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卖字的人
              肖复兴
                  ①春节早过去了,年三十那件事却总还在眼前晃。
                  ②我家街对面是潘家园市场,这一天,较往常的人满为患虽然清静了不少,但依然有市声喧嚣,就连便道上都有人摆摊,不过,卖的大都是过年的窗花、对联,也有一些自己书写的书法作品。到黄昏的时候,这些零星的小摊早都收拾好家伙什回家过年了。只有一个人在寒风中坚持着。
                  ③这是一个中年人,听口音是河北沧县人,沧县是我的老家,一听就能听得出来,便感到有些亲切。我在马路这边就看见了他,穿着一件枣红色的羽绒服,在便道隔离的栏杆前,他正在弯腰收拾地上摆着的东西。长长一溜儿的便道上,硕果仅存地只剩下他一个人,显得格外醒目。在街这边看,他的身前是一座绿色的报刊零售亭,早已经挂上了门板,但绿色的亭子和他身后白色的栏杆、街树的枯枝、市场灰色的外墙、颜色艳丽的广告牌,这些静物和他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画。如果作为新年画,怪有意思的。
                  ④我过了马路,除了地上还摊着两幅书法,他已经收拾好东西,正准备要走。我匆匆瞥了一眼地上的两幅字,一幅隶书,一幅行草,尺幅都不小,没来得及仔细看,只是客气地和他打过招呼,知道卖的都是他自己写的书法作品。问了句今天卖的行情可好?他摇摇头说今儿不行,一幅也没卖出去。又问这么晚了回沧县过年吗?他说在北京租有房子,全家今年都在这儿过年了。然后,彼此拜了个早年就分手了。寒风中,看见他的身影,显得有些孤独和凄清,怎么都感觉像是巴金《寒夜》里的人物。
                  ⑤办完事,我原路返回。 天已经彻底黑了下来,路灯早亮了,倒悬的莲花一般,盛开在寂静的街道旁。路过报刊零售亭的时候,忽然看见门板上贴着两幅书法,在街灯的映照下,白纸黑字,非常打眼。看出来了,是刚才那个中年男人摊在地上的那两幅字,一幅隶书,一幅行草。仔细一看,隶书是四个横写的大字:龙马精神。行草是四句诗: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莫笑农家腊酒浑。禁不住莞尔一笑,字虽然写得一般,但觉得有点儿意思。两幅字都和春节相关呢,一幅为马年祝福而写,一幅为春天到来而写。后一幅,是放翁(陆游,号放翁)诗的改写,改得风趣有神,有点儿功夫,并非等闲之辈。
                  ⑥这位老兄,一天没有卖出去一幅字,却索性把这两幅字留了下来,贴在报亭上,留给人观赏,也留予风抚摸,和即将燃放的鞭炮欢庆。 这是他心情的宣泄,也是他拜年的特殊方式,是个不错的创意。既然清风朗月不用一文钱买,那么,白纸黑字也可以无需一文钱卖,和大自然交融,一起过年迎春,是一种别样的境界呢。到潘家园来卖字画的人,多如过江之鲫,如他这样有如此创意的人,我还真的没有见过。
                  ⑦只是担心,不知道这两幅字能否熬过大年夜,明天一早,人们出门到各家拜年的时候还能否看得到?走过马路,禁不住回头又望了望,寒风吹过,报亭上的那两幅字在猎猎地抖动。
                  ⑧如今,春天到了,到潘家园去,再没有见到这位卖字的人。
              (1)有同学建议把标题“卖字的人”换成“风中的字”,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2)第⑥段画线句子提到“是个不错的创意”,结合上下文,“创意”的具体内容指什么?“不错”又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3)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并从内容和结构角度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天已经彻底黑了下来,路灯早亮了,倒悬的莲花一般,盛开在寂静的街道旁。
              (4)俗话说,文如其人,读了这篇散文,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光阴慢 
