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别把我当陌生人
                                                     尉克冰
                ①“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②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新疆开会.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③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④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睡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激灵,紧张不已.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⑤“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把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⑥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⑦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⑧“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⑨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轻轻地说了声谢谢…
                ⑩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⑪于是,在我们的包厢里,    .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⑫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去.   
              ⑬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选自《读者》,有改动)
                (1)请阅读选文,根据提示,将选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空格上.
              刚进包厢时,  忐忑  →深夜包厢门被打开时,A→想给孩子零食时,B→快到终点站时,C→与小姑娘分手时,D
                (2)结合文意,解释第⑪段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

              味道:    
                (3)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⑩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
                (4)请说说本文开头段和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5)请发挥想象,在第⑪段横线处补一段话,将包厢里大人小孩活动的场面生动地描写出来.(50字左右)
            • 2. 阅读《旷野灯红》,完成问题. 
                                                   旷野灯红
                                                    凹 凸
                大姨母家住在百花山腰间的一个皱褶上.有一股泉水从一丛野百合的根部爱情般涌到一方清洁的石凹里,石凹便满满地洋溢着.尽情将泉水舀到水桶里去,石凹依旧是满满的,呈一种寂寞的奇观.
                那年我到县城中考,考得很顺利,有一种余兴怎样也挥之不去,便乘了去百花山的晚车,到姨母家作一次突兀的造访.百花山脚的一块打谷场,算是它的终点.下车时,天就已傍黑了,就急急地奔向场边的一爿小店,买了两盒酥子糕.拎着点心出来.已无结伴的行人,就沿着小店主人指引的那个约略的方向,摸索着朝山上爬.
                爬了两支烟的工夫,天已黑透.周遭传来一声又一声怪异的声响,锐厉地灌入耳际,心头就有一阵又一阵的惊悸.突然闻到一股烧烤猎物的香味儿,且有一种焦煳的熏腥,我以为前边一定有人,便加快了脚步.爬了好长的一段坡,焦蝴味儿似乎更浓了,便觉得前边的那个人肯定离得更近了.兴致便被撩拨得更旺了一些,步子就迈得更急了一些.不知不觉间已翻了两道岭,味道依旧浓烈,却怎么也见不到那个人.
               怪矣!
                此时我已气喘吁吁,便颓然地躺在斜坡上.心跳平缓下来的时候,我暗暗地吃了一惊:身下那厚厚的落叶和干草,散发出来的气味儿,正是那种浓浓的好闻的烧烤味儿--落叶和干草吸足了白昼里那暖暖的阳光,入夜,便把激情忘情地释放出来,把个陌生客甜蜜地欺哄了.于是,我迷路了
                发觉自己迷路了,我第一个反应便是惊惶.惊惶之后,那夜里的声响,便更怪异更刺耳,且纷繁杂沓.于是,脚跟便踩不踏实,便赳趄不止,跌倒趴下便是自然的事.
              “路总有走到头的时候.”心里说.但路愈走愈陡了,树木也愈来愈稀疏.泪,无声地落下来.但在泪眼的一片模糊中,我却发现右前方有一线隐约的微光,泪竞倏地止住了.揉一揉眼再看,那一线微光依然时隐时现.抽紧的那颗心便松开一道缝.朝着那个方向摸索而去,心中再无一丝犹豫.爬了一段坡以后,那线光促成了清晰的一团--可以确认,那是一局不眠的窗.心便霍地释然了,这时,光明是驱赶绝望惟一的一条鞭子.
              到了跟前,是一座孤零零的小屋.敲一敲门,门竟悄然自开.灯下,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安详地躺在床上.她的眼皮动了两下,分明已知道夜客到来,但却不说话.
              “婆婆,我迷路了.”我告诉她.
              “哦.”她只欠了欠身,“坐吧,我眼不好,看不见你.”
                 我愣了一下,依旧站着.
              “孩子.你要去哪儿呢?”她有气无力地问.
                我报了我要去的那个村子.
                她长长地哦了一声,坐起身来,“到底是个孩子啊,应该爬西边那座山,却爬到东边来了.白天,在日头下,也要爬个半晌呢.”
