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shān)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⑪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⑫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1) 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提示,在横线上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我”想吃螃蟹——_____——________——母亲捞起螃蟹——_______

              (2) 读①——④段,说说母亲冒着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哪些?

              (3) 文章 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

            • 2.

              千古不“磨”

              大约没有一个人是愿意速朽的,无不期盼留芳千古,永不磨灭。

              一个人要想不磨灭,就必须饱受磨砺。人的聪明才智与坚强意志得从磨砺中来。

              说到磨砺,不禁想起了家乡的石磨。童年时,祖母让我猜谜语:“石山上,石山下,石山腰里飘雪花。”是的,谜底为石磨,那纷纷扬扬的“雪花”是指磨盘磨出的面粉、大米粉等。推磨的活儿是非常沉重的,此谜语却很美,其中寄托了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期盼,甚或闪现着乐观主义的光华。

              正如这则石磨谜语一样,对家乡磨盘的记忆,有推磨的艰辛,也有快乐的收获――物质上的,精神层面的。儿时的推磨主要是在麦子收获后,其次是春节前。将麦子磨了,做麦面糊糊,如要想将生活改善一下,就擀一次面条,或做一次馍馍;春节前,则是将麦芽、浸泡过的大米和豆子等磨了,熬成麦芽糖和打豆腐等,忙碌地准备年食货。

              有一天晚上我推磨,一圈又一圈扶磨棍而转,一小时又一小时过去了,突然被吓了一跳。原来推着磨,两眼打起架来,手扶着磨棍,脚下机械地随磨的转动移走着,一不小心就睡着了。只听“咔嚓”一声,我碰撞到磨棍上,打了个趔趄,一个激灵,困神顿时逃之夭夭,清醒后的我便重新推起磨盘来。

              我问给磨子喂麦粒的祖母:“推磨这么费劲的事儿,人为什么还会睡着呢?”祖母说:“推磨单调啊!”祖母的话,让我顿时明白:周而复始转圈儿的事,没起点,也没终点,或者说起点就是终点,最是乏味的。生命在于别出心裁,别开生面,另辟蹊径,这样才能有激情,才能保持精力旺盛。

              那天,我和奶奶先是把小麦磨成面粉,接着磨炒熟了的大豆,我忽然觉得好轻松。原来是祖母将大豆成把成把地往磨眼里喂,豆子多是磨成两半,这磨成两半的大豆是用来做豆豉的。祖母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费劲得到的是细腻,轻松获得的只能是粗糙。

              那年,我正在跟伯父学木匠手艺,由于图轻松、敷衍了事,做出的凳子没几天就掉腿了。祖母是用推磨的事告诉我:认真、吃力,才能出细活。

              人生是一场吃力的细细磨砺。还是早在6岁时,一次生产队要磨面,做馍馍给正在水利工地上做活的人们吃。那是一副大石磨,负责这项工作的湛婶见我耍着,让我去赶拉磨的驴,报酬是中午我到队上的食堂领4个馍馍。我扶着磨棍,在暗暗的磨房中跟在驴子后面转,足足转了4个多小时。当我去领馍时,食堂的保管员却只给了我2个挺小的。不甘心的我去找湛婶,她给我要回3个大了许多的馍。

              祖母后来知道了这件事,说:“湛婶倘若要不来馍,也未必不能接受。”祖母问我,“你知道这馍馍名字的来历吗?”没等我回答,祖母又说,“开始时人们叫它‘磨磨’。”

              当时以为祖母只是开导我才这样说的,长大后知道祖母的话并非信口而言。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说:“今北人所谓磨磨,乃面为之者,南人罕能修治。”清代厉荃《事物异名录・饮食・饼》言:“唐小说:宰相有樱桃馍馍。北人呼为波波,南人谓之磨磨。”此说告诉人们馍馍的香甜是因为磨砺的苦涩而来。

              “千里之差,兴自毫端,失得之源,百世不磨矣”。漫漫岁月印在石磨人字形的纹理中,每一处深入肌理的印痕中,都沉淀追求道德的重;每一条边角的线条中,都盘结着探索智慧的深。守住根本,葆住一份真,经受住敲打磨砺,或许你也就千古不磨……

              (1) 题目“千古不‘磨’”的含义是什么?

              (2) 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主要事件

              人生感悟

              推磨时,“我”差点睡着,碰到了磨棍上。

              (1)

               

              磨炒熟了的大豆,感到格外轻松。

              (2)

               

              “我”帮湛婶推磨,并让湛婶帮“我”要回“我”应得的馍。

              人生的香甜是从磨砺的苦涩中来的。


              (3) 文中的“祖母”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 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述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 3.

