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现代文阅读

              母亲的三句话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恩,“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母亲答道,不冷。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5里外的邻村牵回家。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我恍然大悟。

                 18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我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几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

              1.联系全文,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文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由三件事分别引出三句话,每句话蕴含一个生活道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第一件事写的是拔白菜,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

              第二件事写的是________,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

              第三件事写的是________,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遇到不顺要乐观。

              3.语言品味

              (1)“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冬季”一词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头交代“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其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写出了母亲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后,“我”觉得:母亲的话如绵绵春雨,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请仿照划线例句再续写一句话,表达母亲的话对“我”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悟吗?请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沙漠之花

              ①美国加州之南的棕榈泉是一座在沙漠上凭空建造的小城。城边有个沙漠动物园,也是凭空而造的。说是动物园,其实也包括了许多植物,它们都是从世界几大沙漠中请来的客人。这片本来人烟稀少的沙漠,因有了它们而有了旺盛的人气。高大的棕榈树,或是各式各样的仙人掌 ,在别处也可以看见,并不新鲜,最让我惊艳的是那些沙漠之花。

              ②在沙漠,灿烂无比的阳光,一年四季都灼热烤人。城市的花园里,如果夏日晌午有这样的阳光,芙蓉花们定会变得无精打采,牡丹、芍药们也会垂着头,把脸颊尽力藏进绿色的裙裾里……而这里,沙漠之花不但不躲避阳光,反而像牵牛花和向日葵一样,把每一片花瓣都冲向阳光,让每一簇花心里都装满加州的阳光。

              ③沙漠里的仙人掌,在这里开着红色、黄色、白色和橙红色的花。另一种硕大的仙人球上密密麻麻地开放着菠萝形状的花,它们拒绝分散着开,而是手挽手肩并肩簇拥在一起。每一朵花尖上都矗立着一枚长长的刺,像是卫兵握着一柄柄剑戟。

              ④我第一次见到了茛苕。这种花叶用在欧洲建筑中最常见的科林斯柱头的雕刻花纹里,其对称的古典之美,早在古罗马时代就已经流行。如今,在那些仿古的西式建筑甚至家具中依然经常可以见到。茛苕名字古怪,远不如其花叶美丽,但它却属于沙漠之花中的贵族。它锯齿形的叶子,在风中摇摆,像跳着细碎的小步舞曲的精灵。它金红色细长的小花,随叶子一起摇头晃脑,像抱着古老乐器为舞者伴奏而自我陶醉的乐队。

              ⑤在这里所见到的花,大多是草本,也有灌木,最多的是墨西哥刺木。这种刺木才真的像马鞭,细长而柔软,温柔而多情,带着无伤大雅又有些撩人的刺。它的花朵都是顶在刺木的顶端上,像是丹顶鹤头上的那一点红。只是,那一点红花,是茸茸的,弯弯的,带一点点的尖儿,如果再大一些,就更像圣诞老人头顶上的那顶红帽子了。

              ⑥在树上开花的,一种叫烟树。远看,真的像是一片蒙蒙的烟雾。近看,它的枝条上没有叶子似的,大小每一枝都像海葵向四周伸出的触角,细细的,软软的,晶莹剔透的灰白色,如同蒙上一层清晨的霜。或许它的枝条就是它的叶子, 它的叶子就是它的花。

              ⑦另一种在树上开花的,名字音译为帕洛弗迪。它的花开在树的顶端,一片灰黄色,并不鲜艳,但面积很大,铺展出一片。由于枝干比烟树要高,在一片低矮的花丛中,它的花迎风摇曳,像是挥舞着一面单薄得几乎透明的旗子,力不从心却并不甘心地与浑黄的浩瀚沙漠进行着对话。

              ⑧还有好多我不知道名字的沙漠之花,我真想一一查出它们的名字,描绘出它们的形状。它们有的开着细小球状的花,有的开着细长穗状的花,有的开着扁扁耳朵样的花,有的开着软软长须样的花,有的开着雪绒花一样茸茸的花……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多、这样小、又这样神奇的沙漠之花。

              ⑨面对它们的色彩纷呈,我竟然一时理屈词穷一般,找不出更合适的语言去形容。忽然想起一位作者写过的话:“只有小孩子们的心里才能想象得出来,只有他们的小手才画得出。”

              ⑩没错,这些花富于远离尘嚣的童真,拥有未曾经历都市化改造过的纯朴。沙漠恶劣的环境,磨炼了它们,也成就了它们。它们就像旷世的隐者,远离着我们。它们又像静心的修炼者,在沙漠中曲折跋涉了很长时间,怀揣着相当美好的想法。它们无意争春和走秀,也不管云起云落,只管自由自在地花开花谢。

              (文/肖复兴  有删改)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沙漠之花的外在特征?

