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笑对困难与挫折
                                                佚名
                ①挫折和顺利,失败和成功,都是完整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转换.人们常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动人的音乐多为悲凉的音乐,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面对挫折呢?
                ②挫折虽带给人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弗利奇说:“人们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③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的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过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④挫折是我们最挑剔的朋友,它时时刻刻都在准备与你翻脸.但是不管怎么说,它最终还是你的朋友,当你真正接纳了它并且决心战胜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它也挺忠诚的.挫折又是一剂良药,它有着“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功效.你也许遇到过什么重大挫折,那时你会很悲伤,但软弱不是办法,你应该抬起头来,向生活挑战,你会惊讶地发现,挫折不过如此.
                ⑤只要坚定信念,勇敢去挑战挫折,就可以拔云见日,踏上成功的大道.吴晶,江苏泰兴的一个普通女孩,在一岁时因一场疾病成为盲人,她没有向命运屈服,凭着惊人的毅力,先后攻读了英语、西班牙语、瑞典语三门外语.她不俗的经历加上优异的成绩打动了数所中外名校,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先后给她发来了录取通知书.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⑥生命似洪水奔流,只有遇到岛屿和暗礁,生命之水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失去了面对挫折的勇气!笑对困难与挫折,勇于在困境中磨砺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破茧成蝶!
                                                                        (选自《阅读鉴赏大典》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列四句名言能填入第③段划线处,作为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A.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富兰克林说:“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C.莎士比亚说:“如果今天能做到有所节制,下次就容易做到,再下次就更容易做到,因为习惯能改变人的本性.”
              D.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3)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⑥段说“生命似洪水奔流,只有遇到岛屿和暗礁,生命之水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 2. 林书豪的梦想可以复制
                                               庞自立
                ①林书豪是谁?
                ②如果十几天之前问这个问题:除了篮球迷恐怕没几个人知道.而如今,这个刚刚加入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两年、拿着最低工资的“临时工”,却带领状态低迷的纽约尼克斯队连创佳绩,登上《时代》杂志封面,成了风靡一时的明星,而他的华裔身份,更让其在海峡两岸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③有人说,林书豪的成功,为华裔乃至亚洲人正名,表明除了姚明这样的大个子,普通黄种人也可以在强手如云的篮球世界取得一席之地.
                ④有人说,林书豪的成功,更多得益于他是一个美国人.的确,他的中文不流利,他的怀才不遇、备遭岐视,抓住机遇、一飞冲天的个人经历,都太像传统美国英雄主义电影里的情节.
                ⑤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如果我们超出国籍、族裔的视野,放下这些外部环境的争论,去细细探求林书豪的成功之路,就会发现,出身也好、国籍也好,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⑥他的成功,首先得益于自身的努力.娴熟的运球,精准的投篮,都来自极端刻苦的训练.即便是在联赛停摆、饭碗无着之时,他的训练也没有中断.而来大陆做活动时,他问得最多的是能否解决训练场所、条件如何、离宾馆多远…当那些与他同样的角色沉溺于迷茫、焦躁、抱怨、无所事事的时候,林书豪每天都在信心十足的训练体能,聚精会神的“阅读比赛”.天分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后天的勤奋,一切自然无从谈起.
                ⑦个人的成长,与家庭也有莫大的关系.林书豪的成功,还得益于家庭的宽容和开明.与一般家长不同,林书豪的父母支持他的兴趣爱好,允许他做自己最愿意做的事.正是有了这样的空间,才使他在遭遇逆境时少有来自家庭和亲友的压力,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
                ⑧对,还有梦想.尽管两年多来他一直不被业内人士看好,只能成为二线队员,甚至还数次降级,两度被开除,可他依旧初衷不改,不言放弃.正如他自己所说,“不管你喜欢什么,都要努力去做、做到最好,不一定只是篮球.而且你要去追逐梦想,不要别人告诉你能或者不能”.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也许我们不能复制林书豪的成功,但是他的努力、他的梦想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复制的.如果说林书豪能够吸引华人的关注是与其身份有关的话,那么为数众多的非华裔也对其疯狂追捧,则是从他身上看到了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可能性.这是一种超越国籍、族裔的朴素情感和价值认同.
