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前后句序能否调换?
            • 2. 这篇《马说》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思路引领
              整体感知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注意作者对同一称谓的不同表述方式,进而分析其表达效果。
            • 3.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各题。
              没有开花的紫罗兰    ①开始,我不知道我家的附近还有一个那样大的苗圃,里面有着那样名目繁多的花草树木。当然,我更不知道刚上小学的儿子小铁放学之后常常光顾那里,一直疯玩到吃晚饭的时候。有时看他回到家一脸热汗腾腾的或一身泥猴似的样子,我不知道都是那个苗圃惹的祸。
                  ②从那时起,小铁开始总往家里拿一些花花草草的,种在花盆里,摆得阳台上到处都是。反正是小孩玩,我没有管他,任他自己摆弄、自得其乐,好像那些花花草草是他统帅的千军万马。
                  ③有一天,他搬回来一棵紫色的植物,长长的叶子,细细的茎,还带着胡须一样的根。
                  ④他进门就喊我帮助他赶紧找个盆,自己从书包里掏出早在外面挖好的一包土来,把这家伙栽在了盆里。看他满脸是土,我催他先去洗脸,他不动窝,问我:“爸,您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一脸认真的样子。
                  ⑤我便也仔细地看了看这个紫色的家伙,然后摇摇头说:“不知道。”
                  ⑥他兴奋地说:“您不认识,我认识,我告诉您吧,它叫紫罗兰。”
                  ⑦“紫罗兰?”
                  ⑧我犯起了疑惑。紫罗兰,我在公园里见过,不是这样子的呀!紫罗兰的茎比这粗多了,再说,叶子也不对。但我不敢轻易地说这不是紫罗兰,因为我知道他最喜欢植物,光买的有关植物的书就不少。
                  ⑨小铁看出了我脸上的疑惑,就对我说:“爸,您不信?”
                  ⑩我赶紧说:“不是不信,是和我以前见过的紫罗兰不大一样。”
                  ⑪“您以为紫罗兰就一种样子?就不能多几样?”
                  ⑫看看他眼中的坚持,我说:“就叫它紫罗兰吧!”【A】于是全家都跟着叫它紫罗兰。其实除了小铁,我们都知道它不是紫罗兰。
                  ⑬它是那天小铁在苗圃里意外发现的,把它挖了出来,就爱不释手,因为它与众不同。这么漂亮的植物得有个名字,他便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最后决定管它叫作紫罗兰,那兴奋地劲头就像科学家给一个新发现的星星命名一样。只不过还想从我这儿得到证实罢了。
                  ⑭紫罗兰成了他的新伙伴。他关心的是它开没开花。在他的想像种,既然叫作紫罗兰,它就是要开花的。他特意查了《少年百科辞典》,里面关于紫罗兰的词条告诉他紫罗兰是开紫色、紫红色或血青色的单瓣或双瓣的花朵,怎么也得开出甭管是什么样子的花朵来,哪怕是如米兰一样那种白色细小的花,也得开出来。
                  ⑮于是,盼望它开花,成了小铁心里的一件大事。每天早晨起床,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他的宝贝紫罗兰开没开花。
                  ⑯可是,过了好长时间,它也没有一点开花的意思。我故意对小铁说:“我看这家伙是开不了花了。”他立刻反驳我:“为什么?您没看见它的叶子都长大了吗?”“可是它是一点花骨朵儿都没有冒出来呀!”“您别着急呀,好饭不怕晚,它肯定能开花!”
                  ⑰他像是在给我给自己也给紫罗兰打气。
                  ⑱我便与他一起等待,盼望着哪一天它能够突然奇迹般地绽放出新奇的花朵来。【B】
                  ⑲但是,它始终没有开花。
                  ⑳一直到这棵它认为是紫罗兰的植物枯萎,最后彻底死掉,也没有开花。
                  ㉑花开在哪里?
              (有删改)(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请说说第⑬段中小铁“兴奋”的原因。
              (3)文中有许多描写小铁迫切等待花开的句子,请找出其中两处。
              (4)文中有几处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请选择【A】或【B】中的一处加以品析。
              (5)“紫罗兰”最终没有开花,但作者以“花开在哪里”结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起什么作用?