              丁立梅
                  ①我坐在桌边,安静地看着书的时候,突然想到“静好”这个词。
                  ②这是仲秋的上午,有一窗子的阳光。天上的云,是难得一见的纯白,挤挤挨挨着。 跟瀑布跌落在岩石上似的,溅起一大朵一大朵雪白的浪花儿。楼下小径旁的栾树,开了大 捧的细花,浅翠的,淡黄的。我心里有雀跃,用不了多久,它们又将擎着一簇簇红灯笼似 的果了,亮丽闪耀,不分白天黑夜地照着。我出门或是回家,便都有好颜色相送相迎。
                  ③草地上的几棵桂花树,也开始播着香了。别看这花模样细小,文静着、害羞着,甚 至有些怯弱,像未曾见过世面的小女子,一颦一笑里,都藏着小心。事实上,才不是呢,它的性子猛烈得很,能量也大得惊人,是那种随时随地都能捋起袖子,豪气得敢跟男人拼 酒的角色。 它一旦香起来,那是想收也收不住的,气势磅礴得很有些撒。泼。的意思了。却撒 泼得不惹人厌烦,反倒叫人满心欢喜,宠着、爱着,不知拿它怎么办才好。一棵树,十里 香。谁能拒绝它的甜与香呢?再多一些,再再多一些,也不嫌多的啊。是恨不得和它一起 撒泼,和它一起醉过去。
                  ④虫鸣声也还有。吱吱,吱吱吱,吱吱吱吱,曲调明快、嘹亮。是秋蝉。人替它忧愁 着,秋别离、秋别离,生命就要离去了呀。它却一点儿也不愁,照旧叫得响亮亮的。该来 的,总归会来。愁是一天,乐也是一天,干脆还是唱着过得好。它知道,有限的生命,实 在容不得浪费。
                  ⑤孩子的笑声跑进耳里来。是他,还是她?每次下楼,我也总见几个咿呀学语的小孩,由家里的老人带着,蹒跚着在空地上玩耍。他们和一朵花能玩上大半天。和一棵草也能玩上大半天。他们专注地看着地上的蚂蚁散步。专注地仰头望着天上的鸟雀飞翔。黑葡萄似 的眼睛里,汪着清泉。看到他们,我的心总会变得特别柔软,忍不住要微笑起来。他们是 生长在这个世上的童话,是世界最初的模样。
                  ⑥我看一会儿书,看一会儿窗外的云,任思绪就这样漫无目的地策马奔腾着,时光便 缓慢得很像从前的光阴了。从前的光阴,没有网络年代的光阴,都是这么缓慢而静好的。 我和姐姐蹲在屋后的河边洗碗,看小鱼争食碗里的食物碎屑,看它们在水里面比赛着吹小 泡泡。一朵一朵的小泡泡,撒落的珍珠似的,在水面上跳跃着、滚动着,四散开来。那是 一个一个的小快乐吧。我们总要看得呆过去,看得心里面也泛起一朵一朵的小泡泡。圆的 菱叶浮在水面上。叶下面,有细白的小花。我们等着那些小花结出菱角来呢,等得好焦急 呀。今日去看,花还是花。明日去看,花依然是花。哎呀呀,菱角怎么还没结出来呢?祖 母又挥着笤帚,在赶偷食玉米粒的鸡。她颠着小脚,绕着场边跑着、怒斥着,像怒斥不听 话的我们。鸡却不长记性,一会儿又跑来偷食。厨房的餐桌上,搁着新摘下来的茄子和丝 瓜。中午饭又要吃蒸茄子了,还有丝瓜汤,百吃不厌。弟弟坐在屋门前的桃树下,在翻一 本连环画。那本连环画,已被我们翻得缺了角、卷了边。桃树底下,凤仙花天真烂漫地开 了一大片。我们扯上一大把,红黄白紫都有,捣鼓捣鼓,留着晚上包红指甲。
                  ⑦那些光阴真是慢啊,慢得像荡上天空的一丝柳絮,忽忽悠悠,天空远得很啊。 村庄很像一支古老的歌谣,日复一日,弹唱着同样的曲调。熟悉的人,熟悉的物事,天天都能 见着。简单的心,简单的欲求,世事莫不静好,真真叫我怀念得有些心碎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静好”的情景?请结合全文用简明的语言进行概括。
              (2)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它一旦香起来,那是想收也收不住的,气势磅礴得很有些的意思了。(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村庄很像一支古老的歌谣,日复一日,弹唱着同样的曲调。(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
              (3)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4)作者喜欢“静好”的生活,印度诗人泰戈尔则说要“生如夏花之绚烂”。你喜欢怎样的生活 呢?为什么?