              (2)第②段写城市花园里的花有何作用?

              (3)从修辞的角度欣赏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4)理解第⑩段中画直线句子的含义。

              (5)请采用第⑥段的描写顺序,写一种你喜爱的植物。(文中出现的植物除外) 

            • 3.

              光头胡哥

              陆宗成

                   光头胡哥走进教室时,我们的眼睛亮了——确切地说,是被他颈上那颗亮晃晃的硕大的灯泡照亮的。我叫胡建伟,华东师大毕业,教语文,任咱班班主任,上课同学们叫我老师,下课可叫我胡哥。胡老师一张口声如洪钟,论调更是惊世骇俗。上课叫老师,下课叫胡哥?我们的眼睛更亮了,有的女生尖叫起来,有的男生鼓起掌来。

                 我们这个班声名显赫,不是因为成绩好,而是因为纪律差,盛产活跃分子。这当然不是我们的错,要怪也只能怪学校,搞什么实验班,搞什么三六九等归类,这不是明摆着的排挤差生,伤差生的自尊吗?三个差生一台戏,难道谁还指望我们为母校争光?没门!

                  现在上课,胡哥朗声说。我们大吃一惊:怎么不先约法三章?怎么不先大肆强调纪律?只见他转身,挽袖,板书,“《诗经》三首”几个道劲有力、龙飞凤舞的粉笔字雄赳赳地霸在黑板上,牢牢地栓住了我们的目光。我鬼使神差般放下了高高翘着的二郎腿——这个胡哥来有两下子。

                 “诗经,穿越中国西周到春秋时期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三百故事,三百心情,在风起处高唱与低吟,淘过时光的细沙,涤尽尘埃,穿过蒹葭,袅袅娜娜地走来。诗经中的女子,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著,或活泼顽皮……”

                 古老的诗经,美丽的诗经,在胡哥抑杨顿挫的语言中复活了。什么叫如沐春风,什么叫五体投地,什么叫心向往之,我想,我们听课的感觉就是了吧。这个胡哥真牛!他的课我们认了。

                 班上体育特长生很多,有时候教室免不了成为练兵的场所,墙壁上免不了落些球印。一次上语文课,胡哥指着一个球印说,有些同学是不是想通过它来证明自己的球技或者精力啊?这节课我们到操场练练,打球的人,回来写篇《打球记》;看球的人,回来写篇《观球记》。大家异口同声:好,好。体育委员站起来说,那您给我们当裁判吧。胡哥说,不,我上。

                 胡哥夹在众多高大的队员间,一点也不起眼,但是他前盘后带,左冲右突,既像灵活的猴子,又像勇猛的豹子,很快成为观众注目的焦点。他恰到好处的传球以及精准的投球,不时激起阵阵掌声。毫无疑问,他成了场上叱咤风云、力挽狂澜的人物。从此,班上再没有出现过玩球的现象,墙上的球印也销声匿迹了。那些体育生一有空就跑到操场去练球,他们羞愧得很——堂堂体育生的风头竟被一个文弱书生抢走了,这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有一次同学在学校阅览室的一本杂志上偶然看到一篇署名胡建伟的文章,马上将杂志借出,兴冲冲跑去问胡哥,这篇文章是你写的吗?胡哥云淡风清地说:是的,豆腐块文章,没有任何分量的。那同学把那篇文章复印下来,贴在班里的学习园地上。大家见了,啧啧称奇。此后,大家就多了份心眼,一旦在报刊上发现胡哥的文章,就照例复印,一一贴在学习园地上。一学期下来竟满了。

