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①海水容纳百川,水以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却从不居功.清风飘送花香,雨水润物无声,这温柔敦厚的自然总是厚德载物,却又不事张扬,更不会以造物主自居.那么自称万物灵长的我们,更应该学会不以自我为中心.
                ②只有当你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跳出自我,才能认识自我. “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本不必与外夷互通有无”,正是清朝常常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没有认识到自身各种弊病,从而日益落后于世界.后人再看历史,无不扼腕叹息.因此跳出自我,并审视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
                ③不以自我为中心,就要有谦和的姿态.北大校长、国学大师季羡林以一位平凡老者的身份替一位入校新生看行李,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不恼不怒,反倒用一句“没关系”化解了那名新生的不安.著名影星林志玲在参加一个宣传活动时,很多经销商都和她握手.有人注意到身高 174公分又穿着高跟鞋的林志玲,一定会膝盖微弯,蹲到和对方一样的高度,眼神平视地和对方握手.那天地总共蹲了八十几次.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每个人都保持一种“高姿态”,这种人其实最无实绩.反而是季羡林和林志玲这样的人,以谦和的姿态平等待人,更显高贵.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都需要学会尊重池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保持自身的风度与姿态.
                ④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而不单从自身出发.或许你以为自己是万众瞩目的大明星,是舞台的焦点,可是,在一个农民眼里,你只是个普通的人,远不及他的庄稼重要.或许你正逼着自己的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殊不知在他们眼里,蓝天、白云、草地、游戏才能构成最美的童年.所以,在别人眼中你不一定耀眼,你要用他人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卑微.在孩子眼中你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可能一定耀眼,你要用他人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卑微.在孩子眼中,你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可能一文不值,所以你要以孩子的眼光去帮助他们找到幸福与快乐.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你将看到更绚丽的色彩.
                ⑤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事万特皆有其闪光的一面.师法自然,小草的坚韧,大树的昂扬,细流的执著,大海的宽容…都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师法大师,圣贤的哲思,大儒的风范,永远是我们追随的目标;师法凡人,芸芸众生里有很多普通人更值得我们学习.“当代雷锋”郭明义,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爱心,几十年如一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不顾个人安危勇救学生…这些平民英雄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示出口的人性光辉,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向他人学习是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更高境界.
                ⑥当你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你将明白众生平等,从此不再轻视一只蝴蝶、一片落叶,你将读懂无言的自然和多彩的生活.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②③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说明理由.
              (4)选出最适合作选文⑤段道理论据的一项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沦语》)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
              (5)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选文的观点,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应该怎样做.
            • 2.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节选自培根《谈读书》)
              ①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
              ②选文的结构方式是:    
            • 3.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学会“拐弯”
                ①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今年105岁了,除了耳朵需要戴助听器外,思维敏捷,笔耕不止,每月都有文章发表在国内外的报刊上.央视采访他的长寿秘诀时,周老说:“凡事要想得开,要有一个好心态.”主持人开玩笑地说:“要是我还是想不开呢?”周老跟着说:“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拐个弯,坏事就是好事.”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概括和百年人生的智慧,也是对人们的忠告.
                ②历史像一辆在弯弯曲曲路上行进的车子,每个人都是坐在车上的乘客.车子拐弯了,不随着车子拐弯的人,就有掉下去的危险.斯大林对此说得更形象:“每当历史的车子在转弯时,总会有人从车子上掉下来.”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适应车子的转弯而主动转弯.爱因斯坦说:“人的最高本领是能够主动适应客观条件.”适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所以,人只有主动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适应客观条件“拐弯”,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③俗话说,人生在世行路难,行不通时拐个弯.这个“拐弯”,不是放弃,不是退出,而是在迂回中窥测前进的方向,在困难中发现有利的因素,在审时度势后作出理智的选择.“文革”时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被勒令守楼和听电话.一般人会觉得这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认为这是难得的好时光,便利用着3年“好时光”,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④有人用字母“V”来形容“拐弯”: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左边是向下的趋势,但到底部终止了,转为向上.这是形退实进,是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做一件事有时也是如此,本来以为走到了失败的境地,换一种角度去思考,你会突然发现其实正好走向另一成功的途径.伊朗建德黑兰皇宫时,设计者原打算把镜子镶嵌在墙面上的.当镜子从国外运抵工地后却被打破了,他们就大胆创新,将这些碎片镶嵌到墙壁和天花板上.于是,天花板和四壁看上去就像由一颗颗璀璨夺目的“钻石”镶嵌而成,德黑兰皇宫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马赛克建筑.
