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笑对困难与挫折
                                                佚名
                ①挫折和顺利,失败和成功,都是完整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转换.人们常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动人的音乐多为悲凉的音乐,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面对挫折呢?
                ②挫折虽带给人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弗利奇说:“人们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③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的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过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④挫折是我们最挑剔的朋友,它时时刻刻都在准备与你翻脸.但是不管怎么说,它最终还是你的朋友,当你真正接纳了它并且决心战胜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它也挺忠诚的.挫折又是一剂良药,它有着“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功效.你也许遇到过什么重大挫折,那时你会很悲伤,但软弱不是办法,你应该抬起头来,向生活挑战,你会惊讶地发现,挫折不过如此.
                ⑤只要坚定信念,勇敢去挑战挫折,就可以拔云见日,踏上成功的大道.吴晶,江苏泰兴的一个普通女孩,在一岁时因一场疾病成为盲人,她没有向命运屈服,凭着惊人的毅力,先后攻读了英语、西班牙语、瑞典语三门外语.她不俗的经历加上优异的成绩打动了数所中外名校,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先后给她发来了录取通知书.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⑥生命似洪水奔流,只有遇到岛屿和暗礁,生命之水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失去了面对挫折的勇气!笑对困难与挫折,勇于在困境中磨砺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破茧成蝶!
                                                                        (选自《阅读鉴赏大典》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列四句名言能填入第③段划线处,作为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A.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富兰克林说:“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C.莎士比亚说:“如果今天能做到有所节制,下次就容易做到,再下次就更容易做到,因为习惯能改变人的本性.”
              D.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3)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⑥段说“生命似洪水奔流,只有遇到岛屿和暗礁,生命之水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 2.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感恩母亲节,回首略谈孝文化
                                                     叶小文
                ①明天母亲节,给母亲献一束什么花?外国人是康乃馨,国人则往往是萱草花,又名忘忧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慈母爱,不妨回首略谈孝文化.
                ②不可否认,孝文化一度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构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浸染于华夏儿女的心灵深处.
                ③不必讳言,封建孝道将千年文明古国桎梏得万马齐喑.鲁迅说,封建礼教只剩下“吃人”的狰狞面目.
                ④孝文化精华与糟粕混杂,应对其有扬有弃,革除传统孝道中“三纲五常”的封建杂质和“埋儿奉母”的愚昧成分,找回其有助于克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的根本意义.
                ⑤何为迷心逐物的现代病?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现代的人们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没有片刻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抛弃.如果失落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终极关切,人,靠什么安身立命?
                ⑥安身立命即“生命的安立”,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话题,不仅是儒家的追求,也是儒释道的通义.这一话题可演绎为关于生命的三条约定:热爱生命,追求幸福--这是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也是今天现代化的动力;尊重生命,道德约束--这是追求幸福的集体约定;敬畏生命,终极关切--这是追求幸福的未来约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不断放大、满足着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但也难免刺激、放任个体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不断洗刷甚至消解追求幸福的集体约定和未来约定. 于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甚至“要钱不要命”的道德失范现象,反而在促进生活提高、人类进步的现代化浪潮中沉渣泛起
                ⑦“人,在发觉诊治身体的药石业已无效时,才能急着找出诊治心灵的药方.”继承和弘扬孝文化之合理内核,有助于找回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两条约定,治疗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孝的本质之一是“生命的互相尊重”.孝文化所倡导的“善事双亲”、“敬养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要求我们尊重自己父母的生命,也要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从而扩展为对上孝敬、对下孝慈、对亲友孝悌、对国家孝忠,将“亲其亲、长其长”的家人之孝升华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大爱.孝的本质之二是“敬畏”.人不应敬畏鬼神,但不能没有敬畏之心.宗教的原理是敬畏神,孝文化的原理是敬畏人--敬畏父母、敬畏长辈、敬畏祖先,“家有近祖,族有宗祖,慎终追远,直至始祖”.如果说金钱、利益可以洗刷和消解人伦道德,诱使民德“变薄”,那么,“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
                ⑧亚当•斯密(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选者注)写过《国富论》,也写过《道德情操论》,意在市场经济必须有道德约束.但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唤回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始终是一道未解的难题.今天,我们正多方努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妨打开视野,有容乃大,包括回首孝文化,肃清其附着的污泥浊水,找出其相通之普遍价值,发掘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可用功能.