                 胡哥上作文课,从不讲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呼应,怎样遣词造句,他只讲感受——阅读美文的感受,自己创作的感受。有时候,他什么都不讲,他只是抱来自己多年珍藏的报刊,叫同学挑着看,然后要求大家天马行空地写一篇读后感。怪了,平时我们这些听讲评就打瞌睡、写作文就头疼的人,在他的作文课上居然觉得有话可写了,有时甚至还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两个学期下来,我们居然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写作,学习园地上也不再是胡哥一统天下,我们也攻占了一些阵脚。胡哥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有时突然摇头晃脑地来一句:孺子可教乎?孺子可教也!说真的,我们好象慢慢地找回了自信和班级荣誉感。谁再说我们破罐子破摔,谁再说我们班是差班,我们肯定会跟他急,胡哥也会跟他急。胡哥的口头禅是挺起胸膛做人,俯下身子做事。他的宣言是,我的班上没有一个差生。

                 确实,我们没有给胡哥丢脸。我们班连续四个学期被评为“先进班级”。高考时,我们班 58人中42考上了大学,其中语文平均分全县第一。这对一个县级中学的慢班来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奇迹不是用干瘪的说教而是用独特的魅力缔造的。(选自《中考金刊》2009年第12期,有删改)

              文中记叙了新班主任光头胡哥做了三件令我们佩服、让我们改变的事,请简要概括出来。

                                                                                         

                                                                                         

              ⑶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和独特的引导写作的方式激发了我们的写作兴趣。

            • 4.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都有语病,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打开了欧洲作家对该奖的垄断局面。①评委们的理由是莫言的作品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了一个结合点。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了这则消息。报道还说,②在过去10年里,莫言是被出版商所偏爱的三位作家。

              ①句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句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纪念

                                                                                                            张惠雯

              ①一个人如果曾有个非人类的朋友,如果他曾在某个瞬间真诚而平等地注视他那朋友的眼睛,他就会经由这双眼窥见另一种生命那纯净的灵魂,走到另一个世界的秘密中去。这样的人是幸运的。给予我此种幸运的是点点,它是一条斑点狗,在我家生活了十四年。对于我来说,这不是平常的十四年,而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四年,我从二十二岁走到三十六岁。在这段时光里,如果每次还乡在记忆里最终剩下了一些画面,那么几乎每个画面里都留有点点的影迹。

              ②很难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它是条极有灵性的忠犬,理解人、信赖人,它是我的朋友,一个忠诚、温厚、沉默的朋友。它表达爱的方式是忠诚地守在你身边,离你近一点、更近一点,直至偎依着你。它和你一起散步,总是走在你旁边,即使因为什么新奇事物稍微跑到前面几步,它也会立即意识到,然后停下来回头凝望着你-它是在等着你。有时候,你到家附近的小店去买东西,出门时并没有带着它,但很快你会发现它来找你了,找到你,就欢喜地和你一起回家。

              ③前一个冬天,我有种莫名的忧虑。有一次,我和母亲打电话,我说,北方的冬天寒冷,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它就能多活一年,那么我下次回家时也许还能见到它。母亲叫我不要担心。过后,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家,家里显得格外荒凉,似乎人都出去了。于是,我想到点点,我想至少它应该在家。我到它住的杂物储藏间里找它,里面铺着干草,仿佛废弃已久,我里里外外地喊它、寻找它,突然,我想到,难道它已经不在了?因为这个梦太不祥,我不愿对别人提起。两三天后,我给家里打电话,问起点点,我母亲说它正在外面卧着晒太阳呢。后来,每次打电话问起它,母亲都说它很好。

              ④就在几天前,我又梦见了点点。我梦见终于回家了,我走进往家去的那条小胡同,突然,点点迎面朝我跑过来,就像过去很多次我回家时一样,它是来迎接我的。不过,这次它显得更欢喜,看起来就像一两岁时那样年轻。我记得它的表情像是在笑。这是个温暖的梦,但醒来的我却十分悲伤,因为我觉得它太过温暖,倒像是种告别。这一次,我打电话给三姐,她告诉了我实情:点点已经在三个月前去世了,家里人一直瞒着我。现在想来,它大约在我做那个不祥的梦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⑤点点似乎精心地选择了自己的死期。也许为了让我这个和它聚少离多、不在场的好朋友记住它,它是在我三十六岁生日后的第二天离去的,而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天,是全家人团聚的日期,姐姐们都带着孩子回来了,它因此能在临走前和大家告别。之前的三天它已经滴水不进,它一直待在它那间小屋里,卧在母亲冬天特地给它铺的厚毯子上。三天里,它再也没能站起来,姐姐试图喂它一些葡萄糖水,但它无法下咽。不知道是什么毅力让它撑到了那个星期天的中午,它一直等着,等所有人都到了以后。当时,大家聚在它的小屋里,它来回地看着他们中的每一个。大人都落泪了,狗也流泪了,孩子们抚摸着它,已经泣不成声。它就这样呼出最后一口气,平静地闭上了眼睛。后来,大家就在后面的小菜园里埋葬了它。它死时有众人的陪伴,而不是在某个寒冷的夜里孤独地离开,它也没有长期瘫痪而后痛苦而屈辱地离开,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安慰。

