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好做的事与把事做好
                                                   何飞鹏
                 ①我们经常本末倒置,当我们搞砸一件事时,我们会说这件事太难做了,所以没有做好.而到底是事情难做,还是我们没做好?谁都不知道.正确的观念是:把事情做好,就算难做也好做.没把事情做好,就算好做也难做!
                 ②遇到一个许久没见的部属,我关心地问:“现在在做什么?”他回答:“我现在开一间小店,可是实在很难做.”他接着反问:“何先生,你知道有什么比较好做吗?我想找一个比较好做的事.”我无言以对.
                 ③我无言以对的原因是,世界上哪有好做的事?哪有轻松的事?哪有容易的事?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偏偏都这样想?每天都在找好做的事,许多人找了一辈子,什么也没找到,换得的是一生一世的蹉跎!
                 ④我听过一个医生家族告诫下一代学医要学皮肤科,千万别当外科医生,因为美容整形当红,好赚又没风险,外科医生既辛苦又危险.我还听过一对父母亲要小孩去当老师,不是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而是可以收补习费,而且退休生活优裕而轻松.
              其实都是令人伤感的说法,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拣轻松、好做的做,那辛苦的事谁来做?社会又会变成如何的急功近利?撇开社会的公益不谈,就个人的角度来看,工作趋吉避凶理所当然,但问题是一味地找寻好做的事,真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吗?
                 ⑤我个人是不相信这个说法的,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好做的事,更不相信有容易赚的钱,更没有能简单料理的生意!我不相信“好做”,我只相信“做好”,因为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任何事只要你能把它做好,最后都会有好结果的.
                 ⑥一个人只想找好做的事,根本就是认知上的错误,因为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用一辈子时间去寻找,也不可能找到,结果只会落一个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批评.
                 ⑦寻找好做的事,是聪明人的思考,是用巧,是走快捷的方式;选一件事,把事情做透、做好,是笨人的事,是痴人的思考,有的是傻劲,有的是执著.
                 ⑧好走的路,熙来攘往,人声鼎沸,大家都挤在一起,就算有好做的事,也早有人捷足先登.八字不够好、不够硬的人是抢不到的.而就算你有机会遇到,没一会儿,跟进的人也人满为患,一旦大家都跳进去做,好做的事也变成难做的了.
                 ⑨“做好”的路,参与者较少,因为笨人不多.但是因为是做好,要靠苦力、靠耐力、靠死力,而一旦做好,别人就算闻香而来,跟进学步,也并不容易.这是管理学上所谓的“进入障碍”,也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初中部李传鹏输入
                 ⑩舍“好做”,就“做好”,是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的成功要素.不再犹豫、不再寻找,也不要问那个本问题:你那一行好做吗?在谁也看不上眼的领域每天倒腾一点,虽然很艰难、很慢,但你竞争对手少,而且慢慢地他们也都退出了,这样十几二十年下来,你成功的机会几乎是百分之百.这正是不争的智慧所在.(选自《读者》2014年第6期),有改动
              (1)本文作者是针对上面现象发表议论的?
              (2)第④段中,加点的“这”代之?请简要回答.
              (3)把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改为陈述句:    .与原句相比,改句削弱了    的语气.
              (4)本文⑦⑧⑨三段论述问题采用    结构,其中第⑧段论述了    .第⑧段论述了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⑩段中“舍“好做”,就“做好”,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的要素”这句话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各题.
                                                 百无一用非书生
                ①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②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启超,书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④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的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⑤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⑥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载体--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⑦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③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选自《格言•2013增刊》作者:孙亮 略有改动)
              (1)阅读文章①一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观点的?
              (2)文章第⑤段在结构和内容上都起到哪些作用?
              (3)请为第⑥段划线句补写一个具体的事实论据.
              (4)你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寻章摘句”一词?
              (5)真正“有用”的书生具有怎样的精神?(请用原文回答)
            • 3. 议论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善待挫折     
                                                 刘熙
                  ①漫漫岁月,茫茫人海,生活的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坎坷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转干不成、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借贷无门、办亊受阻、无端受控等等天灾人祸.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翩翩而来.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坏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的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炼,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节选自《中华语文网》,有删改)
              (1)第③段要论证的观点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请简要说说笫④段的论证过程.
              (3)文章结尾说:“只有抱着崇商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炼,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或感想.
            • 4.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各题.
                                                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
                                                       耿银平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让读书活动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爱好,品味到读书的快乐和雅趣,不妨多一些“慢阅读”的意识.