                ⑨爱乡方爱国,尽孝常尽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选自2012年3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孝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分别指什么?
              (3)本文本论部分的结构是    (只填序号)
              A.并列      B.对比      C.递进      D.总分
              (4)第⑥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为什么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唤回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始终是一道未解的难题”?面对这道难题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
            • 3. 放弃也会成功
                ①古罗马有一则寓言:有两条河流从源头出发,相约流向大海.它们穿过山涧,最后到了沙漠的边缘.它们一筹莫展,讨论着怎么办.其中一条河说:“我一定要流过去,找到大海.”另一条河则说:“不如回去再等机会吧,如果前进,我们可能走不出沙漠就干涸了.”结果一条河执著地前进,干涸在了沙漠里,另一条河则回到了源头,等待到了良机,流向了大海.执著有些时候将导致失败,而放弃则走向了成功.
                ②在人生的追求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厄运,我们时常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终会获得成功.其实,很多时候,放弃也会成功.
                ③我们赞赏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当你确定目标,这种执著就会成为一种通向成功的阶梯,但有时放弃和锲而不舍并不矛盾.陶渊明放弃污浊官场,归隐田园,写出了《桃花源记》等传世之作,成为东晋时代杰出的诗词散文大家.鲁迅放弃了学医,成为文学巨匠.梵高放弃了做传教士,而成了有名的画家.放弃是对生命的过滤,对追求方式的扬弃,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和发现.不学会放弃,就无法成功地跨越生命,驾驭人生.
                ④生活有时会逼迫你,不得不停止前进,不得不放弃梦想.苦苦地挽留夕阳,是傻子;久久地感伤春光,是蠢人.什么也不愿放弃的人,往往回成为生活中逞一时之快、显意气之勇的匹夫,常常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得到,不计一时得失,勇敢地放弃,是为了更大的成功.
                ⑤放弃是剪刀,生命之树剪除病枝赘叶后,更显勃勃生机.放弃有苦痛,宛如壮士断臂,需要时间的良药来抚平创伤.面对短暂时的伤痛,放弃需要一种锲而不舍、毁誉不惊的精神,需要直面淋漓鲜血的豪迈气概,需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胸怀,需要摒弃生活里用尽心思装饰出的虚假繁荣的胆识.放弃是一种明智,是一种宽容.或许它带给你的是短暂的消沉,但只要你打开视野,另辟蹊径,迎来的将是一个更加美丽的开端.你的眼前将满是和平阳光,你的世界将满是鸟语花香.所以敢于放弃的人也是坚强的人.拒绝放弃,只会作茧自缚,在生活的网中受束缚而死.
                ⑥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头碰南墙才回头.忘掉最初的选择并不意味着背叛了自己,放弃无可挽回的事情并不说明你整个人生从此黯然无光. 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得到,只有果断放弃,才能将该拿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
                ⑦我们鼓励执著.我们也鼓励放弃.
                ⑧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不敢放弃希望,但并不意味着不改变.这时需要运用你的智慧,敢于放弃,重新选择,也许你会看到一个更加开阔的天地.
                                                              (作者:李汉容,选自《智慧背囊》,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A.放弃也会成功                   B.放弃往往导致失败
              C.我们鼓励执著,我们也鼓励放弃.   D.放弃是一种明智,是一种宽容.
              (2)选文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道理论证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B.事实论据包括典型的事例、史实和名人名言.
              C.第③段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三个事例,使论据充分,更有说服力.
              D.鲁迅放弃了医学文学巨匠.这个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观点.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引用寓言故事,其作用是引出论点,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B.选文第⑥段加点的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C.第⑤段中的“放弃是一种明智”是指放弃可能带给你暂时的消沉,但只要拓开视野,另辟蹊径,迎来的将是一个更加美丽的开端.