              ⑥我不相信人或动物死后仍有灵魂,但我相信它们活着时有灵魂,这灵魂就是一颗心灵能走进另一颗心灵的桥,就是我从它那双眼睛里看到的令我感动的东西。尽管如此,我想当我再回到家,我还是会去埋葬它的地方陪伴它一会儿,就像它过去无数个时候曾静静地陪伴我。那时,我们两个顺着门前那条南北大街来回地走着,常常是在夏日的晚风中,或是冬日上午温暖的阳光里。有时,我骑着自行车,它跟在旁边。最初,年轻健壮的它四蹄飞奔;再后来,它跑得慢了;终于,它老得几乎跑不动了,我得骑得很慢,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它。两年前最后一次回家,点点的两条后腿骨质老化,它有时高兴地站起来想朝我走来,却会突然摔一跤。我最喜欢带它去父母在房后开辟的那个小菜园里,站在石榴树或柿子树下,吹着风,就那么安静地站一会儿,我感到我们同样在体会着世间的某种美好,那种温暖的欣欣的生意,感受着极其祥和的相伴的快乐……

              ⑦我们的亲戚、朋友都说点点是有福气的狗,这无非是指我们给了它足够的食物和一个栖身之所。可是,和它给予我们的信任、爱,和它带给我们的快乐相比,我们给它的多么微不足道!作为它的朋友,我的心此时充满悲伤和愧疚。在来美国以后的这几年里,我难得陪陪它。即使在短暂的回国假期里,我也要抽空去旅游,待在家里的时间并不多,加之在家时亲友应酬频繁,我每天匆匆忙忙、来来往往,竟忽略了这位老去的、忠诚的朋友。如今,一切补偿都已不可能。它的死令我意识到我已经太久没有回家了,它也提醒我,当一个人还能够给予爱的时候就尽力给予爱,不要寄望于不可知的未来。

              ⑧点点是一条被我们人类视为卑微的狗,但它却让我体会到仁慈、悲悯的更博大的意义。人的大部分生命都浪费在那些自认为重要的事务中了,但最后发现真正赋予这生命温度的却是那些短暂的美好、瞬间的感动,在记忆里,这瞬间成为了永恒。

              ⑨人生就像一个旅途,失去了这位挚爱的朋友,我擦干眼泪后仍得继续前行。而除了更加尊重、善待其他生命,我想不出更好的、纪念它的方式。

              根据提示梳理情节。

              “描述”点点→___________→又梦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愧念点点

            • 6.

              闪光的戒指

              ①我的额头长了块灰色的印记,听人说用金子擦擦就能去掉。在我们顾庄,只有在县城当工人的天增家有金戒指,母亲就拉着我的手去求天增的媳妇李婶。 

              ②李婶将戒指从手指上捋下来,母亲小心翼翼地接过,用戒指在我的印记上不停地擦着,嘴里还唱着:金子金子擦擦,印记印记搬家。直到印记处被擦得火烧火燎般地痛,母亲才将戒指放在沙发扶手上,和李婶东一句西一句地闲扯着。 

              ③母亲回到家里还没做好午饭,李婶就风风火火地跑过来说,大嫂,戒指还用不用?不用就还给我。母亲惊愕得瞪圆了双眼,端着面瓢的手也在不停地哆嗦着,颤着声说,我把戒指放在沙发扶手上了,你没有看到?李婶涨红着脸说,沙发上没有戒指。母亲将面瓢放在案板上,向外面跑去,李婶急忙跟了上去。 