              外婆的银针

              ①外婆的手很巧,但凡我的衣服被什么东西勾破,她都会用各种法子将衣服补得几乎完好如初。她总是从那个陪了大半辈子的铁盒中取出线与银针。银针一闪一闪的,十分好看。她吮一吮那根细线,再举起银针,对着光源,将细线穿入孔,再打一个小结。我很喜欢看外婆穿细线的样子。她眯着眼,全神贯注地盯着那银针的针眼,细线轻盈地穿过那个针眼,在针眼的另一端,在耀眼的灯光下飘动,好像是一位灵逸的女子在光下飞舞。细线飞舞之际,像是闪上了全部的光芒,吸引着我。为此,我向外婆请教如何穿针。

              ②柔和的灯光下,外婆手把手地教着。她用那双遍布老茧的手抓住我的小手,将银针对着光源处举高。我眯着小小的眼睛,对着光源,无论怎么穿,那细线都在针眼处扭着了腰,奈何穿不过那个小孔。外婆慈爱地笑道:“别急,以后就好些了。慢慢来,慢慢来……”她那微微泛黄的手抓住我的手,从容地、稳稳地将线的这头带到了那头。

              ③那时,我觉得外婆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

              ④我在慢慢地长大,而外婆却在渐渐老去。她的皱纹多得让我数不过来,眼中的混浊物开始渗透蔓延。她的行动有些不方便了,走楼梯时常常要有人来扶她一把。她总是听不清我们在讲什么,总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误解我们的意思。有时候我会被她的不断询问弄得不耐烦,懒得与她多说。时间一久,她便很少再问我问题,如果有什么没听清,也装作没有听见的样子,继续忙着自己的活儿。她不再坚持很多事,也不再因为一些小事与我们争执。

              ⑤我以为她这是老了,懒着理这些琐事。

              ⑥然而我错了,那天一打开家门,就看见客厅灯火通明,外婆坐在正中央,举着银针,穿着线。她不停地在吮那根细线,不停地试图将线穿过银针,而她身边放的,则是前些天被我磨损的一双袜子。我走上前,许是挡住了她的光线,她皱了皱眉,脸上的沟壑全挤在一起,像一棵沧桑的古柏。她见到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回来啦。我想帮你补一下袜子,扔了多可惜。可惜了,穿了老半天,线都穿不上。唉,老了老了……”

              ⑦我凝视着她那已经举得颤抖了的左手,心中说不上是什么滋味。我握住外婆的手,在灯光下,慢慢移动着细线,直至它穿过针眼。细线在那一端移动着,像一个新的生命,在柔和的日光灯下,倾吐着生命的飞逝。

              ⑧“真厉害,你瞧,你一穿就穿过了,真好,真好……”外婆推了推老花镜,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和着她的皱纹,像一棵老树的年轮,一圈又一圈。

              ⑨银针躺在那个小盒子里,银针见过的太多,它没有说话。许是沾上了外婆吮细纹时的唾液,它在灯光下,闪闪的,晶莹着。银针不说话,那只是尘埃一瞬,我亦无言,这一瞬只有一瞬了。我握住外婆那只布满老茧的手,眼眶微酸。村上春树是对的,人确实在一瞬间就老了,而我,也确实在外婆老去的那个瞬间长大了。

              在银针心中,也许我们都算是厉害的存在。

              (1) 本文主要写外婆,却以“外婆的银针”为题,有什么好处?



              (2) 外婆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3) 作者为什么说“在银针心中,也许我们都算是厉害的存在”?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4) 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我握住外婆的手,在灯光下,慢慢移动着细线,直至它穿过针眼。细线在那一端移动着,像一个新的生命,在柔和日光灯下,倾吐着生命的飞逝。



              (5) “而我,也确实在外婆老去的那个瞬间长大了。”你怎么理解这里的“”瞬间长大”?你有过一瞬间就长大了的体验吗?或者听说过、阅读过类似的故事?请简要叙述。

            • 4.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①李忠义是一个工人。

              ②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活得也很艰难。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个子不高,头发有些花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因为腿疾,单位安排他当收发员,无非是分发报纸信件。李忠义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后,就常到工地去转转。技术活他插不上手,可他总能找到自己能干的活儿:道路坑洼他去填平,排水沟堵了他去疏通,散落的砂石他细心地堆积成方,散放的管材他整理成行。他眼里总有活儿。夏日,酷暑难当,他主动去食堂帮厨,吃力地把解暑的绿豆汤担到工地,自己渴了却忍着不喝。冬日,他常常夜半巡查,生怕工棚生火酿成事故。每天清晨大家走出工棚,总会看到皑皑雪地上,有一串串高低不平的足印。