                ②所谓“慢阅读”,是指虽然当下进入了“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因为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书香琴韵达成自然衔接,读书应该完成的精神活动,“体验”、“思考”、“质疑”、“沉淀”才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在.最重要的是,只有“慢”,兼收并蓄才能得到充分实现,让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人因为爱书,所以智慧不断提高,书因为有了人的青睐赏爱,而陡增诸多妙趣.
                ③其实,从思维发展规律方面认识慢阅读,也是很有科学性的.思维是活生生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灵感的产物,所以,就需要给予它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④遗憾的是,电子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也陷入了不少误区.其一,读书速成化,不论看什么书籍,都喜欢速战速决,蜻蜓点水,错过了“品味”的好时机.其二,就是俗浅化,满足于走马观花,比如很多人热衷于读图和漫画,宁愿让幽默化的图画牵着“思维鼻子”,也不愿主动探究、提出质疑和深度思考.其三,就是功利化.对有用的图书非常着迷,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名著和闲书置之不理,正如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所言,“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
                ⑤上述读书看似有成就,轰轰烈烈,其实不然.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往往会成为“速朽”,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
                ⑥这种阅读倾向更容易让人们的精神气质变得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而将最应该坚守的情趣、品格和高尚人格忘掉一边;干什么事情都喜欢急于求成,不愿意等待和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很多中学生“无心读名著”,不正是这种浮躁心态的表现吗?
                ⑦因此,更多人读书的时候,应该慢阅读.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多培养恬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香,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发展进步!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4月24日,略有改动)
              (1)“慢阅读”中的“慢”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第②节从读书的目的方面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慢阅读”,请你分条加以概括.
              (3)文中④到⑥节从哪两个反面对电子阅读进行了分析?论述的角度与前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4)结合第⑦节并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一谈中学生应该怎样开展名著阅读.
            • 5.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各题.
                                                   感伤是一种情怀
                  按说,秋天是个比较惬意的季节,气候宜人,也象征着收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秋天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慌:一感觉到秋天的凉意,就好像提前感觉到一年终结似的,感觉到一段生命将无法重来,所发生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往.就有一种无尽的感伤袭上心头,免不了一番感慨.
                  小时候读柳宗元的《江雪》,读不出什么名堂  现在才觉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伤啊!你看啊,千山鸟飞绝,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踪影.只剩下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头,在白茫茫的雪中垂钓…那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啊!又是怎么的一种感伤啊!如果我们遇到这种环境,只能用感伤得痛不欲生、欲哭无泪来形容了.柳宗元就是高明,把这种感伤的情怀,用那么形象的四句表达出来了
                  如果感伤仅仅局限于自我的忧伤,那是很没出息的,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我们许多先人,都是擅长用自己的感伤来传染别人的,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自己遇到感伤的事,如果你对人就叫苦不迭地说:“我的茅草又被秋风吹破了”估计别人最多安慰你几句.当你看到风吹破了自己的房子,想到天下没有房子住的人是很多的,并幻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感伤了,而是天下所有寒士的感伤,大家就会和你一起落泪.天啊,谁能有这样的胸襟呢?小肚鸡肠的人,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哪里还操得了这么多的心?所以,天下没有房住的人千千万万,只有杜甫让普天下的人记住了.
                  感伤往往成就了人类的文化艺术.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愁”“离别”“空恨”“断肠”“那堪”“憔悴”这些字眼.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吗?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女词人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又是多少人内心的写照呢?恐怕无以计数.这些作品中,正是这种淡淡的感伤,让你心酸,让你惆怅.让你欲哭无泪,欲说无言.
                  感伤是一种经常与深沉、品味相伴的艺术营养.西方画家梵高,无疑是一个孤独的人.他在贫困潦倒中,向自然和太阳挑战,却不被理解,最终饮弹自尽…每当看到他的画作,我们仿佛能听到他笔下那个身躯干枯的弃妇的抽泣.我曾阅读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些小说.川端在他的代表作《雪国》中,所描写的人物的种种悲哀,通过这种悲哀的余情化,来探讨人生的感伤.日本文学有一种描写感伤之美的传统,川端康成就是以描写感伤之美成就文坛辉煌的.高明的文学艺术家,往往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以达到煽情的目的.
                  上学的时候,我把“杞人忧天”中的杞人当做傻瓜.现在看来,这人真是忧得有品位,有档次.中国人时常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那意思就是天塌了也不用忧.你也不忧,我也不忧,或许真的有一天,天塌了,大家都完蛋了.这个杞人,能忧别人所不能忧,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这种感伤,好像是所有“先天下之忧”的人所共有的素质.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人人都有这种感伤的情怀,人人都悲天悯人,社会早就和谐起来了,大同之道早就实现了.