              ④母亲和李婶将沙发抬到院子里,将屋子角角落落找遍了,也没有见戒指的影子。母亲一屁股坐在地上,絮絮叨叨地说,我明明将戒指放在了沙发扶手上,它没长翅膀,不会飞走啊。是鸡叼了?是狗衔了?李婶冷冷地说,这戒指是天增在大桥商店买的,60块,我干一年农活也分不到60块。 

              ⑤母亲是一步三挪回到家里的,母亲回到家里就将疲惫不堪的身子放到床上,破天荒地没做晚饭,夜里和父亲絮絮叨叨地说了一夜。 

              ⑥天刚蒙蒙亮,母亲和父亲起了床。在他们的苦苦哀求下,大队支书同意父母在窑厂帮着干活。 

              ⑦放学后,我常常跑到窑厂看父母干活。母亲背着七八块砖或砖坯子,身子弯成一张弓。大冷天,刺骨的北风呼呼地刮着,母亲脸上却狼藉着细密的汗珠。在1976年的冬天,我最不忍看的就是母亲洗手了。母亲粗糙的手背上疤痕累累,皴裂的大口子里凝结着暗红的血痂,母亲洗手时常痛得脸上冒汗。 

              ⑧父母在窑厂忙活了一个冬天,终于凑够了60块钱。当母亲将血汗钱捧给李婶时,李婶双眼湿润了,嫂子,我知道你家困难,这钱留着过年吧。母亲笑着说,大妹子,我不跑到县城给你买戒指了,就麻烦天增兄弟买吧。 

              ⑨还了李婶60块钱后,深受感动的李婶求着母亲和她拜了干姐妹。李婶搬家到县城时,她还将笨重破旧的沙发送给了我们。 

              ⑩弹指间20年就过去了,我家也像全国一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里新置了真皮沙发,李婶送的旧沙发只能当劈柴烧锅做饭了。揭开沙发坐垫,撕掉破破烂烂的绒布,我看到一枚戒指羞涩地畏缩在沙发角落里。 

              ⑪听到我的惊叫声,母亲蹒跚着走过来,双手捧着戒指,禁不住老泪纵横了——她又想起了隔着一段长长岁月的1976年的冬天。 

              ⑫妻子夺过戒指,利索地戴在手上,一脸的兴奋,好大一枚戒指,值一两千块钱,我也戴上戒指了。母亲用双手捧着妻的手说,这戒指样式过时了,我给你买个新的。母亲说着就从妻子手上捋下戒指。家里才盖罢楼房,哪还有钱买戒指?妻的脸阴得能挤出水来。

              ⑬夜里,我早已经睡下了,母亲将我从床上唤起来,吞吞吐吐地说,李铮,我想和你商量件事。我不满地嘟哝道,什么事不能等到明天商量?母亲小心翼翼地说,是这样的,现在都实行火葬了,一个巴掌大的骨灰盒就能盛骨灰了,再用棺木盛骨灰盒不是浪费吗?我想把棺木卖掉。 

              ⑭在母亲的坚持下,上好的棺木被人买走了。 

              ⑮后来,我的70多岁的老母亲进了趟县城,她将尘封了20年的戒指还给了李婶,并坚持着只要60块钱。 

              ⑯母亲还兑现诺言,给她的儿妻买了枚闪光的戒指。 


              仔细阅读选文,请将文章的故事情节依次填入下面的方框内。

              借戒指 →              →              → 现戒指 →             

            • 7.

              戴着无腿眼镜的父亲

              李公顺

               ①断了腿的眼镜用线缚在脑后,躺在古色古香的太师椅上,双手托一本厚厚的线装古书,没有鲁迅笔下《藤野先生》抑扬顿挫的朗读,却有他那摇头晃脑的神态。这个看书人就是我的父亲了。

               ②父亲是我的第一任老师,当然是我最崇拜的人物了。

               ③父亲识几个字,在村里经常给人家写写对联,主持个红白喜事什么的,颇得村人的敬重。恭维声浸泡得父亲的自尊心悄然生长,于是,父亲便拿这点荣耀来时时警醒我们,不要做出让村人瞧不起的事体,伤了李家门面。

               ④父亲的心理也曾浇灌得我们姐妹个个争强好胜。1981年夏天,高考超出几分的我因报考志愿没有选择好,名落孙山后,我满心想再回学校去“扑腾”一年,又怕第二年再考不上,让村人嗤笑我。迟迟疑疑之间,父亲说你愿去就去吧,谁没个闪失,只要你尽到自己的努力就够了。当时说得我眼眶发热,鼻子发酸,一扭头说:“爹,我走了!”