                ⑤可见,人生天地间,学会“拐弯”是极为要紧的事.学会“拐弯”,
              需要面对困难的好心态,
              需要化解困难的大智慧.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1年第9期,有改动)
              (1)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②-④段具体阐述了怎样做才能学会“拐弯”,请逐段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①有人用字母“V”来形容“拐弯”:左边一半代表向下,右边一半代表向上;左边是向下的趋势,但到底部终止了,转为向上.
              (用字母“V”来形容“拐弯”有什么好处?)
              ②学会“拐弯”,
              需要面对困难的好心态,
              需要化解困难的大智慧.
              (句中加点的“不仅”、“更”为什么不能删去?)
              (4)文章第③段说:“人生处世行路难,行不通时拐个弯.”请结合你的一次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 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何谓幸福      
                                                 何启治
                  ①在人世间,人人都渴望幸福--那种让人心情舒畅、称心如意的境遇和生活.
                  ②而托尔斯泰告诉我们: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③也许,托翁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头一句话所说的意思有所特指,而我在经历过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却不再犹豫地对自己,也想对读者说:与其说每个人心里向往的幸福大都相同,还不如说,幸福其实也只能是各人有各人的幸福.
                  ④首先,幸福因人而异.
                  ⑤伟大的政治家不仅为自己的国家、民族创建殊勋伟业,还想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多做贡献,这是他心里渴望的幸福;而一位普通劳动者所渴望的幸福不过是辛勤劳作后的丰收和殷实的日子.教师以为社会培育有用的人才为幸福,战士以为保卫祖国而献身为幸福,科学家以在自己所迷醉的科研领域中驰骋为幸福;而贪婪的商人当然视巨额利润为最大的幸福,赌徒自然只想大把大把地赢钱.一个懒惰的美籍华人小伙子曾一点都不难为情地对我说,如果什么活都不用干,手里又有很多钱,想怎么吃喝玩乐就怎么吃喝玩乐,那就太幸福了.
                  ⑥其次,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幸福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企盼.
                  ⑦对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跟着父母出游,得到一件漂亮的衣服,一件精美的玩具,一些可口的糖果点心,就能满足他们对幸福的渴望.对刚刚成年的年轻人而言,成绩优秀,学业有成,异性的爱恋,网上的遨游,往往都是他们所憧憬的幸福.而人到中年所追求的,自然就应当是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和美了.至于老年人,那“健康是金,平安是福”也就道出了他们对幸福的企盼了.
                  ⑧但是,幸福和不幸,其实融注在人们每天的日子里.应该说,幸福还因每个人不同的生存境遇而有别.
                  ⑨当你跋涉在沙漠戈壁滩上渴得嗓子冒烟的时候,一杯清水就意味着幸福;当你爬行在黄山那段不到两米宽的“鲫鱼背”上战战兢兢(两边都是云遮雾罩的深渊)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就是幸福.对于一个被无边的忧郁所包裹的孤独者,真挚的呵护,友善的关爱,就是他(她)的幸福.在“大跃进”过渡到大饥荒的年代,对于在饥饿和浮肿中艰难度日的人,不要说什么美味佳肴,只需一个菜窝头,几根手指粗细的胡萝卜,也就意味着幸福.在以极“左”为特征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当你被推来搡去,被带铜扣的皮带抽打,被连着几天几夜的“车轮战”式的批斗折腾到出现幻视幻听的时候,别说是安卧床榻,就是能短暂地让你坐在椅子上,或靠在墙角上打一会儿盹,也就得到一时的幸福了.
                  ⑩可见,幸福真是因人因时因境遇之不同而有别.除了真正的违法犯罪分子应当受到法律的惩处之外,我惟愿每一个人每一天都能得到幸福--用你辛勤的劳动,用你真挚的爱,用你的智慧和勇气去赢得应该属于你的真正的幸福.
              (1)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第⑦自然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
              (3)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结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4)依照下面的例句仿写两个句子(不能重复原文).
              当你跋涉在沙漠戈壁滩上渴得嗓子冒烟的时候,一杯清水就意味着幸福.
            • 5. 议论文阅读
                                              常想一二
                                               陈鲁民
                晋人羊祜(hù)说过:“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他这话还真不是无病呻吟.他立志伐吴,统一天下,建不世之功,可总是不能如意.先是碰上一个硬对手陆抗,让他无计可施;好不容易等到陆抗病死了,他正准备出兵,晋武帝又听信贾充谗言,不愿动武,错过伐吴最好时机;又过了几年,晋武帝终于想明白了,要大动干戈了,羊祜已老得走不动了,不由得发出这千秋遗憾.
                宋人辛弃疾也有同感:“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辛弃疾立志抗金,收复失地,但南宋朝廷一帮主和反战君臣,百般阻挠,处处掣肘,让他空有一腔报国志,在等待与无奈中,慢慢老去,加上孩子也不争气,让他很是失望.一生坎坷,壮志难酬,他只有寄情于诗词曲赋中,发发英雄牢骚,出出豪壮怨气.好在“无心插柳柳成荫”,他的牢骚怨气竟也有“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气势,无意中又成了一个“国家不幸诗家幸”的标本.