                  于是,我发现自己是缺乏感伤情愫的.因为像我这样的凡人只能悲伤着自己的悲伤,幸福着自己的幸福.多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少的是对人生深邃的思考;多的是小情绪小哀愁,少的是大悲悯大苦闷;多的是凄婉惆怅、顾影自怜,少的是推已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当我看到秋天的来临,感慨的只有自己命运的无奈,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的余韵.正因为如此,我深深地认识到,感伤并非弱不禁风的感慨,感伤是一种有品位的情怀,是人类伟大的情感?
                                                                                    (文章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果感伤仅仅局限于自我的忧伤,那是很没出息的.
                B.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才伟大.
                C.作者自己面对秋天的感伤是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的情感基础.
                D.《江雪》中表现的感伤情怀进一步触动感伤秋天的作者,产生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作者怎样看待杜甫的感伤?对“杞人”的“忧”作者有什么独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感伤是一种拥有博大胸襟、心怀天下寒士的感伤.
                B.杜甫不是小肚鸡肠的人,不只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他的感伤还传染了别人.
                C.杞人的“忧”有品位,有档次,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
                D.没有杞人的“忧”,社会就不会和谐,大同之道就不能实现.
                (3)文章第四、五自然段列举了诗词、绘画、小说等作品中描写的感伤,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论述“感伤往往成就了人类的文化艺术”这一观点.
                B.论述“感伤是一种经常与深沉、品味相伴的艺术营养”这一观点.
                C.论述作者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是为了感染读者,使他们心酸、悯怅,以达到煽情的目的.
                D.论述作者展示许多人内心的写照,以此来探讨人生的感伤.
                (4)为什么说“感伤并非弱不禁风的感慨,感伤是一种有品位的情怀,是人类伟大的情感”?下列回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    B.有对人生深邃的思考.
                C.是一种大悲悯大苦闷.             D.是一种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
            • 6. 议论文阅读
                                            黄岩岛,到底属于谁
                ①4月,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和黄岩岛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范围之内为理由,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这些说法站得住脚吗?
                ②国际法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的国际法原则.从黄岩岛的位置以及地质构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黄岩岛以东的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与菲律宾的自然地理分界.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其本土较远,而距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如果按照菲“地理邻近论”行事,世界政治地图将要重画,天下势必大乱
                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害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企图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改变领土主权归属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反国际法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④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黄岩岛拥有无可争辩的领土主权.
                ⑤从历史上看,首先,中国最早发现了黄岩岛.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就在黄岩岛进行了“四海测验”.其次,中国是最早命名黄岩岛的,1935年中国就将黄岩岛以斯卡巴洛礁之名列入中国版图,1983年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再有,中国政府早就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
                ⑥从开发利用上看,黄岩岛海域一直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场所,而且中国政府还多次派科学考察队到黄岩岛进行科学考察,例如,1977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登上黄岩岛进行考察.1994年又在岛上建了水泥纪念碑.
                ⑦另外,4月28日,菲律宾媒体发表菲律宾专家的署名文章,称黄岩岛的确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菲律宾的主张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⑧从种种依据看,菲律宾对黄岩岛的任何权利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黄岩岛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1)这篇文章驳论与立论结合,请用“|”划分驳论部分与立论部分,只能划一处.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第⑧段“从种种依据看”中的“种种依据”,在立论部分中具体指哪些依据?请简要概括.
              (3)选文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7.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学会“拐弯”
                ①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今年105岁了,除了耳朵需要戴助听器外,思维敏捷,笔耕不止,每月都有文章发表在国内外的报刊上.央视采访他的长寿秘诀时,周老说:“凡事要想得开,要有一个好心态.”主持人开玩笑地说:“要是我还是想不开呢?”周老跟着说:“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拐个弯,坏事就是好事.”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概括和百年人生的智慧,也是对人们的忠告.
