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该纲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的重要举措。

              【探究依据】当前我国面临着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国家提出建设“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健康中国战略。该战略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

              (1)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观点碰撞】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对微信中最后两人的态度进行评析。

              【落实行动】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3)请从《经济生活》角度,为健康中国建设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 2.

              微信求助、爱心接力、众筹善款……近年来,网络募捐逐渐为广大网友所接受。网络问卷调查显示,超六成受访者曾参与网上捐款。某网站举办的“99公益日”活动,三天共有677万人次参与,募捐善款3.05亿元,创造了爱的新纪录。

                    网络募捐,因其信息化、低门槛、便捷、高效等特点让慈善行为更加开放化和大众化,客观上改变了公益运作的环境,提高了公益行动的效率。与此同时,对网络募捐的质疑之声也从未停止,网络募捐平台泥沙俱下,真伪信息参差混杂,诈捐、骗捐现象频现,往往令施以援手的网友直呼“很受伤”。

                    2016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将网络募捐明确划入到公开募捐的范围。然而,法律总是有滞后性,飞速发展的技术、快速变化的社会,总会有法律调整不到的盲区。网上个人求助是否属于公开募捐,如何对待网络个人求助行为等,还需要进一步规范。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简析大众传媒在网络募捐中发挥的作用。





                (2)从价值观角度,分析对网络募捐“支持”与“质疑”并存的原因。







               (3)运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知识,就“如何促进网络募捐健康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 3.

              “规”当选2016年度国内字,体现出中华传统与时代需求的融合。

              “规矩”一词,自古有之,韩非子指出:“万物莫不有规矩”。“规矩”是习近平总书记口中的高频词,明确提出“要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排在首要位置”。修习党章党纪,严明政治规矩,锻造抵制各种诱惑的“金刚不坏之身”。规矩方圆,划定行动与思想的边界,党风、政风端正,才能引领社会风气向好。

              建设制造强国,弘扬“工匠精神”,也需要规矩。“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精准,有标准才有精准。好的标准需要法律与规则来明确,精准需要劳动者一丝不苟地履行职责,增强职业担当和企业荣誉感。

              规矩的异化便成了潜规则。潜规则,把违规变为“规则”,以邪恶绑架善良。败坏社会风气,扭曲价值取向。清除潜规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个公民履行义务捍卫自己和他人共同的权利,需要政府强力出击,需要运用法治的手段铲除潜规则滋生的土壤。

              老规矩是民族的立身之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坚守的还要坚守;新规矩是新时代新要求,体察民生、追踪民情,方能不断匡正。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党员干部为什么要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排在首要位置?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探究劳动者如何才能成为守规矩的“工匠”?

                                             

              (3)如果班级的主题班会选题为“老规矩、新规矩、潜规则,需要区别对待”,你如何从哲学角度结合材料做一次主题发言?

            • 4.

              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研究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我国的人口政策”为主题展开交流,请你一起参与其中。

              【历史变迁】

              70年代末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少生优生,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近年来,由于养育子女的成本大幅提升及生育观念的改变,新出生人口的减少加剧了我国老龄化进程,需要再次调整人口政策。

              (1)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哪些道理?


              【现实需要】

              人口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新出生人口减少, “人口红利”已逐步消失,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调整人口政策。

              (2)人口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请简述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顺应民意】

              社会民众一致呼吁适时放开生育政策,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应民意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把生育权利还给人民。

              (3)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请你谈谈 “把生育权利还给人民”的正确性。

            • 5.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12月16-18日在浙江乌镇举行。现在的这个世界,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休息和娱乐等离不开的主要内容,也是你我他实现沟通的重要媒介。互联网以其快捷、便利的特点,让居民在家购票、订酒店、安排旅游行程成为可能。在淘宝网上,进口美妆再度刷新成交纪录;不久前,中国人在日本抢购电饭煲、马桶盖被世界议论;长期以来,苹果手机“霸占”中国消费市场令国产手机眼热进而奋起直追。中国消费考不惜重金、舍近求远追捧国外产品,其背后不是简单的“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它反映了生活水平提高后中国人对消费产品质量的重视,折射出中国长期以来“供给侧”的不足,造就今日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尴尬。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也成为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载体。但在网络空间里,既有“微言大义、微行大益”,也有“危言耸听、道微德薄”。在微信朋友圈里,充斥着许多信息:“求转发”“求扩散”“孩子走失了”……

              (1)中国人通过淘宝网大量购买外国货,说明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学意义何在?