               ⑤我走了,父亲依旧是原来的父亲,平时依旧有说有笑,村里有红白喜事什么的还依旧照常主持。可回到家里便似乎有了一块心病,母亲说他最惦念的就是我。我知道他也在考虑明年我能不能考上,再考不上怎么办?时间一长,他便找个理由带上点饭菜悄悄到学校来看看我。有时说我一过就一个星期不回家,是不是饭舍不得吃,会不会饿坏了身子熬坏了眼睛;有时来到学校放下东西在教室后窗看看我就走;有时就那么地站在窗外看老师讲课,直到下课他才悄悄地告诉我给我捎来了东西放在宿舍里。等我回一次家,他便左打量右照看。当然,父亲的这些动作都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可我相信我的第六感官不会有错。每次回学校前,父亲便将我拉到一边塞给我两元钱,那时候,两元钱能使我真正地肥上一星期。可惜,多数时候,还是让我换成了书本和笔记本。有时我想只要把父亲的心意变成我的学习动力就行了,用不着和有钱人家的同学比较吃穿。

               ⑥父亲当时只有50多岁的年纪,生活虽然简朴,但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即使穿一件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也要经常洗得干干净净的,在村人的眼里永远是一副干净利落的样子,成天充满着自信。可是,一进入城市,特别是进入我所上学的学校,他的自卑和自尊心理就像秋后的茅草,把他整个儿地淹没了。

               ⑦那年春节前,父亲把养了一年的大肥猪卖了,留下了猪头和猪下水供家人消受。由于我们是补习班没有放假,父亲便一大早踩着雪走了30多里路来到学校给我送,生怕我春节回家时就吃没了。他到学校时我们正在上课,讲课老师看到他站在教室门口附近,便问他找谁?他偷偷地用眼睛的余光瞅瞅我说:不找谁,我就是想听您讲课,我也是老师呢。讲课老师很是感动,看到他落了一身的雪花,让他到屋里听,他却双手摆着“不啦!不啦!”带着一副志得意满的神态走了。

               ⑧父亲没有和我说上话,我知道他肯定不会走。于是便借口去厕所随后追了出来,在学校的宣传栏下我找到了避雪的父亲。我问父亲为什么不叫我出来,他说老师正在讲课呢哪能分得心,再说……父亲没有继续往下说,他扯一扯身上的衣服,我明白了,他是怕同学们知道我的父亲是一位农民。

               ⑨我从父亲手里接过煎饼包,看着父亲胡茬上和棉帽上的冰花,看着他那冻得红红的鼻头,良久,我把煎饼包扔在了厚厚的雪地上,轻轻地为父亲拍打着落了一身的雪花。

               ⑩看着父亲,我的眼睛模糊了,站在我面前的就是戴着无腿眼镜,手捧线装古书,躺在太师椅上的我那自信而又自尊的父亲吗!

              (1)文章首尾强调父亲“戴着无腿眼睛”,有何作用? 

                                                                                           

                                                                                             

              (2)第⑦段画线句中画线字词“站”“偷偷地用眼睛的余光”,有何表达效果? 

                                                                                             

                                                                                             

              (3)分析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他的自卑和自尊心就像秋后的茅草,把他整个儿地淹没了。

                                                                                             

                                                                                             

              (4)阅读第⑨段“良久,我把煎饼包扔在了厚厚的雪地上,轻轻地为父亲拍打着落了一身的雪花”,试揣摩此时“我”的心理,把我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 8.