            • 3.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人类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它听惯了兵器搏击的声音,喜爱它,追求它,以同样的兴奋鼓舞起来;它也和主人共欢乐:在射猎时,在演武时,在赛跑时,它也精神抖擞,耀武扬威。但是它的驯良不亚于勇毅,它一点不逞自己的烈性,它知道克制它的动作:它不但在驾驭人的手下屈从着他的操纵,还仿佛窥伺着驾驭人的颜色,它总是按照着从主人的表情方面得来的印象而奔腾,而缓步,而止步,它的一切动作都只为了满足别人的愿望;这天生就是一种舍己从人的动物,它甚至于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用动作的敏捷和准确来表达和执行别人的意旨,人家希望它感觉到多少它就能感觉到多少,它所表现出来的总是在恰如人愿的程度上;因为它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所以它不拒绝任何使命,所以它尽一切力量来为人服务,它还要超出自己的力量,甚至于舍弃生命以求服从得更好。
                  以上所述,是一匹所有才能都已获得发展的马,是天然品质被人工改进过的马,是从小就被人保育、后来又经过训练、专为供人驱使而培养出来的马。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种动物被奴役或驯养已太普遍、太悠久了,以至于我们看到它们时,很少是处在自然状态中。它们在劳动中经常是披着鞍辔的;人家从来不解除它们的羁绊,纵然是在休息的时候;如果人家偶尔让它们在牧场上自由地行走,它们也总是带着奴役的标志,并且还时常带着劳动与痛苦所给予的残酷痕迹:嘴巴被衔铁勒成的皱纹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疮痍或被马刺刮出一条条的伤疤,蹄子也都被铁钉洞穿了。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这是惯受羁绊而留下的迹象;现在即使把它们的羁绊解脱掉也是枉然,它们再也不会因此而显得自由活泼些了。就是那些所受的奴役最轻微,只为主人摆阔绰、壮观瞻而饲养着、供奉着的马匹,它们戴的包金链条也只是为了满足主人的虚荣心,而决不是为了装饰它们自己。比起它们脚下的蹄铁,它们额前优稚的垂鬃、它们编成发辫的项鬛、它们全身披盖的锦缎和金饰使它们更加蒙受耻辱。
              (节选自布封《马》)
              (1)被人类征服的马,有哪些特点?请从选文第一段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概括。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是哪一项? ______
              A.人类曾做到的最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剿悍的动物-马。
              B.它们也总是带着奴役的标志,并且还时常带着劳动与痛苦所给予的痕迹。
              C.鸟儿呼朋引伴地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着。
              D.我用儿童的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3)文章结尾说“比起它们脚下的蹄铁,它们额前优雅的垂鬃、它们编成发辫的项鬛、它们全身披盖的锦缎和金饰使它们更加蒙受耻辱”,它们的“耻辱”是什么?
            •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听  雨
              季羡林
                  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以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⑤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差别。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很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⑥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⑦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⑧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圆,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⑨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脑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久久不停。
              1995年4月13日(原文有删改)(1)作者在写听雨的过程中,既写了眼前的雨景,又写了想象的雨景。阅读文章③-⑨段,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喜听雨滴妙音→评价雅人听雨→ ______ →神驰雨中麦田→ ______ →盼望雨声长响
              (2)为什么本来极为讨厌的雨敲铁皮的声音却使作者有了平生少有的精神境界?
              (3)结合上下文,品味第⑦段的“竟”字都写出了什么。
              (4)下面有关“听雨”的诗词所反映的心情与本文作者相同的是 ______
              A.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B.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5)作为一代大儒,季羡林先生身上有着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哪些特点?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 5.
              生命之芯
              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A 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B 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
                  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⑪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选自《时文选粹•精品散文》,南方出版社。有改动)
              (1)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三个变化过程,请依照示例简要概括?