              ③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④别人有困难他跟着着急,别人高兴他跟着快乐,别人痛苦他也跟着痛苦。一次,一个工友半夜发烧,他背着工友顶着风雪去医院,跛着腿跑来跑去,整整陪护了三天。工友病愈出院了,他却病倒了,一病就是一星期。

              ⑤大凡地位卑微的人,头就扬不起来;位尊显贵的人,头就低不下去。李忠义却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也从不抱怨生活对他的不公。他充实地、忙忙碌碌地过着每一天,用他炽热的胸膛温暖冬天,用他辛勤的汗水融化冰雪。一次,工会到工地放露天电影,放到一半时,风把银幕掀落,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电影又重新放映,场内响起掌声。

              ⑥可就在那个冬季的一天,李忠义值了一宿夜班,不知是过于劳累,还是那天风雪太大,经过一个无人值守的铁道路口时,竟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刮倒,被人发现送往医院,已经无救了。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生命,在一个朦胧的冬晨消失了。

              ⑦送别的那天,工友们都来了,他们穿着汗渍的工装,有的甚至还背着工具,戴着安全帽,他们要送他最后一程。悼词说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听到,哀乐从哪里飘来他们没有听到,只听任奔涌的泪水顺颊而下,淋湿了衣衫,打湿了脚下的土地。李忠义需要休息了,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①,随风飘洒。

              ⑧他的生命太短暂了,没有壮怀激烈;他的身份太普通了,没有光华闪烁;他的业绩太平凡了,没有风云叱咤。李忠义是一个工人,但更是一个好人,在工友的心中,他就是一座山、一条河。

              ⑨天空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那么多的星星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不管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谁也离不开谁,就是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

              ⑩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选文有改动)