                ⑨而对于当下的中国,林书豪的成功则更显意味深长:它
              是篮球界的狂欢,而更应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镜鉴--如何能够让年轻人更加自由和快乐地成长,又如何能够让他们坚持梦想,通过自身努力在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思考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2月23日.
              (1)本文①一⑤段提出了一个什么论述话题?是怎样引出这个话题的?
              (2)指出第⑥段和第⑧段分别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请说明第⑨段中加点的文字不能删去的理由.
            • 3.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感恩母亲节,回首略谈孝文化
                                                     叶小文
                ①明天母亲节,给母亲献一束什么花?外国人是康乃馨,国人则往往是萱草花,又名忘忧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慈母爱,不妨回首略谈孝文化.
                ②不可否认,孝文化一度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构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浸染于华夏儿女的心灵深处.
                ③不必讳言,封建孝道将千年文明古国桎梏得万马齐喑.鲁迅说,封建礼教只剩下“吃人”的狰狞面目.
                ④孝文化精华与糟粕混杂,应对其有扬有弃,革除传统孝道中“三纲五常”的封建杂质和“埋儿奉母”的愚昧成分,找回其有助于克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的根本意义.
                ⑤何为迷心逐物的现代病?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现代的人们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没有片刻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抛弃.如果失落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终极关切,人,靠什么安身立命?
                ⑥安身立命即“生命的安立”,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话题,不仅是儒家的追求,也是儒释道的通义.这一话题可演绎为关于生命的三条约定:热爱生命,追求幸福--这是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也是今天现代化的动力;尊重生命,道德约束--这是追求幸福的集体约定;敬畏生命,终极关切--这是追求幸福的未来约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不断放大、满足着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但也难免刺激、放任个体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不断洗刷甚至消解追求幸福的集体约定和未来约定. 于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甚至“要钱不要命”的道德失范现象,反而在促进生活提高、人类进步的现代化浪潮中沉渣泛起
                ⑦“人,在发觉诊治身体的药石业已无效时,才能急着找出诊治心灵的药方.”继承和弘扬孝文化之合理内核,有助于找回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两条约定,治疗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孝的本质之一是“生命的互相尊重”.孝文化所倡导的“善事双亲”、“敬养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要求我们尊重自己父母的生命,也要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从而扩展为对上孝敬、对下孝慈、对亲友孝悌、对国家孝忠,将“亲其亲、长其长”的家人之孝升华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大爱.孝的本质之二是“敬畏”.人不应敬畏鬼神,但不能没有敬畏之心.宗教的原理是敬畏神,孝文化的原理是敬畏人--敬畏父母、敬畏长辈、敬畏祖先,“家有近祖,族有宗祖,慎终追远,直至始祖”.如果说金钱、利益可以洗刷和消解人伦道德,诱使民德“变薄”,那么,“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
                ⑧亚当•斯密(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选者注)写过《国富论》,也写过《道德情操论》,意在市场经济必须有道德约束.但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唤回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始终是一道未解的难题.今天,我们正多方努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妨打开视野,有容乃大,包括回首孝文化,肃清其附着的污泥浊水,找出其相通之普遍价值,发掘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可用功能.
                ⑨爱乡方爱国,尽孝常尽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选自2012年3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孝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分别指什么?
              (3)本文本论部分的结构是    (只填序号)
              A.并列      B.对比      C.递进      D.总分
              (4)第⑥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为什么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唤回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始终是一道未解的难题”?面对这道难题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
            •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论真性情
                  ①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②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③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金钱、名声之类.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这就好像一个园丁,他仅仅因为喜欢而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许多美丽的花木,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当他在自己的园地上耕作时,他心里非常踏实.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也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个人,他一定会活得很充实的.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园地,不管他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买卖,他本质上始终是空虚的.这样的人一旦丢了官,破了产,他的空虚就暴露无遗了,会惶惶然不可终日,发现自己在世界上无事可做,也没有人需要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④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加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如果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
                  ⑤你说,得活出个样儿来.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名声地位是衣裳,不妨弄件穿穿.可是,对人对己都不要衣帽取人.衣裳换来换去,我还是我.脱尽衣裳,人更本色.