                在灯光下.虽然知道自己走了好长好长的冤枉路,我却不曾有一丝惋惜,竞咯咯笑起来.我此时的感觉很奇异,似从娘怀里走散的孩子,又回到娘怀里一样,失散的痛苦已全然忘却了.
                交谈之后,知晓这瞎眼婆婆是个五保户,山下的人白天上来转一遭,看她柴米不缺、安然无恙.便又不停留地下去了.漫漫长夜,是独属于瞎眼婆婆的.
              “您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整夜点灯呢,”
              “为什么?灯亮着,野兽不敢来,夜盗不敢来,灯是瞎子的眼哩.”
              “瞎子的眼?”我惊叫道.
                那一夜,我住在了她那里.
                我有时想,在那漫长而孤寂的长夜,瞎眼婆婆与灯独对的长夜,真的是为自己再长一只眼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旷野中,一盏点亮的灯,对人是多么的重要啊--它是生命存在的证明.
                                                                            (选自《读者》,有删减)
              (1)根据故事的发展,用文中的词语补全“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造访姨母家时,兴趣盎然--夜行山路,    上山迷路,    --看到窗户灯光,    --灯下与婆婆交谈,不曾有一丝惋惜.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周遭传来一声又一声怪异的声响,锐厉地灌人耳际,心头就有一阵又一阵的惊悸.
              ②心便霍地释然了,这时,光明是驱赶绝望惟一的一条鞭子.
              (3)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我有时想,在那漫长而孤寂的长夜,瞎眼婆婆与灯独对的长夜,真的是为自己再长一只眼吗?”的理解.
              (4)选文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夜行山路的情况.
              (5)结合选文.请说说选文末段有什么表达作用.
            • 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两角钱
                                                肖复兴
                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熟视无睹,而不愿意伸出手来.
              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她不大乐意.
                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未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这更让我感到奇怪.
                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就才两角钱还没有呀.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和她差点没吵起来.
                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地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男孩子.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他羞涩地脸红了.原来刚才他一直是在想帮助我,只是有些犹豫,是怕我拒绝,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有些皱巴巴的,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有两角钱,我还是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有些发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不过,那时已是落日的黄昏,不知那个孩子还在不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还没有汇完钱,他是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走到他的身边,我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尤其是帮助了一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嘛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了问:“还没走呀?”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到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来.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任选其中两种),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中“干净透明”的含义.
              (4)“我”原想把钱还给男孩子,后面又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这是为什么?
              (5)文中最后写到男孩子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请写出男孩子此刻的心理活动.
              (6)男孩子帮助“我”的仅仅是两角钱,请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我怎么也忘不了他”?
            • 4. 挑山女人
                  ①漫漫石板路上刻着她坚实的脚印,峭壁岩石上留下她疾走的身影,一个普通的女人,用生命的“扁担”,挑起生活的“大山”,她就是安徽休宁齐云山下“女挑夫”汪美红.
                  ②清晨6点,齐云山脚下雾霭萦绕,当大多数村民还在休息时,她家中已经升起了炊烟.吃完早饭后,她又带上一盒饭,然后挑起前一晚准备好的货物开始爬山.陡峭的山路,一趟来回10来公里,汪美红每天要挑两三趟.这样的负重攀爬,别说两三趟,就是一趟,一个成年男子也难以吃得消,但汪美红已经爬了17年.
                  ③一个女人承受这样的命运,还要从多年前的变故说起.
                  ④1990年的汪美红26岁,是一个美丽淳朴的农村女孩,嫁给了岩脚村的青年农民汪淑华.第二年,汪美红生了一个儿子,但娩出的是一个患先天性白化病的残疾儿!按照国家政策,汪美红可以再孕.第二年她又身怀六甲,并产下龙凤双胞胎.双胞胎的降生冲淡了这个家庭的阴影,年轻的妈妈也对日子充满了美丽的憧憬.
