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那个春天,很暖

              章月珍

              ①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婆婆竟然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说那些都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女儿在一边也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那个冬天,很冷……

              ③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     )地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说为什么呀?她说:“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灌好热水袋给惜愉捂手,夏天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我把女儿搂在怀里:“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奶奶之所以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个谁也无法代替的。”女儿(     )地低下了头。

              ④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    )地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每天都经过我们学校。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个绒线帽,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如此情绪激动,不停地说:“妈妈,我错了。”

              ⑤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在学校门口有三个小男孩子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她奶奶,大声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三个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我走过去,轻声对他们说:“我不跟你们讲大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每个人也都会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三个男孩子愣了一会儿,慢慢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

              ⑥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她让奶奶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得着蝴蝶呢?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她们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也笑了。

              ⑦那个春天,很暖……

              (1) “女儿”对“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五岁时

               

              七岁时

              觉得奶奶可笑,看不起奶奶。

              九岁时

               

              十一岁时

              与奶奶一起玩游戏,疼爱奶奶。

              (2) 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怯怯地 愤愤地 失望地   B.失望地 愤愤地 怯怯地

              C.愤愤地 怯怯地 失望地   D.怯怯地 失望地 愤愤地

              (3) 理解文章第②段的含义。

              那个冬天,很冷……



              (4) 谈谈你对文中第⑥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



              (5) 文中的“我”既是儿媳,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作为儿媳,“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母亲,“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女儿”的经历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成长”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
            • 2.

               爱的下策          王举芳 

                  ①天空明净,秋风清爽,校园里又迎来了一批新生。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脸上充满着愉悦和期许。

                 ②等本班最后一个学生签到走进教室的时候,王老师也走进了教室。“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班主任王燕,我们大家来认识一下吧,我点到谁的名字,谁就站起来,含笑伫立一分钟,让我看到你的魅力,可好?”教室里发出一阵清脆的笑声。

                 ③点名完毕,王老师安排学生们互相交流、熟悉一下,便走出了教室。当她再次回到教室的时候,有些惊讶。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们没有按照她的吩咐“交头接耳”,而是缄口不语,各自摆弄着各自的手机。王老师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④在课间休息间隙,王老师说:”学生要以学习为重,不要做‘低头族’,把手机都放到我的办公室好不好?”同学们恋恋不舍,极不情愿的交出了手机。

                  ⑤“王桐、林纾、邱华,你们仨神神秘秘的,在做什么呢?”王老师看着他们三个围成一团,低着头,不知道在嘀咕什么。

                 ⑥“老师我想请个假,我忘记带生活用品了,我想出去买一些。”王桐站起来说。学校不允许住校生随便出门,但王老师还是准了王桐的假。

                 ⑦一天开完班务会,还不到下课时间,王老师拿出手机说“同学们你们都加入咱们班的QQ群了吗?”同学们大多回答已加群。“那我给你们发个红包吧。”此言一出,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手机,准备抢红包。5元钱刚投放到QQ群里,立马被一抢而光。王老师翻看着抢红包的记录,笑得意味深长。是谁抢的一目了然,她按图索骥,让带手机的学生把手机交出来,没一会功夫就交了十几部。

                ⑧“抢到了一分钱,手机却被没收了。”被没收手机的同学一脸懊悔。“老师,您这是‘钓鱼执法’啊,不公平。”有同学嘻哈说。“我这样做只是不想让手机变成你们的精神牢笼。”说着,王老师拿着没收上来的手机,走出了教室。

                ⑨王桐摸摸口袋里的手机,暗自庆幸:幸亏在QQ群里没有把网名改成真是的名字。

                ⑩奇怪的是,每天都有三五个人在QQ群里发红包,都用的是网名,不知道是谁发的红包,王桐不敢抢,他害怕又是王老师“钓鱼执法”。

                ⑪“王桐,你的手机不是没有被没收吗?快去群里抢红包啊,那么多红包,多诱人,可惜我的手机被老师没收了。”王桐的死党邱华说。“会被老师发现吗?”“不会,这几天快考试了,老师没时间进群了。”