                  ⑥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
                  ⑦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⑧人不仅仅属于时代.无论时代怎样,没有人必须为了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趣味.人生之大趣,第一源自生命,第二源自灵魂.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固有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他仍然可以生活得有趣.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2)文中作者所说的“真性情”指的是什么?
              (3)第三四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五六段中的“样儿”“味儿”“陶醉和满足”等词语的含义.
              样儿:    
              味儿:    
              陶醉和满足:    
              (5)文章最后“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固有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他仍然可以生活得有趣”这句话富有哲理,你是怎样理解的?
            • 5.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不要把别人的赞许当成一种需要    
              [美]戴埃
                  ①你可能花费了大量时光竭力赢得他人的赞许,或因得不到赞许而忧心忡忡.如果寻求赞许已成为你生活的一种需要,那么你现在就该做些事了.你应该认识到:寻求赞许与其说是生活之必需,不如说是个人之欲望.当然,我们都愿意博得掌声、听到赞扬.而且也的确没有必要在生活中放弃这种享受.赞许本身无损于你的精神健康.事实上,受到赞许是十分令人
              的.寻求赞许的心理只有在成为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愿望时,才成为一个误区.
                  ②如果你希望得到赞许,那仅仅是乐于得到他人的认可.但如果你需要赞许,那么你在未能如愿以偿时便会十分
              .这正是自我挫败因素之所在.同样,当寻求赞许成为一种需要时,你就会将自己的一部分价值奉献给“外人”,因为你必须得到他人的赞许.假如这些人提出反对意见,你就会产生惰性.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在将自我价值置于别人的控制之下,由他们随意抬高或贬低.
                  ③需要得到他人的赞许就够糟糕的了,然而如果在每件事上都需要得到每一个人的赞许,这就更糟糕了.如果是这样,你会慢慢建立起一种平庸的自我形象,随之产生的便是自我否定心理.
                  ④人的生活中必然会遇到大量反对意见,这是现实,是你为“生活”付出的代价,是一种完全无法避免的现象.我曾接待过一位名叫奥齐的中年人,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具有需要赞许心理的人.奥齐起初对于现代社会的各种重大问题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见解,如计划生育、中东战争、水门事件、美国政治等等.每当自己的观点受到嘲讽时,他便感到十分沮丧.为了使自己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动都能为每一个人所赞同,他花费了不少心思.他向我谈起他同岳父的一次谈话.当时,他表示坚决赞成无痛致死法,而当他察觉岳父不满地皱起眉头时,便几乎本能地立即修正了自己的观点,直到岳父表示同意时,才稍稍松了一口气.他在上司面前也谈到自己赞成无痛致死法,然而却遭到强烈的训斥.奥齐实在承受不了这种责备,便马上改变以自己的立场.上述两个例子都是奥齐在讲述他通常如何与人打交道时举出的,他在社会交往中为了博得他人的欢心,甚至不惜时时改变自己的立场.就个人思维而言,奥齐这个人是不存在的,所存在的仅仅是他人做出的一些偶然性反应;这些反应不仅决定着奥齐的感情,还决定着他的思维和言语.总之,别人希望奥齐怎么样,他就会怎么样.”
                  ⑤寻求赞许一旦成为一种需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几乎不可能了.如果你感到非要受到夸奖不行,并常常做出这种表示,那就没人会与你坦诚相见.同样,你不能明确地阐述自己在生活中的思想与感觉.你会为迎合他人的观点与喜好而放弃你的自我价值.
                  ⑥的确,应付受人斥责的局面很不容易,而采取为人所赞许的行为则容易得多.但如果为回避困难而选择后者,那就意味着你认为别人对你的看法比你的自我评价更为重要.这是一个在我们社会中难于避免的危险陷阱.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意:(        
              丧:(        
              (2)
              1)写出①段的中心句    
              2)第③段、⑤段主要写了    
              3)④段用    的论证方法论证了③段中的哪句话?用文中原句回答.