                  ⑤然而1994年3月1日,汪美红的人生改变了.丈夫在村口横江打渔时不幸溺亡.丈夫突然故去,三个孩子嗷嗷待哺,深处绝境的她开始上山采茶、下田插秧.由于孩子小,她就挑着一双儿女,三人一起出工.大儿子不能见阳光,做母亲的怕他乱跑,只得忍痛将他捆在屋柱或桌腿上.“最对不起的就是大儿子了,他很小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在家,有时候也饿得哇哇大哭,哭累了就靠在桌腿上睡着了.一个小孩,却比别人多流了多少泪.”亲戚们不忍心看着她如此艰辛,私下劝她再嫁,还有人直接劝她远走高飞算了,但当她看到儿女睁大眼望着她这个妈妈时,她下定决心:“抛弃孩子,天堂我也不去!”
                  ⑥当年10月,齐云山上的道观重建工程启动,大量的砖瓦、沙石、水泥和钢筋等建材需要挑运上山.于是,村里惟一的女高中生汪美红毅然咬牙扛起了扁担,换上了“解放鞋”,当上了挑山工.通向齐云山的九里盘山道几乎都是台阶,许多地方非常陡峭,挑货上山谈何容易.“当时是5元钱一百斤挑运费,从山脚爬上山大概五六公里,一般男人也就挑100斤,我第一天就挑了180斤沙石,希望能够多赚4元钱.”“开始并不觉得很重,但是越爬越累,那天下来,两眼发黑,好几次差点连人带担掉下山.”当她拿到卖命换来的9元钱时,人已经虚脱.但第二天一早,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第一担沙石一过秤,203斤!到下午4点多,她已挑了两个来回,跑了四趟.可这个女子除了两个腿肚子练得结结实实,其实并不健壮,每走几百米,都要用拄棍撑着扁担休息一小会儿,密密的汗珠布在她脸上,而她的补救“秘诀”不过就是:“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菜,腌菜盐分多,上山淌很多汗,也不容易觉得累.”
                  ⑦汪美红挑山,大儿子在家煮饭忙家务,双胞胎从10岁开始,一到双休日和寒暑假就帮着妈妈一起挑东西上山,上高中的时候,学习任务非常重,他俩还是坚持要帮妈妈挑担,从来不喊一声苦.“家里条件差,有一年夏天,邻居吃西瓜,女儿
              了一眼,我知道她想吃.后来我准备买一个,但还是硬被她拉住了,非说自己特别不喜欢吃西瓜,其实当时孩子连西瓜什么味儿都不知道.”那一刻,惟一能安慰汪美红的是,“我此生能够有这三个懂事的孩子,我也知足了!”如今大儿子已经20岁,学会了按摩,可以自食其力,而双胞胎儿女都很争气,应届高考均达到了重点分数线,女儿还超出重点线40多分,考上大学的这个暑假,他俩没有歇着,而是来到了县城开始打工…
                  ⑧这位母亲17年风里来雨里去,踏着4000多级台阶,往返9000多次山下山上,行走20多万公里山路,磨破140多双“解放鞋”,加上挑断的70多根扁担,用母爱把一双儿女“挑”进了重点大学.当目送成才的孩子们走出深山老林的那一刻,她的目光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1)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2)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3)第⑥段“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句中“一步一步”改为“一步步”好吗?为什么?
              (4)第6段写汪美红认为“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莱”,因为这是她“不容易觉得累”的“秘决”.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5)品析第⑦段中加点“瞟”字的表达效果.
              (6)第⑦段集中笔墨写了儿女们的表现,这样写的目的一是    ;二是    
              (7)本文在叙述过程中,多处引用了主人公的原话,除了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外,还有何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 5.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背叛
                ①在南极探险的途中,森和队伍失散了,伴随他的只有那少得可怜的行囊和一条属于他的狗.他们在雪地里走了两天两夜,只有极少的干粮,渴了就吃两口雪.恶劣的环境已使他们筋疲力尽.他们艰难地跋涉,不停地用雪擦拭冻僵的皮肤.他们已不知要走向哪里,只希望能看到人迹,或者被他们的队伍发现.但行囊里所剩无几的食物让森意识到也许他们挺不到救援的到来.因为威胁除了体力不支外,还有来自身边这只同样忍受着饥饿的雪撬犬.这两天他早已感到它的急躁不安,还有夜间那双直盯着他的碧绿的眸子
                ②终于,所有的食粮已经用完,能够找到的任何食物都没有了.森感到他如果再吃雪就会从里到外冻成冰.这时候,他的犬突然向前跑去,在正对着他两米左右的地方转身站住,摆出像狼一样的威胁的姿势.平日忠实的眼神已经被贪婪所吞没,往常亲昵地低吟这时已变成野兽般地咆哮.森知道,他和这只西伯利亚雪撬犬的争斗终于来了.森从包里抽出一把备用的砍刀.霎时间,人和犬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得异常的尴尬.两个都一动不动,也许谁都不愿先打破这个僵局,也许谁都在等待着最佳时机以攻击对方.