              【注释】 ①蒲公英: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子带有白色软毛,成熟后会借助风力飘洒到各处繁殖。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结合选文内容,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随风飘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选文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联系全文,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你对加下划线词语“笨拙”的理解。
              ①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 笨拙 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②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 笨拙 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选文标题“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走 眼
                  ①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面。老板姓赵,做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赵老板内行,眼力好。据说,好东西只要打他眼前一过,没有看走眼的。
                  ②一次,老街有家店收了一件钧瓷,吃不准货色。半条街的人都看过了,但谁也不敢拍板下结论。店主亲自出马,恭恭敬敬地请赵老板赏脸,过去给看一眼。赵老板热心,当即过去,反复把玩了,淡淡地说:“收着。”
                  ③店主心中一喜,禁不住颤声问:“能收?”
                  ④赵老板朗声道:“能收!”后来,那件钧瓷出手,价钱竟然翻了10倍。自此,赵老板名声日隆。
                  ⑤但是,新近开张的“云芳斋”的李老板却偏不信这个邪。李老板的店原本开在省城,不知怎么一时兴起,在小镇开了一家分店。他初来乍到,想干一件露脸的事,好在老街尽快站稳脚跟。
                  ⑥这天,“珍宝斋”来了个外乡人。看打扮,像是落难之人。一进店,那人便掏出一个精巧的盒子,说盘缠儿不够了,身上有块玉,想换俩钱花。伙计打开盒子,一看,心里一惊,赶忙一溜小跑,把正在后院竹椅上闭目养神的赵老板请了过来。
                  ⑦赵老板拿过那盒子,看了一下玉,又盖上盒子,端详良久,问卖家:“想淘换多少钱?”
                  ⑧卖家说:“少说也得这个数。”说着,伸出五根手指。
                  ⑨赵老板不语,站起身来,踱了几步,站定,对着卖家伸出了三根手指。
                 ⑩卖家摇摇头,固执地伸出五根手指,神色凝重地说:“这可是家传的宝贝,低于这个数,免谈。”
                  ⑪“收了。给客人添茶。”赵老板微微皱了皱眉头,不动声色地吩咐道。客人走后,赵老板拿了盒子,低声嘱咐了伙计几句,然后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回后院品茶去了。
                  ⑫卖家出了古玩街,在镇上拐了几个弯,又勾回头,一闪身进了“云芳斋”的后院。伙计远远地看得仔细,回来向赵老板汇报。赵老板低头沉思良久,叹了口气,说:“这个李老板,不怎么地道啊!”
                  ⑬隔天,李老板和街上的几个店主来到“珍宝斋”,进门便嚷:“听说贵店新近收了件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⑭赵老板拱手道:“小玩意儿而已,不值一提。” 见赵老板不肯拿出玉,李老板暗自得意,忍不住大声嚷嚷:“赵老板,您不让我们开眼,莫非您这一次走了眼,收了个扔货?”
                  ⑮赵老板干咳一下,默不作声。李老板愈发得意起来:“呵呵,想不到,老街赫赫有名的赵老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⑯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赵老板依旧笑而不答。
                  ⑰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群人得意洋洋而去。伙计实在忍不住了,说:“老板,您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品?”
                  ⑱ 赵老板粲然一笑,说:“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个好东西。上等的古檀香木,名家雕刻的纹饰。你说,究竟是谁走眼了?”伙计明白过来,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解地问:“既然如此,你为何不说,羞辱李老板一番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⑲赵老板长叹一声,说:“都在这个圈子里混饭吃,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⑳一个月后,“珍宝斋”做成了一笔买卖,一个雕工精良的古檀香木盒子卖了个好价钱,整条老街都轰动了。
                  ㉑不久,老街的人发现,“云芳斋”的牌子在夜里悄悄摘掉了,店面转给了一个本地人。
              (1)文本以“走眼”为题,有何作用?
              (2)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⑭段的划线句。
              (3)请找出与⑱段划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4)结合本文的主要事件,说说文中的赵老板是怎样的一个人。
              (5)读完本文,你从李老板和赵老板身上明白了什么道理?
            • 6.
              阅读《格布上的花》,回答各题。
              格布上的花   ①好日子和坏日子是有一定比例的。就是说,你的一生,不可能都是好日子--天天蜜里调油;也不可能都是坏日子--每时每刻黄连拌苦胆。必是好坏日子交叉着来,如同一块花格子布。如果算下来,你的好日子多,就如同布面上的红黄色多,亮堂鲜艳。如果你的坏日子多,那就是黑灰色,阴云密布。
                  ②什么是好坏日子的分水岭、试金石呢?钱吗?好像不是。有钱的人不一定承认他过的是好日子。钱少的人或没钱的人,也不一定觉得他过的就是坏日子。健康吗?好像,也不是。无痛无灾的人不一定觉得她过的是好日子,罹病残疾的人也不一定承认他过的就是坏日子。美丽和能力吗?似乎,更不像了。看看周围,有多少漂亮能干的男人和女人,锁着眉苦着脸,抱 怨岁月的难熬啊……说了若干的标准,都不是。那么,什么是好日子和坏日子的界限呢?
                  ③不知他人的答案如何,我猜,是爱吧?
                  ④有爱的日子,也许我们很穷,但每一分钱都能带给我们双倍快乐。也许我们的身体坏了,每况愈下,但我们牵着相爱的人的手,慢慢老去,旅途就不再孤独。也许我们是平凡和微渺的,但我们竭尽力量做着喜欢的事,心中便充溢温暖安宁。
                  ⑤这是什么呢?这就是好日子了。你的那块花格子布上,就绽开了鲜花。
              (1)选文标题“格布上的花”好在哪里?(试从修辞角度赏析)
              (2)第③段单独成段好在哪里?试分析。
              (3)分析选文结尾句“你的那块花格子布上,就绽开了鲜花”的作用。(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4)有爱的日子芳香四溢,请撷取你格子布上最明艳的-朵花与大家分享。(50字以上)
            • 7.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 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⑴______________ → 议种瘪种 → ⑵_______________ → 给儿新生

               

              (2)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相应的问题。

              ⑴“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⑵“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3) 结合原文内容,分析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4)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

               

               

              (5) 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含义?
            • 8.

              生命的暗示

              (1)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2)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3)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然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吗?是因为它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是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4)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5)唯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在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6)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

              (7)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是最充分地展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贪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恣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8)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的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多的。A._________。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生命的时候。那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死明志。B._________。这样,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9)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10)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难找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11)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

              (12)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1) 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第(3)段文字“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中加点的词。
              (2) 阅读本文第(5)段文字,说说作者写钟声的目的是什么。
              (3) 研读第(8)段文字,结合上下文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文中A B画线处补写出符合文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
              (4) 本文是一种含义深刻、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请通读全文,谈谈作者所说的“生命的暗示”指的是什么。
            • 9.