              (3)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完全不在乎别人的赞许,会对我们的成长产生哪些不利影响?通读全文后,你认为对待别人赞许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怎样的?
            • 6.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汪金友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的很高,策划的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于纤微之事”.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
                                                                                          (有删节)
              (1)文章开头引用胡总书记的话的作用是        
              (2)“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关系是    ,两者紧密结合的意义或价值是    
              (3)“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用现代汉语表述这句话,其大意是    ,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    
              (4)自选角度,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
              (5)我们青少年正处在“读万卷书”的年龄段.读书固然重要,“读万卷书”尤为可贵.但只“读万卷书”而不“行万里路”,这有悖于人才成长的规律.如果要你补上“行万里路”这一课,你该怎样去做?
            • 7.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精神栖身于茅屋
                                                   周国平
                ①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到,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要论家境,他的家族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靠卖画挣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
                ②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③我并不提倡苦行僧哲学.事实上,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还想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人生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④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追求精神的富有.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追求精神财富的人必定淡然于物质的奢华,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离哲学家不远了.
                                                                        (选自《周国平文集》,有删改)
              (1)根据全文内容,标题中“茅屋”一词的含义是    
              (2)文章①②两段列举凡•高和斯宾诺莎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阅读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选段,结合上文内容答题.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3)请结合以上材料和对《精神栖身于茅屋》一文的阅读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一个人应该如何保持灵魂的高贵和精神的富有.(50字左右)
            • 8. 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③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⑤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认为什么是永恒的书?怎样去读永恒的书?
              (3)选文第②、③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B.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C.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D.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4)目前有关武侠、言情、凶杀等方面的网络小说风靡校园,某些学生对它们的痴迷程度无法形容,结合文章中读书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50字以内)
            • 9. 阅读《也谈内心和谐》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也谈内心和谐
                                                  张汉明
                ①犹太人说,这世界上,卖豆子的人应该是最快乐的,因为他永远不用担心豆子卖不出去.豆子卖不出去的时候,他们可以拿回家,磨成豆浆卖;如果豆浆卖不出去,就制成豆腐;豆腐卖不出去,可以晒干了当作豆腐干来卖;豆腐干也卖不出去的话,那就把豆腐腌起来,做成豆腐乳.卖豆子的人还有另一种选择:如果豆子卖不出去,就把豆子拿回家加水生成豆芽卖;如果豆芽卖不出去,就干脆让豆芽长大,卖豆苗;而如果豆苗卖不动,再让它长大些,移植到花盆里,当作盆景卖;如果盆景卖不出去,那么就再次移植到田地里,让它生长,几个月后,就结出了许多新豆子.看,卖豆子的人是多么豁达、乐观,遇事总是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内心和谐.
                ②人要想达到内心和谐,就应该学学卖豆子的.同样一件事情,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就会觉得心平气静,就是天天都有好心情的“乐天派”;而用消极的心态去对待,就会觉得心理不平衡,甚至郁闷忧伤.如:同是面对夕阳西下,晚霞满天的情景,李商隐发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的哀叹,刘禹锡却高兴地吟咏“莫道桑树榆晚,为霞尚满天”,而叶剑英元帅更是豪迈地唱出“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来.
                ③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人个活在世上,必须学会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容忍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伤心事、苦恼事,有时甚至使人痛苦不堪.而这些令人痛苦的事情,有些是可以改变的,有些是无法改变的,如亲人离去、身患不可治愈的疾病等.既然无法改变,我们何不改换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把心态的开关扳向积极的一面,使自己有一个和谐的心态、快乐的人生呢?当你进入一个新环境为没有人认识你而苦恼时,你应该想到“ 甲 ”;当你担心走到山前无路可寻时,你应该想到“  乙  ”;当你与关系特别亲密的朋友相隔很远,不能经常把盏谈心时,你应该想到“  丙   ”;当你心爱的人随别人而去而无法挽回时,千万别垂头丧气,应鼓励自己说:“   丁   ”;当你和心爱的人天各一方,不能花前月下牵手浪漫时,要记住“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当你在高考中名落孙出,在创业中屡遭失败的时候,切莫心灰意冷,以为自己无法走出生命的低谷,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卷土重来未可知
                ④任何一件事情,只要你抱一个良好的心态,换个角度去看,都能感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舒畅.相反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使处在好的环境里,也会感到悲观沮丧.内心和谐的人,黑夜中也能绽出笑容;内心失衡的人,睡梦中也会泪湿枕席.