                ③对于一个体力不支但手握武器的人和一条有着锋利牙齿但筋疲力尽的狗来说,也许人的胜算稍大些.森紧握着刀,脑海里浮现出与爱犬共度的日子:当他刚迷失于风雪的几个小时里,它可以凭着敏锐的嗅觉找回队伍,但它没有丝毫犹豫地跟随了主人;在诡异静谧的夜晚,虽然饥饿难耐,但它仍然选择了依偎在主人的身旁,警惕地保卫着主人.也许没有它的话,自己根本挺不到这个时候,可眼前的状况却让他不知所措.森突然感到了自然的残忍,当忠诚的动物不得不选择背叛的时候,他宁愿选择宽容.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于是境况立即扭转:一个手无寸铁而且体力不支的人和一条有锋利牙齿并且饥饿不堪的狗,优势显然.森的眼睛湿润了,凝视着往日与他忠诚相伴的爱犬.雪撬犬没有放过丝毫机会,起身将森扑倒.森立时感到了无比的绝望,他甚至能感到犬从喉咙里吐出的热气还有它舌尖上的腥味.但惊人的事情发生了,等待森的不是钻心的疼痛和喷涌的热血,却是爱犬用舌头舔着他的脖子,以温暖他冻僵的血管.就在一人一犬互相依偎的几小时后,救援队伍找到了他们.
                ④森在生死时刻抛弃了砍刀,雪撬犬最终没有选择背叛,两个生命都获得了拯救.如果故事的结局是相反的,雷撬犬背叛了它的主人,森背叛了他的本性,那么救援人员找到的将无疑是两具冒着热血的尸体.
              ⑤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人像雪撬犬一样不得不背叛.当我们面对这种背叛时,是选择杀戮还是宽恕,一念之间也许天差地别,决定生死.关键在于是否背叛了自己的心灵.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依据选文的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填空.
              森陷入困境 犬相助相伴→        →犬回归忠诚与森依偎获救
              (2)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中“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4)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第⑤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6)请你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读过本文后的启示.
            • 6.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我为母亲流的三次泪
                                            薛峰
                ①母亲今年50岁,而我21岁.在这漫长而转瞬即逝的岁月里,我曾为母亲流过三次泪.
                ②第一次
                ③那年我8岁.中秋节时,我哭闹着非要吃月饼不可.整整哭了一下午,眼睛都肿了,母亲让大哥去村里的小卖部里买,但已经卖完了.可是,我的哭声一直不停.最后,母亲决定给我做红薯饼.天黑时分,心里烦乱的她扛着钉耙匆匆下地去刨红薯.结果在地里,她刨着了脚.
                ④许多年后,我还记得母亲被人背回来时的情景. 她咬着牙,皱着眉,额头聚拢一层汗水,颤抖的脚面上满是黑色的血,模糊而厚重,看不清哪里是伤口.
                ⑤“还哭什么啊你?”父亲冲我吼道.
                ⑥于是,我的哭声戛然而止,只是张大嘴巴,呆呆地看着母亲疼痛难忍的样子.我想,那时我的眼里一定充满了恐惧,还有疼惜.
                ⑦可到最后,我的眼泪又忍不住涌了出来.
                ⑧这最后的泪水肯定是为母亲而流.而这泪水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也格外的清晰.那贫困的生活,烙在生命里的不仅仅是饥饿,还有心灵的懊悔.这种懊悔的伤疤不能愈合,那是一个洞,永远也填充不满.
                ⑨第二次
                ⑩我14岁,在镇上念初中.
              ⑪那年校园里流行穿牛仔服,尤其是牛仔褂,深蓝色的,穿在身上看着十分合适,很精致很帅气的,风度翩翩,富有朝气.于是我就要母亲给我买.