                ⑫王桐点开一个红包,居然还没有拆包,他打开,竟然有200元!他很高兴。他又拆开一个红包,是100元!他激动地心砰砰的跳,但没再点别的红包,他怕被王老师发现,没收他的手机,那就耽误大事了。

                ⑬周末,王老师把没收的手机还给了同学们,说:“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当当‘手机控’,也可以用手机做点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此刻,在我们班的QQ群里来场红包雨。”

                ⑭王老师的话音刚落,红包雨就开始了。王桐这下抢的心安了。

                ⑮发红包的人越来越多,抢红包的人越来越少,王桐查看着别人的手“手气”,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眼里却盈起点点泪光。

                ⑯“王老师,谢谢您!”下课铃声刚响过,王桐走上讲台,给王老师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转身,面对同学们,说:“谢谢同学们,谢谢你们给我发的红包。这些钱给我们家解了燃眉之急。我的妹妹患了自闭症,爸爸妈妈已经坚持治了好几年了,不瞒同学们,最近我们家的经济十分拮据,因为妹妹的状况出现了好转,爸爸妈妈想快点让妹妹好起来,把家里的钱全都拿到了医院,还借了亲友一些钱,我的生活费已经成了问题。但我宁愿自己饿几顿,也要妹妹走出那个寂寞的世界,早点融入温暖的大家庭。谢谢老师和同学们!”

                ⑰“王桐,王老师向我了解了你们家的情况后,一时不知道怎么帮助你,王老师就出了这个下策。”邱华说。

                ⑱“老师是想帮忙你,但又怕你碍于面子,只好出此下策了。”班长说。

                ⑲“这是爱的下策!谢谢您!”王桐望着老师,感激之情濡湿了眼睛。

                ⑳同学们鼓起掌来。窗外,阳光明亮,多么温暖的世界啊!

                                                     (原载《奔流》2015年第10期)

              (1) 本文的情节起伏,试分析情节发展经过

              ①王老师点名,师生初次见面             ③ 王桐私藏手机,冒险抢红包④王老师发手机,同学们发红包雨 ⑤ ________

              (2) 想一想王老师想帮助王桐在全文里伏笔重重,试找出一处。

                                                                                     

              (3) 请赏析第⑳段中划线的句子。

                 窗外,阳光明亮,多么温暖的世界啊!

                                                                                     

                                                                                     

              (4) 你觉得王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5)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爱的下策”的理解。





            • 3.

              童年的馒头

                 ①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这苦涩告诉我: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②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子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趁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③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④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会,我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⑤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子咕咕地叫着。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一个。三两口下肚,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路,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

                 ⑥干脆,把娘那一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把麦耙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耙呀!

                 ⑦当我回到家里,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

                 ⑧我不知道自己怎么进了门,怎样躲过妹妹的眼神。娘笑笑,没吭声。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来了吗?你看我们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家来,你看!”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

              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⑨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⑩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地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后来,我发现,就是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 从全文来看,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的“母亲”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找出与画线句子形成照应的句子。抄写在下面横线上,并说说照应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许多人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作者说“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上帝的背影

              如果没有那场意外,1996年只是一个平常的年份,与其他年份并没有区别。但是,人怎能预测命运呢?灾难之所以成为灾难,往往是因为猝不及防。

              1996年的下半年,父亲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被“中风”击倒了。于是,一向视金钱如粪土的父亲从此放下了他的清高,变成了一个令我们感到十分陌生的人。

              那年的除夕夜,父亲对我和哥哥说,他现在病了,不能挣钱了,以后每月的生活开支和医药费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所以想让我们哥俩每月给他汇一些钱,多少不限。一旁的母亲赶忙打断父亲的话头,说哪有年三十问孩子要钱的,你还想让孩子过个安稳年不?父亲没有理会母亲,他只是一个劲地追问我们行不行。那时候,哥哥在常州做木工,收入不高;我也是刚工作没两年,标准的月光族。但我和哥哥能够体谅父亲的苦衷,还是爽快地答应了父亲的“无理要求”。