            • 4.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不进腰包”决非“免责牌”    ①无论挥霍了多少公款,不管造成了多大损失,只要轻轻的一句“我又没有装进自己的腰包”,于是,当事者理直气壮,俨然以“清白者”自居,一些监管者也常常以此作为不再深究与轻打板子的理由……发生在人们身边的种种“不进腰包的腐败”,日益引起百姓不满和代表委员的关注。及时划定红线、坚决打击种种“不进腰包的腐败”成为舆论的普遍呼声。
                  ②和明目张胆的贪腐相比,各类“不进腰包的腐败”现象更加普遍:或肆意挥霍公款大吃大喝,一餐饭动辄成千上万元;或堂而皇之接受邀请,去会所享受,去高尔夫球场挥杆;或违规滥发福利,大搞“利益均沾”;或暗度陈仓,谋划“期权腐败”,事过境迁再来兑现……林林总总的行径,虽然外衣不同,说辞各异,但均以“不进腰包”为幌子,以权谋私的本质不变,损公肥私的特征相同。
                  ③以“不进腰包”为遮蔽的腐败行为,其危害丝毫不亚于公然的贪腐。不仅造成国家资金巨额浪费,使奢靡风气蔓延,更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与“赤裸裸”的贪污受贿相比,滋生于“灰色地带”的各式腐败,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影响更为恶劣。
                  ④“不进腰包的腐败”之所以屡屡发生,源自于一些干部的认识偏差。他们有的抱着“吃喝玩乐无所谓,不进腰包不犯罪”的心态,认为只要不公然受贿就无关紧要,算不上违法犯罪;有的存在“有权时不享受,过期就作废”观念……种种“畸形”思想,带来的是职务行为与个人生活界限模糊,权力观与价值观“走形”。久而久之,难免坠入腐化堕落的深渊。
                  ⑤一些代表委员指出,对于贪污、渎职行为,相关部门均设置有“高压线”,制定了明确标准和完善机制予以界定查处,然而对于各种“隐性腐败”行为,往往因缺乏严格的“红线界定”,难免存在执行上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情况,客观上给了一些“不进腰包的腐败者”逃避惩罚的机会。
                  ⑥公生明,廉生威。坚决遏制和打击“不进腰包的腐败”,是形势的需要,公众的呼声。重要的是,应及时果断地完善制度体系,加大查处惩治力度,让动歪心思的官员无缝可钻,营造风清气正的官场生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③两段顺序能否对换?请说说理由。
              (3)请分析第②段中“行径”如果换成“行为”有何影响?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道行
                                                         马宝山
                  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
                  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
                 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主角儿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像,像,太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
                 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在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人物是这样,就是那些动物个个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扇羽,猴子翻白眼,鱼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
                 就这样一个能人,愣是一生不收徒.真是可惜了一身绝技.
                 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闻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啥也不懂,啥也没学会.
              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皮挑儿嘿嘿笑:“我笨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
                 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
              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心灵中有没有悟性.悟性高了,自有天成.”
                 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
                 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
                 四村八乡人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
                 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簪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观看的人无不啧啧赞叹,拍手叫好.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
                 有人问皮挑儿:“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
                 皮挑儿说:“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挣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
              “那你现在就不怕了?”
                 皮挑儿说:“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
                 人们无不称道:皮挑儿这人德行好,道行又高.他是怎么学的皮影戏?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
                 大家再也不叫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
                                                                (选自《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2013》)
              【注】道行(héng):僧道修炼的功夫.借指人的涵养、本领.
              (1)小说末尾“大家再也不叫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一句包含了“大家”对皮挑儿的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用两个词概括)
              (2)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①“皮挑儿嘿嘿笑”“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同样是“嘿嘿”笑,传达出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②“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说说对句中加点词语“竟然”的理解.
              ③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④这篇小说写了两位皮影艺人,作者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是谁?研读全文,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 6.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下面各题.
                 ①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寂寞出学问.
                 ②唐玄奘的寂寞成就了西天取经的事业,徐霞客的寂寞成就了旅行天下的壮举,司马迁的寂寞成就了史家绝唱《史记》,曹雪芹的寂寞成就了鸿篇巨制《红楼梦》…寂寞是-首歌,是只有一个人的吟唱;:寂寞是一首诗,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独白.
