让人去等候,总有花开花落时的去留无意让人去期待.西方谚语道:“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我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灵魂不开口,就让我们一起“等一等”吧!
                  等洪荒的旷远诡秘,等原野的缤纷,等文学燃起的希望,等自然唱起的规律,等万物亮出的生命底色.等一等,两个人的爱情便可湿润江南;等一等,一个人的寂寞便可开出花来;等一等,爱默生的自然世界便会呈现:“每个人都会成为诗人,爱将成为主宰,美将处处流露,人与自然将和谐相处.”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24期)
              (1)结合你对文意的理解,说说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诠释“等”的内涵的.
              (2)文章第4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爱默生的自然世界”的理解.
            • 4. (二)阅读议论文,完成11-15题.
                                        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历程
                                                程杰
                ①中国花卉文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②一、先秦--中国花卉文化的始发期.河南庙底沟桥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五瓣花朵纹饰,《诗经》中的花卉信息以及《楚辞》“香草美人”的系统话语,反映出我国先民对植物花朵的关注和喜爱,展示了我国花卉观赏文化源头的绵远与活泼.
                ③但这一时期对花卉的观赏尚属自发的、分散的,甚至是偶然的,远未进入普通自觉的阶段.远古先民以狩猎生活为主,舞蹈模仿动物,各类纹饰多以动物为题材,很少顾及植物.商周时期,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植物的实用价值,《庄子》说“杜可食”,《离騒》言“餐秋菊”,《诗经》咏“参差荇菜,在若采之”,都是着眼于食用.对植物长势旺盛之美的特别青睐,是《诗经》中的普遍现象,这透露出一种物质利益的审美心态.《楚辞》常说到“兰”,也是佩兰、泽兰之类药用、香用植物.这是一个植物实用意义仍占绝对地位的时期,可称其为花卉植物的“物质实用时代”.
                ④二、秦汉至盛唐--中国花卉文化的渐盛期.这一时期,花卉欣赏进入一个自觉的阶段.咏花赋开始出现,如钟会《菊花赋》,汉乐府《江南》中的“江南可采莲”以花卉引发情感,到东晋,产生了陶渊明《桃花源记》这样杰出的作品.隋唐时代,人们主要关注花卉的物色美感,欣赏色、香、味、形、姿等客观形象.通过鲜花盛开的华艳来体验生命的活力,感受生活的美好,透过花开花落来感知时序的变迁、岁月的流逝,感慨人生的蹉跎、世事的盛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洛阳城中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从欣赏心量上说,这是一个带有鲜明感性色彩的时代,我们称之为“花色观赏时代”.
                ⑤三、宋元明清--中国花卉文化的繁盛期.到宋代,花卉欣赏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文化知识体系.这一时期有四个方面的特点最值得注意.
                ⑥一是士大夫园林、园艺活动的兴盛.苏东坡《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歌咏了30个景致,其中11处属于花卉景点,清朝《扬州画舫录》记录丰富.二是花卉产业化和民众游赏风气的兴起.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可见当时赏花宴游之风的兴盛,到了宋代,有关花市的描写极为常见,洛阳牡丹、扬州芍药都在这一阶段名扬天下.三是各类花哉园世著述大量出现.据园艺史家统计,见于著录和现存的明清农书类共1388种,其中花卉类225种.这些记录全面、系统,构成了我国花卉文化深厚的学术积淀.四是文艺创作的极度繁荣.龚自珍用《病梅馆记》针砭时弊,花鸟画中以“梅兰竹菊”为代表的文人写意极为流行.
                ⑦这一时期的审美、文化意识也进入了一个更高阶段.人们更加关注不同花色品种的个性特征、风格神韵和观赏价值,追求花卉品格神韵与人的精神气质投合契应,并借以陶冶人的性情意趣,寄托人的品德情操.“岁寒三友”“四君子”等说法的出现,典型体现了这一审美趋向精神追求,标志着中华民族花卉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完全成熟,因此我们将这一时期称为“文化象征时代”.
                ⑧上述三个阶段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活动内容不断拓展、文化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三个阶段之间不是此起彼伏、此消彼长,而是累积叠加、不断丰富的过程.正是如此悠久持续、生生不息的历史过程,最终形成了我国花卉文化极其丰富灿烂的面貌.
                                                                   (材料出自《阅江学刊》2014年第1期)
              (1)本文是一说明性的议论文,其主要观点是    
              A.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B.中国花卉文化的始终贯穿着一种关注物质利益的审美心态.
              C.中国花卉文化的最高境界是陶冶性情意趣,寄托品德情操.
              D.中国花卉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累积叠加、不断丰富的过程.