              这一说就是10年。10年间,哥哥从一个小木匠摇身变成了一个拥有50多人公司的法人。房子,有了,车子,也有了,自是风光无限。而我,由于单位不景气,一直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尴尬境地。但我没有忘记当年对父亲许下的承诺,尽量按时给父亲寄钱。有时候,父亲催款电话碰巧被妻子接到,妻子就会急,说我们就差讨饭了,干吗还喋喋不休地跟我们要?说心里话,我能理解妻子:现在农村种地不用交税,每亩还有100元的补贴,再加上养的鸡、鸭、猪什么的,而大哥每月都是千儿八百地给父亲汇钱,老两口应该不缺钱的,可父亲还总是按时向我们催款。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我们每次回去看他,父亲嘴上“乖孙女、乖孙女”地叫着女儿,却从不主动给女儿一分钱。

              2006年的春节,我们一家又聚到了一起。按惯例,父亲饭前都是要说两句新年祝词的。那天,父亲没有立即开讲,而是让母亲从卧室里取出一个用红布包着的铁盒来。那是一个当年父亲做大队会计时放单据用的盒子。我小时候见过,但不知道父亲这时候将它取出来是什么意思。

              父亲看看手里的盒子,看看哥嫂、侄儿和侄女,然后又看看我和妻子,最后他将目光定格在女儿的身上。许久,父亲才腾出左手在已经老花了的眼上抹了一把,说,你们都忙,一家人一年也难得聚一次,所以,我今天就把压在我心里10多年的心结跟你们交代一下。父亲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这10年来,家里变化不小,尤其是老大混得有模有样的,老二惨了点!听父亲这样说,我惭愧地低下了头,我知道父亲向来是对我寄予厚望的……

              说着,父亲从盒子里取出一个红色的小本来,说,这上面有75806元,其中有你们哥俩给的,也有我们老两口种地、养家禽赚的。10年前,我一直担心老大没考上大学,将来日子不好过,就想出了让你们每月给我汇款的笨法子,没想到……没想到老大现在什么都有了,而老二空有一肚子墨水。唉!老二毁就毁在为人太老实,太善良,如果不是……算了,不说了,那都已经过去了(我知道父亲指的是数年前我被一个朋友骗了十几万的事)。

              父亲又说,这两年来,老二仅靠单位的那点工资和可怜的稿费生活,日子过得很紧巴,但他还是一次不落地给我汇款,难得一片孝心!现在,跟你们哥俩差不多大的亲戚朋友,大小都有了房子,只有老二还没有。所以,我考虑再三,决定将这笔钱交给老二,让老二回去也买一套,这样,我走之前也就可以闭上眼了!你们看,我的乖孙女都10岁了,总不能让她跟着你们流浪一辈子吧?说着,父亲又看了一眼哥嫂:“你们什么意见?”哥嫂自是没话。

              饭毕,哥哥和我一起来到父亲的房间。我们毕恭毕敬地跪下给父母敬完茶后,哥哥紧紧地握着父亲的双手,说:“这些年来,我对老二关心不够,我这个当老大的做得不好,我检讨。您给的这点钱买房是肯定不够的,这样吧,剩下的,我来!”

              这时,母亲流下了眼泪,父亲的眼圈也红了,而我,也是在那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有人说,上帝不能亲自到每家,于是就创造了母亲。而我以为,上帝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创造了母亲,更在于他在创造母亲之前创造了父亲。因为当我看到父亲转身偷偷擦泪的时候,我分明觉得,那就是上帝的背影。(选自《青年文摘》2016•12•12)

              (1) 文章的开头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2) 从文章中哪些细节可以看出父亲并没有真的“中风”?父亲装“中风”的目的是什么? (3) “许久,父亲才腾出左手在已经老花了的眼上抹了一把。”结合前后文语境,说说“抹”字包涵的蕴味。 (4) 文中的母亲和妻子对推动本文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5) 亲爱的读者,你的家庭里也有“上帝的背影”吗?请结合你家庭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家里的“上帝的背影”。
            • 5.