              ⑫几天后,她果然把衣服送到学校来了,但令人不满的是她买的是牛仔裤,而不是褂子.
              ⑬她说:“那褂子并不好看,不合身,不如这裤子好,耐穿,洗着也方便.”
              ⑭可满心气愤的我哪里听进去她的话,我把裤子甩在她怀里,大声叫着:“你买的你穿好了,反正我不要!”然后转身而去,留下惊愕的她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⑮后来星期天我回家,看见母亲正在挑水.黄昏里,她的白发随干裂的风浮动,仿佛是一层雾,寂寞而苍凉.她上身的衣服被风掀得很高,而下身,穿得就是那条牛仔裤-由于母亲个子矮,裤腿卷了一大截,双膝已经磨破了,褶皱了,掉了色,看上去十分笨拙,走起路来也十分艰难.
              ⑯一刹那,我的泪水就流了下来.
              ⑰我不知道母亲是怎么穿上那条裤子的,在穿上它之前又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又怎样去面对众人.我不敢想,因为我一旦想起,心田就被泪水淹没.
              ⑱第三次
              ⑳寒假回家,母亲正在病重中,让她去城里的医院治疗,可她坚决不肯,一直推脱着说没什么大碍,不用治的.就这样,直到寒假结束.临开学的前一天,在我和哥哥的强烈要求下,母亲才让父亲陪着去临村的医生那里买了一包顺气丸回来.母亲说,没什么事,吃下药就好了,不用挂念.
              ㉑第二天,我们就离家上学去了.
              ㉒再回来时已是半年之后了.偶尔一次,父亲告诉我,你们走后,你妈又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她心疼的厉害,想怕是治不好了.她怕你们担心,便要了一些过期的顺气丸回来,不要钱的.
              ㉓那一刻,我呆在那,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转回身,默默地进入房间.然后,我趴在床上痛哭起来,为母亲,为父亲,为我们这个平凡而苦难的家而哭.
              ㉔母亲啊,你是岩石,石中的火;你是云层,云中的电;你是沧海,海中的盐;你是我今生飞翔的唯一方式和力量呵!
              ㉕母亲,让我流泪的亲人.
              (1)选文第①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文章写了“我”为母亲流泪的三件事,请任选一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选文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在刻画母亲这一形象时,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文中的“我”为母亲流了三次泪,这泪中包含了“我”对母亲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卖豆浆的孩子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声音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装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奈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
                ⑤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⑥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⑦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⑧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野趣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选自《少年大世界》有删改)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一句话概括回答.
              (2)根据“我”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态度变化,理清文章思路,完成填空.
                  →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我希望这是他将来的一笔财富
              (3)结舍语境,理解第③段“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一句中“熟练”一词的含义.
              (4)第⑥段划线句“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结合卖豆浆孩子的经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什么启示?
            • 8. 骄傲的红薯
                                                  周海亮
                ①母亲很少去看她的儿子,近些日子尤为如此.有时在校门口匆匆见一面,母亲塞给儿子零食和钱,表情局促不安.然后母亲说,该回去了.儿子说再聊一会儿吧,眼神却
              .母亲笑笑,转身,横穿马路,走出不远,又躲在一棵树后面偷偷回头.她想再看一眼儿子,哪怕是背影.儿子却不见了.儿子像在逃离,逃离母亲的关切.
                ②母亲很满足--一个读大学的儿子,高大英俊,学生会干部,有奖学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并且她知道,儿子正在偷偷恋爱.她曾远远地看过那姑娘一眼,瘦瘦高高,和儿子很是般配.
                ③可是今天她很想见儿子一面.今天,她有了充足的借口.老家人送她一小袋红薯,个儿大皮儿薄,脆生生地喜人.煮熟了,香甜的红瓤化成蜜,直接淌进咽喉里.母亲挑了几个大的,煮熟,装进保温桶,又在外面包了棉衣,然后骑上她的三轮车.儿子从小就爱吃红薯,一路上母亲偷偷地笑.她想,应该叮嘱儿子给姑娘留两个.