                扪心自问,我们多是些平常人,没有羊祜、辛弃疾那么大的襟怀和抱负,不如意的层次也没他们那么高,但遇到的不如意事却一点不比他们少,虽然都是些家长里短,庸常小事,鸡虫得失,小悲小伤,也常让我们心情郁闷,无法排遣.
                其实,细想起来,有很多不如意事都是自找的,譬如,刻意去争一些不该争或意思不大的东西,争位置,争职称,争荣誉,争排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老是和这个比和那个比,结果越比越不如意;或各种欲望太强,结果力不从心,自寻烦恼.那么,我们不妨适当放弃一些身外之物,减一减太盛的名利之心,不如意事自然就会减少.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少想不如意事,多想如意的事,这是民国元老于右任的人生态度.他曾写过这样一副著名对联:“少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是“如意”.既然“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的大趋势基本无法改变,那何妨索性忘掉或少思那不顺心的“八九”,多想想让人高兴的“一二”.这可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不是鸵鸟的埋头战术,而是达观者的生活态度.
                比如说吧,是楚霸王,你就应常想破釜沉舟,少思霸王别姬;关老爷呢,该常想过五关斩六将,少思走麦城;曹孟德就应常想官渡大捷,少思赤壁惨败;李后主呢,要常想“凤阁龙楼连霄汉”,少思“最是仓皇辞庙日”;孟进士呢,该常想“春风得意马蹄疾”,少思“昔日龌龊不足夸”;东坡先生,则宜常想“千里共婵娟”,少思“高处不胜寒”;清照女士,当多想“应是绿肥红瘦”,少思“凄凄惨惨戚戚”;拿破仑元帅呢,应常想奥斯特里茨战役,少思那不幸的滑铁卢.总之,要多想“金榜题名”的高兴事,少思那“将军被擒”的倒霉事.
                不过,“少思八九,常想一二”,也要讲个辩证法,把握好一个度.“常想一二”是为了调整情绪,保持乐观,但绝不能躺在“一二”上睡大觉,自我麻醉,感觉良好,而要积极开拓“一二”的领域,挖掘新的“一二”出来.“少思八九”也不等于不思,一点不思那就成了没肝没肺的糊涂虫,而是要少思、精思加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在精思中悟出人生真谛,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篇为什么要列举晋人羊祜和宋人辛弃疾的事例?
              (3)针对平常人不如意时心情郁闷的情况,作者谈到哪两种排遣的方法?
              (4)文章最后一段能删掉吗?为什么?
              (5)请结合丰富的课内外积累,谈谈你理解的“常想一二”.(80字左右)
            • 6. 做一个汉字传人
                  ①世界上有四大古文字,唯有汉字硕果仅存,至今不衰.其实汉字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它曾面临“拉丁化”的挑战,计算机的挑战…不过事实告诉我们,承载着几千年人类文明的汉字,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的.但,当下,汉字依然面临着挑战.作为人类的智慧成果,汉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敬重;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汉字也没有得到精心的维护.在汉字教育和汉字运用方面,有不少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②比如字理的模糊.和拼音文字不同,每一个方块字都有着独特的字理,研究字理成了一门学问,这就是“小学”,即文字学.我们的前辈文化人,几乎都曾受到文字学的熏陶.陈独秀曾在狱中编写《小学识字读本》;鲁迅听章太炎讲解《说文解字》,写过别具慧眼的《门外文谈》;郭沫若更是甲骨文方面的研究专家.可是,今天的识字教育似乎无“理”可言,文字学早被驱逐出课堂,学生只知点横撇捺,不知造字理据.所以才会有人经常把“天翻地覆”写成“天翻地复”,把“不胫而走”写成“不径而走”,把“草菅人命”写成“草管人命”.
                  ③又如读音的紊乱.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准确的读音,是掌握汉字的基本要求.有些人却视读音为儿戏,秀才识字读半边,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于是,“龋齿”成了“yǔ齿”,“濒临”成了“pín临”.“说服”的“说”字,字典里注音为“shuō”,口语里读音为“shuō”,却被不少电视台的主持人刻意改读成“shuì”.
                  ④再如形体的失范.汉字的字形有一个演变过程,到了汉代经历“隶变”以后基本成熟,从笔画到结构,形成了社会共识.新中国建立以后,通过自觉的文字改革,书写有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可这些规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遵循.“世博会”的“博”左边常被写成“忄”了,“康师傅”的“康”下边写成了“水”.甚至电脑字库里的有些字,一打出来就是错的,比如“假”字的右上角误成了“几何”的“几”,“肺”字的右半边误成了“城市”的“市”.当年铅排时代,印刷厂的字模要经过专家严格审核.如今电脑字库各行其是,错了也无人过问,出现了文化管理上的盲区.