              D.第⑥段中的“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意思是做事一碰到困难就要懂得放弃,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论真性情
                  ①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②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③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金钱、名声之类.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这就好像一个园丁,他仅仅因为喜欢而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许多美丽的花木,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当他在自己的园地上耕作时,他心里非常踏实.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也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个人,他一定会活得很充实的.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园地,不管他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买卖,他本质上始终是空虚的.这样的人一旦丢了官,破了产,他的空虚就暴露无遗了,会惶惶然不可终日,发现自己在世界上无事可做,也没有人需要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④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加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如果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
                  ⑤你说,得活出个样儿来.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名声地位是衣裳,不妨弄件穿穿.可是,对人对己都不要衣帽取人.衣裳换来换去,我还是我.脱尽衣裳,人更本色.
                  ⑥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
                  ⑦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⑧人不仅仅属于时代.无论时代怎样,没有人必须为了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趣味.人生之大趣,第一源自生命,第二源自灵魂.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固有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他仍然可以生活得有趣.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2)文中作者所说的“真性情”指的是什么?
              (3)第三四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五六段中的“样儿”“味儿”“陶醉和满足”等词语的含义.
              样儿:    
              味儿:    
              陶醉和满足:    
              (5)文章最后“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固有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他仍然可以生活得有趣”这句话富有哲理,你是怎样理解的?
            • 5. 文段(二)
                                                 凡事皆有度
                  ①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事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一l做关节点或临界点,而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水的沸点是摄氏一百度,水的凝点是摄氏零度.从摄氏零度到摄氏一百度是水保持液体状态的温度范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水蒸气,要么变成冰.
                  ②人生活在“度”中.人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他还可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以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做人做事,为人处事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度”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
                  ③例如说话的分寸.话不可不说,不可多说.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人有双耳双眼一口,那就应该多听多看慎言,言多必失.”开玩笑是入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但是忌过度,一过度必伤感情.幽默的言谈令人快活,一过度就变成庸俗或是尖刻.
                  ④例如对美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就是适当.”宋玉在他的作品中描写了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可见,
              恰到好处才是美,而过分或不及则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辩证统一,都存在一个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性质就转化,美的事物就会转化为丑.
                  ⑤例如对善的理解.对人怀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举,的确是入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处才是善.父母对子女的真爱应该是教人自立,激人自强.过度的爱反而会害了子女.行善的范围也要讲究度,岂能像唐僧那样对妖怪讲慈悲,岂能像东郭先生那样对恶狼讲善良,岂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农夫对毒蛇讲怜悯.对恶人的善良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⑥“度”是大学问.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贤人哲人在他们的学说中都有对“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例如量变到一定程度下才会发生质变.儒
              学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张顺其自然,适应自然;佛学谈心理平衡;达尔文谈“适者生存”.可见,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⑦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  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争的事实.读书也  有“度”.书不可不读,书又不可滥读.书,不可不信,又不可  全信,如果死读书,读死书,那么“尽信书不如无书”.
                  ⑧我们的身边处处是“度”,艺术讲究度,科学讲究度,生活讲究度,经商讲究度,人生讲究度.人的一生岂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
                                                                                      (原文有删改)
              (1)请选出下列成语中与本文思想主旨相符的一项      
              A.恰如其分  度日如年     B.适可而止  过犹不及
              C.患得患失  左右逢源     D.审时度势  相得益彰
              (2)段②中的画波浪线句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3)段⑦中的画横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4)参照下面示例,自选内容仿写一段话.
              示例: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争的事实.
              仿句:有人认为    生智慧.不错,        ,这是不争的事实.
              (5)《芦花荡》中老头子因过度自信自尊而导致大菱受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这类现象,请为本文再补充一个事例论据(教科书及生活中的均可,但不能照搬文段中的例子).