                ④这是冬天,街上的积雪未及清理,就被车轮和行人轧实,变成光滑的冰面.家离学校约五公里,雪还在下,母亲头顶白花花一片,分不清是白发还是雪花.她把三轮车在街角停下,想到马上就能见到儿子,母亲再一次偷偷地笑了.
                ⑤所以,她没有注意到开过来的一辆轿车.车子在冰面上滑行好几米才停下来.司机摁响了喇叭,母亲一惊,忙往旁边躲闪,却打一个趔趄,然后滑倒.她慌慌张张爬起,未及站稳,又一次摔倒. 她的手里,仍然稳稳地
              着那个保温桶.她的脸被一块露出冰面的玻璃碴儿划开一条口子,已经流出了血.
                ⑥司机吓坏了.他说,我得陪你去医院看看.母亲笑笑说,没事.司机说可是你的脸在流血…
                ⑦在流血?母亲变了表情.果然,汽车的反光镜里,她看到自己流血的脸.她想这样的脸,怎么去见儿子呢?
                ⑧司机看着母亲,好像除了脸上的伤口,她真的没事.司机便掏出两百块钱和一张名片.这上面有我的电话,他说,随时可打电话给我.
                ⑨母亲一只手抱着保温桶,一只手推搡着名片和钱.突然她停下来,认真地对司机说,你真的想帮我吗?如果这样,能不能请你把这个保温桶转交给我的儿子…他在这个大学读书,他功课很好…
                ⑩母亲指了指那座气派的教学楼,脸上露着骄傲的表情.
              ⑪片刻之后,司机在校门口见到母亲的儿子,将保温桶递给他,说,你妈让我带给你的.男孩说,哦.眼睛紧张地盯着校园里一条卵石小路.小路上站着一位高高瘦瘦的长发女孩.
              ⑫司机提醒他说,是煮红薯.你妈让你先吃一个,她说,还热着.
              ⑬男孩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她人呢?
              ⑭司机说,她横穿马路,我的车开过来,她一紧张,滑倒了,脸被划破一条口子,流了血.她不敢来见你,可能怕你伤心…她任凭身体跌上冰面,却用双手保护着这个保温桶,她嘱咐你现在就吃一个,她说,现在还热着…
              ⑮男孩愣愣地看着保温桶,慢慢将它打开.那里面,挤着四五个尚存温热的煮红薯.它们朴实、土气,甚至丑陋,可是它们香甜、温热,就像老家的乡亲,更像母亲.
              ⑯司机拍拍男孩的肩膀,说,她还没走.顺着司机的手指,男孩看到了风雪中的母亲. 她躲在一棵树的后面,
              往这边看.似乎儿子看到了母亲的笑容,似乎母亲发现了儿子的目光.母亲慌慌张张地上了三轮车,转一个弯,就不见了.母亲的头发,银白如雪.
              ⑰男孩没有追上去.他知道母亲不会也不想让他追上去.可是他已决定,今晚,就回家看看母亲.他还会告诉女友,母亲并不是退休干部,她一直靠收废品供他读大学.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是他的骄傲.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10期,有删改)
              (1)联系语境,解释第①段加点词语.
              飘忽不定:    
              (2)文章开篇“母亲很少去看她的儿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母亲为什么“很少去看她的儿子”?
              (3)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品味文中画波浪线句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①她的手里,仍然稳稳地
              着那个保温桶.
              ②她躲在一棵树的后面,
              往这边看.
              (5)结合全文,说说题目“骄傲的红薯”的含义.
            • 9. 放牛
                                              李汉荣
                大约六岁的时候,生产队分配给我家一头牛,父亲就让我去放牛.
                记得那头牛是黑色的,性子慢,身体较瘦,却很高,大家叫它“老黑”.父亲把牛牵出来,把牛缰绳递到我手中,又给我一节青竹条,指了指远处的山,说,就到那里去放牛吧.
                我望了望牛,又望了望远处的山,那可是我从未去过的山呀.我有些害怕,说:“我怎么认得路呢?”
                父亲说:“跟着老黑走吧,老黑经常到山里去吃草,它认得路.”
                父亲又说:“太阳离西边的山还剩一竹竿高的时候,就跟着牛下山回家.”
                现在想起来仍觉得有些害怕,把一个六岁的小孩交给一头牛,交给荒蛮的野山,
              ,我跟着老黑向远处的山走去.