              十分喜爱→ ______ → ______
              (2)第①⑥两自然段都用了较多篇幅写葡萄叶,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A、满架的叶子就黄了,然后开始地凋落。(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B、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4)联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好在哪里?
            • 6.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心灵的独舞
              信风
                  ①汉语词典权威的解释是:孤独就是独自一个人。纪伯伦用诗人的视角这样看: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②我,一个普通人的理解是: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是心灵的独舞。
                  ③能够忍受孤独,敢于享受孤独的人并不多,在孤独中有大成者就更少。面对孤独,尤其是长时间的孤独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所以孤独是勇敢者的专利。小说家赫胥黎说,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因为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
                  ④事实也正是如此。英年早逝的路遥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他在创作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的时候,从准备到成稿六年的时间里,尤其是创作的那八、九个月,把自己封闭在陕北深山老林里的一个煤矿里,在极度的孤独寂寞中进行高强度的创作苦役,做伴的只有一只老鼠。写到深更半夜,听到远处传来火车的鸣叫,便忍不住停下来陷入遐想之中,臆想某个人会坐着火车来看自己。可见当时的心里是怎样的一种苍凉和孤寂。他在后来的创作笔记《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对孤独有着独到的体味:“独享欢乐是一种愉快,独自忧伤也是一种愉快。孤独的时候,精神不会是一片纯粹的空白,它仍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情绪上的大欢乐和大悲痛往往都在孤独中产生”;“孤独中,思维可以不照逻辑进行,可以使人的思想向更深远更深邃的地方伸展,也能使你对自己或环境做更透彻的认识和检讨”;“孤独常常叫人感到无以名状的忧伤,而这种忧伤有时又是很美丽的……”
                  ⑤大孤独带来大收获。面壁九年的达摩也是直面孤独的勇者。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天子,达摩以为梁武帝“堪称法器”,就使出了禅家的机锋,与梁武帝说法。不成想梁武帝根本领悟不了达摩的禅机。达摩很失望,化苇为舟,渡江北去,到嵩山少林传播禅法。他选择五乳峰高临山顶的一个天然石洞,面壁而坐,这一坐就是九年。坐禅入定时,连小鸟在他的肩头筑巢都没觉察,可见思想是怎样的一种空灵。且不说这九年达摩悟出了怎样的禅机佛理,能在孤境中坐上九年,禁绝世俗杂念侵入,达到心虚灵空的无我境地,已非常人所能为,已是高不可攀的壮举,可谓孤独的最高境界。
                  ⑥名人们的孤独惊世骇俗,他们的境界我们无法企及。但普通人的孤独也别有一番滋味。
                  ⑦我喜欢独处。还在上学的时候,下了夜自习,别人早早的回寝室休息了,我一个人在操场上漫步,这是我学生时代一天中感觉最好的时光。喧嚣一天的校园归于寂静,少了课本没了提问,不想功课不思未来,卸下所有的重负让心彻底放松。从那时起独处成为习惯。人到中年,一个人沉思默想的时候就更多。夜深人静时,天上一轮清月,地下几缕微风,一个人一支烟坐在庭院,看轻烟飘散,望树影摇曳。抬头望天,目光甚至可以穿透苍穹,看到月宫。那砍伐月桂的吴刚依然在挥汗如雨,怎奈斧起伤愈,那棵不死之树却茂盛依旧,数千年如一日地做着无用功,不气不馁,吴刚的坚韧和坚持实在可嘉;还有那被嫦娥抱在怀里的玉兔,作为仙子的宠物,美人如玉,闺怀香馨,多么幸福啊。
                  ⑧孤独就像一杯刚刚冲出的咖啡,大口的喝是没什么味道的,需要小口小口的慢慢品呷。甜味中带着淡淡的苦涩,苦涩里有含着悠远的馨香。我不太喜欢旅游,不得不游的时候,也很少和如织的游人争看热闹的风景,更喜欢一个人沿着山涧小径慢慢行走。没有争位拍照的你来我往,没有高挂的瀑布,只有涓涓小溪,细流翻越小石块,卷起水花的声音,因幽静而显得空灵悦耳;清风拂过,树叶相碰发出的沙沙声清晰可闻,偶有不知名的昆虫轻声吹着悠扬的笛子,小鸟和着节拍小唱,心里的那种惬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别样的感觉是在人声鼎沸处绝对享受不到的。
                  ⑨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孤独也一样。孤独不是性格的自闭,思想的禁锢,更不是与世隔绝,孤独需要把握好度,见好就收。如果任孤独蔓延,就会像古龙说的那样,变成一种深入骨髓的寂寞,一种令你发狂的空虚,纵然在欢呼声中,也会感到内心的惆怅与沮丧。进而发展成为忧郁。尤其对于处在逆境中的人对这种孤立更加敏感。所以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忍受孤寂或者比忍受贫困需要更大的毅力,贫困可能会降低人的身价,但是孤寂却可能败坏人的性格。
                  ⑩那么,我们张弛有度的驾驭孤独,给心一个舞台,让思想尽情的狂欢吧。(节选自《郑州日报》)
              (1)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作用?
