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四得”
                                          韩冬
                  ①易中天教授在著作《闲话中国人》中谈到,人生有四“得”,即沉得住气、变得了脸、弯得下腰、抬得起头.笔者以为这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备的素质.
                  ②人生在世,须有一口气.不管这属于志气、勇气、才气甚至傲气,总之,你要沉得住“气”.沉得住气,是事业的开始;沉得住气,是成熟的标志.有时候,沉得住气,需要韬光养晦,需要高瞻远瞩,才能有所作为.有的人沉不住气,特别是在面对挫折遭遇逆境的时候,他们常常消极颓废,心灰意冷;在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时候,他们往往趾高气扬,骄横自大.因为沉不住气,在人生的低谷,他们怨天尤人,诅咒命运的不公;在人生的高峰,他们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其实,很多时候,人生只是大海上的一只小船,在狂风巨浪中沉得住气,才有可能扬帆远航,笑傲江湖.如果沉不住气而害怕茫茫无际的大海,要么是畏缩不前,要么有颠覆的危险.
                  ③作为一个人,还要变得了“脸”.红脸也好,白脸或者黑脸也罢,都是人生不同舞台上的角色.当然,“变脸”不是圆滑世故,不是趋炎附势,不是见风使舵.它是积极处世原则的最好诠释:可能心情不好,你对下属进行了一番责备,后来你发现错怪了他人,那么这时你唯一的选择,就是赶快变“脸”,挽回自己造成的不好影响;因为信口开河,你捕风捉影地乱发议论,伤害了你朝夕相处的亲朋好友,当你明白事情真相,你也必须变“脸”,承认错误,弥补因你的口无遮拦造成的人际裂缝.学会变脸,才能化劣势为优势,最后成就大事.变得了脸,是胸怀大度的体现,是人生智慧的象征.
                  ④弯得下腰,告诉我们要处世低调,要学会忍耐.宁折不弯,固然值得赞美,但它“粉身碎骨”的结果却令人叹息.那么,既保全自己,又有策略地坚持不更应该提倡吗?弯腰是一种姿态,是为了更好地挺起自己的脊梁;弯腰是一种风范,是为了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韩信选择弯腰,因而成就大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司马迁选择弯腰,因而书写流传青史的绝唱.青松因弯腰而坚强美丽,稻谷因弯腰而成熟厚重.弯得下腰,显得机智,弯得下腰,才可能写出诗情画意的人生篇章.
                  ⑤抬得起头,是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激烈情怀,也是君子心底坦荡荡的优雅自信.人生天地间,当活得豪迈,活得潇洒,昂首挺胸,显出一股压不倒摧不垮的正气,展示豁达宽广的胸怀.有不少人活得窝囊,活得自卑:事业失败,失去了奋发上进的勇气;家庭不幸,开始游戏人生;偶尔失足,自暴自弃.人生,不应畏惧暂时的失意,更不应丢弃可贵的自尊.“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凤凰涅,方见美丽.
                  ⑥人生有四“得”,生活从此不同,滋味绵长,而又斑斓多彩.
                                                                             (选自《中国青年》)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根据原文的相关语句进行简要地归纳.
              (2)请你仿照第④段中画线句子,再为作者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进行简要地分析.
              (3)文章论证严密,说理充分.请仔细研读第②段,然后回答:这段话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证明了怎样的观点?
              (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 2.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
                                                    赵畅
                  ①朱光潜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就必须自己来做,并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此时”,指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和以后去做;“此地”,是说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时再去做.做一哪嘴纲,读书更应这样.
                  ②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且须贯穿一生一世的事.
                  ③或许,有人会说,读书不是看病、救火,不必着急,慢慢来就行.殊不知,正因为读书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件可待可推、可有可无的事,故而总是被忽视被抛弃.其实,一个人真要等到抽出一段空闲时间再来静心读书,那只是不想读书的借口而已.其实,③真正的读书总是忙中偷闲进行的,真正的读书必抓住眼前、当下,而绝不拖到明天、后天.古人读书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既说明读书是一件紧要的事,也说明读书的时间只要挤一挤,总会有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分秒必争、日积月累.电影导演谢晋从小热爱读书,自此养成每天必读书的习惯.哪怕工作到深夜,睡前一定要看上一会儿书,否则便睡不踏实.去国外访问,他最爱逛书店买书、读书.而春节回老家浙江上虞,他更是闭门谢客,奢侈地读书.勤奋读书,令他的导演生涯充满激情,充盈智慧.最近,读报看到一则消息,说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会生气”的书.如果你不看它,它就会发脾气,书上的字迹两个月后自动消失.这是由阿根廷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一本文学选集.它通过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塑料袋密封包装,拆封后二至四个月内,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空白.这本“不能等的书”也是在提醒每个人:书,要抓紧时间读,而不能束之高阁.