              (2)请从论据使用的角度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效果.
              (3)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的说明效果.
              (4)联系第④段具体语境,简析“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透露出的思想感情.
              (5)本文语言准确严谨,请从下列两句中各挑邮2个词语加以简要分析.
              ①据园艺史家统计,见于著录和现存的明清农书类共1388种.
              ②这一时期(先秦)对花卉的观赏尚属自发的、分散的,甚至是偶然的,远未进入普通自觉的阶段.
            • 5.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各题.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①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②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③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④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
                ⑤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⑥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买现自我的越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⑦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
                                                             (选自2013年4月《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引用高尔基的话,有什么作用?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
              (4)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正能量.
            • 6.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你永远拥有两个世界
                                                游宇明
                ①任何一个人都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手中的世界,一个是心中的世界.手中的世界是你已经掌握的世界,比如你现在从事的职业、你目前所处的地位、你当下的亲人朋友…心中的世界是你未曾掌握却时刻梦想获得的世界,比如你希望从事的事业、你渴望获取的财富、你渴盼争得的荣誉、你企望得到的人际关系…这两个世界构成了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容纳了你所有的心血和汗水.
                ②人无疑应该善待手中的世界,手中的世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它可以让你呼吸、给你温情.但人永远不能放弃心中的世界.人有一点与动物不同,那就是,若是为梦想活着的.没有梦想,人就没有朝气,就不会想方设法开发生命的种种潜能,就可能终生碌碌无为.心中的世界就像一座我们从来没有走近去的山,里面藏满了无数价值连城的珍宝;就像一条我们从来不曾趟过的河,里面充满着迷人的波涛.手中的世界只是我们走向心中的世界的一个基地,却不是我们停步的理由.
                ③我们想走向心中的世界,需要带几个伴侣上路.
                ④第一个伴侣是自信.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够创造某个辉煌、抵达某种高度的心理素质.人先要相信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一个过于自卑的人很难实现生命的辉煌.
                ⑤世界总是多角度的,生活中有阳光、云霞,也会有风雨、泥泞.抵达过心中的世界的人,在只有手中的世界的时候,无不遭逢过
              的日子.鲁迅先生一生的创作成就够高了吧,可他在民国教育部做公务员时,曾因支持学生运动,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开除过;写《哈利•波特》的乔安妮•凯瑟琳•罗琳现在够出名了吧,但她曾经离婚之后又碰上失业,最穷窘的时候连一日三餐都成问题.这两个人后来之所以能够走向美丽的心中的世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忍耐力这个好伴侣.向往心中的世界的人与一般人的区别在于:面对失败,一般人会想,我这人太笨,注定干不成这个事,干脆算了吧;向往心中的世界的人则认为,我这么聪明,眼前这点困难算什么,换个方向再试几次,我就不信突破不了.结果,他们真的取得了成功.
                ⑥我们还应该极力地培育自己的才华.人固然要有梦想,然而,如果你缺少抵达梦想的起码的才华,梦想再多也是废纸.
                ⑦自信、忍耐力与才华的关系,好比一条河的奔流,自信、忍耐力提供的是河床,才华是实现河流流动的势能--没有河床,河流自然流得不那么痛快;没有势能,河流根本就流不起来.
                ⑧没有一个人不想踏平手中的世界的
              ,拥抱花红柳绿的心中的世界,但生活无时不在告诉我们:心中的世界不是高蹈于云端的极乐福地,它其实是一个人在手中的世界里不断出发、抵达的结果
                                                                     (选自《新时文•触摸思想的力量》)
              (1)本文鲜明地提出了“人永远拥有两个世界”这一观点,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这两个世界?
              (2)在作者看来,要想走向心中的世界,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3)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在只有手中的世界的时候,无不遭逢过
              的日子.
              ②没有一个人不想踏平手中的世界的
              ,拥抱花红柳绿的心中的世界.
              (4)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⑧段划线句的理解.
              心中的世界不是高蹈于云端的极乐福地,它其实是一个人在手中的世界里不断出发、抵达的结果.
              (5)下列两句名言,哪个更适合作为第④段的道理论据?为什么?
              ①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培根
              ②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拿破仑.
            • 7.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各题.
                                                   感伤是一种情怀
                  按说,秋天是个比较惬意的季节,气候宜人,也象征着收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秋天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慌:一感觉到秋天的凉意,就好像提前感觉到一年终结似的,感觉到一段生命将无法重来,所发生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往.就有一种无尽的感伤袭上心头,免不了一番感慨.