                 ③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甘于寂寞,潜心读书做学问.他不喜欢应酬,也反感客人来访,常以生病为由推辞.他每天呆在书房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真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④钱钟书声名远播,时常会有世界各地的人慕名造访.有一位外国女士打电话给他,表示非常喜欢他的文章,想登门拜访.钱先生听后,赶紧说道:“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那位女士深为钱先生的幽默婉拒所折服,只好作罢.也许,正是有了这种闭门读书做研究的态度,钱先生才写出了《谈艺录》《管锥编》等不朽的学术巨著.
                 ⑤其实,像钱先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既能洞悉这个社会,又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喧嚣,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情.
                 ⑥“芥川奖”是日本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奖项.获奖者有“登龙门”之称--许多作家都因获此奖而名噪一时.最近一届的“齐川奖”获得者田中慎弥却是个“普通人”,他年纪轻轻,也没有什么高学历,为什么能获得如此级别的文学奖呢?媒体对他的描述可能给出了答案:“田中慎弥没有手机,也不用电脑.但他却很执著,甚至有些固执,躲在自己世界里,与寂寞相伴,专心读书和写作.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日本文学新的希望.”
                 ⑦田中慎弥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埋头写作,终成正果.“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能坐得了冷板凳,自然能静得了心、做得了学问.
                 ⑧我们的生活本来可以很平静,只是因为内心浮躁,无法平静,所以常常觉得自己很“忙碌”.若能守住寂寞,不为外界所干扰,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又怎能做不了学问呢?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⑦段中,“坐得了冷板凳”的意思是什么?
              (3)选文第⑧段加横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4)选文在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上各有什么特点?
            • 7.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异乡屋檐下,有我那打工的老父
                                                阿贵
                ①如今,64岁的他仍在异乡做着民工.
                ②儿时,每当我遇到困难时,父亲就用“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这句话来鼓励我.没想到,父亲在天命之年后,不到十年间,却几乎遭遇了人世间所有的苦难伤痛.面对人生噩运,父亲日渐佝偻的身躯里,却包裹着一颗从不向命运低头的心.
                ③2000年6月,新婚不久的我接到父亲从老家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34岁的大哥患上了绝症,且是晚期.
                ④我马上联系医院,因是癌症晚期,医生说,即使手术后,大哥的生命也只能延续一年.
                ⑤那段时间,父亲日夜守护在大哥床边,取药喂饭,端屎端尿,我多次去医院时,父亲都俯在大哥的床边睡着了,皓首白发,让我酸楚得直想落泪.
                ⑥一年后,大哥离开了人世,留下了哭天抢地的妻子和两个正在读书的儿子.父亲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每天,他都默默地下田劳作,日夜操劳.

                ⑦2001年12月的一天,父亲从老家再次拨通了我的手机,说:“你母亲患上了癌症,已经到了晚期!”
                ⑧一时,我想不出合适的语言来安慰父亲,父子在电话里静默了许久,默默地挂了电话.
                ⑨我火速赶回老家,张罗着在县人民医院为母亲进行了手术.医生仍残酷地重复着大哥手术后的那句话:“回家好好静养吧,留给她的时间不多了.”
                ⑩母亲回家后,父亲除了下田干活外,都在母亲床前.母亲与父亲同年同月出生,身世凄苦,为了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未能享一天清福,却又罹患绝症,怎不让父亲痛断肝肠!
              ⑪一年后,59岁的母亲走完了她的人生苦旅.痛失长子,又送走了发妻,父亲苍老、憔悴得让人心疼.家里欠下上万元的债务.父亲没有时间悲伤,
              .然而,不幸又一次袭来.2006年9月的一天,在县第一高中读书的大哥的儿子突然瘫倒.侄子患的是强直性脊柱炎,如不及时诊治,后半生将面临瘫痪的命运.
              饱经苦难的老父已没有一滴眼泪了
              ⑬由于无钱医治,侄子被接回了家,心智尚未成熟的他遭此重创,心灰意冷,天天对着房顶发呆,不发一言.父亲安慰他:“孩子,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我们一起想办法,只要有希望,我们就争取!”
              ⑭父亲每天骑着那辆破自行车,在县里乡里四处求助.当地一家报纸报道了侄子及父亲遭遇到的坎坷命运后,一家医院伸出了援手.