            • 6. 辨析较真
                                             (文/王朝明)
                ①不知从何时起,“较真”这个词悄悄挂上了些贬义色彩.比如说谁爱“较真”、太“较真”,言下之意是此人不好相处、认死理儿,甚或还有愚钝、狭隘、遇事爱钻牛角尖、与人斤斤计较的意思.
                ②然而,并非所有的“较真”都不必要.试问,如果布鲁诺不是宁肯被烧死也要坚持“日心说”,袁隆平不是较上了杂交稻的“真”,或许科学史的许多章节都将重写.不妨再设想一下,假如“华南虎”、“毒奶粉”、“躲猫猫”等一些公共事件中缺少了媒体、政府、公众对事实真相的追问与“较真”,假如汶川桑枣中学的叶志平不是一次次“较真”去搞校舍加固和安全演练…那么若干事情的走向与结果,可能不会是现在所乐经见的.
                ③可见,辨析、评价“较真”,关键不在于是否“较真”,而在于因何“较真”、为谁“较真”.在一些琐事、小节上过于“较真”,容易生疏、隔阂感情,甚至闹僵关系,影响正常工作和身心健康.这样的“较真”者,当不足取.但出于岗位职责、公民意识乃至做人的本分和良心,为追求真理和自由、推动发展和进步、维护公平和正义、弘扬“真、善、美”,为捍卫祖国声誉、人民利益和党纪国法尊严,敢于直面“险”,矢志挑战“难”,不畏叫板“恶”,这样的“较真”者和“较真”作为,值得褒扬,应予鼓呼.
                ④在很多时候,“较真”不仅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更考验人们的立场和意志.在有的部门、单位,相对于“老好人”、“和事佬”,一些坚持原则、责任心强、干事认真的“较真”者,因为不好“说话”、不够“活络”、不会“通融”,反倒面临得罪人、“吃不开”甚至被“边缘化”的尴尬;还有一些人,不乏在危难、风险和压力下“较真”的勇气,但在“亲情”、“人情”、“面子”前败下阵来,“随大流”、“装糊涂”,做出一些丧失原则、有违规纪的事情,甚是可惜,须作警醒.
                ⑤是“较真”,还是放弃,需要每个人作出正确的辨判与抉择.在一定意义上,“较真”的过程,就是激浊扬清、拨乱反正、惩恶扬善的过程,就是明是非、判真假的过程,就是选方向、定路子的过程.
                                                                      (选自《光明日报》2009年7月2日)
              (1)本文第④段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正证明了    的观点.
              (2)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3)请根据第③段作者对“较真”辨析的结论--“较真”有时不足取,有时应鼓励;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说说学习过程中应如何“较真”?
            • 7.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汪金友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的很高,策划的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于纤微之事”.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
                                                                                          (有删节)
              (1)文章开头引用胡总书记的话的作用是        
              (2)“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关系是    ,两者紧密结合的意义或价值是    
              (3)“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用现代汉语表述这句话,其大意是    ,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    
              (4)自选角度,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
              (5)我们青少年正处在“读万卷书”的年龄段.读书固然重要,“读万卷书”尤为可贵.但只“读万卷书”而不“行万里路”,这有悖于人才成长的规律.如果要你补上“行万里路”这一课,你该怎样去做?
            • 8.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精神栖身于茅屋
                                                   周国平
                ①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到,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要论家境,他的家族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靠卖画挣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
                ②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③我并不提倡苦行僧哲学.事实上,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还想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人生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④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追求精神的富有.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追求精神财富的人必定淡然于物质的奢华,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离哲学家不远了.
                                                                        (选自《周国平文集》,有删改)
              (1)根据全文内容,标题中“茅屋”一词的含义是    
              (2)文章①②两段列举凡•高和斯宾诺莎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阅读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选段,结合上文内容答题.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3)请结合以上材料和对《精神栖身于茅屋》一文的阅读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一个人应该如何保持灵魂的高贵和精神的富有.(50字左右)
            • 9. 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③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⑤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认为什么是永恒的书?怎样去读永恒的书?
