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的运用,不仅催生了新的经济模式,而且颠覆了传统商业运行模式,也使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悄然变化。
                    材料一:借助叫车软件进行网络预约拼车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的出行方式。这一方式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喝彩声,又有质疑声。
              有人认为,网络预约拼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打车难、运力资源浪费、经济与环境效益低等问题。网络预约拼车前景光明。但也有人认为,网络预约拼车行业从业人员进入门槛较低,素质参差不齐,偷逃税费现象较为普遍,同时民众的出行安全和隐私权等无法得到保障……网络预约拼车前景不容乐观。
              (1)你赞同哪一种观点,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说明理由。
                     材料二:足不出户就能缴水电费、闲时拿着手机在网上购物、付款只需打开手机扫二维码……这样的生活场景,在几年前还无法想象。然而,仅仅3年时间,百姓的支付方式就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支付“足迹”也有了价值。使用网络付款的客户信息数据经过加工,在后台能看到这些人的年龄结构、性别、职业分类等信息,有了这些信息,推送的营销信息就能更精准、更具个性化,帮助商家更简单、更高效地做生意,客户体验也更好。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在大数据时代,商家是如何利用每个人的“支付足迹价值”的。
                   材料三:如今,大数据已是互联网应用的大趋势。大数据分析是指对规模巨大的数据进行分析。其特点可以概括为5个V,数据量大(Volume)、速度快(Velocity)、类型多(Variety)、价值( Value)、真实性(Veracity).在人大代表履职方面,大数据也大有可为。大数据服务有利于代表从过去主要是通过开会、调研等方式获取履职信息,到享受“大数据服务”保障体系履职,通过网络服务平台获取更多履职信息。
              (3)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在大数据时代人大代表应如何履职,同时请你就如何运用大数据分析为人大代表履职提供支撑提出一条具体建议。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的檫壶经过了艰辛的历程。
              这一探索历程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完成的,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反映了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
              (1)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探索依法治国的理政方式。
              (2)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的探索过程。
            • 3.

              福建与台湾虽然相隔一百多公里的海峡,但阻隔不了两岸的交流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6年10月12日~17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台联会会长汪毅夫率领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台湾省代表团一行在福建省福州、厦门、漳州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视察。汪毅夫说,台湾省全国人大代表太多是在祖国大陆出生的台湾省籍同胞,具有较强的议政履职能力和广泛的代表性,希望通过此次视察,对福建有更全面、鲜活、立体的了解,积极为建设新福建献计出力,为推动海峡两岸和平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副省长梁建勇汇报了福建省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深化闽台交流合作、自贸试验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情况。

              材料二 过去一年,闽台文化交流合作硕果累累。福建推动湄洲岛妈祖庙等7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闽南、妈祖、客家、朱子等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闽台文化学术研究交流,赴台举办涉台族谱展等活动,提高了台湾民众对“根、祖、脉”的认同。

              (1)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材料一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2)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闽台文化交流的意义。

              (3)从辩证法的角度,为提高台湾民众对“根、祖、脉”认同提两条建议。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1-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增长速度

              ※2015年世界经济整体增速下降,中国经济p连领先全球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5%。
                  材料二 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首次突破50%.达到50.5%
              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 持续增长,达到66.4%
              单位GDP能耗 比上年下降5.6%
              ※全员劳动生产率 比上年增加4733元/人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西部地区7.8%,中部地区7.6%,东部地区6.7%
              ※全员劳动生产聿-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
              (1)结合材料,指出2015年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亮点,并简要说明这些亮点的意义。
                  材料三  过去,我们比较注重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这在传统产能还有空缺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现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原有供给结构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2)请简要分析上述材料中体现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材料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供给侧结构改革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降低企业成本: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要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和财务成本,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和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为实体经济让利……
              (3)上述材料对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什么要求?
            • 5.

               

              (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呼唤和平、渴望发展是历史的潮流,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材料一:2015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材料二: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主旨演讲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消除贫困始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经过中国政府、社会各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积极帮助,中国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1)请说明材料一中习主席讲话所蕴涵的辩证唯物主义道理。(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十分重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6分)

               

              (2)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就国家“如何解决我国的贫困人口问题”写一篇建议性报告。(6分)