              笔墨童年

                                                  余秋雨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1)                                      


              (2)老师抱“我”洗去墨迹。


              (3)                                       


              (4)多人敬惜字纸。


              (2)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提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提示:从词语的角度)

                                                                                                                                                                                                   

              (3)文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4)读了本文,联系作者的成就,谈谈对文章结尾“这是我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

            • 9.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以下各题。

              特殊考试

              ① 女孩儿家里很穷,父母举债才供她读完大学,就在她刚刚走出校门的时候,积劳成疾的父亲被查出患了肺癌。这消息像一团挥不去的阴云罩在女孩儿头上,像一块搬不开的石头压在女孩儿心上。

              ②子欲养而亲将不在,女孩欲哭无泪;工作尚无着落,家里一贫如洗,即便是卖血,也凑不够住院费。医学院护理系毕业的她只能将父亲安顿在家里,叮嘱母亲悉心照料,然后到一家家医院去应聘。当她走进那家蜚声医界的私立医院,再一次面对审 视的目光时,她忍不住泪流满面。她哭着诉说了自己的困境,恳请能马上工作,拯救危在旦夕的父亲。女孩儿的孝心感动了院方,医院破例未经考试便留下了她,试用期一个月。

              ③女孩儿拼命地工作。只要能顺利通过试用期,四千元的月薪不仅维系着父亲的希望也是她美好未来的开端。她的勤恳努力终于赢得了信任,半个月后,护士长便分派她做高级病房的责任护士,独立承担一位肺癌患者的治疗护理。

              ④执行医嘱时,女孩儿惊呆了,医生曾经给父亲开出的,也是这样一张相同的处方:一种进口的化疗药物,三百多元一支,每日一次静脉滴注三支。女孩儿镇静地忙碌着,谁也看不出她心里掀起了怎样的惊涛骇浪:那种粉末状的药物溶入生理盐水后仍然是无色透明的,一瓶澄净的液体,谁也看不出配药前后的区别!而治疗室内,只有她一个人。三支药紧紧地攥在女孩儿的手里,她觉得那就是父亲的性命。只要她每天下班后回家执行化疗,她那慈爱的父亲就有活下去的希望。而这一切,都可以神不知鬼不觉。

              ⑤女孩儿迅速地藏起了三支药,将生理盐水放入治疗盘,面色平静地将它端进了病房。“爸,护士给您换药来了。”陪护的是一位和她年龄相仿佛的女孩儿。一声轻唤,让她的心一颤:躺在床上的也是命悬一线的父亲。“这种药有特效,用了它咱就好了。”温柔的声音在安慰着父亲。端着治疗盘的手微微地颤抖了,她就用颤抖的手将输液管从滴空的药瓶里拔出来,插到了那瓶盐水里。只耽误一个疗程,她硬着心肠想,只要他们发现没有效果,马上会换另一种药物,反正病人有的是钱。

              ⑥可是一回到治疗室,女孩就瘫坐在椅子上。她想象着接下来的场面:推开门,若无其事地走进值班室,将三支药放进自己的手包里……,这样想着,女孩儿突然就打了个寒噤,像是刚刚挣脱了一个可怕的梦。她清醒了,清醒地意识到,那段路每走一步,都将践踏自己清白的良心。

              ⑦只是几分钟,却仿佛挣扎了一个世纪。女孩儿鼓足勇气叫来了护士长,嗫嚅着说:“12床正在滴注的盐水里,我……我没有配药……”护士长脸上绽开了一个欣喜的笑容:“真的吗?你连这个经验都有呀?我正想提醒你呢,化疗之前,如果患者正在输液,必须用生理盐水冲净滴管中的残留药物。”没容女孩儿再说什么,护士长向她竖起了大拇指:“你真棒!”

              ⑧女孩儿的试用期就在那一天提前结束了,院方同她签订聘用合同的同时,还预支了半年的工资让她给父亲治病。女孩儿欣喜若狂,热泪盈眶,向着决定她命运成全她孝心的人们深深地鞠躬致谢!后来女孩儿才知道,那其实是一场特殊的考试。所有的一切都被护士长尽收眼底,只要那三支药放进手包,等着她的就是截然相反的另一个结局。

              ⑨慎独,那是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因为有许许多多的时刻,监督着我们一举一动的,只有我们自己的良心。

              (选文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女孩儿通过特殊考试终于应聘的过程。

              答:         =>         =>         =>聘用

              (2)这场特殊的考试“特殊”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第六段下划线“ 那段路”的含义?