              (2)为什么说“独享快乐是一种愉快,独自忧伤也是一种愉快”呢?
              (3)解释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①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②已是高不可攀的壮举,可谓孤独的最高境界。
              (4)对于孤独,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呢?请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理解。
            • 7.
              阅读课外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色彩的号令
              叶廷芳
                  号令一般属于声音,不管它叫你前进,还是迫你服从,你都必须行动。但活到古稀,才体念到,色彩也可以成为号令,也能让你身不由己地朝着它奔去。当然这不是指印象派画笔下的某种色块,而是大自然随着时令描绘的种种颜色,比如江南的油莱花。
                  笔者从小在乡村长大。尽管是江南,乡村一般说来还是比较贫穷的,尤其是以往。然而乡下人,尤其是江南的乡下人拥有一种大自然的赐予,即享受“视觉美”的特权(或许也可以叫作“天赋的权力”吧),我这里指的还不是那漫山遍野的苍松翠竹,或是那绿油油的秧苗,或是一片白色的荞麦花--这些自然景物固然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但这类被美术家称为“冷色调”的色彩毕竟不能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兴奋情绪。而能起这种情绪煽动作用的,非借助于“暖色调”不可,那就非请“田野之骄子”--油菜花出场不可了!哦,勇于展现自己的油莱花,那么整齐那么热烈地争相绽放,以至所有的叶子都知趣地“躲”起来,全株都是花的世界!她金灿灿,没有任何杂色参与,不含苞,坦然得无以复加。但她知道,自身朵小,瓣也无多,故不愿让人在盆里包养,而宁愿在广阔的田地里生长,以依靠群体的整齐和集群的威力,构成一色全灿灿的壮观的大美!
              正是油菜花的这种壮观美常常使我梦魂牵绕。
                  我知道,江南的油菜花是上苍献给清明节的礼物,所以,除了闰月,油莱花通常总在清明节前后盛开,花期一个星期左右。今年清明节,我终于下了决心,来到梦寐以求的油莱花之乡--江西婪源,尽情观赏了这一大自然的奇现。来到一道不高的山坡上,那是一处特地为游人开辟出来的简易观赏台,台沿以木头为栏。凭栏远眺, 梯级的田野成了奔腾的彩浪,两旁远近更衬以古朴的村庄;村子的房舍亦高低错落,仿佛着意和着波浪的节奏,且行且舞。这使壮丽的自然景观沭浴在浓浓的人文氛围里,无形中增添了美的分量。不是吗?当你面对眼前景象,就不由得想起那些简衣素食的农人们,由于他们一年四季的辛勤劳作,随时改变着山川田野的面貌,使大自然无限丰富的色彩,随著季节一页一页地翻过。你看这些看起来十分简朴的山寨人,多么蕴有智慧,富有力量:辽阔的山川田野全凭他们的双手在打扮!
                  人们常说,一年四季在于春。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还在冬眠。尽管有很多的花争着向我们提醒:春来了,春来了。但它们的声音太小,不足以把我们唤醒。只有这漫山遍野的油莱花,以一律的金色,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春来了!我们这才从床上一跃而起,张开双眼一看,哇,春天果然已经在面前!虽然常听说,洛阳的牡丹花多么绚丽,荷兰的郁金香多么壮现,然而它们仍不足以唤起我的激情,更不会不远千里万里,专程飞往去拥抱它们。而当我听到油莱花的号令,我却毫不犹豫地这样做了!啊,油菜花,若是我拥有某种自然的权力,我就要授予你一个雅名:报喜花!