                  ④环境好一点,或许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些.但这并非必要条件,何况,人也可以适应环境.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难怪丘吉尔说:“伦敦就像一头史前时期的巨兽,能够忍受可怕的创痛,虽然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也照样能生活和活动.”不囿于时间、地点、环境,伦敦人热爱读书,该是德国法西斯难以摧毁他们的心灵的重要原因,也该是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重要原因.是啊,对如饥似渴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清朝重臣曾国藩的一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的了:“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所以,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无关紧要.
                  ⑤读书,理应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读书的多寡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从“此身此时此地”开始吧!
                                                             (选自2013年1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引入并分析朱光潜的座右铭,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到处”“依然”用得很好,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
              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
              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
            • 3. 阅读《坐忘》,完成问题
              坐 忘
              叶春雷
                ①“坐忘”是《庄子》里的一个词,与“坐驰”相对,我很欣赏这个词,用现代汉语解释一下,“坐忘”大致相当于“用心专一”,“坐驰”大致相当于“魂不守舍”.
                ②《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耐人寻味.管宁和华歆一起读书,外面经过一辆华丽的轩车,大约是高官的车马,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出门观望.管宁遂与华歆割席绝交.两个人一个有定力,一个太浮躁,高下分野,判若云泥.
                ③《庄子》里讲了许多“凝神”的故事,“佝偻承蜩”就是其中之一.鸡胸驼背的老人虽然残疾,但用竹竿上的蛛丝粘蝉,百发百中.当老人伸出竹竿的时候,身子就像枯树枝,稳定性绝佳,用竹竿捕蝉自然是手到擒来,万无一失.孔子向他讨教,他说,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只知道有蝉翼罢了.老人把外面的世界忘得一干二净,肯用万物来换取蝉翼,还有什么蝉捕不到?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曾引用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倘若用全部的生命去做一件事,必定会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从而成为天地间第一等人.
                ④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第一等人,她的用心专一有例为证:居里夫人好读书,一进入书中,就忘了外面的世界.有一次,她的姊妹们要干扰她,就在她的座椅周围叠加椅凳,然而,居里夫人读书入了迷,硬是纹丝不动,直到读完站起,椅凳倒塌,才发现姊妹们的恶作剧,也只是淡然一笑.
                ⑤用心专一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人生苦短,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惶惶然似丧家之犬,但始终坚持恢复传统“周礼”的志向,百折不回,不计衰荣.而现在一些人做事,首先考虑的不是这个事值不值得去做,而是做出来对我有没有利,“利”字当头,追求短期效益,稍与自身利益相抵触,就放弃掉,没有一点定力.这就像风波中的水草,随波逐流,到头来,很可能一事无成.
                ⑥一生之中,能够集中精力做成一件事,就已经
              不简单了.我们要有用心专一的精神.一事当前心无旁骛,执著一点,方能滴水穿石.用心专一的人,就是在用心浇灌光阴这棵美丽的树,等到树上开花结果.也许自己享受不到自己苦心经营的树上的果实,但总有人会享用.这就是人生境界的美好.
              (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在第④段举例之后,作者为什么还要举出第⑤段的事例?
              (3)第⑥段加点的词“相当”在文中有何作用?
              (4)我们初中语文课文中也有很多“坐忘”的正面事例,请概述其一.(本文出现的事例除外,30字以内)
            •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一点素心
                                                  黎武静
                偶然地,被一张照片震撼.拍片现场,红墙青瓦,演员在拍片之余执一支毛笔,捧一瓶水,就这样,在墙上笔走龙蛇,行云流水.
                是什么让人感动,在这短暂的瞬间?想起两个字:“素心”.“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15年前,年少的我读到这样的句子,只觉得漂亮,却未必懂得,但是现在突然觉得有一点懂了.
                纪晓岚的老师曾撰一联: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想想,不过一念之间.当野心只为白云留,花开花落,山中红萼.世味有浓淡,素心无嗔喜.