                  小时候读柳宗元的《江雪》,读不出什么名堂  现在才觉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伤啊!你看啊,千山鸟飞绝,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踪影.只剩下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头,在白茫茫的雪中垂钓…那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啊!又是怎么的一种感伤啊!如果我们遇到这种环境,只能用感伤得痛不欲生、欲哭无泪来形容了.柳宗元就是高明,把这种感伤的情怀,用那么形象的四句表达出来了
                  如果感伤仅仅局限于自我的忧伤,那是很没出息的,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我们许多先人,都是擅长用自己的感伤来传染别人的,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自己遇到感伤的事,如果你对人就叫苦不迭地说:“我的茅草又被秋风吹破了”估计别人最多安慰你几句.当你看到风吹破了自己的房子,想到天下没有房子住的人是很多的,并幻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感伤了,而是天下所有寒士的感伤,大家就会和你一起落泪.天啊,谁能有这样的胸襟呢?小肚鸡肠的人,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哪里还操得了这么多的心?所以,天下没有房住的人千千万万,只有杜甫让普天下的人记住了.
                  感伤往往成就了人类的文化艺术.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愁”“离别”“空恨”“断肠”“那堪”“憔悴”这些字眼.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吗?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女词人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又是多少人内心的写照呢?恐怕无以计数.这些作品中,正是这种淡淡的感伤,让你心酸,让你惆怅.让你欲哭无泪,欲说无言.
                  感伤是一种经常与深沉、品味相伴的艺术营养.西方画家梵高,无疑是一个孤独的人.他在贫困潦倒中,向自然和太阳挑战,却不被理解,最终饮弹自尽…每当看到他的画作,我们仿佛能听到他笔下那个身躯干枯的弃妇的抽泣.我曾阅读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些小说.川端在他的代表作《雪国》中,所描写的人物的种种悲哀,通过这种悲哀的余情化,来探讨人生的感伤.日本文学有一种描写感伤之美的传统,川端康成就是以描写感伤之美成就文坛辉煌的.高明的文学艺术家,往往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以达到煽情的目的.
                  上学的时候,我把“杞人忧天”中的杞人当做傻瓜.现在看来,这人真是忧得有品位,有档次.中国人时常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那意思就是天塌了也不用忧.你也不忧,我也不忧,或许真的有一天,天塌了,大家都完蛋了.这个杞人,能忧别人所不能忧,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这种感伤,好像是所有“先天下之忧”的人所共有的素质.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人人都有这种感伤的情怀,人人都悲天悯人,社会早就和谐起来了,大同之道早就实现了.
                  于是,我发现自己是缺乏感伤情愫的.因为像我这样的凡人只能悲伤着自己的悲伤,幸福着自己的幸福.多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少的是对人生深邃的思考;多的是小情绪小哀愁,少的是大悲悯大苦闷;多的是凄婉惆怅、顾影自怜,少的是推已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当我看到秋天的来临,感慨的只有自己命运的无奈,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的余韵.正因为如此,我深深地认识到,感伤并非弱不禁风的感慨,感伤是一种有品位的情怀,是人类伟大的情感?
                                                                                    (文章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果感伤仅仅局限于自我的忧伤,那是很没出息的.
                B.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才伟大.
                C.作者自己面对秋天的感伤是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的情感基础.
                D.《江雪》中表现的感伤情怀进一步触动感伤秋天的作者,产生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作者怎样看待杜甫的感伤?对“杞人”的“忧”作者有什么独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感伤是一种拥有博大胸襟、心怀天下寒士的感伤.
                B.杜甫不是小肚鸡肠的人,不只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他的感伤还传染了别人.
                C.杞人的“忧”有品位,有档次,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
                D.没有杞人的“忧”,社会就不会和谐,大同之道就不能实现.
                (3)文章第四、五自然段列举了诗词、绘画、小说等作品中描写的感伤,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论述“感伤往往成就了人类的文化艺术”这一观点.
                B.论述“感伤是一种经常与深沉、品味相伴的艺术营养”这一观点.
                C.论述作者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是为了感染读者,使他们心酸、悯怅,以达到煽情的目的.
                D.论述作者展示许多人内心的写照,以此来探讨人生的感伤.
                (4)为什么说“感伤并非弱不禁风的感慨,感伤是一种有品位的情怀,是人类伟大的情感”?下列回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    B.有对人生深邃的思考.
                C.是一种大悲悯大苦闷.             D.是一种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
            • 8. 说说停顿
                  ①我们一直信奉“从哪里跌倒,就赶快从哪里爬起”,其实,在跌倒时,留一点停顿给自己,往往会受益无穷.