              品读精妙美文,感知真情意趣

              四十二粒芝麻

              ⑴每天放学后,我都拖着饥饿的身子到村口去,双眼痴痴地望着灰蒙蒙的远处,望眼欲穿地渴望着一个熟悉的身影能闯入到视野之中。

              ⑵父亲到平顶山拉煤已有十多天了。生产队在每年的春夏之交都要抽调劳力去平顶山拉煤。父亲是从上海来的知青,身子单薄得像麻秆一样,苍白瘦削的脸上还架副近视眼镜。父亲递给队长一支丰收牌香烟,晃了晃并不粗壮的胳膊,嘿嘿笑道,我不缺胳膊不少腿的,吃了三十多年饭,有的是力气,你就让我去吧!

              ⑶去平顶山拉煤是最累的活了。想想看吧,来回要走1000多里路,1000多斤重的煤车,全凭两条肉腿拖回来,即使是身强力壮的汉子也要累掉几斤肉。队长不解地问父亲,队里的人都怕拉煤,就你不怕,你到底图啥?父亲实话实说,图的是多挣点工分,为家里省点粮食。三个像狼崽一样的孩子,越来越能吃了,我不忍心让他们饿着肚子啊。

              ⑷队长指了指打麦场里的大青石说,去拉煤不是去享福,得有力气才行,你能挪走那块大青石我就让你去。

              ⑸这块大青石少说也有一百四五十斤,置于打麦场中岿然不动。父亲就是父亲,他找了根木棍,找了块砖头,把木棍放在砖头上,轻轻松松地撬走了大青石。队长笑道,你力气虽小,却会使巧劲,我同意你去拉煤了。

              ⑹在我焦灼万分的渴盼中,我终于望见了生产队拉煤的架子车像爬虫一样慢慢蠕动着。

              ⑺我耐心等待着,终于看见了父亲。父亲两手架着车把,车缰绳深深地勒在肩膀上,身子弯得像弓一样,双眼盯着凸凹不平的土路。随着车子的蠕动,我听到了像老牛一样粗重的喘息声。

              ⑻父亲抬头擦汗的时候看到了我,脸上顿时露出了阳光般明媚的笑,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快回家告诉你娘,就说我胜利回来了。

              ⑼我刚回到家里,父亲就大步流星地回来了。母亲目不转睛地盯着父亲。只是十多天,父亲的脸就瘦得像刀削一般,苍白的脸上嵌着一道道煤灰。母亲嗔怪道,人身不是铁打的,你呀,就是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

              ⑽父亲刚在板凳上坐稳,就把我抱到他腿上,又喊来两个弟弟,从怀里掏出一个烧饼,一脸自豪地说,走到漯河车站,队长大发慈悲,买了十多个烧饼,一人分一个。我把它分成四份,你们一人一份。

              ⑾看到我们兄弟三人狼吞虎咽的样子,父亲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⑿母亲把她的那份分成两份,逼着让父亲吃掉一份。父亲狡黠地说,你吃了我再吃。母亲坚持道,咱们一块吃。父亲把洋火盒大的烧饼捧在手里,嘴巴埋在手心里,鼓动着脸颊。母亲吃了烧饼,父亲嘿嘿一笑──父亲手里,赫然躺着他那块烧饼。

              ⒀你咋没吃?你咋没吃?母亲不满地质问道。父亲羞愧地低下了头,嗫嚅道,怎么没有吃?我吃了,整整吃了七天。

              ⒁看母亲愕然得圆瞪了眼,父亲讷讷地说,我真该死,几十岁了还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将烧饼上的芝麻全吃光了,不多不少,42粒!

              ⒂房间里极静,我那时分明看到母亲的眼里蓄满了泪水。

              ⒃光阴荏苒,如今父亲已经作古,我也早做了父亲。当我饿着肚子,看孩子们津津有味地饱尝美味佳肴的时候,我体味到了父亲当年那种发自肺腑的喜悦,我感到自己的心也像父亲一样被幸福和喜悦涨得满满的。

              ⒄天下做父亲的,一定都是这样吧!

              (1) 结合文章⑼-⒂段,完成下表。

              父亲的行为

              母亲的感情

              A.嗔怪

              ②父亲舍不得吃那块烧饼

              B.

              ③父亲诉说他吃了整整七天的烧饼

              C.