                  ⑤还有书写的退化.世界上有近两千种文字,唯有汉字形成了一门独特的书写艺术--书法.写字,历来是文化人的基本功.看看“五四”以来的作家手稿,哪一个不是写得一手好字?“墨宝”,曾经是一个十分流行的词语.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汉字书写被边缘化了.当年教育部长蒋南翔曾经说过:“我最怕两样东西:一是北京售货员的脸,二是中国大学生的字.”
                  ⑥汉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汉字能有今天,是和一代又一代汉字传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如今汉字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我们手里,作为一个汉字的传人,如何正视汉字的生存现状,提高汉字的文化地位,让汉字绽放出更为灿烂的花朵,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作者:秦光,有删改)
              (1)说出本文的结构方式.
              (2)第2段举陈独秀、鲁迅、郭沫若的事例,想表达什么样的观点?
              (3)读第5段,说出划线句子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
              (4)“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这是故宫博物院赠送给北京市公安局锦旗上的感谢语.上面有一个错别字,请你指出并改正这个错别字.故宫作为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的地方,竟然也写错别字.如果将这个事例放到文中,你认为放到第几段最合适?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要做一个汉字的传人,我们可以怎么做?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2010.7-8,有删改)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
              (2)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3)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
              (4)结合文艺,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
              (5)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 8.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各题.
                                             积极面对无奈
                  ①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奈.刘翔为伤痛不能驰骋田坛而无奈,高考生为相差几分不能跨进大学校门而无奈,子女为工作所累不能照顾年老的父母而无奈,贫穷的父母因“差钱”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而无奈,老年人因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而无奈,残疾人因天生的缺陷而无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数不清的无奈.
                  ②对待人生的无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态度,由无奈而生怨气,怨天怨地怨人,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郁郁寡欢,在消沉中不能自拔;一种是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化解矛盾,努力走出无奈的阴影.窃以为,两种态度,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A面对无奈,消极沉沦,无奈就永远是你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 B积极面对,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迈开新步伐.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人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意.反正,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③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个面对无奈永远积极进取的人.在一般人看来,他可能是一个一生都倒霉透顶的人:1岁时险些死于猩红热;4岁时一场麻疹,又让他险些进了棺材;13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肺炎;46岁时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了严重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几乎成了哑巴.58岁就吐血而亡.可就是这个经常为身体不好感到无奈的人,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3岁学琴,8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9岁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一举成功.他把苦难与成才这两项生活的馈赠,用自己的琴弦演奏到了极致.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而培根则认为:“顺境中的好运,为人们所希冀;逆境中的好运,则为人们所惊奇.”帕格尼尼是不幸的,上帝给了他一个糟糕的身体,让他经常处于无奈之中;然帕格尼尼又是幸运的.因为正是生活的苦难,成就了这位天才.他没有在苦难面前低头,在无奈之中徘徊,而是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它,使自己从苦难者成为一个音乐的天才.
                  ④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人因为下岗、上当受骗、经商失败、亲人遭受不幸等陷入人生的低谷,感受到生命的种种无奈,有的人因此而患上了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其实,当你将一切归零,给自己时间,给自己空间,重新认识世界,就会感到,原来生活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糟.一转念,就是一个全新的生命.
                  ⑤朋友,如果你此时因伤痛而暂时折断了飞翔的翅膀,像帕格尼尼那样为生病而经受苦难,或者碰到种种不如意甚至无奈的事情,那么,请记住:“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只有战胜不幸,从不幸中走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②段A、B两句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
              (4)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人们面对人生的许多无奈,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态度.
              B.在人生路上,“无奈”是绊脚石还是垫脚石,取决于你的主观抉择.
              C.培根的话告诉我们,处于无奈中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D.当我们感受到人生的种种无奈时,可以试着将一切归零,重新认识世界.
              (6)请从以下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他(她)的事例,完成下面的句子,使其成为本文的事实论据.
                  面对    的无奈,    
              备选人物:韩愈    袁隆平    贝多芬     海伦•凯勒.
            • 9. 阅读的愉悦
                                              李国文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态.
                  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
                  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便中翻阅,倒能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鲁迅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春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选自2010年2月2日HYPERLINK“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aperindex.htm“《人民日报》)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2)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阐述“阅读的愉悦”的?
              (3)在阅读中,我们如何获得自由,享受快乐?
              (4)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从这篇文章中,你获得了怎样的阅读启示?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科学不怕挑战
                                               沈致远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3)第⑤段申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
              (5)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