                ②历史像一辆在弯弯曲曲路上行进的车子,每个人都是坐在车上的乘客.车子拐弯了,不随着车子拐弯的人,就有掉下去的危险.斯大林对此说得更形象:“每当历史的车子在转弯时,总会有人从车子上掉下来.”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适应车子的转弯而主动转弯.爱因斯坦说:“人的最高本领是能够主动适应客观条件.”适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所以,人只有主动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适应客观条件“拐弯”,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③俗话说,人生在世行路难,行不通时拐个弯.这个“拐弯”,不是放弃,不是退出,而是在迂回中窥测前进的方向,在困难中发现有利的因素,在审时度势后作出理智的选择.“文革”时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被勒令守楼和听电话.一般人会觉得这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认为这是难得的好时光,便利用着3年“好时光”,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④有人用字母“V”来形容“拐弯”: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左边是向下的趋势,但到底部终止了,转为向上.这是形退实进,是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做一件事有时也是如此,本来以为走到了失败的境地,换一种角度去思考,你会突然发现其实正好走向另一成功的途径.伊朗建德黑兰皇宫时,设计者原打算把镜子镶嵌在墙面上的.当镜子从国外运抵工地后却被打破了,他们就大胆创新,将这些碎片镶嵌到墙壁和天花板上.于是,天花板和四壁看上去就像由一颗颗璀璨夺目的“钻石”镶嵌而成,德黑兰皇宫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马赛克建筑.
                ⑤可见,人生天地间,学会“拐弯”是极为要紧的事.学会“拐弯”,
              需要面对困难的好心态,
              需要化解困难的大智慧.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1年第9期,有改动)
              (1)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②-④段具体阐述了怎样做才能学会“拐弯”,请逐段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①有人用字母“V”来形容“拐弯”:左边一半代表向下,右边一半代表向上;左边是向下的趋势,但到底部终止了,转为向上.
              (用字母“V”来形容“拐弯”有什么好处?)
              ②学会“拐弯”,
              需要面对困难的好心态,
              需要化解困难的大智慧.
              (句中加点的“不仅”、“更”为什么不能删去?)
              (4)文章第③段说:“人生处世行路难,行不通时拐个弯.”请结合你的一次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 8. 阅读议论文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从小,我们就拒绝骄傲,自己不能骄傲,也不能接受别人骄傲.
                ②但实际情况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直截了当.拉长耳朵听听,睁开眼睛看看,骄傲了还在进步,谦虚了原地踏步,也少不了.其实,骄傲的含义广得多,影响进步与落后的要素也多得多,谦虚教育过于单一了.
                ③骄傲是一种心理和心情的反映.可以是傲慢和狂放,也可以是自信和喜悦;可以在一时一事,也可以沉浸其间;可以成为一个终点,也可以是一个新的起点;骄傲也是千姿百态的.显而易见,把骄傲等同于自满、昏头、止步不前,是有失偏颇的.
                ④所以,中国人骄傲地说60年中国进步了,世界都鼓掌.这个骄傲是事实,也是自豪.舍我其谁,骄傲还可以成为鼓励剂、推动力.
                ⑤谦虚也同样是一种心理和心情的反映.虚怀若谷,博采众长,谦虚可以通向成功,但成功的因素并非只是一种态度,谦虚代替不了知识代替不了技术代替不了规则.谦虚可以成为谦谦君子,但成为英豪的还是狂放的曹操.
                ⑥过度的谦虚教育,之于个人,可以有二害.一害,丧失自我,有他无我,只有我之短而无我之长,久而久之,畏缩不前,无进取之心.二害,拒绝他人张扬,只取其态度,而不看人张扬的依据骄傲的理由,自我封闭,最终还是落后于人.以谦虚之态度论成败定功过,虚假之风伪饰之风必起.
                ⑦接受骄傲并不容易.之于己,既要对自己有信心,骄傲的资本经得起实际和历史的检验,又不怕人说三道四,神经要有刚性韧性,又要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陶醉不止步;之于人,要容得了人,容得了人张扬,看得到他人之长而取人之长.
                ⑧允许骄傲,接受骄傲,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骄傲.让骄傲成为一种自信.别老低着头过日子.
                                                               (节选自《别老低着头过日子》,作者秋末)
              (1)下列对文章各段落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是树靶子,准备批驳旧观点的偏激和教育方式的单一.
              B.②~④段,全面阐述“骄傲”的含义,突出其积极意义.
              C.⑤~⑥段,就“谦虚”展开论述.阐明谦虚并不永远是美德,谦虚可以造就谦谦君子,但却难以造就绝代英豪,意在突出过分谦虚的消极影响.
              D.⑦~⑧段,明确写作目的,强调清醒头脑,把握好“谦虚”和“骄傲”的分寸.作者把“骄傲”的几个常用含义混杂在一起,但并没有犯概念不清的错误.
              (2)下列对文章内容、特色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驳论性质的议论文,行文简洁,视野开阔,逻辑严密.
              B.文章第②段列举了人们的一些思维盲点,为下文说理拓展了空间.
              C.通篇采用举例论证法,选例典型,描述准确,第④、⑥段就值得我们揣摩借鉴.
              D.本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引导读者看到“骄傲”的积极意义,主张让骄傲成为一种自信.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