                 要求:①论点紧扣论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300字左右。

            • 6. 近几年,中国在促进中外经济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材料一:由骆驼脚掌踏出的“丝绸之路”,曾经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过重要贡献。中国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中提出,要充分考虑到中亚各国的不同政治经济环境,切实理解相关国家的关切;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要加强对中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规划战略目标,并制订各类细致的工作计划,综合应用投资、贸易、货币、产业等各类经济手段,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更快、更好地实现。
                  材料二:中国倡议成立“亚投行”,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其创始成员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亚投行”成立之初,美国为了维护其“霸权”的需要而极力阻挠,千方百计阻碍亚洲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的加入。虽然各国加入“亚投行”的决策过程各异,但最终结果显示出各方对于中国合作共赢理念的认同。“亚投行”的成立,是对现有国际经济秩序的有益补充,是东西方携手的新范例,必将更好地促进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西方煤体认为,现在的中国对外表现得原来越“强硬”。但坚持原则立场同是否“强硬”是两码事,国与国之间打交道,重要的是看占不占“理”。
              (1)结合材料一,中国政府关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议是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要求的。
              (2)请运用政治常识中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简要回答我国对外交往中要坚持哪些“理”。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健康中国”首次写入十八大报告就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发人深思,引起广泛关注。某校高三学生以“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健康中国”为主题开展探究,请你参与其中。         

              【哲学解读自然之美】

              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繁华的同时,也导致了草原退化、河流污染、生态脆弱……一边是开发仍在快速推进,一边要留下更多空间,矛盾如何解决?新形势下,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如何用哲学解读自然之美?


              【任务推动健康发展】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其中战略任务主要包括:普及健康生活,强调个人健康责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优化健康服务,发挥中医药等我国传统医学优势,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最大程度减少外界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发展健康产业,支持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健身休闲运动产业。

              (2)请指出健康中国的战略任务蕴含哪些《文化生活》道理。


              【行为彰显人文之美】

              “健康中国”既大又小,在每个人的手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健康中国,青年当先行。

              (3)请从三个不同模块指出青年学生如何做健康中国的实践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
            • 8.

              诚信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遵循。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6年我国密集出台《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信用建设改革性文件,批复同意长三角地区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全国自上而下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从我国长期以来的信用建设实践看,要让信用体系充分发挥作用,重要的就是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对守信者予以激励,对失信者进行惩戒。如果没有协同联动,仅在某一方面激励或者惩戒,享受的利益或付出的代价就不够大,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激励或约束作用。跨地区、跨部门和跨领域联合,激励和惩戒并用,其作用则会大大增强。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国家信息中心承建的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作为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的“总枢纽”,归集各部门和各地基础信息、行政处罚信息、行政许可信息、红黑名单信息等为信用联合奖惩的进一步落地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全国整体推进、协同联动的同声“大合唱”释放出强烈信号:“信用建设”不仅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桩”和“当头炮”,更是引领经济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制度供给的重要抓手。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让“信用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桩”和“当头炮”。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辩证法依据。



              (3)信用是脊梁,没有脊梁人无法站立。综合运用经济、文化生活知识,以“诚信方可成人”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250字以内。

            • 9.

              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无疑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件大事。制造业的稳步发展是中国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然选择。目前美国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一方阵,德日处于第二方阵,中英法韩处于第三方阵。我们要用三个十年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实施“中国制造2025”就是推动转变的第一步。这一国家战略是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孕育兴起的需要,也是应对国际制造业激烈竞争的需要。

              “中国制造2025”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勾勒出了它的轮廓。实现制造业由大向强的跨越,说到底要靠人。在很多时候,我们有世界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规范,但因为缺少“工匠精神”,从而缺少一流的产品。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推崇认真的精神,追求的是从精致到完美,与此对应的,则是一种“差不多精神”。今天我国制造业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这种“差不多精神”有关。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必要性。

              (2)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你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

              (3)综合运用《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知识,就如何寻回缺失的“工匠精神”提出合理化建议。

            • 10.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和效能不高等。不平衡一是东中西部不平衡,东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多,中西部少;二是城乡不平衡,城市投入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公共设施相对落后,投入少;三是群体的不平衡。对此,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能不高需要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转变思路——将政府“端菜”变为群众“点菜”。公共文化政府主导,但不是政府包办,也只有让群众“点菜”,群众才能给公共文化服务“点赞”。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怎么办?近年来,多地开展起了“菜单式”服务。然而,若“菜单”上的“菜品”不对味,或是“菜品”长期不变,或者单调乏味,势必很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只有让群众成为“定菜单”“评菜单”“创新菜单”的主体,将公共文化需求自下而上传导,才能将公共文化服务的“个性定制”变成现实。

              (1)结合材料,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解决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个性定制”“菜单式”服务对我们公共文化服务的启示。

              (3)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阐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两条理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