              ____                                                                                                                    __

              (4)第九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字数12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晨光晒弯了父亲的背

              徐立新

              “当,当,当……”堂屋里的闹钟响了12下,父亲翻身起床,借着窗外的朦胧月光,摸索着穿上衣服。

              之后,他蹑手蹑脚地摸进漆黑的厨房里,站在黑漆漆的灶台前,将白天已洗净的红薯,一个个地码进两口大锅里,再加冷水,盖锅盖。

              接着,灶台下两口串通的锅洞,被父亲塞进几大把麦秆,“嗤……”他划燃一根火柴,然后将它扔进麦秆里。“通”的一声,灶洞里瞬间明亮了起来,火光一下映红了整个灶台,以及父亲那满是沟壑的脸庞。

              父亲要将两大锅的红薯烀熟,然后赶在天亮前,挑到20里外的集市上去卖,以一点点地赚取我新学期的学费。

              7月的夜晚,闷热难耐,坐在两口火光闪闪的灶洞前,更是无比酷热。汗水在父亲的“沟壑”里流淌开来,但他顾不得去擦,他要双手并用,左右开弓,同时照顾两口灶洞,以确保它们不会熄灭。

              不知何时,我被一股浓浓的熟红薯香味给唤醒了,我知道该要起床了,因为今早,我要陪着父亲赶一回路。

              灶台前,烀熟的红薯已被父亲捡进两个水桶里,在它们的最上面还盖上一件棉衣,以防热气跑掉。

              “二娃,上路了。”父亲将一只手电递到我手上,然后弯下腰,憋足气,慢慢地挑起两只水桶。

              乡下的凌晨很黑,山路更是崎岖不平,我打着手电跟在父亲后面,替他照路。一百多斤的担子将年迈的父亲压得没有余力和我说话,我们父子俩寡言得如同那长长的、寂静的夜路。

              走完一半路时,需要摆渡过一条河,“有人要过河。”父亲连喊了好几遍,但除了引来狗的一遍遍狂吠外,无人回应——摆渡的人正在甜甜的睡梦里,根本不愿醒来搭理父亲。

              时间耽搁不得,父亲决定自己将船摆渡过去,他解开船缆绳,让我用劲拉住,然后挑着担子就往船头上。他忘了自己是山里人,一不识水性,二不会划船。

              果然,由于步子迈得太猛快,船头忽地朝水里沉扎下去,我一松劲,缆绳随即脱手,船身剧烈地摇摆了起来,致使尚未站稳的父亲,带着一只水桶同时朝河里掉去。

              但在落水前,父亲猛地用力将那只水桶推到船上,而后才“扑通”一声落进深深的水中。他在水里使劲地挣扎,极力想浮上来,但又不能。我被吓得大哭,感觉父亲随时就要沉下去,被淹死,我将再也没父亲了。

              但随后我突然清醒了过来——我得救他呀。我拼命地够起水面上飘着的扁担,将其中的一端送到父亲的面前,“爸爸,抓紧它!”我大声地喊道。

              谢天谢地,父亲抓住了,而我也不知道从哪来的力气,居然将父亲拉了回来。

              上岸后,父亲拿过手电,检查了一下船上水桶里的红薯,“还好,没摔烂。”他长出了一口气。

              而后,我们费了好大劲,才终于合力将船划到了对岸。

              此时的父亲已浑身湿透,但他顾不得这些了,“快点走,要不就赶不上开市了”。

              接下来,父亲简直是一路小跑,等到了集市上,天刚亮。交了摊位费后,我们便开卖了,“刚出锅,热乎乎的熟红薯,一元钱一斤啰。”父亲高兴地吆喝开,完全忘了湿透的衣服、冰冷的身体。

              好在,那天生意很好,红薯很快便卖完了。离开摊位后,我们花了几角钱,买了两碗稀饭,就着那些被人挑得“体无完肤”的剩红薯吃下。吃完后,我便跟着父亲开始朝回赶。

              晨光终于出来了,很快,它晒干了父亲的衣服,可我发现,它也晒弯了父亲的背。

              (1)阅读全文,梳理文章的主要情节,填空。

              父亲半夜起来烀红薯→                     →“我“和父亲到达集市,卖完红薯。

                 (2)文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说说下面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我拼命地够起水面上飘着的扁担,将其中的一端送到父亲的面前,“爸爸,抓紧它!”我大声地喊道。

                 (4)阅读最后一段,品析句子的含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