                上山的时候,我人小爬得慢,远远地落在老黑后面,我怕追不上它我会迷路,很着急,汗很快就湿透了衣服.我看见老黑在山路转弯的地方把头转向后面,见我离它很远,就停下来等我.
                这时候我发现老黑对我这个小孩是体贴的.我有点喜欢和信任它了.
                听大人说,牛生气的时候,会用蹄子踢人.我可千万不能让老黑生气,不然,在高山陡坡上,他轻轻一蹄子就能把我踢下悬崖,踢进大人们说的“阴间”.
                可我觉得老黑待我似乎很忠厚,它的行动和神色慢悠悠的,倒好像生怕惹我生气,生怕吓着了我.
                我的小脑袋就想:大概牛也知道大小的,在人里面,我是小小的,在它面前,我更是小小的.它大概觉得我就是一个还没有学会四蹄走路的小牛儿,需要大牛的照顾,它会可怜我这个小牛儿的吧.
                在上陡坡的时候,我试着抓住牛尾巴借助牛的力气爬坡,牛没有拒绝我,我看得出它多用了些力气.它显然是帮助我,拉着我爬坡.
                很快地,我与老黑就熟了,有了感情.
                牛去的地方,总是草色鲜美的地方,即使在一片荒凉中,牛也能找到隐藏在岩石和土包后面的草丛.我发现牛的鼻子最熟悉土地的气味.牛是跟着鼻子走的.
                牛很会走路,很会选择路.在陡的地方,牛一步就能踩到最合适、最安全的路;在几条路交叉在一起的时候,牛选择的那条路,一定是到达目的地最近的.我心里暗暗佩服牛的本领.
                有一次我不小心在一个梁上摔了一跤,膝盖流血,很痛.我趴在地上,看着快要落山的夕阳,哭出了声.这时候,牛走过来,站在我面前,低下头用鼻子嗅了嗅我,然后走下土坎,后腿弯曲下来,牛背刚刚够着我,我明白了:牛要背我回家.
                写到这里,我禁不住在心里又喊了一声:我的老黑,我童年的老伙伴!
                我骑在老黑背上,看夕阳缓缓落山,看月亮慢慢出来,慢慢走向我,我觉得月亮想贴近我,又怕吓着了牛和牛背上的我,月亮就不远不近地跟着我们.整个天空都在牛背上起伏,星星越来越稠密.牛驮着我行走在山的波浪里,又像飘浮在高高的星空里.不时有一颗流星,从头顶滑落.前面的星星好像离我们很近,我担心会被牛角挑下几颗   
                牛把我驮回家,天已经黑了多时.母亲看见牛背上的我,不住地流泪.当晚,母亲给老黑特意喂了一些麸皮,表示对它的感激.
                秋天,我上了小学.两个月的放牛娃生活结束了.老黑又交给了别的人家.
                半年后,老黑死了.据说是在山上摔死的.我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人们都觉得好笑,他们不理解一个小孩和一头牛的感情.
                前年初夏,我回到家乡,专门到我童年放牛的山上走了一趟,在一个叫“梯子崖”的陡坡上,我找到了我第一次拉着牛尾巴爬坡的那个大石阶.它已比当年平了许多,石阶上有两处深深凹下去,是两个牛蹄的形状,那是无数头牛无数次地踩踏成的.肯定,在三十多年前,老黑也是踩着这两个凹处一次次领着我上坡下坡的.
              我凝望着这两个深深的牛蹄窝.我嗅着微微飘出的泥土的气息和牛的气息.我在记忆里仔细捕捉老黑的气息.我似乎呼吸到了老黑吹进我生命的气息.
                我忽然明白,我放过牛,其实是牛放了我呀.我放了两个月的牛,那头牛却放了我几十年.
                也许,我这一辈子,都被一头牛隐隐约约牵在手里.
                有时,它驮着我,行走在夜的群山,飘游在稠密的星光里…
              摘自《读者》
              (1)阅读全文,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我”对老黑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请你筛选或概括能够体现出这一过程的关键词语,填写在答题卷的括号内.
                  →喜欢(信任)→    →悲伤→怀念→    
              (2)第8自然段中说,“父亲既然那样放心”,这是为什么?