              D.感动


              (2) 文中②-⑤段采用什么记叙顺序?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3) 请运用描写的相关知识赏析第⑿的划线句。                                  (4)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 说说标题“四十二粒芝麻”的妙处。
            • 6.

              课堂的温情

               邰 霞

              这是一堂比赛课,时间对每一位选手来说都很重要。可是,我们不能忘了一种推己及人的温情。

              ②这是一个正在讲授“组织行为学”的大学课堂。讲课的是一位穿着黑色T恤、牛仔裤,戴着眼镜的67岁的老教授。听课者年龄层次不一,有很多已经走上社会的人也来学习。就在大家听得入神的时候,一个孩子的哭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孩子的妈妈很是尴尬,正准备抱着孩子离开。老教授一边继续讲课一边走到她的身边,很自然地抱过了正在啼哭的孩子。那是一个几个月大的穿着蓝底白星星连体衣的可爱男孩。老教授轻轻摇晃着孩子,说也奇怪,臂弯里的孩子不哭了,一只小手放在老教授的胸口上,一只小手垂在教授的左肩上,温顺地伏在教授的怀里,一双大眼睛好奇地跟着教授转动。

              ③画面,在此定格。

              ④传到网上,竟有世界各地超过100万网友点赞。

              ⑤为什么一张照片会感动如此多的人?

              ⑥我想是因为照片让人看到了课堂除了传授知识之外的另一种温情吧!

              ⑦想到了我经历的一件事。

              ⑧那次,我在一个省级英语赛课中做评委,比赛的地点是某学校的阶梯教室。有位30岁出头的女老师,她上的是《How are you?》(你好吗?)一课,预设的情感目标中有一条是“让学生通过故事的学习,学会关心他人”。她的沉着、自信,流畅的课堂设计,让我对她的课很是期待。果然,她的课张弛有度、环环紧扣,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听得很入神。就在这时,会场的前门突然被推开,一个小学生冒冒失失地闯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纸,还说了一句话,好像是在找哪个老师。阶梯教室里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他的身上。上课的老师停了一下,看了他一眼,但只是几秒的停顿,她选择继续上课,把那个被瞬间安静怔住了的孩子晾在那 里。孩子回过神来,逃也似地跑开了。

              ⑨后来在评课的时候,我提到了这个细节。我说,我知道这是一堂比赛课,时间对每一位选手来说都很重要。可是,我们不能忘了课堂的人文性。所谓人文,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温情。

              ⑩不是吗?现在设想一下,如果那位老师稍微停顿一下,忘了比赛,转而关注孩子,心疼他的尴尬、无助,走到他的身边,问一 句:“What’s the matter? Can I help you?”(有什么事?需要帮忙吗?)那么,这不就是让学生明白如何“关心别人”的 绝妙情境吗?只是,很遗憾,我们错过了。


              (1) 通读全文,说说文中讲的老教授上课的故事,属于记叙中的哪种顺序?为什么要这样组织材料? (2) 第②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 第③段说“画面,在此定格”,请你为这幅画面起个好听的名字。并想一想为什么这幅画面有那么多人点赞? (4) 细读第①段和第⑨段的划线句子,说说它们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5) 读完全文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推己及人”的意思。 (6) 第⑧段中,作者特意提到那位女教师“预设的情感目标中有一条是‘让学生通过故事的学习,学会关心他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7) 推己及人是处理人和人的关系,待人处事的最根本原则。这一思想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两句话:一句是己所不欲,           ;另一句是         ,己欲达而达人。
            • 7. 《故宫博物院》(节选)
                  ①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②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③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④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⑤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个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举行大典,皇帝先在这里休息.
                  ⑥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雍正后,这里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1)写出紫禁城中三大殿的名称和作用.
                  
                  
                  
              (2)第②段划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和    
              (3)第③段划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4)三大殿中作者详写的是哪一座?为什么将它详写?
            • 8.

              家徽

              余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⑨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祖父并叮嘱父亲弟兄们要保管好这条“鱼”,牢记这件事。于是,我家按照祖父的意思,一直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有删改)

              (1)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作用。 (2) 阅读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贼人的心理变化的。 (3) 细读文本,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 (4) 试探究“家徽”在本文中的丰富意蕴。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