                  这报春花乃是它的栽种者心中怒放的心花。农人一年的主要劳作是春种秋收。春天是他们播种希望的季节。当秋种春收的油菜花热烈绽放的时候,预示着春播的时令就要到了,人们心中燃起了希望!希望是人的本能,像树木的芽儿一样,是生命能量的自发释放。在希望的鼓舞下,人们幢憬着秋天累累的果实,并在对果实的追求中挥洒出更多的汗水。如今这欢腾的油菜花正是他们内心的写照!
              (选自《中外书摘》2013年第一期   有删改)
              (1)根据文章,概括作者提到的“视觉美”的具体内容。
              (2)找出文中直接表现了作者对油菜花“梦魂牵绕”的有关语句,说说表达出的情感。
              (3)结合具体语境,品评文中画线语句。
              ①但这类被美术家称为“冷色调”的色彩毕竟不能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兴奋情绪。而能起这种情绪煽动作用的,非借助于“暖色调”不可,那就非请“田野之骄子一--油菜花出场不可了!(从表现手法方面理解)
              ②梯级的田野成了奔腾的彩浪,两旁远近更衬以古朴的村庄;村子的房舍亦高低错落,仿佛着意和着波浪的节奏,且行且舞。(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4)联系全文,说说色彩号令的是什么?
              (5)本文以“色彩的号令”为题,主要写金灿灿的油菜花。试列举四季中的任一色彩,写写你的感受和体验。
            • 8.
              阅读张金春的《思念一块月饼》,完成下列各题。
              思念一块月饼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他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 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晃了一晃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瓣开来,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选自《中国文化报》)
              (1)选文围绕“月饼”写了哪些往事?请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在横线上填空,概括故事情节。
              ①祭拜月亮(动宾短语)② ______ (动宾短语)③ ______ (动宾短语)④ ______ (偏正短语)⑤思饼怀人(并列短语)
              (2)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三小题。
              ①请结合上下文谈谈第⑦段中加点的“咀嚼”的含义。
              ②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
              ③请仿照第②段的划线句,再续写两句。要求:意思连贯,不重复。
              父爱母爱 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______ , ______ 。
              (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
              (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①比较选文第⑥段刻画母亲的方法和链接材料刻画父亲的方法有哪些异同?
              ②请比较本文作者和《背影》中的朱自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 9.
              对比阅读《春》和《济南的冬天》,完成各题。
              【甲】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老舍《济南的冬天》(1)请给甲、乙两个文段各拟一个小标题(字数不多于5个字)
              【甲】 ______ 【乙】 ______
              (2)甲、乙两个文段都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景物?请分别具体列出它们的写景顺序?
              (3)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说说它们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②山尖全白了,给蓝天一道银边。
              (4)“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请结合原文,谈谈“妙”在哪些地方?
            • 10.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①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1)下列并非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的一项是 ______
              A.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B.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C.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D.教育“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
              (2)下列对上文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有了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作者“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有了强健的身体和勤劳的习惯,作者“再没感到过困难”。
              B.母亲认识到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所以把它们教给儿子。
              C.作者“无法补救的”是在母亲去世前见她一面,“能做到的”是尽忠于革命事业。
              D.第③段从悼念母亲、思念母亲、评价母亲、报答母亲、祝福母亲等五个方面来写的。
              (3)下列对文中词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第①段第二句的“这”指“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第③段末句中的“这”指“我将继续尽忠于……过快乐的生活”。
              B.第③段第三句中,“创造了”表示已经创造,是总结过去;“创造着”表示正在创造,是强调现在和未来。二者有时间上的先后,不能颠倒次序。
              C.第③段第四句是一个疑问句,其作用是:承上启下,从上句对母亲的评价过渡到下句对母亲的报答;与下句构成设问,表明了“我”报答母亲深恩的方式和决心,升华了感情,深化了主题。
              D.第③段末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强调了作者今后要做到的“大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