                济慈写诗时常写在纸片上,事后夹在书里做书签,或者随手扔在一边.1819年的春天,夜莺在他的屋外放歌.清早,他从餐桌边拖过一把椅子,坐在葡萄架下的草坪上,整整一个上午,他都在写着.写完却将纸片塞到书架里了事.查尔斯将纸片拣出来,细细誊出,这就是济慈的《夜莺颂》.济慈写给自己的墓志铭: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卡夫卡的遗嘱:最亲爱的马克斯,我最后的请求是:我的遗物里,凡属日记本、手稿、来往信件、各种草稿等等,请勿阅读,并一点不剩地全部予以焚毁…这是一个被米兰•昆德拉称为“被背叛的遗嘱”,他的朋友将这些整理出版,于是文学史上注定要留下卡夫卡的璀璨光芒.
                风行水上,原来只是路过.那些不朽的传奇,在诞生的一刻,并不是为了流传.
                                                                           节选自2013年《读者》第8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的论证过程.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那些不朽的传奇,在诞生的一刻,并不是为了流传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磨难
                                                       赵燮
                ①磨难有如一种锻炼,一方面消耗了大量体能,一方面却又强身健骨.
                ②对待磨难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主动迎接,一种是被动承受.古时的斯巴达青年,迫于风俗的压力,每年都要在神坛上承受笞刑,以增强忍受磨难的耐力,这同时具有主动和被动的两种因素.
                ③主动迎接磨难的人,在忍受磨难的痛苦时,内心多是坦然的,磨难使他好像刀剑磨出锋芒;被动承受磨难的人,在为磨难所煎熬时,内心多充满惶惑,磨难使他仿佛卵石愈见圆滑.
                ④过多的磨难,对于一个英雄来说,或许是件幸事,诚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信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却无论如何是一种不幸,中国的近代史已把这一点昭示的清清楚楚.古人言:多难兴邦.这只是一种狭义上的真理,而不是广义上的真理.英国作家希尔顿在他的小说《失去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地名--香格里拉.后人多把香格里拉喻为世外桃源.
                ⑤遗憾的是,人们命运中的香格里拉总成虚幻,而生命中坦塔罗斯式的磨难却是百分之百的真实.
                ⑥就人生而言,总是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少,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多;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浅,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深…因此,若想做一个非常平凡的人,则是磨难少一些更好;若想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则不妨多经历些磨难.
                ⑦人的容颜往往和磨难成反比,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难成正比
                ⑧磨难能使人优秀.如果既想成为优秀,又想远避磨难,这样的事情几乎是极少可能发生的.
                                                                               (选自《议论文选读》)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结合全文,理解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人的容颜往往和磨难成反比,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难成正比.
              (3)文章第③自然段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就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其作用.
              (4)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因经受磨难而获得成功.请为上文补充一个这样的实例.
            • 6. 财富与幸福
              [美]泰勒•本•沙哈尔
                  ①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不是指鱼翅和城堡),只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方法).
                  ②如果像一般社会风气一样,用金钱来作为至高财富的衡量标准,那一切就容易得多了.并不是说赚钱或存钱是错误的,物质上的富有可以帮助个人甚至社会得到更多的幸福.金钱上的保障,可以让我们向不喜欢的工作说“不”,或是让我们不为账单烦恼.但是,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可以带来一些丰富的经历.物质本身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
                  ③研究显示,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联其实和大众一般所想的很不同.心理学家大卫•迈尔斯(David Myers)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极穷困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此外,还有报告指出,在过去的50年里,美国一代代人的富有程度越来越高,但幸福指数却没有什么变化.
                  ④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忙碌奔波型”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可以为将来带来好处,这样想可以减少他们的负面情绪,然而一旦达到目标,发现所得到的无法使自己快乐时,他们就无法自拔了.这时,他们会充满了绝望,因为没有目标他们就失去了幸福的指望.
                  ⑤太多成功的人有着压力和烦恼的问题,他们甚至因此而酗酒或是吸毒.比如猫王、玛丽莲•梦露、丽丝•泰勒、比利•好乐迪以及马拉多纳等等.矛盾的是,成功反而使他们不开心.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也曾有不开心的日子,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他们就会得到幸福,而当他们达到目的时才发现,原来所期望的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此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幻想(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幻想)--物质和地位可以带来永久的幸福破灭了,而陷入“现在怎么办”的深谷.他们接着成为“虚无主义型”的典型,相信世上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于是就去找寻另外一些毁灭性的解除痛
                  ⑥既然财富无法使人幸福,为何还是令我们如此痴迷呢?为什么获得财富可以超过寻找生命的意义呢?为什么我们以物质为标准作决定时可以这么自然,而以内心为标准的时候却这么困难呢?