                ⑤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没尝过黄连的苦涩,就无法体会美酒的香醇;                        
              只有经过挫折的历练,你才能真正悟出生活的意义;有云卷云舒的变幻,才是真正的天空;有月盈月缺的无常,才生出对佳期的守望.懂得生活辩证法的人,才能永葆内心的和谐.
                ⑥内心和谐是金.其实,不一定“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只要你保持一个和谐的心态,乐观地看生活,辩证地看世界,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你的人生之旅就会一路欢歌.
                                                                               (选自《演讲与口才》)
              (1)将下列诗句分别填写在文中第③段甲、乙、丙、丁四处.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应填在(    )处
              B、“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应填在(    )处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应填在(    )处
              D、“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应填在(    )处
              (2)你是怎样理解下列句子的?
              ①“天生我材必有用”:
              ②“卷土重来未可知”:
              (3)文章开头写卖豆子人的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4)文章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请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6)仿照第⑤段中划虚线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
              没尝过黄连的苦涩,就无法体会美酒的香醇;        
            • 10.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知乐者常足
                ①“知乐者常足”与“知足者常乐”,虽然只是两个字互换,内涵却大相径庭.
                ②“知足者常乐”,这句话多用在自我安慰和劝勉他人的时候,相比别人,自己没有得到更多,或者生活中有了这样那样的缺憾时,一句“知足者常乐”挂在嘴边或响在耳边,的确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心平衡很多,轻松许多.但这样的平衡、轻松,多缘于“木已成舟”的现实和无奈.本来是“不足”,却要强迫自己“知足”,就算你自欺欺人地咧开嘴一笑,也只能算是苦笑或者皮笑肉不笑,至少是,笑的不真实吧.
                ③“知足者常乐”却不一样.知足者常足的程序是“乐”在前,“足”字在后.这其中,既暗含了生活的秩序,也揭示了人生的意义.“乐本应是一种生活态度、生存手段;”足“是人生的远景,是”乐“的结果.人生路长,”乐“是向导,”足“是我们要去的景点.因为心中有快乐,远方有目标,”足“的愿景自然不难实现.
                ④实际上,“乐“是人生的一种主动选择和智慧.如果一个人一生态度乐观,心胸豁达,目标高远,那么,对于哭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而言,最终得到的东西是“足”还是“不足”.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因为他走过了一个完美的过程.倘若倒过来,每个人都要等心圆意满了,也就是说“足”了才会“乐”,才能“乐”,那么,一个人要等到何时才能“乐”起来?对照古人“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概算,这世上,又有几人能乐起来?
                ⑤“乐”和“不乐”,心态不一,结果也就迥异.现实的教科书告诉我们:快乐的笑脸,可以春风化的,可以广结人缘,可以事半功倍.成功的过来人告诉我们,快乐的心态,能够逢凶化吉,能够奠定胜局.心里贮满快乐的人,常常比眼里流着忧伤的人获得更多的机缘,产生更高的效率.在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学习快乐应当是我们的必修课程.
                ⑥如果说生活的种种“满足”是点点铁屑散落于我们的人生旅途,那么,“快乐”便是我们身上用不失去磁性的大磁铁.人生有了“快乐”的磁性,“满足”才容易被吸收.
                ⑦如同“知足者常乐”曾为古人津津乐道,“知乐者常足”理应成为我们现代人立身处世的格言.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⑤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3)选文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本文论点,分析下面的事例,写几句议论的话.(不少于40字).
              张海迪,从小高位截瘫,最近几年又做了三次鼻咽癌手术.在这特殊的人生经历中,她的心里始终洒满阳光.脸上永远带着微笑.年轻时她靠自学翻译了英文小说《海边诊所》.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5)“知足者常乐”和“知乐者常足”是两种人生态度,你会选择哪一种?请谈谈你的理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