              刀爱

              ①明媚的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奶奶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⑪“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⑫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⑬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⑭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⑮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在逆境的时候,去承受挫折并积蓄养料;在顺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把刀并慎用养料。

              ⑯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 说说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词好在哪里。

              (1)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2)我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2) 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

              (1)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2)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3)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刀爱”含义的理解。
            • 10.

              乌镇的修辞

                  ①茅盾、木心这两个鸟镇之子,应对鸟镇熟稔于心并萦回于异乡的梦中。

                  ②茅盾,1896年生于鸟镇东栅,本名沈雁冰,后外出求学、从文、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先后用过几十个笔名,最终以“茅盾”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小说确立其在中国文坛的位置。“茅盾”这一笔名,显影出大革命失败后一个左翼文人的苦闷、犹豫和矛盾——人生困境表现为语言的困境。正因这双重困境,他在1949年之后处于一种微妙、尴尬的位置,反复检讨其内心与行动的革命坚定性,站在了那些表面上从来没有苦闷、犹豫和矛盾的文人的偏远处。而正是这种“偏远”赢得我的敬意,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小人物的敬意,分量不大。

              ③在乌镇上可以找到茅盾笔下林家铺子的原型——一家老杂货店,现改成专营字画古玩的商铺,在观前街茅盾故居对面。当然,眼前的老板并不姓林,却按《林家铺子》里的描写来打扮自己,着长袍马褂,表情灿烂像乌镇上的晴空,没有一丝面临破产的忧愤。我伏在柜台上问他,那林老板的后人还在鸟镇上否?他说,都去了国外。因茅盾小说,一个普通店铺有望永远保持其格局而不被拆迁,显现出了修辞的力量。

                  ④木心,本名孙牧心,1927年生于茅盾故居附近一富裕人家,入上海关专、杭州国立艺专求学,师从于刘海粟、林风眠学习油画。1971年蒙冤入狱,三根手指被折断,仍坚持写作,在纸上画出白键黑键“弹钢琴”,后获释。1982年移居美国纽约,以作画、讲学谋生,后尝试写作,出版小说集、散文集、诗集十多部,像文坛突然出现的一个新人,语言充满汉语言的诗意、别致,例如:“公园石栏上伏着两个男人,毫无作为地容光焕发。”“昨夜有人送我归来,前面的持火把,后面的吹笛。”“秋天的风都是从往年秋天吹来的。”——这风,也都是从乌镇吹来的吧?晚年,木心乘风还乡,2011年辞世。

                  ⑤木心家的“孙家花园”,是乌镇最美的私宅。花园应该有鲜花和如花的女人。当时乌镇码头上搬远的麻袋,都印着一个“孙”字。仆人打扫房间,把花瓶抱出抱进重新摆在案头时出错,会遭到主人责备:“怎么把明代的花瓶搬出来了——去,摆宋朝的,要记住样式的不同。”一个富贵华丽之家,1949年后相继改造成为农具厂、铁器社、五金轴承厂,乃至成为野草高过围墙的废园。九十年代,木心声名大动于华语文学界,乌镇政府开始在画家陈丹青指导下,于孙家花园原址重建“晚晴小筑”。2006年,木心回乌镇在此居住五年,去世,晚晴小筑改为“木心纪念馆”,展有各种版本的木心著作、手稿、乐谱,及其用过的写字台、礼帽、皮鞋、手杖等遗物。依然是修辞的力量,在挽留一个人的余温和气息。

                  ⑥木心不是游客,大概不会喜欢乌镇的面目一新。在剧变中的故乡,一个人,反而会加重异乡感吧。孙家花园转化而成晚晴小筑,木心如落叶转化成树根处的泥土,大约会想:乌镇还在乌镇吗?我还是我吗?“从前的那个我如果来找现在的我,会得到很好的款待。”木心这样说,充满对“从前”的留恋和对“现在”的谅解。从前的玉勒雕鞍、锦帽貂裘,现在的霜天断雁、淡茶清酒。

                  ⑦留恋和谅解,我大抵上也是如此态度,对乌镇,对青春。

                  (选自2017年第3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1) 简单概括文章笫②段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标题“乌镇的修辞”指什么?文中两次写到“修辞的力量”,各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意加以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对乌镇”作者持“留恋和谅解”的态度。你是否赞同?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