                  ⑦用一个比较革命性的说法:有可能是我们的过去影响了我们.当人类还在原始时代时,更多的物质资源决定我们是否可以度过下一个严冬或是自然灾害,因此储存成为一种习惯.至今,很多未来已经相当有保障的人仍然在拼命储蓄.储蓄不再是为了生存,而仅仅是为了储蓄.我们不再为生活而储蓄,而是为储蓄而生活.
                  ⑧在决定和判断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也会将物质放在精神之前去考虑,主要原因是物质容易计算.我们习惯性地对物质作出评价,比如财富和声望,而不是难以衡量的情绪或意义.我们所羡慕的是物质上的东西.有钱人因为他们的财富被尊敬,就好像物质变成了用来衡量的唯一标准.学术界的人以出版量作为升职的标准.我们在每一个时期结束时会以物质上的东西来衡量我们的成果,例如我们“赚了”多少.就像劳伦斯•波特(Laurence G.Boldt)在《禅宗与生活的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aking a Living)里说的:社会教我们的道理就是物质至上,只在乎那些可以“数”得出来的东西.房子的价值可以用钱的数量衡量出来,而我们对家庭的爱却不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书店可能是10元一本,它给每个人所带来的价值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选自《幸福的方法》,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出版,有删节)
              (1)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⑤段主要分析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补充一个论据,简要论证第③段“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这一观点.
              (4)请你具体说明第⑥至⑧段得论证思路.
            •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下列各题.
                                             爱自己是一种责任
                                                  积雪草
                一个朋友问我:“你爱自己吗?”我茫然地瞪了对方半天,才理所当然地回答:“爱!”其实,我的内心非常模糊且底气不足,我爱自己吗?
                传统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是爱别人.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导都是要爱父母,爱同学,爱朋友.爱自己,会被别人当成自私自利.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自己,忘记了自己.身体微恙,小病小疼,忍一忍就过去了,否则会被说成娇气;工作不能放下,因为那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基础;父母的事儿大过天,什么事儿都能放下,唯此不能放下…就像一只陀螺,我们一刻不停地旋转,终于有一天,轰然倒下.到此时,才发现爱自己是多么重要的事儿.
                爱自己,就是不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不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一个人如果想要爱别人,就应该学会爱自己,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健康,不和自己过不去.试想,如果连自己都不爱惜,怎么谈得上爱别人呢?健康的身体不仅仅是个人的需求,爱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爱别人.
                荷兰学者斯宾诺曾对健康作过精辟的论述: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责任.为了这个做人的责任,让我们学会爱自己,而且就从爱自己的身体开始.
                                                                                     (本文有删改)
              (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2)“你爱自己吗?”,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 8.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人总得藐视点什么 (陈鲁民)
                ①人生在世,你总得藐视点什么东西,或人或物或事,否则,看什么都伟大,啥子都敬畏,处处低眉顺眼,事事谨小慎微,那就会把自已活得唯唯诺诺,可怜巴巴.
                ②曹操藐视天下英雄,在他眼中,袁术、孙策等众多英雄豪杰,成为“冢中枯骨”,或为“守户之犬”,或为“虚名无实”,或为“碌碌小人”,一无可取;谢安藐视苻坚,在他看来,什么百万之众,什么投鞭断流,无非一群“行尸走肉”,消灭尔等如“探囊取物”.我辈或许没有曹、谢那样的博大襟怀,但一样可以藐视那些拍马溜须的谄媚之徒,不管他们再有权势,也决不与他们为伍.
                ③列宁藐视帝国主义,嘲笑他们是“泥足巨人”;毛泽东藐视“一切反动派”,断言都是“纸老虎”,原子弹也是“纸老虎”.我们不可能有革命领袖吞吐宇宙傲睨天下的气魄,但仍然可以藐视那些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藐视那些鱼肉乡民的腐败分子,而且非常自信地“看他起高楼,看他楼塌了.”
                ④阮籍藐视汉高祖刘邦,说他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李白藐视当朝权贵,让宰相杨国忠研墨,宦官头高力士脱靴,我们或许做不到阮、李“世人皆浊我独清”那般清高自傲,但也完全可以特立独行,洁身自好,藐视那些登龙有术的“新贵族”,发不义之财的暴发户.
                ⑤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藐视同行,傲睨诗坛,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北宋名士刘少逸恃才傲物,目无余子,有妙联曰;“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我等大可不必像这两位那样狂妄自负,愤世嫉俗,但可于心平气和中藐视那些炒作出来红得发紫的娱乐明星,藐视那些“用身体写作”热闹异常的美女美男作家.