                  ②留一点停顿给自己,让彷徨者重新认识自己,找到人生之路.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曾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立下赫赫战功,却在四年后的汉城奥运会上接连失误.面对一片质疑,李宁迷茫了,他选择了退役.他的人生似乎停顿了.后来,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商界开创了另一片天地,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变.
                  ③李宁在商界的成就,固然离不开他正确的选择.而又是什么让他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了另一种人生道路?是他留给自己的那一点停顿!若没有那个重要的停顿,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商界精英李宁,又谈何铸就中国的民族品牌?
                  ④留一点停顿给自己,让困惑者不断反思,找到方向.居里夫妇在探寻镭元素期间,多次的失败令居里夫人心烦意乱.在丈夫的劝说下,她暂时放下了手中的工作,抽空去乡村旅行,在身体放松的同时不断思考失败的原因,终于找到了实验的突破口,夫妻俩成功地从沥青铀矿矿渣中提炼出了镭.
                  ⑤是什么让居里夫人找到了自己失败的原因?是她留给自己的那一点停顿!停顿,让居里夫人紧绷的思维得以放松,再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最终提取出震惊世界的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⑥留一点停顿给自己,让自卑者完善自我,找回自信.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曾患有严重的口吃,在他初涉政坛之时,经常遭到他人的嘲笑.在妻子伊丽莎白的支持下,自卑而痛苦的乔治六世勇敢地接受现实,停止工作开始治疗口吃.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和纠治,他找回了信心,在二战前夕通过广播公开发表了著名的圣诞节演讲,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斗志,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英主.
                  ⑦试问,若乔治六世遭受嘲笑时没有选择停顿,而是咬牙硬撑,他的自卑和痛苦只会有增无减,他的斗志也会被他人的讥讽消磨殆尽,还如何去成就目后的辉煌?乔治六世留给自己的那一点停顿,让他得以弥补自己的缺陷,完善自己找回自信,成就了一番伟业.
                  ⑧人生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遭遇挫折时,给中留一点停顿,抚平伤口,这样,我们会走得更快更远更轻松.
                                                                     (选自丁松英《郑州日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概括文中的论据.①      ②      ③    
              (3)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第③段“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商界精英李宁”中的“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于丹
                ①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
                ②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命的质量.《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③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④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位木匠把手表掉在半人高的刨花里,让众多徒弟去找,大家乱哄哄地找,怎么也找不着.后来他的儿子独自在夜里静静地听手表走动的响声,始终找到那块手表.事情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想想看,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
                ⑤《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什么也看不见.
                ⑥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动着,躁动着,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
                ⑦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仅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
                                                                          (选自《趣品人生》,有删改)
              (1)阅读②④两段,注意划波浪线的两个论据,完成表格内容.
              论据证明观点论证方法论据特点论证作用
              《菜根谭》名言心平气和能发现生命的质量    具有权威性    
              木匠儿子找手表    举例论证事实胜于雄辩    
              (2)第③段中,“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与“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能否对调?为什么?
              (3)第⑥段,把加点的词“太多”删去,行不行?把划线的反问句“这样的人能静下来”改成陈述句,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4)你身边也有一些人不够“宁静”,请举例说明,并为他们提出建议.
            • 10. 议论文阅读
                                            黄岩岛,到底属于谁
                ①4月,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和黄岩岛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范围之内为理由,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这些说法站得住脚吗?
                ②国际法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的国际法原则.从黄岩岛的位置以及地质构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黄岩岛以东的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与菲律宾的自然地理分界.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其本土较远,而距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如果按照菲“地理邻近论”行事,世界政治地图将要重画,天下势必大乱
                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害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企图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改变领土主权归属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反国际法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④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黄岩岛拥有无可争辩的领土主权.
                ⑤从历史上看,首先,中国最早发现了黄岩岛.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就在黄岩岛进行了“四海测验”.其次,中国是最早命名黄岩岛的,1935年中国就将黄岩岛以斯卡巴洛礁之名列入中国版图,1983年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再有,中国政府早就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
                ⑥从开发利用上看,黄岩岛海域一直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场所,而且中国政府还多次派科学考察队到黄岩岛进行科学考察,例如,1977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登上黄岩岛进行考察.1994年又在岛上建了水泥纪念碑.
                ⑦另外,4月28日,菲律宾媒体发表菲律宾专家的署名文章,称黄岩岛的确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菲律宾的主张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⑧从种种依据看,菲律宾对黄岩岛的任何权利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黄岩岛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1)这篇文章驳论与立论结合,请用“|”划分驳论部分与立论部分,只能划一处.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第⑧段“从种种依据看”中的“种种依据”,在立论部分中具体指哪些依据?请简要概括.
              (3)选文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