              (3)画波浪线的第19自然段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一段描述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4)联系全文分析,第24自然段中“生命的气息”是指什么?
              (5)你是怎样理解第25自然段中的划线句子的?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 考
                                               丰子恺 
                  ①今年的早秋,我伴送一群小学毕业生到杭州来投考.
                  ②这一群小学毕业生中,有我的女儿和亲戚朋友家的儿女.送考的也还有好几个人,父母、亲戚或先生.我名为送考,其实没有重要责任,一切都有别人指挥.因此我颇有闲心情,可以旁观他们的投考.
                  ③坐船出门的那天,乡间旱象已成.运河两岸,水车同体操队伍一般排列着,咿呀之声不绝于耳.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有的水车上,连老太婆、妇人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出席.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一种伟观,人与自然奋斗的伟观!我在船中听了这种声音,看了这般情景,不胜感动.但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如同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解》等书中.我喊他们:“喂!抱佛脚没有用的!看这许多人工作!这是百年来未曾见过的状态,大家看!”但他们的眼向两岸看了一看就回到书上,依旧埋头在书中.后来却提出种种问题来考我:“穿山甲喜欢吃什么东西?”“耶稣诞生时中国是哪个朝代?”“无烟火药是用什么东西制成的?”“挪威的海岸线长多少里?”
                  ④我被他们难倒,一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我装着长者的神气对他们说:“这种题目不会考的!”他们都笑起来,伸出一根手指点着我,说:“你考不出!你考不出!”我虽老羞,并不成怒,管自笑(1)着倚船窗上吸香烟.后来听见他们里面有人在教我:“穿山甲喜欢吃蚂蚁的!…”我管自看那踏水的,不去听他们的话;他们也自管埋头在书中,不来睬我,直到舍舟登陆.乘进火车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到了旅馆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一直看到赴考的前晚.
                  ⑤赴考这一天,我五点钟就被他们噪醒,就起个早来送他们.许多童男童女带了一肚皮“穿山甲喜欢吃蚂蚁”之类的知识,坐黄包车去赴考.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到了晚上,许多孩子活泼泼地回来了.一进房间就凑作一堆讲话:那个题目难,这个题目易;你的答案不错,我的答案错,议论纷纷,沸反盈天.
                  ⑥他们每人投考的不止一个学校,有的考二校,有的考三校.大概省立的学校是大家共同投考的.其次,市立的,公立的,私立的,教会的,则各人所选择不同.从考毕到发表的几天之内,投考者之间的空气非常沉闷.有几个女生简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终于有一个学校录取案发表,我便想出一个调剂紧张的方法来:我同一班学生坐在学校附近一所茶店里了,教他们的先生一个人去看.在先生去了约一刻钟之后,大家就眼巴巴地望他回来.有的人伸长了脖子向他的去处张望,有的人跨出门槛去等他.等了好久,那去处就变成了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来人必牵惹许多小眼睛的注意;其中穿夏布长衫的人,在他们尤加触目惊心,几乎可使他们立起身来.久待不来,那位先生竟无辜地成了他们的冤家对头,成了他们抱怨的对象.终于他拖了一件夏布长衫,从那去处慢慢地踱回来.“回来了,回来了”,一声激动地呼喊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
                  ⑦“谁取的”“谁不取”,一一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霹雳的人有的脸孔惨白了,有的脸孔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结果是不取的一半,取的一半.我抽了一口大气,开始想法子来安慰哭的人,我胡乱编造出些话来说那学校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我在心中暗笑(2),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
                  ⑧但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
                                                                            1923年写于杭州西湖招竖寺
                                                                                          (有删改)
              (1)有人认为第①段中“到杭州来投考”的“来”应改为“去”,你如何看待?
              (2)阅读③~⑦段,概括小学生投考过程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3)文章在第④段和第⑦段两次写了作者的“笑”,请谈谈你的理解.
                  
                  
              (4)第⑥段中作者通过对孩子们神情举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孩子们等待发榜的心理变化.请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他们心理的变化过程.
              (5)说说你对最后一段“但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的理解.
              (6)结合全文,联系实际,你觉得应该如何应考?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