              ⑮为了偿还债务,父亲在农忙过后,外出打工.6年来,父亲到杭州修过高速公路,到天津大沽港挖过下水道,到河南安阳修过桥,到北京四环道上栽过花草.父亲的打工生涯注定比别人多了些艰辛.他在浙江修高速公路时,因为年龄太大,被施工方无情清退.在天津大沽挖下水道时,他和年轻小伙子干着一样的活儿,每天收工后累得躺在工棚里就不愿意起来.
              ⑯去年8月,我服务了近10年的单位,找借口把我和一些老员工给清退了.为了给自己讨个公道,我选择了走司法程序.“孩子,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父亲这句说了一辈子的话,让我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触动: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尚能积极面对命运带来的伤痛,我人生中的这点小波折,又算得了什么?
              ⑰今年春节,在外打工的父亲平生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年三十中午,父亲喝了二两白酒后,乘着微醺的醉意给我打来电话.他在电话里高兴地说:“孩子,别担心我,超市里啥都能买到,城里过年比咱家热闹.前几天,我把攒的两千块钱寄回了家,把你娘当年生病时的欠款还上了.人活这一辈子,沟沟坎坎谁都免不了,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⑱我每次走在上下班的路上,看到那些游走在城市边缘的打工人群,尤其是像我父亲年龄一样大的老人,总要多看他们几眼.因为在异乡的屋檐下,也有我打工的老父啊!
                                                                                   (选自《意林》)
              (1)请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2)结合全文,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含义.
              (3)联系全文,赏析文中加点句子.
              ①可在他刚强的外表之下,谁能读懂他一颗破碎的心呢!
              ②整日泡在田里苦扒苦做,他的背佝偻得像个问号.
              (4)“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5)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
              (6)作者在文中刻画父亲形象时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说说生括中你的父亲在你遭遇困境时给你怎样的鼓励.
            • 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有一次.我亲眼瞧见 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 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竞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 讶不已的唏嘘之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④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侧、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⑤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高中二年级.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忏然一动.竞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了.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指头绕着一圈圈皱纹.快像吐尽了丝而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
                ⑧我也清楚地看到.在快手刘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捧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⑨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一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冀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瞪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会再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⑩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啊!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有改动)
              (1)小说第③段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快手刘怎样的心理变化?
              (2)小说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3)小说第⑩段中,我为什么要转移孩子们的视线.让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
              (4)下面两句话都是快手刘完成戏法后说的.请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结合全文比较分析.
              ①“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②“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5)小说用较多文字写了快手刘的“不灵”和失手,为什么还以“快手刘”为题呢?
            • 9. 阅读《好好活着就是爱》一文,完成问题.
                ①21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而来的火车碾轧过他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生日.
                ②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这个一生都在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生长粮食和蔬菜的诗人,用这种残酷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短短的一生.
                ③然而这个叫做查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种传统的方式,在北京的儿子默默祝福.
                ④在冰凉的铁轨上躺着一个血腥的生命,一个母亲的心,再也经不起碾轧.在生日那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这是世界上最让一个母亲心碎的事情.在那个雨水淅沥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查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回了母亲居住的乡村,就在房门前300多米的松树林边,垒起了一座土坟.
                ⑤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在20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哭他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海生,是一个母亲在经久的岁月里,一直在唇间不停呼唤着的乳名.
                ⑥海生15岁便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整个县城轰动了,母亲挨家挨户发放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位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天,这位贫困的诗人找人借了300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50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了一群小鸡.经过了几天几夜的火车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着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⑦儿子塞给她的那300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揣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300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⑧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更有人叹息,他的诗歌是惊雷.然而,在母亲的眼睛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更没有惊雷的声音在母亲的耳畔响起,在母亲耳畔响起的,只有一个孩子在梦呓里的啼哭.一个国家,可以失去一位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悲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是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⑨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里怀念这样一位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像一种剜肉剔骨的酷刑.浩瀚无际的天空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以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与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
                ⑩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再没有比健康美好的生命,让孕育了生命的母亲更幸福的了.
              (1)从全文看,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海子,他把最悲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是
              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一句中加点词“嵌进”的理解.
              (3)从“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这个句子中你读出来什么?
              (4)文中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觉得写得好吗?请说说理由.
              (5)文中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