              (3)选文第②、③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B.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C.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D.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4)目前有关武侠、言情、凶杀等方面的网络小说风靡校园,某些学生对它们的痴迷程度无法形容,结合文章中读书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50字以内)
            • 10. 阅读《也谈内心和谐》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也谈内心和谐
                                                  张汉明
                ①犹太人说,这世界上,卖豆子的人应该是最快乐的,因为他永远不用担心豆子卖不出去.豆子卖不出去的时候,他们可以拿回家,磨成豆浆卖;如果豆浆卖不出去,就制成豆腐;豆腐卖不出去,可以晒干了当作豆腐干来卖;豆腐干也卖不出去的话,那就把豆腐腌起来,做成豆腐乳.卖豆子的人还有另一种选择:如果豆子卖不出去,就把豆子拿回家加水生成豆芽卖;如果豆芽卖不出去,就干脆让豆芽长大,卖豆苗;而如果豆苗卖不动,再让它长大些,移植到花盆里,当作盆景卖;如果盆景卖不出去,那么就再次移植到田地里,让它生长,几个月后,就结出了许多新豆子.看,卖豆子的人是多么豁达、乐观,遇事总是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内心和谐.
                ②人要想达到内心和谐,就应该学学卖豆子的.同样一件事情,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就会觉得心平气静,就是天天都有好心情的“乐天派”;而用消极的心态去对待,就会觉得心理不平衡,甚至郁闷忧伤.如:同是面对夕阳西下,晚霞满天的情景,李商隐发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的哀叹,刘禹锡却高兴地吟咏“莫道桑树榆晚,为霞尚满天”,而叶剑英元帅更是豪迈地唱出“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来.
                ③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人个活在世上,必须学会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容忍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伤心事、苦恼事,有时甚至使人痛苦不堪.而这些令人痛苦的事情,有些是可以改变的,有些是无法改变的,如亲人离去、身患不可治愈的疾病等.既然无法改变,我们何不改换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把心态的开关扳向积极的一面,使自己有一个和谐的心态、快乐的人生呢?当你进入一个新环境为没有人认识你而苦恼时,你应该想到“ 甲 ”;当你担心走到山前无路可寻时,你应该想到“  乙  ”;当你与关系特别亲密的朋友相隔很远,不能经常把盏谈心时,你应该想到“  丙   ”;当你心爱的人随别人而去而无法挽回时,千万别垂头丧气,应鼓励自己说:“   丁   ”;当你和心爱的人天各一方,不能花前月下牵手浪漫时,要记住“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当你在高考中名落孙出,在创业中屡遭失败的时候,切莫心灰意冷,以为自己无法走出生命的低谷,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卷土重来未可知
                ④任何一件事情,只要你抱一个良好的心态,换个角度去看,都能感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舒畅.相反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使处在好的环境里,也会感到悲观沮丧.内心和谐的人,黑夜中也能绽出笑容;内心失衡的人,睡梦中也会泪湿枕席.
                ⑤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没尝过黄连的苦涩,就无法体会美酒的香醇;                        
              只有经过挫折的历练,你才能真正悟出生活的意义;有云卷云舒的变幻,才是真正的天空;有月盈月缺的无常,才生出对佳期的守望.懂得生活辩证法的人,才能永葆内心的和谐.
                ⑥内心和谐是金.其实,不一定“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只要你保持一个和谐的心态,乐观地看生活,辩证地看世界,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你的人生之旅就会一路欢歌.
                                                                               (选自《演讲与口才》)
              (1)将下列诗句分别填写在文中第③段甲、乙、丙、丁四处.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应填在(    )处
              B、“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应填在(    )处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应填在(    )处
              D、“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应填在(    )处
              (2)你是怎样理解下列句子的?
              ①“天生我材必有用”:
              ②“卷土重来未可知”:
              (3)文章开头写卖豆子人的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4)文章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请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6)仿照第⑤段中划虚线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
              没尝过黄连的苦涩,就无法体会美酒的香醇;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