              (2)有人说: “在今天的网络生活中,只有在规矩之内,才能自由翱翔”’。请你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综合评价上述观点。

              (3)网络空间、微信朋友圈里海量的信息让人真假难辨,究竟相信什么、转不转发,实在是个难题。运用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及其理由。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材料一: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太长征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材料二: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竞人的政治灵魂。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长征是一班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是方向和道路的胜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我们要走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征路。长征永远在路上。

              (1)“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弘扬长征精神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

              (2)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我们如何在新的长征路上坚定理想信念。

              (3)某班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为背景,举办主题班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一、二,草拟一份班会活动方案。(要求:班会主题要明确,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实效性、针对性、多样性,做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班会活动方案至少设计两个活动。)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打一场扶贫攻坚的硬仗,举办培训班、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引项目、投资金,不一而足,这些都值得肯定,但这些只是为农民脱贫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和工具,要真正发挥开发扶贫的“造血”功能还需要主观条件,即贫困人口本身的素质和奋斗。重物质、技术、人才扶贫的同时,还要重视贫困人口自身素质的提高,帮助他们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即“精准扶贫要着重扶人扶志”。

              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精准扶贫先要精准扶人,不但要提高帮扶责任人精准扶贫的能力,增强“授之以渔”的本领,还要注重提高帮扶对象的素质,教育和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努力转变思想观念,铲除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和“等、靠、要”的“懒汉意识”,只有使贫困地区的人们切实树立穷则思变、自强不息、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各种精准扶贫措施和载体才能长期发挥作用,贫困地区人们才能彻底摆脱贫困,奔上小康之路。
              (1)结合材料,运用意识作用的知识,谈谈对“精准扶贫要着重扶人扶志”的理解。

              (2)志,本义为志向,心之所向。可以把“志”理解为一种涵养和素质。“扶贫先要扶志”意思是说,有了信心,就有了志气。结合材料和“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探究怎样才能在精准扶贫中“扶人先要扶志”。


              (3)某班级就“扶人扶志”展开主题班会。请你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就如何“扶人扶志”各提出一条方法论建议。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几千年来,有城即有围墙,宫有宫墙、园有园墙、校有校墙、庙有庙墙。百姓的农家院有篱笆墙,此“墙”一以贯之,终成了我们今天触目可见的建筑存在。中国人为何喜欢“围墙”?一是围墙带来一种界限分明感,比如,早些年间,“大院”一词颇为流行,而“大院子弟”更意味着—种身份的高贵。二是围墙带来的是安全感。体现了中华民族内倾、封闭、含蓄,内敛的文化特征。但也会带来一种收缩自保的闭锁心态,缺乏开放的心态和面向广阔的视野,探索和进取精神也相对匮乏。围墙情结所造就的是自我封隔阂的支化心理和人际交往间彼此设防的心态。猴年春晚赵微的歌曲《六尺巷》让广大观众重温了清代张英父子礼让三尺筑墙的典故。也再一次让国人正视我们无时不在其间的“围墙情结”。歌中所唱“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确实是纾解邻里间围墙之困的好手段。但是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而言,从根本上解除"围墙情结”的负面效应,不可能是朝夕间的事,当我们不是以防卫意识,而是以共享精神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时,围墙才可能真正排徐。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消除围墙情结的负面效应。 

              材料二:2016年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椎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街区制改革体现的是一种开放的发展模式。既是适应我国未来城市功能竞争的需要,也是提升城市辐射效能的迫切需求。这种城市发展思路提高了城市资源的利用率,带来了更多公共空间,实现了资源共享;增强了社区文化生活交流,美化城市生活环境,尤其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更高效、更多功能的社会服务。

              (2)结合材料二,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城市住宅推广街区制的理由。 

              (3)根据材料二,请从哲学生活角度,为我国城市住宅街区制改革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Word(我的)天”、“ 辣么美”、“ 表酱紫”…… 不知从何时,这样的网络新词开始充斥到社会生活中。近期,南宁一位小哥在录制失恋视频中表示难受想哭,结果因为他的一口方言,大家听成了“蓝瘦香菇”。 “蓝瘦香菇”一时成为网络新词。深圳某家企业及时扑捉商机、迅速抢注了“蓝瘦香菇”。

              有人认为,网络新词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接地气”的用语,这是对社会现象的集融,能帮助人们更便捷,也更有趣的交流。网络新词,爆发人类语言创新的“洪荒之力”。 有人则认为,大量使用网络新词,严重影响了词义句意的表达,会对传统的汉字文化造成伤害。网络新词,实则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亵渎、对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曲解好不尊重。

              (1)对网络新词的使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明其理由。

              (2)针对网络新词的使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   

              (3)网络新词的推广和使用需谨慎,请你就此提出两条建议。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6年,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来临之际,中山装再次引起广泛关注。作为中式礼服的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揉合中国传统意识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承载着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传承着礼义廉耻、祖国统一等中国传统文化含义,体现“珍惜传统而又开放兼容”的理念。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出现的具有特别意义的服装,它是一种文化和象征,是一种中国人的特殊符号,体现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随着改革开放和国人审美意识的不断变化,中山装在民间逐渐淡出,但其民族复兴精神却得以保存。当年中国人脱下中山装是因为在强调个性的年代里,中山装无法给予人们个性的表现。而如今的中山装将大量流行元素与经典版型结合,在保持其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文化以及艺术的元素,无论是从材质还是从做工上都有前所未有的改变。中山装不再是单一的制服,而是成为了文化的一种载体。“既不落后世界潮流,又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特征”,这些变化使得中山装被视为众多品牌中难以取代的经典。

              (1)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中山装设计”背后的文化底蕴。



              (2)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国人对中山装态度的变化。


              (3)“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传统服饰艺术是中国深厚人文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恢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让国人找到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自信心,你认为最需要注重的是什么?(至少提出两点建议,要求言简意赅,每点不超过15个字)

            0/40

            进入组卷