                ⑥藐视,除了人,还有物,还有事.那些小恩小惠,蝇头小利,鸡虫得失,别人争得你死我活,用尽浑身解数,我不妨冷眼旁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贪财图利者,我藐视!还有评奖晋级,提拔升迁,评定职称,排名先后,别人眼中重如泰山,志在必得,不然就死不瞑目,我则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尽可一笑置之,如此沽名钓誉者,我藐视!
                ⑦
              ,藐视,也得有点资本才行,要“目空天下士”,自己就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要藐视天下英雄如无物,自己就得是那顶天立地的真英雄;要藐视那些蝇营狗苟之辈,自己就得是冰清玉洁的真君子.而且,要藐视点什么,不论对人还是对物,可能会让自己吃点亏,受点冷落,“进步”比别人慢点,“收益”比别人少点,“名气”比别人小点,但却能使我们抬头挺胸昂然平视,上不愧天,下不愧地,活得堂堂正正,坦坦荡荡.
                ⑧果真如此,那就会无所畏惧,不佞鬼神,哪怕你是世界首富,只要来路不正,沾腥带污,我就敢藐视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②③④⑤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综观全文,文末的“果真如此”中“如此”指的是什么?
              (4)结合生活实际,请你谈谈如何做到“打铁先得本身硬”.
              (5)举例谈谈你所藐视的人(或物或事),并简要说说你能够藐视的理由.
            • 9. 三思而行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1)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
              (2)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3)有人这样评价本文:①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②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 10. 人生可以创新
                                                  王伟勇
                ①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新.
                ②学生在学校就是学习,似乎谈不上创新.如果要说创新,那是指少数有才能的孩子,
              写了小论文,有了小发明、小革新,可以到成人世界里去比较一番.这是过去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也不错.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的学习也真的具有创新的意义,我们何不把它揭示出来呢?如果揭示出来,我们的认识也就升华了,发展了.
                ③一般来说,我们的所想所做,对本人来说,有新的意义、新的认识,这就进行了创
              新.我们独立解出了一道题目,对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独立作出了某个判断,添加了一个括号,有了新的思考、新的意思,都是创新.
                ④与成人相比,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是内创新,是与自己的认识来比较的.比如,一个学生通过剪剪拼拼,认识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对于他来说是新的.这样,他实际上进行了创新活动,有了创新的成果--这一成果对人类来说,虽早已经被发现,但对他本人来说却是新的.反之,对成人来说,我们通常强调的创新是外创新,它指对现实社会来说,得出了有用的新结果,认识了新事物.
                ⑤创新的意义重在过程.在创新中,我们得到了认识的成果.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经历的种种探索,则可以给自己全方位的收获.比如,学生在做一个课题:考察蜗牛有没有眼睛.考察的结果可能并没有一致的结论,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学生十分投入地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去学习,去探寻.这一过程获得的不仅有许多新鲜知识,更有着能力和态度.而对成人的创新,人们更关心的是结果.而且学生的创新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条件下进行的,比如有教室、教师和教学设备的支持,也有着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这与成人创新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人自我实现和意识下进行的.而自我实现是所有人类的共同需要.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学生,也是人人可以创新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例如,一名妇女,她是没有受过教育的、贫穷的、完完全全的家庭妇女和母亲,她所做的工作没有一件是创造性的,然而她却是奇妙的厨师、母亲、妻子和主妇…她是个完美的女主人,我从她那里以及像她一样的其他人那里学到:第一流的汤要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造性.”
                ⑥据此,我们可以推知:人人可以创新,至少是人人可以思考.我们从创新的高度来看学生是天生的创新者,就会进一步解放思想,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选自2009年6月《科学24小时》,有改动)
              【相关链接】
              材料一:据统计,在GPA(相当于平均成绩)的表现上,中国学生普遍比美国学生高.在美国学生来看,中国学生知识广博,学习用功刻苦.然而,在一次有着全球青少年“科学世界杯”美称的创新大赛中,虽然中国学生获奖数量不少,但是美国学生获奖质理更高.
              材料二:一位幼儿园小朋友发现苹果里藏有一颗漂亮的星星,而有几十年切苹果经验的母亲却不以为然.小朋友将苹果一刀切开,在苹果的切口果真显现出一颗清晰的五角星.原来母亲习惯于纵切,而小朋友用的是横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⑤段画线句“
              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造性”.句中加点的“第一流的汤”在文中喻指什么?
              (3)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4)文中说“我们独立解出了一道题目,对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都是创新”.根据选文和相关链接材料,请你联系实际,用简明的语言例举学习中有关创新方面存在的一个问题,并提出你的解决方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